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天罡位置: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与教学成效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21:07:20
陈声健[1],马维启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研究所,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混合式教学因其整合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青睐。但其混合式教学整合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优缺点。本研究提出一套将两种教学方式有机整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并利用实证的方式来验证其教学成效。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成效
1.      前言
Internet作为学习手段和传播教育内容的媒介已成为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应用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各有优缺点,因此催生了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学者对于混合学习的定义虽不竟相同,却大同小异。综观Marsch(2001)[1]、Singh(2003)[2] 、Rossett(2003)[3]、(陈姿伶,2005)等人的观点,混合学习是指两种以上的教学方式或媒介的结合,且现今多将混合学习定义为在线/网络学习与传统面对面学习结合。其目的在于提供多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通道,同时也为部分较习惯或偏好选择传统面授方式的学习者,在面临数字学习潮流蓬勃发展与冲击之际,提供另一绝佳的折衷之道。但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使用的e-Learning技术差别也很大,其教学成效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试图利用混合式学习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将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融入到传统教学中,以提供一个基于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模式,并以实例验证其课程设计的成效。以期为有意利用网络辅助传统教学的教师,于课程设计时作参考。
2.      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实例
我们将混合式教学设计理念,应用于2007年秋季面向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开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中,修课学生为58人。课程参与作者所主持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研究计划[[4]],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进行案例研究。课程设计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同步和异步教学方式作有效的整合,以提供一个较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含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立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设计等。
2.1       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混合式教学环境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环境既包括硬件的环境(实体环境)、也包含软环境(网络环境)如图1所示,是学、教并重的教学环境。实体环境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实验教学环境、校园网建设以及公用计算机机房、学生寝室、图书馆等校园环境。网络环境采用Moodle1.7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和管理环境三大部分。各部分环境又通过校园网及网络教学平台互联整合,使得整个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建构整体。

1混合式教与学的环境
2.2       立体化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混合式学习的内涵,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提供多种学习通道。因此,混合式教学课程在教材设计上,采用立体化教材设计模式。“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立体化教材包括网络化的课程学习导航、印刷教材、网页教材、网络化的教师授课录像、网络化的教师课堂多媒体教学ppt讲义、光盘版的网络课程以及在线辞典、在线测验等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材料。
(1)网络化的课程学习导航: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为了满足个别化学习需要,其方习方式、活动方式、学习资源、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如果不为学学生设计学习导航,学生会感到“混乱”。本课程为每个学习单元设计了Web格式的学习导航,并链接于网络教学平台相应的学习单元前面。学习导航由内容提要、课程资源、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学习任务(作业)五个部分构成。
(2)印刷教材:为了满足学生阅读印刷教材的习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克东编著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印刷教材。
(3)网页教材:此部分教材主要是为学习者就相关主题作进一步的扩展学习和深入研读。为避免网页教材成为教科书的搬家,其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利用动画、文字、色彩及声音等的呈现特性,尽量做到知识可视化和多媒体化。同时事先筛选一些好的网站或文献,让学习者通过链接直接访问其它与教学主题相关的web网站,以此避免学生在互联上盲目查阅资料而浪费太多的时间。
(4) 教师课堂多媒体教学PPT讲义和授课录像:本学习材料由学生助教理后上载到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后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看,以供自行复习或让本次无法上课的学生自行补课。
(5)光盘版的网络课程:作者所在单位为中国西部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的网络接入方便性、网络速度以及学生上机条件等,都会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障碍。借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独有的教学内容的压缩打包功能,制成光盘版的网络课程,可以单机进行自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6)在线辞典:课程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词汇表”功能,建立了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线词库,以方便学生在线自学。比如学生可以在线查到“S-P表”、“研究假设”、“质的研究”等词汇的解释和含义。
(7)在线测验题库:课程利用Moodle测验功能模块,建立了课程在线测验题库,题库包括多选题、单选题、简答题、判断题、匹配题、随机问答、数字题、完形填空题等,共280题。
2.3       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本课程在教学活动安排上,努力做到传统的教学活动与在线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采用多媒体PPT讲义进行课堂重点讲授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差异安排课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在线互动讨论、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线测验、在线作业、基于项目的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成果课堂口头汇报等活动。
(1)课堂案例分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课程采用了大量的研究案例来解读和阐释各种研究方法。例如,讲到“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学习单元时,在课堂上分析了“新学习方式下学习策略的应用研究”案例,并在课堂上就此研究案例设计的科学性以小组的方式展开了讨论。讲到“调查研究方法”学习单元时,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作为案例分析。
(2)课堂讨论与在线讨论:本课程设计了面对面师生互动与在线互动两种渠道来达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在线互动又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互动方式。同步互动通道是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消息”功能模块来完成,由助教或老师实时回答问题,以维持良好的互动性;异步互动渠道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讨论”功能模块以及E-Mail来完成。对于由于时间限制在课堂上无法深入展开讨论的主题,可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版里开辟讨论空间,继续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度学习和保证了每个学习者的发言机会。
(3)在线测验:利用教师设计好的在线题库,学生可在线自测。对于客观题,学生提交测验结果后,系统会自动评分。对于主观题,教师可在线批改和评分。
(4)在线作业:利用Moodle的“作业模块”,为学生设计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研究设计”等5个在线作业,作业提交方式可以是html、WORD等附件形势的文档,还可对作业提交的最后期限、是否可重复提交等参数进行设置。教师可对学生作业在线打分或写评语,学生可在线提交并查询作业。此外,还把优秀的作业选放于作品展示区或于课堂上借助大屏幕投影展示,让同学互相观摩,达到“同伴互学”的效果。
(5)基于项目的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成果课堂口头汇报:本课程设计了一个学生自选题目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设计题目,完成后小组选出代表课堂交流汇报并进行评价。小组协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协作完成任务能力和协作精神,课堂口头汇报既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又可以达到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
(6)调查模块: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情况,本课程利用Moodle的“调查模块”设计了教学满意度在线调查问卷,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作相应调整。
2.4       多元化教学评价设计
考虑到此课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教育技术研究的一般原理以及主要的方法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以及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性,成绩考察强调网络学习成效、动手能力和过程的考察。
其成绩计算方式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占5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主要由平时表现(占20%)和实践项目作业(占30%)两部分构成。
考核形式:平时表现,主要考查登录平台学习次数(占2.5%)、发帖次数(占2.5%)、课堂考勤(占5%)和作业成绩(占10%)。实践项目作业:要求以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完成一个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设计,采用课堂口头汇报,教师评价占30%,小组互评占70%。
期末闭卷考试:考虑到网络测验的公正性仍有些争议,此课程也保留传统的纸笔闭卷考试方式。
3.      混合式教学实施成效分析
本课程目前已进行完毕,其学期成绩平均为81分,标准差为17分。修课同学、老师及助教总计利用课程讨论版,进行了1200多篇的问题讨论互动,其讨论事项包括学生对于教学系统使用、教材内容与成绩方面的疑问,以及对教学方式的心得与意见等。下面对系统记录学习状况、不同背景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问卷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与说明。
3.1       系统纪录学习状况分析
网络教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利用网络来全面而完整的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除了可据此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之外,也可以作为评价的参考。因此,我们将系统所纪录的学习状况与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相关性检定,以了解哪些指标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效。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状况纪录项目,包括学习者登入网络教学系统的次数、学习者对于各学习材料的浏览次数及时间、学习者对于各在线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者在课程讨论区中参与讨论的情形,均与学习者最后的学习成效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这些指标均为影响学生最终学习成效的因素,故授课教师可以借着这些指标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形,并实时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进行督导,以提升其学习成效。
3.2       不同背景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我们将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风格分成:只主动提出问题、只会响应别人的问题、会主动提出问题又会响应别人的问题、以及从未参与课程讨论四大类,并比较其学习成效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参与讨论风格为第三类(会主动提出问题又会响应别人的问题)的学生其学习成效显著高于其它类的学生;而参与讨论风格为第四类(从未参与课程讨论)的学生,其学习成效显著低于其它类的学生,从这个结果可以发现,参与互动讨论的态度越积极越会有较好的学习成效。
3.3       课程问卷分析
本课程于期末考时发出课程问卷,并当场回收,总计共发出58份问卷,回收5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53份,有效样本率为91.4%。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于此种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满意程度与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建议事项。其统计结果汇总如下:
3.3.1.        教学设计满意度调查结果
问  题
非常同意
同意
没意见
不同意
非常
不同意
我对于本课程混合式教学方式感到相当满意
25.70%
60.75%
11.21%
1.87%
0.47%
我认为本课程教材内容非常充实,让我学到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许多知识
39.34%
54.98%
4.74%
0.47%
0.47%
我认为本课程提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渠道
31.80%
54.50%
9.91%
3.79%
0.00%
我认为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的“学习导航”能增进学习效率与效果
39.10%
48.10%
10.90%
1.90%
0.00%
我认为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的“在线辞典”能增进学习效率与效果
10.53%
30.47%
37.60%
21.40%
0.00%
我认为网络教材中所提供的“课堂教学PPT讲义” 能让我便于补课与复习
46.54%
39.24%
12.32%
1.90%
0.00%
我认为网络课程中提供的“教师授课录像转播”能让我便于补课与复习
21.33%
42.65%
27.96%
6.64%
1.42%
我认为课程中所提供的“印刷教材”能让我在不能上网的情况下,方便学习
37.52%
38.18%
18.44%
5.84%
0.00%
我认为课程中所提供的“光盘版的网络课程”能让我在不能上网的情况下,方便学习
38.52%
32.18%
26.46%
2.84%
0.00%
我认为在课程教材中所提供的“网页教材”能让我更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
19.91%
47.39%
30.33%
11.90%
0.47%
我认为做了“在线测验”后能让我更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
28.39%
35.45%
26.16%
10.00%
0.00%
我认为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提升我的学习效果
37.80%
50.72%
7.66%
3.35%
0.48%
我认为在教学平台的“作品展示区”中展示大家的作业成果,可以彼此互相观摩以增进学习效果
29.86%
59.24%
10.90%
0.00%
0.00%
我认为本课程所采用的成绩评价项目与计算方式能反应出我的学习成效
10.90%
48.82%
31.28%
7.58%
1.42%
就整体而言,我对于在这门课的学习成效感到相当满意
19.91%
63.80%
14.48%
1.36%
0.45%
我认为我经常连上教学网站浏览在线教材
15.83%
40.83%
26.67%
13.27%
3.40%
另外,关于“您觉得在本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来源是什么?(可复选 )”的调查显示,“老师上课时的讲解”占86.26%,自己通过印刷教材学习占64.36%,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互动占38.86%,其它占7.11%。关于“对沟通渠道达到的效果”的排序中,“课堂同步讨论”排第一,“在线论坛”排第二,“E-mail”排第三,“教学平台的消息”排第四。关于“如果您不常上教学网站,其原因为何?(可复选)”显示“教材简单不需常去看”占23.08%,教材设计不当无法引起兴趣占17.69%,无上网的设备与环境占69.23%,网络速度过慢等待时间太长占38.46%,其它占34.62%。
从上述的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份的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混合式网络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与学习成效均感到满意。此外,从修课学生在课程讨论区中所发表的谈论也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同学对于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教材内容均给以正面的评价。对于“我认为我经常连上教学网站浏览在线教材” 满意程度较低(约56%),其原因可能是课程网站采用PC机作为服务器,内存小,学生登录时,并发数太多导致。另外,学生认为本课程的主要学习来源为老师上课时的讲解以及四种沟通渠道中课堂同步讨论满意度最高,说明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但同时也看出,在线阅读教材、在线讨论、下载网络资源单机自学等数字化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学习者所接受。
3.3.2.        学习障碍调查结果
此部份问卷采开放式作答,主要学习障碍有三类:(1)缺乏个人上网的环境与设备,故无法随意上网学习。(2)网络频宽不足,需要等待的时间过久,因此降低了学习意愿与兴趣。(3)个人先前的网络使用的经验与知识不足,因此造成学习障碍。
从调查结果看出,(1)和(2)这一类的学习障碍是属于设备与整个网络环境架构的问题,若要改善则须投入大量的成本;学习障碍(3)则是学习者本身的问题,因此未来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做适当的课前训练,以避免他们对此种网络教学方式产生恐惧与不适应。
3.3.3.        建议事项调查结果
此部份问卷亦采开放式作答,学生所所列举的建议事项集中在三方面:(1)软件下载,如SPSS统计软件、媒体播放软件以及其它此课程所需使用软件下载渠道。(2)希望教师对参与“论坛区”讨论。(3)大幅度提高教学网站的访问速度。
4.      结论
混合式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作有效的整合,采用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而舍弃其缺点,让两者相辅相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从实证研究结果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此种混合式网络教学的课程设计方式感到满意,并给予正面的评价,此设计不但能满足学习特性,提供多元化的以及最新的教材,并能补捉学习记录供老师作为指导学生的参考及教材修正的依据。另外,根据同学所遇到的学习障碍与所提出的建议得知,提供方便的网络接入条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如何根据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安排面授内容和在线学习内容比例,是未来必须努力改善的方向,使得教学与学习活动均因使用网络媒体而受惠。
参考文献



[[1]]Marsh, J(2003). How to Design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DB/OL]. http://www.tjtaylor.net/Research/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 Introduction.pdf,2006-12-4.
[[2]]Singh, H.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J].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3 (6):51-54.
[[3]]Rossett, A., Douglis, F. & Frazee, R. V(2003).Strategies for building blended learning[DB/OL]. http://www.learningcircuts/2003/rossett.htm, 2006-10-23.
[[4]]陈声健.“高校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申请书.云南省教育厅[Z],200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