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达优绘治那些病害: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 - m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51:58

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

默认分类 2008-10-13 19:58:23 阅读61 评论0 字号:大中

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也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欧阳询祖籍渤海千乘,幼孤,由其父好友陈中书令江总收养,自幼聪慧,博览古今,隋开皇九年(598年),由陈入隋,任太常博士,以善书著称。入唐后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世称“欧阳率更”,并担任《艺文类聚》的编纂工作。

欧书源于“二王”,远承魏晋尚意灵秀之遗韵,参于六朝北派碑版之书风,存朴茂峻整之风骨,融汇古隶笔意,含高华浑穆之仪态。其最大的特征是“险劲”,“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劲厉而端庄,凝重而舒朗,开唐楷法度之先河。后人评欧书云:“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在书学理论方面,欧阳询有《付善奴传授诀》、《行笔法》、《八诀》和《欧阳率更三十六法》(待考)传世。其对楷书结构的研究、整理,奠定了唐代书法理论的基础,把唐楷提高到了精深的高度,促使了楷书由“尚意”书风到“尚法”书风的转变,确立了唐楷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欧阳询传世正书作品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四种,其中尤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

《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年)立于陕西麟游县,唐秘书监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碑高2.7米,宽0.93米,行49字,共24行计1100

余字,为欧阳询76岁时的奉诏之作。碑今石尚存,传世最佳拓本为明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碑用笔刚劲凝重,峻利而含韵,结体平中寓险,形敛而势放,有“楷书极则”之称;宋《宣和书谱》比之为如“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如“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誉此碑为“翰墨之冠”;明代赵涵所著《石墨镌华》中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此碑是千余年楷书法度之极至,也是临习唐楷的优秀入门范本。 

一、《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特点:

1、棱角分明,方劲严整。该碑用笔存北碑笔意,点多呈三角,藏露自然;横竖起收、钩挑捺尾、转折之处多用顿挫之法,方折劲健,方肩硬朗。但要注意方中带圆,方圆融合,忌剑拔弩张,而忽视秀润仪态。如“钜、间、阳、逾 ”。

2、笔画匀称,劲中含润。该碑笔画粗细匀称,清秀挺健,运笔缓慢沉稳,不似颜、柳楷书笔画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避免了刻板单调。碑中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富弹性力度;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 撇,瘦劲挺秀。如“本、越、青、毁 ”。

3、凝重含蓄,高简浑穆。该碑用笔又多沉稳内敛。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舒张饱满,古朴萧散,别居神韵。 如“作、尤、但、悦 ”。

4、点画置换,正中求变。该碑多用点画置换之法,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如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首点用短横,宝盖左点用短竖);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如“戈”右上点);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如框形中的短横、短竖)。如“象、足、训、沼 ”。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特点:

1、左右背势, 体态颀长。欧字结体多取敛势, 竖多左右

相背,细腰瘦健,中宫稍紧凑,而上下则多伸头露足,“若春笋之抽寒谷”,体势显得瘦硬清寒又洒脱灵动。如“仪、润、井、趋 ”。

2、形敛势放,舒活开张。该碑虽主体收敛却不乏舒放之 势,字中多以长横或长竖、长捺、鹅浮钩等主笔拉长取势(尤向右扩展较长),中宫间距、留白适宜,结体紧而不拘。如 “谷、纬、往、尧 ”。

3、斜正变换,平中寓险。该碑结体谨严,却时出欹斜险劲之笔,充满奇趣。能正斜相映,化静为动,并于倚靠、俯仰、牵制、向背、避让、呼应等运动变化中寻求力的平衡,达到“既知险劲,复归平正”的境界。如“功、致、瑞、沉”。

4、大形规整,小处求活。该碑结体外形 规整,有平正之态,但却极注意避同求异,能寓局部灵活多变于整体端庄险劲之中。对字体和点画采用繁简(后、後)、置换(魏、户)、挪移(塗、舊)、增减(建、身)等手法,进行异体变形,能于法度中求变化,于细微处现精神;并蕴含行书笔意,多有率意、飘远、灵便之笔。横竖化点、钩生隶意、点画间顾盼俯仰,神气充腴,使体势整齐而不板滞,佳构时出。如“无、嵘、与、徒 ”。

总之,欧书虽用笔方折瘦劲,结构紧束峻宕,但却内含秀骨,笔势舒张,不失润味,临习时切勿夸张失度,专事方劲,一味紧束,导致刻板生硬,有骨无肉,成拘谨寒乞。而要险润融合,方圆兼施,收放得势。要苦练妙悟,把握好“摹形”与“写神”的切合点,努力做到“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