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社保中心:中国第一座寺院 洛京白马寺祖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4:39:27

中国第一座寺院 洛京白马寺祖庭-22

洛南高速公路白马寺收费站转入国道

国道两旁是高耸的梧桐树,梧桐树枝叶在公路顶端搭起一条「绿色隧道」,令人惊艳

农用载玉米车,远远看去像移动的谷仓,可见超载之严重

下午三时离开嵩山,从登封郑家沟再上郑少高速公路,行约30分钟车程,在洛阳鼓婆互通立交接洛(阳)南(阳)高速公路汝阳段,这是大陆干线公路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省境内第三条纵贯南北的大通道;全线是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同时是大陆首次大面积采用长寿命全柔性沥青路面,寿命年限达30年,号称大陆最长寿命的高速公路。

在洛南高速公路白马寺收费站转入207国道,国道两旁是高耸的梧桐树,梧桐树枝叶在公路顶端搭起一条「绿色隧道」,令人惊艳。不过虽然号称国道,但路面颠簸不平,期间碰到很多迎面驶过的农用载玉米车,远远看去像移动的谷仓,可见超载之严重。约十分钟车程,到达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12公里处的白马寺,门票35元;该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中国佛教第一座道场。

白马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40公尺,东西宽135公尺,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尺左右

游客在此买票入园

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牌坊式歇山顶的山门,建于明代

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大陆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寺大门之外,左右相对有两匹驮经的白色石马,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

白马寺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该寺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的研究地位。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两千年来屡经兴废。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陆为迎接柬埔寨施亚努亲王,经周恩来特准进行。历代重修中,以唐垂拱元年(公元685)薛怀义为住持时,规模最为宏大,据说当时寺院绵延至洛河北岸,要僧人骑马去关山门。目前白马寺格局,大体是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重修的。

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南北长240公尺,东西宽135公尺,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尺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寺大门之外,左右相对有两匹驮经的白色石马,高1.8公尺,长2.2公尺,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驯,雕工圆润,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

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牠们迁置于山门前。很多旅人到白马寺参观,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不少游人都会把牠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这又不能不提到「白马驮经」的故事。据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第二天早上,汉明帝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泛称。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牌坊式歇山顶的山门,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大陆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三个门洞,象征著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公尺,宽1.4公尺,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公尺,宽1.15公尺,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

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是他驻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入寺东侧为新建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

西侧为新建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云水堂」

正中第一座大殿为天王殿,左右坐着威风凛凛的佛门守护神-四大天王,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弥勒佛,即「欢喜佛」

弥勒佛之后,是著武将装,被称做「护法神」的清代泥塑韦驮天将

师父,你累了吗?

入寺东侧为新建钟楼,可见楹联一幅:「雷鸣一声惊醒世间名利客,音闪万里指点苦海梦迷人」。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云水堂」。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共同译出中国最早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的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墓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正中第一座大殿为天王殿,左右坐着威风凛凛的佛门守护神-四大天王,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分别代表「风、调、雨、顺」。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是清代上乘木雕艺术品。

龛内供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在中国汉族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看到这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亲切感。门外楹联为:「年年坐空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内有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之后,是著武将装,被称做「护法神」的清代泥塑韦驮天将;他手中降魔杵朝上,象征此处是皇家寺院,可提供来往游僧斋饭和住宿。据考证,韦驮手中金刚降魔杵常有3种姿势-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搁在手腕上,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寺,具备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韦驮右手握杵触地、左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则表示不具备接待条件,云游僧人和信徒们朝拜后,应尽快离去。三是韦驮左手握杵指天,表示该寺只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著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