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出去评级:《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52:38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8    更新时间:2008-9-19

 

65、鲁    现代    诗歌六首

【诗人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881年,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被人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从以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 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诗人趣事】                   鲁迅的少年时代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鲁迅理发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还在理发结束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做,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理发师听了大窘。

 

65·1题《呐喊》  207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诗文赏析】

《鲁迅日记》1933年3月2日:“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山县氏即山县初男。

 

65·2 、题《彷徨》(208)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诗文注释】(1)文苑:文人聚集之处,意指文化界,文学界。
(2)两间:指新的文化界与旧的文化界之间。西元1923年以后,五四运动已经进入了低潮期,革命的中心往南移动,新的文化阵营內部出現了分化,正如鲁迅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形成了新旧两间。

(3)戟:一種长兵器,常与枪同用,既所谓刀枪剑戟是也。

(4)彷徨:徘徊不前,犹豫不決。

【诗文解释】现在的文化界真的是很寂寞,就好像是经过了一场战争后的宁静。在现在新的文化界与以前旧的文化界之间,只剩下我这个小兵卒还在执着。我就像背着那长戟兵器的小兵,孤独地在这文化界的天地间徘徊犹豫不決。
【诗文赏析】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作品,大多创作于1924-1925年。为何取名《彷徨》?也许是因为1923年以后,五四运动已经进入了低潮期,革命的中心往南移动,新的文化阵营內部出现了分化,正如鲁迅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根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魯迅自己专门写了一首《題〈彷徨〉》的小詩,对自己当时的心境作了诠释。

65·3、《自题小像》(267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文注释】(1)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

(2)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

【诗文赏析】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

 

65·4、《答客诮》(269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诗文赏析】此诗作于(1931年)。《鲁迅书简补遗》有这首诗,末题“未年之冬戏作,录请坪井先生哂正,鲁迅。”坪井是上海的日本竹条崎医院的医生,曾给鲁迅的儿子海婴治痢疾。

65·5、《悼杨铨》(270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诗文注释】杨铨(1893—1933):字杏佛,江西清江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协同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八日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诗文赏析】一首鲁迅先生悼念民族英雄杨铨的一首诗。1933年6月,蒋介石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鲁迅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的主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都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在黑名单上,也有鲁讯的名字。

鲁迅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前去参加杨杏佛的葬礼,并且破例出门不带钥匙,表示有去无回。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一个鲁迅,会有更多的鲁讯。”鲁迅的出现使特务们惊慌失措。他身上透出一股无形的力量,尤其是那双锐利的眼睛似乎能够看透五脏六腑。特务们慑于鲁迅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没敢下手。送殓回来,鲁迅挥笔写下了《悼杨铨》一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悼杨铨》中愤然的声音,显示了作者耿直的性情。

 

65·6、《湘灵歌》(276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诗文注释】(1)湘灵:湘水之神。 (2)高丘:楚国山名。(3)秋门:这里借秋门指南京。

【诗文赏析】本篇最初发表于1931年8月10日《文艺新闻》第二十二号。据《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本诗是书赠日本友人松元三郎的;诗中“如染”作“于染”,“皎如皓月”作“皓如素月”,“零落”作“苓落”。
    全诗是对湘灵及湘水两岸氛围的描述,从写景、状物把悲壮的情绪点缀出来。这首诗中既有凄冷的景致,又有传说中的幻境;有对比,有衬托,全诗肃杀清冷,森然沁人。直观的意象中透着悟性,反讽的语句里凝着神思。诗人像是在把思想还原为知觉,诗的背后承载着作者精辟的现实观。类似这种表现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这种以知觉表达理念的方式,使全诗充满一种隐喻的特点。借着自然之景而抒发内心的情愫,鲁迅显得十分从容娴熟,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诗人瞬间的感受是长久的体察基础上的一种升腾和转换,它与诗人思想的潜在因素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可见,鲁迅是深悟中国古典诗歌的要领的。在有限之中创造一种丰富的意象世界,给他的诗带来了巨大的张力。他的思想在这种感觉印象的交错里,扩大了时空的界限。   

 

66、老舍    现代  《昔年诗选》(275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 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

【诗人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北京人。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诗人趣事】

老舍为自己作品写广告
  1934年12月,《论语》半月刊连载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余空白一处,老舍见状,逐提笔在空白处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以为补白。主编人林语堂过目,莞尔一笑,签字付印。老舍自撰的作品广告妙趣盎然,抄录如下:《牛天赐传》是本小说,正在《论语》登载。 《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猫城记》是本小说,没有真事。《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赵子曰》也是本小说。《老张的哲学》是本小说,不是哲学。
  1935年老舍又为其《樱海集》写了广告:《上任》写山大王拜访侦探长。《牺牲》写美国式的牺牲法。 《柳屯的》写一种女权的膨胀。 《末一块钱》写都市的晚间,少年的末路。《老年的浪漫》写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毛毛虫》写新时代的的一种咒诅。《善人》从私生活上看一位女善人。《邻居们》写不打不成相识。《月牙儿》写一个穷女子的生活。《阳光》写一个阔女子的生活。

中国文人为自家的作品撰写广告,老舍先生恐为第一人。

 

67孟浩然    唐    古诗四首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字浩然,是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和隐居中度过的。孟浩然善于描写山水风光和田园景色,喜作田园抒情诗,有意学陶渊明,唯怀才不遇,时露寂寞伤怀之情。他擅长五言,尤以短篇为胜。他的诗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向来与王维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孟浩然集》。

 

67·1、《春晓》(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眠:睡觉。  (3)觉:知道。                    

(4)不觉晓:不知道天亮了。        (5)闻:听。    (6)啼鸟:鸟叫声。

【诗文解释】春天的晚上,正是酣睡的好时机,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听得窗外到处是鸟儿的鸣叫声。想起昨天晚上仿佛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花凋谢了多少。

【诗文赏析】诗人把握住“春晓”这一季节的时间和特点,把自己酣睡初醒的所感所闻依次写出,构成一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景,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之情。

 

67·2、《宿建德江》(5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文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诗文解释】划船来到烟霭笼罩的小洲,太阳落山了,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纵目望去,原野平旷,远处的天空仿佛比树木还低;清江中月的倒影似乎与人离得更近。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67·3、《送朱大入秦》(90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诗文注释】(1)朱大:作者的朋友。  (2)五陵:代指长安。  (3)直:通“值”。

【诗文解释】游人朱大要到长安去,分手时,我将价值千金的宝剑相赠送,用以表达我平素对朋友的一片真心。

【诗文赏析】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真挚情意和友人即将远游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67·4《过故人庄》(103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文注释】(1过:到访。 (2)具:置办。 (3)鸡黍:指农家丰盛的饭食。

(3)       郭:泛指城。(5)场:打谷的地方。 (6)圃:菜园。 (7)场:打谷的地方。

(8)       麻:桑以养蚕,麻以织布,泛指农事。

(9)       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这一天登高赏菊的习俗。

(10)   就菊花:为赏菊而来。

【诗文解释】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那一天,我会乘菊花盛开的时候再来探望。

【诗文赏析】这首诗以清新优美的笔调写出田园风光的优美、农家生活的简朴和故人情谊的淳厚,透露出作者的志趣。充满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68、孟         古诗两首

【诗人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孟郊潦倒一生,但颇有诗名,与韩愈并称“韩孟”。其诗多写穷愁孤苦的内容,诗歌风格朴素而奇险,他与韩愈、贾岛很友善,而且诗歌风格也相近,世有“郊寒岛瘦”之说。有《孟东野诗集》。

 

68·1《游子吟》(4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文注释】(1)迟迟:久久地。    (2)寸草心:小草的嫩心,比喻游子的心意。

(3)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  (4)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春季三个月。     

(5)晖:阳光。

【诗文解释】儿子要到外地去,母亲千针万线,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只怕儿子久久在外,无人给他缝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正如春天的阳光使得小草得以生长一样,做子女的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 

【诗文赏析】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诗选取了母亲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小事,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母亲爱抚儿子,儿子敬重母亲的感情,表现得真切感人。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它从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行动中,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提出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答春日般的慈母养育之恩的疑问,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拨动了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

 

68·2登科后》(218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文注释】(1)龌龊:原意是不干净,这里指贫寒和心情苦闷。

(2)放荡:自由自在,不受拘束。(3)涯:边际。 (4)疾:快速的样子。

【诗文赏析】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此诗是诗人46岁考中进士后所作,表现了诗人兴奋异常的愉快心情。诗歌一、二句采用对仗句式,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同时也写出了金榜题名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三、四句通过写景叙事,进一步表现诗人的欢快心情。在和煦的春风中,诗人骑马飞驰,一日之内,就要把长安的鲜花美景看完。诗人那欣喜若狂,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通过轻快的马蹄,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整首诗想象生动,格调明快,是孟郊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佳作。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69、梅尧臣    陶者》(16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诗人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北宋文学家、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州)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科先生,在仁途上不甚得意。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梅尧臣的诗歌独特风格,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诗人轶事】

自喻采茶官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脸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封建时代的父母宫,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 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推崇备至,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诗文注释】(1)陶者:烧制陶瓦器的人。陶:用粘土烧制器物。

(2)鳞鳞:屋上瓦片重叠,就像鱼鳞一样。  (3)大厦:高大的房屋。

【诗文解释】烧瓦工人为了制造瓦片,几乎把家门前的泥土都挖用完了,而自己家的屋上却连一片瓦也没有。可是那些不做瓦、不劳动的有钱人,却住在盖着鳞鳞瓦片的高大房屋里。

【诗文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了两种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劳动者受尽剥削,富贵者不劳而获。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揭露并谴责了这种劳动者和剥削者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

【诗文链接】我知道:无独有偶,宋代张俞的一首《蚕妇》与《陶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70、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8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元朝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豪迈、清逸,被推崇为“元人第一”。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诗文注释】(1)昏鸦:黄昏时纷飞归巢的乌鸦。    (2)古道:年久失修的荒僻道路。

(3)断肠人:比喻极为悲伤的人。在这里指漂泊他乡、思家心切的游子。

(4)天涯:天边,在这里指异乡。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独立,寂寞无言, 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整首诗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等的形状、色彩来看,无不渗透着天涯浪子悲凉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