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南阳头条新闻:吉金重光——湖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精品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38:29
原文地址:吉金重光——湖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精品展作者:一介布衣






牺首兽面鱼纹罍 商代

岳阳县荣家湾鲂鱼山出土

通高50CM




牺首兽面纹圆尊 商代

通高73.2CM

华容县出土



牛尊 商代

通高14CM

衡阳市包家台子出土







越人留在湘江流域的酒器——动物纹提梁铜卣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尺寸:高50、最大腹径38厘米
1988年湖南衡阳县赤石乡出土
湖南省衡阳博物馆藏
卣(yǒu),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juchang)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此提梁铜卣出土于湖南湘江流域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它的形制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铜卣相似,但盖上和腹部装饰的蛇纹、蛙纹等,不见于中原商周同类器物。加之形制、纹饰相近的铜卣湖南湘潭还有出土。因此,这件铜卣应是湘江流域越人仿制中原西周铜卣的作品。越人在先秦两汉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秦汉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与今天的壮族、侗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卣铸造精良,可知春秋时湘江流域的越人已有比较发达的铸铜水平。




凤鸟纹铜“戈”卣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1970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

通高37.7厘米
卣(yǒu)是古代的盛酒器,卣作椭圆形,子母口,有盖,卣内盛酒,盖上器盖,酒香不会外溢。器身装有提梁,便于提拿。器盖、器身上装饰有凤鸟纹,凤鸟是一种吉祥的鸟,也是中华民族最喜欢的的神话动物,商代晚期在铜器上开始出现,西周时期相当盛行。出土时,器内有三百多件玉器。如此贵重的铜器和玉器于一起,显然是作为财富窖藏的。器盖和器内底有一“戈”字,是族徽。戈族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旺族,许多铜器上都可以见到同样的铭文。“戈”族器物在湖南地区出现,应当是部分“戈”人至少在商代晚期已经来到了这里。




铜象尊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1975年醴陵狮形山出土。高22.8,长26.5厘米
尊为酒器,作象形,象鼻与腹相通,可作流口,背上有椭圆形口,酒可以从此注入,是一件既具艺术,又具实用有铜器。象尊发现多件,目前出土地点的仅此一件,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象尊虽然都说是出土于湖南,但准确的出土地点并不清楚。象尊看上去栩栩如生,但仔细观察,却可以看出象尊的躯体比自然界中的象躯体要短,艺人们在制作此件器物时有意把象的躯体缩短,却使人看上去仍是一件形象逼真的绝佳艺术品,可见其处理手法的巧妙。器上装饰有龙、凤、虎、兽面等纹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鼻上的凤鸟和虎纹,既保持了象鼻的特点,又塑造出了一只凤鸟和虎,其装饰艺术确实是匠心独具。




三羊纹铜鬲 商代

通高22.8CM

湖南征集



兽面纹方座簋 西周

株洲市均坝出土

通高26CM





马纹铜簋 西周
通高30.6、座长20厘米

桃江县连河冲金泉村出土
敞口,鼓腹下收,腹下有长方形座,座内有悬铃舌之纽,铃舌已失。肩部饰四匹昂首伏卧的小马,小马间饰卷曲的双身龙纹,腹部饰卷眉凸眼的大兽面,兽面间有垂长冠、长尾的凤鸟四只。器座较长两边铸立马,每两匹一组,头向相背,昂首竖耳,头较小,颈较长,身较短,蹄较粗,长尾下垂,尾毛根根可辨,座身两长边浮雕马身,马高马长均为16厘米。器座较短两边饰兽面纹。此簋的器形和座上的兽面纹,都可以在中原地区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器形和纹饰,应当是受到了周文化的影响,但器身所饰卧马和器座的立马,在其他地方少见。还有铸造工艺上,马纹簋的胎壁较薄,器身凸出的马纹和兽面,器内也随着内凹,而同样的铸造工艺,在湖南地区商代青铜器上早已出现,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联系到桃江还出土有西周时期的夔龙纹铜鼎,器型高大,这些铜器都应当为湖南本地所铸造。




兽面纹铜铙 商代晚期
  通高70厘米,铣间宽47厘米,重109千克
  1959年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铜铙钲部作合瓦形,有甬,甬上有旋,甬中空与腹腔相通。钲部主纹为弧形粗线组成的兽面状,四周边沿和甬部饰云纹,鼓旁两侧各饰一立虎,隧部饰有一兽面。该器的形制、主纹与一般粗线条兽面没有不同,独特的地方是在于部内侧铸四卧虎,可能是为了调节音的频率而设。经过测音,得知此铙不同的部位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该器在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同类器中体型最大,质量最重,在目前国内所有出土铜铙中重量、大小排第二。

  湖南地区出土铜铙数量较多,多为单个出土,但与此铙同出的却还有4件,其中有2件象纹铜铙、2件虎纹铜铙、1件兽面纹铜铙。后来在距离不远的同一山坡上又一窖出土10件,有的专家认为其中9件是编铙。但在9件铜铙中存在着型制大小和纹饰方面的差异。无论是否存在编铙,但从一窖出土5件和一窖出土10件来看,其拥有者应当是同一主人,也就不能排除当时多件铜铙同时使用的可能。此铙形体厚重,击之声音宏大,是我国南方商时期铸制的大型铜铙中的代表性作品。





猪首兽面纹方尊 商代

通高54CM

常宁县出土





兽面纹瓿 商代

宁乡县黄材镇寨子山出土

通高52CM




蛇纹铜尊 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
湖南衡山霞流出土。高21厘米
尊为酒器。圆形,敞口,束颈,腹下垂,圈足。此种形制的尊在中原地区一般是西周时期的产品,但在湘江江流域却晚到了东周时期,据考古学家实地调查,此尊应是出土于墓葬之中,同出的器物有鼎、钟、矛、砺石等,应是东周时期的墓,可能是湘江流域的人们按照中原地区西周时期铜尊的形制进行生产的。此尊的装饰较为特殊,颈部和圈足饰分割成三角形的几何纹,腹部饰蛇纹,每一组的边缘饰有鳄鱼纹。口沿饰一周首突起,身尾卧伏于器壁上的蛇纹,多作两头相对,其中一处三头相对,是目前仅见的一件口沿处作如此装饰的尊。其中的蛇纹,身、尾变化不大,所以也把这种纹饰称之为蚕纹和叶纹,名之为桑蚕纹铜尊。后来改称为蛇纹是湘江流域出土的同时期的铜器上多饰蛇纹,而古代越人又崇拜蛇,称为蛇纹更加合适。





蟠虺纹铜缶 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
1965年湘乡大茅坪一号墓出土。高29、口径19.2厘米
缶(fǒu)有尊缶与浴缶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此器作圆形,有盖,器身为小口,肩两侧有兽首环形耳的形制看,可能是浴缶。缶是楚人具有特色的器物,其形制和纹饰也是楚系铜器的特点,如盖中央有喇叭状捉手,捉手内饰蟠虺(huǐ )纹,盖和器身都饰蟠虺(huǐ )纹等,在楚国青铜器中常见。此缶却出土于湘乡地区的狭长形墓葬之中,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这类墓葬为古代越人的墓葬,楚人的青铜器出在越人的墓葬之中。湘乡地区发现多座同样的墓葬都随葬有楚国青铜器,越人怎样得到楚人的器物,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可惜的是,前后共去了三次湖南省博物馆,可这个小气的博物馆总是以保养为名把猪尊和神面纹方鼎这两件青铜极品锁在库房,无缘得见,不过据说现在正在建造新馆,等竣工后相信会拿出来,到时再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