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僧会跑路吗2017:《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6:34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9    更新时间:2008-9-19

 

49、林则徐      《塞外杂咏》(245)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作者简介】
  中国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众疾苦,为民众所称颂。

【作者趣事】

林则徐禁烟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世风日下,帝国主义列强乘机侵略中国,他们发动侵略的一个罪恶的手段便是向中国疯狂输入鸦片。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毒品,很容易使人上瘾,一旦沾上,就什么力气也没有了,什么也不想干了,一天到晚就想着吸鸦片这一件事。当时的中国人,上至高官下至百姓,有好大一部分已经变得越来越离不开鸦片。白花花的银子被外国人赚走了,只剩下一伙儿烟鬼,整个中国一片乌烟瘴气。

被百姓称做“林青天”的林则徐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眼看自己的祖国受洋人的腐蚀,眼看自己的同胞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可有亡国的危险呀。于是他连夜写了一封奏折,尖锐地指出:如果不禁烟,“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当时的皇帝本来还不知道鸦片有这么大的危害,被这封奏折给吓坏了,马上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

林则徐来到广州以后,细心调查,发现鸦片走私之所以如此猖狂,是因为好多官员充当了外国人的走狗,替他们通风报信,包庇他们,以从中分得好处。林则徐首先对这些败类采取行动,命令他们三天内必须交出替外国人私藏的所有鸦片,同时也让他们通知那些外国烟贩,必须交出所有鸦片,并保证不再往中国输入鸦片,要不然一经查出,“货尽没收,人即正法”。

然而,三天过去了,没有一个外国烟贩来缴烟。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清政府在虚张声势,过几天把这个钦差收买了,就万事大吉了。不想这次林则徐可不理这一套,他果断下达命令,包围英国商馆,一天不交出鸦片,商馆的门就一天也别想开。平时不可一世的鸦片贩子这下傻了眼,在粮食、水都快要断绝的情况下,只能忍痛交出了大约二百多万斤的鸦片。

销烟开始了。林则徐让人挖了两个特别大的池子,底下铺上石板,四周都用木板围住;池子的一头留一个通向大海的洞,另一头可以往里面灌水。准备好后,林则徐在礼台上大声宣布:“擂鼓!”顿时鼓声震天。“开始!”只见所有的鸦片被抛进了池子内,然后又向池子中扔进了烧透的石灰,顿时池子内沸腾了。所有的鸦片作废水,流向了大海。

【诗文注释】(1)万笏:比喻耸立的群山。  (2)琼瑶:美玉,这里比喻冰峰。

(3)邸:客栈、旅店。 (4)晴雪:比喻白发。  (5)共难消:与积雪一样难以消除。

【诗文赏析】用拟人手法描写天山,感情真挚。诗是作者被流放新疆赴伊犁时作,表现了旷达的胸怀。

 

50骆宾王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 684以后),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作者趣事】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造反,大才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他草拟讨武檄文,文章写得十分精彩,骂武则天的话也十分刻薄。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武则天并不发怒而是带着欣赏的兴致来读这篇文章。读到“一坏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她怫然作色,说:“如此人才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读完之后又反复赞叹,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意思是说,从宣传工作上讲,骆宾王是足份量的,那一支笔抵得上十万雄兵,但徐敬业兵力不足,才能平庸,就很难不失败了。

 

50·1、《咏 鹅》(47)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文注释】(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50·2、《易水送别》(117)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文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诗文解释】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今日唯有易水还是那样让人心寒。。

【诗文赏析】战国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谋刺始皇,在易水边饯别。太子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柯和变徵之声,按剑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慷慨激烈,满座士皆泣,发尽上冲冠。后虽事不成,然悲歌壮气,千载犹存。

 

51、柳宗元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51·1、《江 雪》(5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文注释】(1绝:绝迹。 (2)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3)径:小路。 

(4)踪:踪迹。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诗文赏析】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52、柳中庸     《征人怨》(255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文注释】(1)金河:指今内蒙大青河。    (2)黑山:在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  

【诗文解释】年年戌守在金门或者玉门关,每天都跟马鞭和刀环在一起。三月初春的白雪覆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围绕着黑山。 

【诗文赏析】这首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别有情韵回肠荡气。

 

53、流沙河  现代 《夜读》(297

一天风雪雪断路,晚来关门读禁书。脚踏烘笼手搓手,一句一笑吟,一句一欢呼。

刚刚读到最佳处,可惜瓶灯油又枯。鸡声四起难入睡,墙缝月窥我,弯弯一把梳。

【作者简介】

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城。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在成都《西方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加入本地中学生组织的青年文艺社和麦穗文艺社。1950年在《川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绍到《川西日报》副刊任编辑和见习记者。其间与人合写中篇小说《牛角湾》。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调四川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创作员和《星星诗刊》编委。195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1955年在《西南文艺》上发表《寄黄河》等优秀诗篇,受到好评。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窗》(中国青年出版社),诗歌集《农村夜曲》(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集《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发表组诗《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一期),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发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但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在省文联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乡做锯木工谋生,历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复出后发表了不少诗作,《故园六咏》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现任《星星》诗刊编辑。     

 

54刘邦     《大风歌》(4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作者简介】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作者趣事】

说到刘邦的从善如流,他对读书人前后的态度可见一斑。刘邦因为自己不喜欢读书,没有多少文化,一直对读书人不大感冒。直到他做了皇帝,也不喜欢儒生,尤其厌恶儒生的高谈阔论。他常常以"我以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为自己的口头禅,轻视儒生。而楚人陆贾对刘邦这一点很不以为然,每次见到刘邦都谈论诗人,引经据典。刘邦对此非常讨厌,但又不好当场发作,只好佯装熟睡,呼噜声不绝。有一次刘邦心情不好,陆贾又开始向他谈经据典,让刘邦恼了,高声怒骂,说自己是马上得天下,整天谈论诗书有何屁用?陆贾说:"马上得天下,怎么可以马上治天下?商汤、周武都是用武力夺取天下的,但治理国家,却需要加强文化思想教育,才能长治久安。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不思采用安抚政策,焚书坑儒草菅人命,引得群雄纷起攻之,短短二代就灭亡。如果秦始皇武力夺取天下后,施行仁义之政,哪里有您做皇帝的机会呢?"这一席话说得中肯,让刘邦低下头来,暗自惭愧。好在刘邦毕竟是皇帝,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陆贾将秦如何失天下,汉如何得天下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书,让子孙后代相传,引以为鉴。这就是刘邦作为政治家的眼界和胸怀。而通过陆贾的这次进谏,刘邦对文治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也不象以前那样轻视儒生了。

【诗文注释】(1)兮:语助记号,相当今口语中的"啊"。  (2)加:凌驾。

(3)       内。即国内。   (4)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大陆四周都是海,故此常称国内为海内。

(5)       乡:指汉高祖的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  (6)安:表示愿望。如何能,怎样才能。

(7)       士:勇士。

【诗文赏析】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兵击破淮南王英布的叛军。西归途径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宴饮,席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首句气象不凡, 风起云涌, 既是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 又暗喻当时的时代风云, 这句为全篇抒发豪情壮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后荣归故里,"威加海内"掩饰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激切的希望:大计初定,急需有志有识、有勇有谋之士效忠刘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气派。

    这是一种楚辞体式的诗歌,节奏明晰有致,音律铿锵,适于歌唱。这正与刘邦做为一个帝王的身份暗合,也与酒酣之际脱口而出的情景相应。历史上的刘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汉,势及四方,这首歌正抒发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图伟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慨。 刘邦作诗不多, 这一首由于凝聚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图谋霸业的壮志,气吞山河,因而具有历传千世而不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