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飞集团:阿姜查修行问答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33:28
问:有怀疑时该怎么办?前些日子我怀疑自己的修行,或者怀疑是否有进步,不然就是怀疑指导我的老师,使自己陷入烦恼当中。
   答:怀疑是自然的现象,每个人修行都从怀疑开始,你可从中学到很多。重要的是,不要与它认同而陷入其中。怀疑会使你的心在原地打转,相反地,要观察整个怀疑的过程,看是谁在怀疑,看它怎么来又怎么去的。这样你就不会被疑心牵着鼻子走,你可以跳出它,内心趋于平静,并且看清一切现象的来去。祇要把你所执着的放下,放下怀疑,单纯地观察。这是对治怀疑的方法。

  问:关于其它的修行方法,应如何看待它们?这几天见到了很多的老师,听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禅修方法,令人感到眼花撩乱。
   答:这好比进城,有人从北方,有人从东方,还有其它人从很多条道路皆可抵达。这些方法通常祇是表象的不同,无论你走那一条道路,走得快或慢,假使你是清醒分明的话,那么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所有好的修行方法都指向去掉执着。最后,连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舍掉,对教导你的师父也不可执着。若有一种方法能导致烦恼的止息,去掉执着,那它就是正确的方法。你也许想云游参访其它的老师,修学其它的法门,而且有的人已如此经历一番了。这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你将会发现,即使问过一千个问题,知道很多不同的法门,也不能带你到达真理的岸边,然后,你会厌倦的。你将会发现,唯有停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心,才能发现佛陀所讲的,毌需往身外去追求。你势必回过头来面对你自己真实的本性,在此你才能了解佛法。

  问:很多次我看到这里的出家人都没有在修行,他们看起来既邋遢又不保持正念,让我感到不舒服。
   答:光注意到人是不恰当的,这无益于你的修行。你若起烦恼,要看的是自己的烦恼,假使别人没修行,不是个好比丘,也毌需你来批评论断。智能不会从注意别人的过失中产生。出家戒是个人修行的工具,不是要拿来当作批评挑剔的利器。无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他人用功。重要的是,观照自己,这才是修行之道。

  问:我一直非常仔细地练习收摄六根,眼睛时常保持低视,每个微细的动作都做到警醒分明。譬如说,用餐时,从咀嚼、品尝到吞咽,都花好长的时间去观察每一动作的触受。每走一步也都小心翼翼、慎重其事。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收摄六根是适宜的修行法,我们应整天都保持警醒,但不可做得太过火。吃饭、走路以及任何动作都要保持自然,这样才能从当下的状态中培养自发的觉察力。不必刻意造作,把自己逼成怪模怪样的,否则,这也是另一种贪。修行要不缓不急、细水长流,你若做得自然而清醒,智能也会自然产生。

  问: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吗?
   答:不必要。坐上好几个小时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人认为坐得愈久一定愈有智能,我曾看见鸡在鸡窝里坐上好几天呢!智能来自于,无论你的身体做什么动作,你都是警醒而清楚。修行应该从清晨醒来那一刻开始,持续到你晚上睡觉之前。不要在意你能坐多久,重要的是能否保持清醒分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自然的寿命,有的人六十岁会死,而有的人到九十岁才死。所以,你们每个人修行步调也不必一致,不要去想或担心这一点。试着保持清醒,让事物依它自然的法则进行,这时无论你处在怎样的境界,内心都会愈来愈宁静。它好比森林里一泓清澈的池塘,所有美丽和稀有的动物都跑来喝水,你清醒地看见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美丽稀奇的动物来了又走了,但你仍寂然不动。烦恼会产生,但你能立刻透视它们。这是佛陀获致的安详和幸福。

  问:我的杂念仍然很多,当我想保持清醒时就妄念纷飞。
   答:不要担心这一点。试着把心安住在当下。无论什么念头生起,祇须看着它,随它去,不要想袪除妄念,这时心自然会回复它原本的状态。不要分别好坏、冷热和快慢。无人亦无我,根本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我。让一切自然展现。托钵时,毌需特别造作,祇是安详地走着,看着心。毌需执着要闭关或隐遁。无论身处何地,保持自然,警醒观照,藉此认识自己。疑心若生起,看着它的来去。就是这么简单,一切无所执。这好比你走在街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碰到障碍。当你遇到烦恼,祇须看着它、放下它,就超越过去了。别留恋已经历过的烦恼,也别预期尚未出现的困难。专注于现在,一切皆在变化当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它。当修行自然涌现时,心灵就会趋于它原有的和谐状态,一切境界都将祇是生起和消失。

  问:你看过六祖惠能《坛经》吗?
   答:惠能的智能是很敏锐的,初学者不容易体会得到。不过你若遵照我们这里的方法耐心修习,练习不执着,终究会了解的。以前我有一位徒弟,住在茅蓬里用功。当时适逢雨季,而且雨下得特别多,某日刮起一阵强风,吹掉半边的屋顶,他也不理不睬,让雨水打进来。过了几天,我经过他的住处,看到开了天窗的屋顶,就问他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说是在修习不执着。这是没有智能的不执着,其安静的程度就像水牛一般。你若遵守戒律,生活简朴,不自私自利,终有一天会领悟惠能的智能。

  问:你曾说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san^a)或者禅定和内观是无差别的。这一点能否进一步说明?
   答:这个道理很简单,禅定和智能是相辅相成的。当你闭目静坐,制心一处,心祥和寂静了,这就是禅定,接着它又是智能或者毗婆舍那生起的因缘。此后,无论是闭目静坐或者行走于闹巿,心都能安住不乱。这就像你曾经是个孩童,现在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两者是否同一人?你可说是,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不是。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讲,三摩地有别于毗婆舍那。或者好比食物和粪便,两者可说为同一物。不要光相信我所说的,要身体力行,亲自证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法门。你若观察到禅定和智能是怎么生起的,即能自知自证。很多人最近几天一直执着在字面上,称他们的修行是毗婆舍那,而贬抑三摩地。又有的人称他们的修行是三摩地,认为它是毗婆舍那的基础。凡此皆戏论,不要在这上面伤脑筋。祇要好好用功,自然会明白。

  问:修行是否有必要做到浑然忘我?
   答:不必要。应该培养少许的禅定和专注,然后拿它来观察自己,毌需特别造作。若修行时,恰好进入浑然忘我的状态,那很好,祇是不要执着它。有些人们迷上浑然忘我,玩这种游戏是很过瘾的。当知,它有适当的限度,你若聪明的话,就知道浑然忘我的作用和极限,正如你知道,和成年人相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问:如何遵循头陀行,譬如说,用餐时祇能从自己的碗内取食?
   答:头陀行是为了断除内心的杂染。持头陀行,以从碗中取食为例,这样做使我们更警醒,视用餐为药食。假使内心没有贪欲,那怎么吃都无所谓,佛陀并没有为所有的比丘制定头陀行,不过他准许那些想严格修行的人这么做。它们训练我们外在的行持,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心力。戒律是要拿来自己持的,不要管别人有没有修持。要观察自己的心,然后检视何者有益于己。像有一条规矩:无论分配到什么样的寮房都要接受。也有助于修行,它使比丘们免于贪执住处;若因故离开,再回来时就必须住到另一房间。这是我们修行的要求──一切都不可执取。

  问:若把所有的食物都放入碗内一起食用是重要的事,你当老师的怎么自己没照着做?难道不觉得以身作则是很重要的吗?
   答:没错,老师应当做徒弟的好榜样,我不介意你的批评,有何疑难尽管问。但重要的是,不要黏着你的老师,我若在外相上完美无瑕会更糟,因为你将更执着我。即使佛陀有时也会教他的弟子做某件事,而自己所做的又不同。对老师有所疑问是有助于修行的,你该观察自己对这些疑问的心理反应。你想有没有可能我从碗中取出部分饭菜到盘子,以留给在寺中工作的在家人吃呢?智能是要自己去观察和培养的,因此,要留意自己的修行。假使我闲着休息而你们却都必须彻夜静坐,这样会不会使你们生气?我若是非颠倒,男女不分,你们就不要盲目跟随我。

  我的一位老师吃饭很快,而且发出巨声,但他叫我们用餐时要缓慢且保持警醒。我以前看了心里就不舒服,是我自己在烦恼而他并不会,因为,我老注意外在的。后来我明白,有些人们车子开得快,却小心翼翼的;有的人即使慢慢地开也常东碰西撞的。不要执着规则或外相。你若拿一分心力看别人,九分心力观察自己,这样修行是妥当的。以前我观察我的老师阿姜东瑞(Achaan Tong Rath),满肚子的疑惑,有的人甚至以为他疯了,他常做些奇怪的事情,或者对徒弟大发雷霆。在外表上他是在生气,其实内心空无一物,无我相。他的修行是很好的,直到他临终前一刻都一直保持清醒的状态。

  往外看,是自我在那里计较、分别,你不可能由此找到安乐之道。但把时间花在寻找完美的人或老师,也不可能获得安详,佛陀教导我们要见到法,见到真理,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

  问:修行如何克服情欲?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简直是性欲的奴隶。
   答:修厌离想可去除贪欲。执着色身为一极端,可用另一极端来对治,当观身如死尸,以及种种腐败污秽之相,忆念肺、脾、血、肉、粪便、种种器官和不净之相,牢记它们,每当贪欲生起时,就观想这些影像,这样就可远离。

  问:如何克服瞋恚?当它生起时,如何对治?
   答:你必须有慈悲心,打坐时若瞋恚心生起,当修慈悲观。若别人行持不好或发脾气,不要因此而生气,否则,你比他更无明。要心怀慈悲和智能,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要内心充满慈悲,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在打坐时,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瞋恨。

  有时候,当你看到其它的出家人举止粗暴,可能会心生懊恼,是自讨苦吃的,这样不是佛法。你可能这么想:「他们不像我这么严谨在修行,不是好的出家人。」这就是自己的大错了。不要做比较、批判,放下想法,观照自己。修学佛法是自己的事,你不能叫别人的作为合你的意或像你一样。这种期待祇会为自己带来烦恼,修行人常有此通病,但是看别人的缺点不会产生智能。不要自寻苦恼,祇是单纯地观察自己及内心的感觉。这样做,你将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