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怎么到周庄方便:成本推进型的滞胀俨然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1:25:37
姜草子:  

成本推动型的滞胀经济俨然在中国形成

             ——经济杂谈·之四

 

如果要对现在的中国经济作一个宏观的描述,大体可用上这么几句话:结构兴风作浪,货币推波助澜,通胀高烧不退,经济增长下行。

 

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下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GDP同比增长,今年二季度已降为9.5%,而去年同期为10.3%,全年10.2%。今年四至七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从52.9、降至50.7,为29个月以来的最低。出口增速也连续四个月下降。

 

经济增速下滑,物价却仍在猛涨,高烧不退。八月份CPI价格指数6.2%,有专家说,这下见底了,可九月份仍有6.1%,食品价格涨幅更是始终在两位数之上运行。连专家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说:这6.1%6.2%有鸟区别。

 

一边是经济增幅下降,一边是物价持续上涨,这不是滞胀又是什么?只不过中国GDP增速的基数一直很大,降一两个点下来,大家看不出来,或者没在意。要是放在工业化发达国家,GDP增长的最好年景也就两三个百分点,突然降一两个点下来,还不要了它们的命?

 

物价持续上升,原因是什么?肯定不是需求拉动的。中国这些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想把国内需求拉动起来,却始终未能如愿。一个国富民贫、贫富悬殊的国家,消费倾向和劳动要素报酬占GDP的比例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怎么可能把内需拉动起来?内需从未拉动过,谈何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中国的物价高企,主要是成本推动的。

 

这从理论和事实的角度都能看出来。从理论上说,这些年物价涨得最凶的是食品类。食品,尤其是粮油、肉类、蔬菜等基础食品,都是生活必需品,收入或价格弹性都较低。这类物品得到满足后,不考虑人口变动,市场上对它的需求通常就会维持在一个均衡水平上,不大可能随收入的增长再大幅拉升,因为如此,恩格尔系数才会随着收入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因而,说对基础食品的需求上升,拉抬了这类物品的价格,不合逻辑。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年中国的物价上升,几乎无不源于上游产品的涨价。上游的能源、矿产金属、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抬高,物价随之普遍提高。

 

具体说来,食品价格上涨,是因为农产品价格提升了;农产品价格提高,并非种植和养殖业擅自涨价,农民得了什么好处。这一产业提供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并不短缺,这些行业也基本处于竞争状态,根本不可能这样做。农产品涨价只有一个基本原因,那就是种植和养殖业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种子等涨价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又因为上游的包括柴油、各种化工原料等石油副产品在内的原材料涨价了。其他工业品以及服务业的涨价也如此,都是源于上游产品涨价,导致成本上升。涨价从上游向中下游传导,如洪水蔓延,致使市场上的物价,无论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均出现程度不同的持续上涨。

 

中国的市场上,大部分产品都存在过剩的问题。产品过剩,价格却降不下来,形成不了真正意义的购买者定价的买方市场,这的确是一种很纠结的现象。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与开放条件下的输入性通胀有很大关系,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中国经济内在的结构性扭曲。

 

中国的实体经济,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上游的基础资源部门,中下游的制造、养殖与种植业部门。上游的基础资源产业,有许多行业都已经被利益集团所把持,处于垄断半垄断状态,有些垄断纯粹是行政性的。对市场的垄断和半垄断,使得垄断者和寡头有了定价权,这种垄断与寡头性定价又发生在上游,传导下去,整个市场的物价便成了脱缰之马。

 

便相对于上游的强势部门,处于中下游的企业则比较弱势了,基本上丧失了要素定价的话语权,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成本控制能力。尤其是从事养殖和种植业的农民、搞普通制造业的中小微民企,在上游强权和终端消费者的双重挤逼下,几乎就丧失了赢利能力,经营惨淡,要死不活。

 

通胀无疑是一种货币现象,但从根本上说,它仍是现实经济运行、尤其是实体经济矛盾的反映。没有货币的超发滥发,固然不会发生通胀,但如果经济结构是扭曲的,它一定会以其它形式爆发。在结构已经扭曲的情况下,货币的超发滥发,也一定会以扭曲的渠道向经济部门流动,使通胀也呈现出扭曲的形态。滞胀,过剩状态下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就是一种扭曲的通胀形态。

 

中国的通胀是如何扭曲的?2008年的4万亿货币放量,每年外汇结算所增加投放的人民币都到哪里去了?它们主要流向了房地产、基础投资部门,也包括上游资源产业,一时间在这个领域聚集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个领域的货币多了,却没有多少竞争。国内的垄断半垄断与海外的输入性通胀合流,就使得上游的基础资源部门,成了本轮通胀的发源地。

 

凭良心说,流动性也不是一点没有进入实体制造业。问题是这个领域已经很弱势,在上游要素市场和终端市场一上一下的双重挤压下,赢利能力已日薄西山。这造成了流动性在这个领域的大面积跳票——流动性在这里蜻蜓点水式的过了一下,便转移了阵地,进入了高回报部门。

 

由此,在中国便形成了一个蒸蒸日上的特殊行业——以短期投资为特点的投机业。不仅下游的制造业,连上游的许多行业也提着钞票跳了进来。这个行业主要出现在服务、金融和流通环节,小至炒大蒜,大至炒股票炒房地产,不一而足。如今,这些玩意都不大好炒了,大家伙便玩起了准金融,开起了形形色色的影子银行,放起了高利贷。高利贷经济,俨然成了如今中国的一大“投资”亮点。

 

中国的实体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已经出现了惨淡大逃亡的征兆,高利贷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泛滥,就是一个例证。实体经济萎缩和空心化了,房地产和基础投资又泡沫多多;为防止泡沫破裂导致灾难性后果,政府不得不对这些领域进行打压,这些,再与全球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出口受阻加起来,就使得中国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依据。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本推动的物价上行,却看起来高烧难退,滞胀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