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僧 的定期多种:《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05:26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7    更新时间:2008-9-19

 

78苏舜钦  宋  题花山寺壁》(227)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 ,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南),迁居开封(今属河南省)。早年做过荥阳、长垣地方官。曾受范仲淹推荐,到朝中任小官。终因冒犯权贵,被罢黜,退居苏州。他和欧阳修、梅尧臣是好朋友,致力于诗歌革新运动。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诗风奔放流畅。

【诗文注释】(1)题壁:诗写在墙上。  (2)花山寺:地址不详。从诗集中前后作品看,似在苏州。

(3)繁英:繁盛的鲜花。            (4)草纵横:杂草丛生。

(5)剪伐:剪掉砍去,指除去残枝败叶。(6)凋零:凋谢。

【诗文解释】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诗文赏析】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青春常在。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79、舒婷   当代   《献给我的同代人》(296)

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么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诗文注释】暂无

 

80、宋之问  唐   渡汉江(141)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宋之问(约656—712),又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上元进士,任职于洛阳宫中习艺馆,改洛州参军,转尚方监丞。因受贿贬为越州长史。睿宗即位,流放钦州,后赐死于流所。诗与沈佺期齐名,称“沈宋”。所作诗声律谐调,属对工整。他在流放途中诸作,多表现感伤情绪,诗风有明显转变。初唐律体到“沈宋”时期渐成定格,所以他对于诗歌形式的发展,有所贡献,为唐代近体诗的形式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文注释】(1)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2)岭外:指五岭以南,即今广东一带。

(3)音书:音信。       (4)断:断绝。           (5)经、历:都是经过的意思。

(6)复:又。           (7)怯:害怕。

【诗文解释】诗人被贬到偏远的岭南,长久没有家人的音讯,转眼间冬去春来。现在总算有机会回故乡了。过了汉水,离家越来越近,诗人的心情反而越来越复杂。这么久没有家人的音信了,害怕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反而不敢向从故乡来的人打听。

【诗文赏析】宋之问被贬到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shè)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

 

81元好问     金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237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拓跋氏,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朝著名文学家和诗人。金宣宗兴宗时进士,做过南阳令;哀宗天兴初年入翰林,知制诰。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起《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琢,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金亡后不再做官。善写绝句,一些作品反映了家国命运和民众苦难,感情沉挚,风格刚健。

【诗文赏析】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

 

82司空曙      江村即事》(211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作者简介】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县境)人。进士及第,历任主簿、左拾遗,外出为江陵长林县丞。韦皋为剑南节度使时,曾召至幕府。终虞部郎中。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写羁旅之情,常有名句。

【诗文注释】(1)即事:眼前的事物,常用作诗的题目。   (2)堪:能够,可以。

【诗文解释】钓完鱼回来不用拴船,江村上的月亮落下了,正可以好好睡觉。即使晚上风把小船吹走,也不过吹到长满芦花的浅水边。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诗中语言质朴,描写江村渔夫钓鱼归来的情景,闲适自在,怡然自得。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83陶渊明     晋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由于厌恶官场的黑暗和勾心斗角,四十一岁就开始隐居田园,不再做官。他的诗很多都是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语言朴素,风格自然。

【作者趣事】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83·1、《归园田居(其三)》(131)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文注释】(1)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2)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3)带月:顶着月亮。

(4)荷锄:扛着锄头。      (5)道狭:道窄。     (6)沾:沾湿。
(7)但使:只要让。        (8)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诗文解释】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不要违背了我的愿望。

【诗文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于他辞官隐居之后。这是第三首的节选,描写了自己参加农业劳动的情形。诗人在庐山下种了一些豆类,可是地里长了很多野草。于是诗人早出晚归,为豆苗除草。耕耘劳动虽然辛苦,但是脱离了污浊黑暗的官场,能够自食其力,使人却心地坦然,自得其乐。

 

83·2、《杂诗》(172)

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文注释】(1)盛年:年富力强的时候。     (2)待:等待。

【诗文解释】年富力强的时候不会再来,一天中也不会有两个早晨,人生应趁好时候赶紧努力,要知道岁月可是不等人啊!

 

84谭嗣同     清   《狱中题壁》   (246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诗人。字复生,号壮飞,又署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湖南浏阳人。少年时丧母,读书广博却屡试不第。为人生平好任侠,胸怀济世大志。甲午海战后转学“西学”,投身变法洪流,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赏识。后因戊戍变法失败就义,为“戊戍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现存诗200余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诗约作于其30岁前,或直面现实,或借景抒情,感情真挚热烈,气势豪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另一类诗为受梁启超“诗界革命”口号影响所作,将新学思想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在散文创作方面,谭嗣同最初学桐城派,后来他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架,创造了一种句法严谨、内容充实、语言简练的新体散文,并且极力推崇“报章文体”,为散文向通俗化、社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谭嗣同因参预戊戌变法被捕之后,坚贞不屈,在狱中留下绝命诗《狱中题壁》一首,慷慨就义。

【诗文注释】(1)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2)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3)忍死须臾待杜根:在这里作者引用张俭和杜根的故事,祝愿参与变法的战友们能够渡过难关,有朝一日重返政治的舞台。

(4)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留:指自己。

【诗文解释】我希望战友们能够像张俭一样,在逃亡中逢凶化吉;并能够像杜根一样,躲过死劫之后最终能够重返政治舞台。我对着屠刀仰天大笑:我们这些人,不管是逃亡地还是留下等死的 ,都像昆仑山那样崇高、伟大 。

【诗文赏析】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 ,不肯逃往国外,决意留下来用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对于变法的支持的同情。这首诗是他写在死牢的墙壁上的。

 

85温庭筠   唐   《苏武庙》(166)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作者简介】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才思敏捷,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倔傲,善讽权刺贵,为当权者恶,士大夫也对其多有言辞。功名屡试不第,后为国子助教,后人称其为“温助教”,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共称“三十六”;后因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

【诗文注释】(1)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2)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3)胡:指匈奴。

(4)陇: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5)甲帐: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6)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7)丁年:壮年。(8)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9)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诗的第二句说“古祠”“高树”是不会了解苏武生前事迹的意义的,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作者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