控制女人的邪术:读书养气气自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7:28

一。静夜书

静夜里,面对书橱,一天的劳累与烦忧顿时化为乌有。

那一排排的书,一本紧挨一本,都是我亲密的朋友。痴情长坐,心儿仿佛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显得那么开阔,安闲和自由。

那无言的书,宛如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生舞台,交织成风雨雷电,悲欢离合,读它如开茅塞,滋生出万般感受。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鲁滨逊的漂流,基督山的恩仇,堂?吉诃德的可笑,保尔的追求。面对书橱,可以品味经历的磨难,世道的刚柔。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安娜的困惑,娜拉的出走,苔丝的叹息,珍妮的温柔。面对书橱,可以探求人生的选择,悲剧的缘由。

面对书橱,看屈原投河,庄子作逍遥游,李白执剑出长安,陆游梦里带吴钩,吴敬梓落魄一生修儒林,曹雪芹满腔情丝寄红楼。怎不令人荡气回肠,愁绪长流。

面对书橱,看纣王迷妲己,秦王坑儒生,岁炀帝拒谏赏琼花,宋高宗昏庸杀岳飞,魏忠贤权倾朝野,西太后垂帘听政,怎不叫人怒发冲冠,悲在心头。

一本书是一种风格。司马迁秉笔直书,曹子建七步成诗,韩昌黎被贬潮州祭鳄鱼,苏东坡漂泊海南饮苦酒,王实甫作《西厢》叹息有情人,冯梦龙写《三言》名声入欧洲。书架如艺术长廊,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一本书是一种智谋。《周易》问卦,《孙子》论兵,曹孟德逐鹿中原,李世民纵横天下,包拯巧断无尸案,海瑞设计除豪绅。书架如千秋青史,扬善惩恶,公理不朽。

世道总有泥泞,人生总有悲秋。读书让你排遣失意的消沉,挫折的幽忧。让你看到光明的曙光,来年的丰收。往前走,莫回头。

时光终将流逝,白发终上额头。读书让你回味青春的欢乐,人间的风流,使你珍惜生命的意义,壮志的难酬。写人生,何须愁。

于是,我面对书橱,重温了自己:无知、浅薄、愚蠢和丑陋……

于是,我面对书橱,明白了人生:离奇、神秘、幽雅和温柔……

静夜里,面对书橱,如饮美酒,如上高楼……

 

二。读书养气

                

转眼年届不惑。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但是“野孩子”的脾气未改,只喜欢读书的“积习”亦未改——恐怕今生今世也改不掉了。只是在读书之余,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作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本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取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翻白眼,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个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三。书呆子的追求

 

老爸一直说我是一个书呆子。

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我这个书呆子的笑话。小时候,帮家里烧火做饭,忍不住一卷在手沉迷其间,结果一锅饭被我烧成了木炭。

当然,这还只是呆之浅者。

想想那个在斗室里积攒下六麻袋草稿纸的陈景润,手拿书本的他行走在大街上被电线杆撞了一下还要说一声“对不起”,那份虔诚和颟顸,真可谓呆之大者。

更叫人目瞪口呆的是阿基米德,当敌人的大刀架到自己脖子上的时候,还能从容不迫的说,让我把这一道题做完,那简直就是呆之极致了。

难怪那个写下“花开花落两由之,美人已嫁莫相思”的铁嘴铜牙纪晓岚对那个不学无术却喜欢玩弄权术的和珅要摇头叹息了:“世人不晓读书乐,酒色财气争什么?”

晋朝的陶渊明曾说,夏日当南窗下,躺在藤椅上,手握一卷,自谓羲皇上人。他可以说是书中帝王了。

钱钟书先生说,平生不羡黄金屋,窗前灯下书常足。可谓书的知己。

其夫人杨绛乃坦言,没有书的日子不好过。那分明就是书的情人了。

至于那个令亚历山大帝为之欣羡的第欧根尼,“走开,别挡住我的阳光!”,相比于孔子,其实只有他才称得上是书中圣人!

这个世界遍地都是读书人,爱书的人也不是没有,却不一定都是书呆子。

东坡有诗云:挥汗读书不已,人皆笑我何求?

            我岂更求闻达,日长聊以消忧!

可惜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读书人只是把读书当作敲门砖,拿学问作金刚钻。他们所关注的,恰恰是书本以外的事物。

所谓的书呆子,就是只钟情于书却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人,就是只为读书而读书的人,就是日夜烹书煮字的人,就是不去菜市场里沾染一星半点俗气讨价还价的人,就是那些比我们走得远的人,就是看到了我们所不曾看到的东西的人,就是绝世风光的少有的见识者。相比于他们,世人固然表现得十分的机灵和聪明,也许在房子上、收入上、职务上、生活的舒适程度上,我们要比他们聪明机智实惠得多,然而,我们的聪明实在是小聪明。说穿了,我们是一些完美的木器,而人家则是有缺点的瓷器,我们完美得平庸,人家残缺得高贵。

其实,呆又有什么不好呢?

俗谚云:不痴不聋,难做姑家翁。那还是教人装出来的心机。而有着几千年文明历练的中国古人才真正看穿了人际交往的实质:人而不呆,不可以与友;人而不痴,亦不可与友。人而呆痴,以其有深度也;人而不呆不痴,则其必无深度也!情之最浓者,为痴,一片痴情,往往感天动地。生活中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一个女子深爱一个男子时,她会情不自禁地如此表达她的真情:“你真傻!”但是我从没有听到一个女子在表达她的爱意时说:“你真聪明。”要是说了,那一定就是在嘲讽对方。读过《聊斋》的人一定知道里面有一个叫做婴宁的女孩,她那天真爽朗的笑声,让我们觉得她几乎是一个傻女子,但是她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她傻,然而她的傻却是那么难得一遇,那是一种全无心计璞石含玉般的傻!我在人世间行走三十多年了,至今还没有碰到过那样的一个傻女子。相反,我碰到的女子,一个比一个精明,一个比一个实惠,一个比一个势利,一个比一个会算计。再比如我到这里教书好几年了,一样的教学内容,每年告我状的都是一些女孩子,因为她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我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所以,尽管我也算一个诗人,但是我到现在都没有写过一首爱情诗,我想,这恐怕就是因为我没有碰到婴宁的缘故。

到目前为止,我只有很少的几个朋友。和我关系最好也最让我亲近佩服的,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呆气,是那种呆到可以把妻子托付给他照顾,但他却决计不会照顾得太多的性情中人。在常人的眼里,他们一定很傻,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呆、痴、傻,也正是他们身上最为可贵的地方。

老爸说我不通世务,只会教书。办公室的人常常奇怪:奔四十的人了,为什么笑起来还像个小孩子?真是一个书呆子!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不断地追求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呆子,一个在现实生活里傻乎乎的人,一个在某方面具有痴情的人,因为我尊敬那些书呆子,我只是觉得我们地球上这样的书呆子实在是太少。我环顾我的周围,我看不到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书呆子。我想,书呆子,这三个字,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实在应该是最大的奖赏和最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