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王第一宠爆狂小蛇妃:文本拓展应关注的教学环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0:01:21

文本拓展应关注的教学环节

/刘志俊

现在有不少教师,缺乏对文本拓展的正确认识。有的有所关注,但片面理解,认为拓展就是学习一篇文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有的教师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然后急匆匆地拿出另外一篇类似的文章来,设计若干个题目,让学生完成,以为这样便是文本拓展。这些拓展虽是从文本衍生出来,但给人的感觉是离文本内核甚远。我认为,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它应该是“随本应变”的,目的是服务于文本解读,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谈谈自己对文本拓展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第一种 蓄势

教学王维《使至塞上》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之前,教师先进行拓展,让学生诵读若干边塞诗歌,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如此拓展,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边塞诗歌意境开阔、风光奇丽、气势雄伟、征战悲壮等特点。接着再进行《使至塞上》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细想本课教学环节的蓄势,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需要拓展,而蓄势是为文本的展开奠定一个基础,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个平台,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有了这样的环节,教师就可尽享“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引来“活水”,自然茅塞顿开,心领神会。如此,文本拓展既超越了文本,又反哺文本。

第二种 释疑

在教学《陋室铭》的时候,课文中有“往来无白丁”这个句子,学生借助课文注解,能够了解“白丁”的意思——“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但是,为什么称“平民”为“白丁”呢? 这里教师就需要拓展。

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贾谊《新书·服疑》里说“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唐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不得使用等级外的服装颜色。

如此拓展,不仅可起到释疑的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领会“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高雅的情趣,更会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文化常识。

第三种 校补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找一个带‘闲’的词语来修饰,并说说理由。”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清闲的人,无事可做;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悠闲的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故意作出悠闲之态的人,他胸怀大志,却遭人暗算,被贬黄州,心中的愤怒自然需要排解……

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有的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于是,教师借机进行拓展——大家的说法都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究竟怎样呢?我们借助他在黄州期间写的一些诗句来看他的心情。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把这首词朗读给大家听了,虽然学生对诗句的内涵不完全理解,但他们能感悟到诗人的心情是寂寞的,忧伤的,凄冷的。

再让学生背诵他的《浣溪沙》,将两首词结合起来,他们就不难感受苏轼的豁达、乐观与洒脱。把两个文本的结论结合起来,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就准确了。

如此拓展,所起到的不仅仅是校补作用,还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延伸,使学生有了更多文学修养的积淀。

第四种 深化

对内容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朗的文章,教师需要设计艺术的文本拓展环节,以达到“浅文深挖”的目的。

我在上《信客》的时候,设计了这么一个拓展形式:让学生模仿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凸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三种形式——标题、人物事迹、颁奖词,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为“信客”设计颁奖词。

以下是学生的优秀成果之一 ——

标题:驿路上的勇者

人物简介:三十年的风餐与疲惫,已差不多将他的心智与活力吞尽,他依然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扬。

颁奖词:面对莽莽荒路,他恪尽职守,克服来自驿路的凶险;他待人宽容,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带向远方;他任劳任怨,传递人间温暖。他不仅是一个传递者,更是一个战胜人生极限的勇者。

整个拓展环节,学生怀着一种赞赏的心态、兴奋的心情介绍感动中国的“信客”的事迹。这种层层上升的拓展练习带领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了“信客”的精神境界。

总之,文本拓展万变不离其“本”,教师要立足于积累与运用,预设好每一个环节,既要重视内容,也要注意形式;既要“广积粮”,更要“深挖洞”;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教师要把文本拓展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天地。

 

作者单位:四川威远严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