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老嬷在线阅读:收藏系列之“以何来断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54:30
“断代” [引用 2011-11-10 22:05:17]    字号:大 中 小 漫谈收藏系列之“以何来断代”
          在我们古物鉴定时,有很多标准,这些标准有的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有的是参考书上论述,有的是自身在实践中的体会,经验和感悟,由于各人水平不同,经验不同,眼力不一,因此在鉴定中常会出现张三说对,李四说不对,玩家说对,专家说不对,争论不休,没有统一标准。
           故宫博物院李辉炳先生在《明宣德五彩与青花釉里红瓷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很好,这也体现出一位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应有的态度,打破旧框框,打破陈旧观念,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千变万化的文物市场,来认真鉴别每一件古物,无论是对还是错?都应该摆出明确的观点,而不是含糊其辞,乱加断代,这才是一位学者,名副其实的专家。
           对于我们这些收藏家来说,早就有些看法,只不过地位不显,权威性不高,再说十遍百遍也无人认可,在藏家队伍里也有一部分追随着那些权威们的陈旧观念,随身附和,津津乐道,以为专家的断代与看法总是对的,因此在文物鉴定中出现混乱的现象不足为奇。
           李先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未见过的依据需要考虑”文章中指出,明清官窑器的断代主要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为标准器,用类型法的方法排比出来的,然而带年款的官窑瓷多为传世瓷器,这就不可避免地给鉴定带来一定局限性,尽管鉴定专家的经验是可贵的,甚至无可替代,但仍有限的,因此专家若以“未见过”作为自己鉴定时的理由和依据是不对的。
           这一问题是专家在鉴定时的通病,所谓的标准型学把自己的目光和思维固化了,许多收藏者也被之误导,凡是认为自己没有见过的,没有标准器对比的通通不承认,一律定为仿品,赝品,这是鉴定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笔者也碰到过。
            就拿陶瓷类做比喻,泱泱中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国土这么大,窑口众多,产品不计其数,我们看到的只是沧海中之一粟,能包罗万象吗?假如有人说没有自己没见过的东西,那是标准的吹牛,扯淡,若没见过的就不存在,没有标准器对照的就不是真的,这些很浅显的道理,有些人就是硬不承认,宁可把许多没见过的真品通通说成假的,仿品,以为这样就保险了,不会犯错误,其实这个错误犯得更大。
            很多专家都是考古专家,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大部分来自于出土文物中,出土文物来源不会怀疑,不需要技术,更不需要知识就可确定其是真的,目前博物馆藏的大多数来自出土器,也是标准器,然大部分来自民间的藏品器型更多,造型更美,没有对比之器,在这一情况下,他们毫无识别能力,识别不了只能一律否认或不认可了,这是最为简单的识别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以青花颜料为断代依据需加分析”文章中指出过去一向认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器是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成化以后才是国产青料------这个问题可能有些收藏者也不大清楚,其实宣德青花有进口料,国产料,以及两者混合料,因此不能用什么料来作为鉴定结论,同时指出宣德的五彩瓷与青花釉里红都是人们少见的品种,五彩瓷中有青花加彩和青花填彩(斗彩)二大类,这些介绍对那些没有见过宣德青花五彩和釉里红瓷的人很有好处,笔者认为民间收藏中这二大类瓷器都有,而且並不在少数,其各方面特征均符合宣德瓷的工艺和鉴定标准,但无人认可,由于此类器物博物馆少见,有些专家自身也没有藏品,对没见过的如此精美之器,哪敢轻易下结论?
            第三个问题是“文物的多少不应作为断代标准”文中指出“文物以稀为贵,常常被鉴定家们视为一个重要标准--------有些文物过去不见,一时又突然大量涌现,更容易被人们怀疑为赝品或现代仿品。
             这个问题提得很对,也普遍存在,笔者亲眼目睹,在一些专家的论著中也经常出现,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如汝瓷全世界不过六七十件,元青花全在国外,最多不过三百余件,珐琅彩为宫廷用瓷,民间不可能有--------如果一旦出现则全是现代仿品,这些观点在一些专家心目中就是这么认为的,但依据何在?根据什么测算出存世量?不是感到可笑吗?
              在一些专家眼中,好东西不可能太多,特别是那些稀有,精美,价值连城的宝物,好像什么好的瓷器只有一件,如果出现另一件便不认可,然而做为产瓷大国,几千年的文化,窑口众多,怎么可能汝瓷才67件?怎么可能有百年历史的大元帝国生产的瓷器全都出口了?自己一件不留?国内没有精品?怎么可能每个样式的瓷器只生产一件?这些问题只能是某些专家个人保守幼稚的见解,无法证明他们的论述是对的,更不用谈什么权威性了。
            反过来,有些专家明明知道自己的论述是错了,但有碍脸面,死不认帐,李辉炳先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值得敬佩,李先生最后呼吁"走科学鉴定之路刻不容缓’他已经认识到专家们保守固有的观念和仅有的认识,学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真假难分的情况了,不然是容易犯错误的,他承认“只靠过去,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经验是不能较好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走科学鉴定之路,刻不容缓。”
          由于一些专家的保守思想与判断失误,大批国宝级文物都判为仿品,赝品,有的堂而皇之走出国门,出现在国外的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这就是保守固化所造成的后果,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