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夜景:关于“心”的概念的认识及其启示(理论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09:49
·生活保健 ·新闻 ·医学 ·医疗 ·药学 ·药业 ·大众 ·疾病 ·肝病 ·用药 ·美容 ·两性 ·读书 ·论坛 ·更多
·中医中药 ·思考 ·评论 ·临床 ·药材 ·新药 ·针骨 ·饮食 ·文化 ·验方 ·图谱 ·论文 ·资料 ·精品 ·Eng
当前位置:100md首页 >医疗中心 >传统医学 >中西医结合 > 正文网站地图
.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12日翟双庆
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的过程,而且对中医学的发展也将有所启迪。
一、古人初始本意指“心”为实体心脏
心,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云:“心 ,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说明古人造字之时,心指人体之实体脏器,即心脏,居于人身之正中,心是一个象形字,象心房之形。《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均记载了用五脏祭祀的活动,即孟、仲、季春“祭先脾”,孟、仲、季夏“祭先肺”,中央土“祭先心”,孟、仲、季秋“祭先肝”,孟、仲、季冬“祭先肾”。孔颖达注解为:“牲立南,首肺祭在前而当夏也;肾最在后而当冬也;从冬稍前而当春,从肾稍前而当脾,故春位当脾;从肺稍却而当心,故中央主心;从心稍却而当肝,故秋位主肝。此等直据牲之五脏所在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耳”。他并引郑玄之观点:“《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膈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膈上”。这里谈的虽是用牲畜之脏腑以祭祀,但其所言五脏之肝、心、脾、肺、肾等均是指实体脏器,故言古人初始本意指“心”为实体心脏,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二、 指“心”为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代称
不把心看作是一个解剖实体,而将之认为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所指代的是人体的感知觉、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这一观点已广泛存在于先秦诸家之论中,早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之前(即《内经》成书之前)就已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1.心为思官 《孟子·告子》云:"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能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又云:“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认为耳目等为感觉器官,不能思;心则能思并且以思为职。思则心存,不思则心亡,心不在焉,则虽有如无,实际上含心主感知觉之意。
2.心主情性,主宰情欲 《孟子·告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性根于心,所谓心,又包括后世所谓的情。《荀子·正名》进一步指出心能主宰、控制情欲,认为人虽欲生恶死,但如心认为应死,则人亦能舍生就死。故欲虽多,而心能控制之。又如《正名》云:“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即认为“伪”源于“虑”,“虑”生于“心”,礼义之成,实由于心之择。
3.心为感官的统帅 《管子·心术上》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即以君臣来喻心与感官的关系,认为心是感官的主宰。《荀子》则进一步解释了心主宰感官问题,其《正名》云:“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沧然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张岱年先生解释云:“五官各有所接,各能当簿其类(当簿,即接触之意),即各能接受一类印象。心则有征知之作用。征知,即察而知之之能力。心有察而知之的能力,故能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但必耳目各供给其印象,心方能察而知之;如无五官供给印象,心亦无所施其能。征知,是心之特殊的机能;无心,则虽有感觉亦不能有知识”。
4.心为身形之主宰 《荀子·解蔽》认为心是形之君,是自我主宰的,不受外力控制。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进一步以君民关系来比拟心身的关系,从而更加突出心为身形主宰的观点。
秦汉以降的中国哲学家大都继承了先秦有关心的含义,并多有发挥,但心具有能知能思的特殊功能,即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人之主宰的认识则是较为统一的。所不同的是,有的把它作为一个器官来看待(如《孟子》、《荀子》等),而有的则认为它不是某一器官,而是一种意识,即认知作用,如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云:“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进而更以“不知觉即不存在,人不感物即无物,受知觉然后为存在,感物然后有物”为根据,提出心即宇宙万物之主宰的唯心论,其较先秦诸家所论已有了很大差别。
中医学对心的概念的主要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可以说正是在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正是由于此心的概念不同于实体心脏,故宋代以后有人提出了二者的区别,如南宋余洞真在《悟玄篇·中宫》中提出,心即中央戊己土,即玄关一窍,而其《玄关一窍》又云:“玄关一窍者,乃一身总要之关也,此窍者即心中之心是也。其心非肉心,乃心中之主宰,一身万事之神也”。而明代著名医家李蓇在《医学入门·脏腑 》中云:“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著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也从医学上将解剖之心与主神明之心明确分开。
由此可见,中医学中“心”的主要概念为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代称,已不同于实体之心脏。若此,再从实体之心寻找它主神明的物质根据则是不可行的。当然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即由实体逐渐转换为非实体。
三、心概念的不同给人的启示
1.从实体心脏出发考证心主神明的方法不可行
李蓇在《医学入门·脏腑 》中虽然认识到了肉心与神心不同,但他在谈心脏解剖时又不自觉地用肉心解释神志活动,如其云:“上智聪明之人七窍三毛,中智五窍三毛,下智三窍一毛,常人二窍无毛,愚人一窍,下愚一小窍,无窍则神无出入之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笑话,其原因正是将两种心的概念混为一谈的结果。无独有偶,今人也有从实体心脏出发,欲为中医学“心主神”加以证明者,如有学者认为心脏移植后人格有改变,是由于“因心脏移植之后,当然其神明也应随心脏而去”;也有人从证实心脏有直接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作用出发,认为其为“心主神明”提供了物质基础,即实验发现由心脏分泌的激素——心钠素族中的BNP,由脑内分离纯化得到,通过RNA印迹法发现BNP和mRNA在心房和心室有大量表达,在脑内却没有表达,故认为BNP也许可以作为神经递质通过类似于神经反馈的途径到达脑部,以调节脑内的神经活动。但他们均忽略了一点,即中医学之心,是藏象之心,是一个功能集合体,属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代称,而非解剖之实体心脏,故其论于中医学发展益处不大。
2.运用解剖实体方法研究中医学脏腑不可行
中医学脏腑是通过藏象得出的认识,而藏象具有以五脏为核心、以生理功能为重点、强调时间与方位三大特点。近来也有人撰文认为“古人凭借临床观察对大量病例的体征和症状进行归纳、概括,把人体各个脏器的功用高度浓缩于‘藏府’这个集合。‘藏府’实际上是古人创造的一个思维模型。藏象中所提脏腑并不完全是血肉之脏器”等。这也说明,中医学所言之脏腑,是人体藏象系统之核心,是一个以生理功能为重点、包括时空概念在内,联系经脉、形体、官窍、气血精津液神的功能集合体。它是采用对活体生命现象的直接观察,应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易象思维等,在人与自然相应、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理论指导下,对观察结果进行研究而得出的。因此,中医学所言的脏腑不等同于实体脏器,与解剖之内脏相去甚远。因此,若用解剖方法认识中医学脏腑则不符合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人认为“心主神明”与实体心脏功能不符,主张用“脑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神明”替代,究其实质也是以解剖方法出发,用西医学的方法来认识、修改中医学,严格地讲,这既不符合中医学研究方法,也不符合中医学理论体系,换言之,若继续这样研究下去,则不属于所谓中医学的范畴。另外,科学研究切记概念清晰和不能偷换概念,否则属于徒劳或盲目研究,其结果难以被人公认。中医学脏腑不等同于实体脏器,其研究亦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3.研究中医学应遵循学科自身特色
一个学科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关键是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学术特征。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水平再如何先进,也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去研究,但其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其学术特征则是不能随意变更的,否则这个学科就有灭亡的危险。中医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而其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就是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并运用“以表知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司外揣内”(《灵枢·外揣》)的功能认识方法,所以发展中医学应该把如何遵循学科自身特色作为重点,按其学科自身规律去探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心”的概念,运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认识、研究“心”,实则是中医学存亡与发展的大问题。 (作者:翟双庆)(查看原文)
评论几句
*介绍给朋友复制打印
编辑上文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医学免疫学)第四节 回顾性定群研究(预防医学)不可误解的概念—早泄(早泄)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医院药学)绪论(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概述)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医学免疫学)第五十五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医院药学)道德健康:WHO提出健康新概念(焦点透视)明确概念补钙不难(保健中心) ☆更多文章  ☆相关栏目   ☆相关分类  ☆相关网站  ☆相关网页
.
100md文章
q如何做一名戒毒成功者?
q耳聋类型及对策
q破“大锅饭”捧“金饭碗”
q[经络腧穴学]经络概述
q第二节前列腺炎
q[信息]治带片
q亚健康可用中医治疗
q[医学影像学]第四节 咽
q适度饮酒有助于提高智商
q老人痴呆症预防须知
q2种异核型染色体被发现
q男性不育症要作哪些检查?
q中药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q十二指肠溃疡治愈后的复发串怎样?
q[辛伐他汀]多烯康
q[中医儿科]小儿遗尿
q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危害吗?
q点眼药可能感染青光眼
栏目
理论书籍药物手册
疾病专题食疗药膳
传统医学中药园地
家庭健康两性话题
药材市场网上互助
医药文化轻松驿站
信息
图片报道要闻回顾
日期列表栏目查询
精彩话题热门搜索
网站介绍 |网站地图 |站内搜索 |广告服务 |论文发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信息来源网络,感谢原创者和原录入者。本站转载其文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不能仅凭此信息购药、用药、诊断疾病或开处方,而应以其使用说明书为准,并谨遵医嘱。
2、网站中转载的资料及图片,其版权属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拥有。如果文章的作者或编辑认为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百拇联盟:010-63132997 广告代理:010-62002353 友情链接:tianpengfei8002@hotmail.com
©Copyright 2007 中国.北京 百拇医药网webmaster@100md.com京ICP备050594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