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代驾有什么要求:网络舆论:深化认知和正确引导--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13:56
网络舆论:深化认知和正确引导 荣 华 2011年05月17日16:35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网络舆论:深化认知和正确引导--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舆论发酵放大功能和组织动员功能,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去年的谷歌事件、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浙江钱云会死亡事件,以及今年突尼斯、埃及等国年轻人利用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发动政治骚乱,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在国内煽动非法聚集活动等一系列事件,都是最好的例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舆论,不断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汇集社情民意、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迫切需要,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准确把握特点规律


  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是不断提高同新兴媒体打交道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与传统媒体舆论和口头舆论相比,网络舆论主要有四个特点:


  1.主体多元,信息海量。互联网高度开放、互联互动、共享共用等特征,使人人面前都有了“麦克风”,个人的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大大提高,网络舆论生成点显著增多,舆论传播更加自由自主、快速无序,舆论产生的源头越来越难以追溯。由于主体多元,互联网使“信息短缺”变成了“信息过剩”。现在我国网民每天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多达数百万条。仅百度平均每天就新建贴吧8000多个,发帖200多万条。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越来越难。


  2.真假难辨,易被操纵。在网络舆论中,有真实的民意反映,也有大量的虚假信息甚至蓄意的造谣诽谤。在所谓网络推手、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任何局部的事件,任何普通的个人,任何个体的情绪,都能成为网上舆论焦点,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广泛影响。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些企业与“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等勾结,通过精心选择话题、发布煽动性强的帖子、组织跟帖转帖、编发博文评论等制造虚假民意,最终达到营销产品、抹黑对手、制造热点、转移视线等目的。一种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进行干扰和渗透。在近年来的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湖北邓玉娇案、广州“撑粤语”行动等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都有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所谓的网上“意见领袖”以“维权”、“保护弱势群体”等为名主动介入、炒作攻击。


  3.突发突变,情绪化突出。网络舆情来得快,变化也快。一件看似不大的事情往往很快就会弄得满网风雨。网上热点不仅数量越来越多、涵盖面越来越广,而且燃点越来越低、转换越来越快。往往一个热点尚未平息,另一个甚至几个热点就又形成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意见表达的非理性特点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的网上舆情分析,网民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逢官必贬”、“遇富即骂”。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人、小商贩、农民工等敏感因素,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


  4.网上网下互动性强,落地化凸显。网络不仅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汇聚成的舆论力量日益影响甚至干预现实社会生活。近年来,许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是由网上热点问题汇集发酵和演变形成的。如去年广东本田的罢工,组织者就是利用手机和QQ群等互联网平台来传播诉求,商讨罢工策略和谈判对策,并向媒体发布罢工消息的。互联网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使网上舆论落地化,网民从“说说就罢”转变为“从说到做”,即从“网络世界”的参与转化为现实行动。


  二、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断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对待网络舆论不是无从下手,就是盲目应对,留下不少深刻的教训。有的领导干部根本不把网络言论当回事,认为那不过是个别人的牢骚怪话甚至胡言乱语,结果被网络舆论牵着走,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有的对网上负面言论一味删除封堵,甚至反应过度,对网上发帖者搞打击报复、“跨省追捕”,结果影响了领导干部自身形象,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有的不时曝出“替谁说话”“你是不是党员”“跳楼就去跳五楼”“没时间跟你闲扯”等“雷语”,结果成为网络笑柄,也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有的对司法个案、群体性事件的网上舆论应对失当,结果导致事件升级、影响扩大。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就是说,要对网上的舆论热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汇集研判网络舆情。没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借助外力,通过和一些软件或互联网数据公司合作,请他们有针对性地收集报送信息。


  2.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在把信息收集起来后,要对信息进行研判。首先要研判它的真假。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信息可能是真实民意的反映,但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信息。特别是对一些网上举报、爆料,一定要鉴别真假。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特点,不排除一些人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利用网络的力量达到个人打击报复的目的。其次,要研判它涉及的事件性质、主要观点和诉求,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它反映的是个人问题还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会不会在网上被炒起来。在这种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研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在互联网上,有些信息是不负责任的攻击诋毁、逞一时之快的情感宣泄,这些信息纯粹属于“个人出气”,没有社会普遍意义,网民们不会追捧,不会形成网络热点,我们可以将它放到一边。而那些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网民“共鸣”的信息,则很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必须高度重视,制定舆论引导和处置预案。


  3.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快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快,要快到什么程度?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所谓“当天的是金子,隔天的是银子,第三天的只拣了个石子”。但在网络媒体时代,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后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网络的反应明显快于传统媒体。这就要求我们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也要大大提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最近提出了网络舆论引导“黄金4小时”的说法。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在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否则,流言和谣言就会充斥互联网,甚至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4.敢于引导危机事件。面对危机,我们首先要树立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新观念,就是“从坏消息要尽量封锁”转变为坏消息如果客观真实也要应当传递就传递,而“应当不应当”要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准,从“怕人家知道”转变为“怕人家不是从我这里知道”。在网络时代,危机事件发生后,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公布事件真相,任何企图瞒住信息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有网民总结得特别好:在网络时代,你瞒得了官员瞒不住记者,瞒得了记者瞒不住线人,瞒得了线人瞒不住网民。现在,每个受众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线人,一部手机就是一套采访器材,可以录入和发送文字、声音、照片、影像,可以进行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你要不说别人会说,政府不说百姓会说,媒体不说网民会说,国内不说境外会说。所以,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一定时候说不如第一时间说。说了,就会赢得理解和信任;不说,不仅小道消息、流言飞语会满天飞,老百姓还会找政府要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