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仙难求2天音死后成神:<中国传统文玩>节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22:15

中国传统文玩

姜晋 编著

目录

引言  闲乐雅趣话文玩

一、     文玩源流岁月长

二、     明清笔筒数竹雕

三、     奇石清供秀园林

四、     书斋插屏案头景

五、     巧雕果核腰间垂

六、     笔格山子秀色多

七、     水盂赏用两由之

八、     手中扇骨展风韵

九、     袅袅熏炉伴读书

十、     多宝格上玲珑珍

十一、         錾刻铜艺绘墨盒

 

   

 

 

引言 闲乐雅趣话文玩

   文玩是指文房用品以及文房清供器物,也可称其为“文房清玩”。实际上,“文玩”的称谓在古时候并不常见,即便是在崇尚与风靡文房器物的明清两代,通常也称文玩为“文房器具”或“文房具”。文玩,最先是从笔墨纸砚等文具品类中生发出来,包括了文房书斋中既实用又可把玩,与文人的文化生活有关的各种器物。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投资中高品位的文房器具价值的不断抬升,“文玩”的名称广泛地流行于文艺圈以及收藏投资领域。

生产制作各类文玩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内容之一,从现有文房器具的种类上看,其材料来源十分广泛,有陶瓷、紫砂、玉石、水晶、琉璃、奇石、金、银、铜、锡、竹木牙角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种材料经艺师工匠的巧构精制,脱胎而出一件件清奇典雅的文房器具,被文人雅士们置于书房案头、香几琴桌之上,赏玩于股掌之间。例如用于搁置毛笔的笔筒,本来只是读书人常用的寻常之物,但匠师们往往会倾其心血,穷极工巧,选用陶瓷、玉石、水晶、紫砂以及竹木牙角等各类材料,雕镂成有山水、亭台、人物的立体雕塑,渲染出松、竹、梅与百卉争春的画卷。这些方方圆圆、长长扁扁各种形制的置笔器具,让使用者能在闲乐雅趣中感受艺人们的巧手巧思,从中领会文人情趣和意境,获得文房艺术的美感。

雕花镂空盖儿的铜熏炉往往有着不俗的风味。与香炉有着同样实用功能的熏炉到了文人的书斋几案上,韵味就不一般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妙不可言,在温馨惬意中袅袅撩动着万种风情。铜制的熏炉造型秀雅古朴,小巧的三足,俏丽的炉耳,高高隆起的镂雕炉盖儿花枝缠绕。熏炉中置放的一盘盘水香、檀香、抑或是奇南香,经炉内文火慢慢蕴燃,蓝蓝的烟丝儿会透过熏炉那镂花的炉盖,飘散于书斋几案,绕梁三匝久不离去。仿佛是红袖知己那芬芳的肤香,携带着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理石屏风是一幅微缩的山水风景画。明清时期的文人,爱在自家的庭院、书斋、厅堂和楼榭中搁置大理石屏风,墙上有挂屏,地上有立屏,桌几上有座屏,天工造化的石纹峰峦叠嶂、云岚流瀑,生动自然堪比画师的水墨丹青。我国古代文人大都爱玩石,色泽纹形俱佳的天然奇石历来受文人垂爱。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宋代文豪米芾一生爱石爱得痴痴颠颠,人称米颠。米芾每每入庭园,见石就拜,石在他心里就是上苍赐予的天仙。能一生与奇石相伴,是一件何等舒心惬意的事呀。多窍的石孔和隙穴是文人虚怀若谷的襟怀,阿娜多姿的石形、多姿多彩的山水纹理,是文人的心灵写照。大理石屏风与其他文人书斋案头的奇石清供一样,是文玩品类中最具诗画意境的一类。

 文玩器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和收藏人士宠爱的对象。原因有三,其一,文玩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尤其是那些古代名人使用过的文具更是传承有序的收藏珍品。其二,文玩适合把玩,用句时髦话说:人与器物之间的互动性强,这是文玩胜过书画、瓷器的独特魅力所在。其三,文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玩虽说都是小型器,但小器精微最不易,能考量手艺人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文玩制作讲究工艺技能,但又忌刻意人为的雕琢,贵在出新、出奇,天然成趣。制作文玩的材料品种繁杂,匠师们依照文人的性情与喜好,大胆创新,穷极工巧,把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文玩制作得天然多趣、意蕴十足。

一、  文玩源流岁月长

文玩是从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生发而来的。科举制度的实行,给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带来了实用的广阔空间,也带动了文房用具的生产制作。应该说,“文房四宝”是文玩的源头。

说到古代文房用具的历史衍变,古玩鉴定家吴少华在《文房清玩和种类》一文中说得较为明确,吴少华先生认为:“文房”一词最早见诸南北朝(420—589)时期的文献,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物的地方。《梁书·江革传》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骥于千里。”这里所说的“文房”,类似今天的档案馆。到了唐代,“文房”专指文人的书房。唐代大诗人杜枚在《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一诗中吟道:“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此处的“文房”,就已经是指文人的书斋了。至南唐,“文房”成为文人书房的专用词,南唐后主李煜雅好文学,收藏甚富,所载书画均押以“建业文房之印”。李后主是历史上对文房四宝制作工艺的完善和成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任命从易水迁居来的奚廷(王圭)为墨务官,并赐他李姓,李廷(王圭)制作了品质优良的徽墨。他又任命李少微为砚务官,用歙州产的石头制作南唐官砚,即歙州龙尾砚,是著名歙砚的发端。著名的“澄心堂纸”也与李后主的家族有关。当时,李廷(王圭)墨、南唐官砚、澄心堂纸与吴伯玄的笔有徽州四宝的美誉,将我国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代是文玩风尚的繁荣期。明代城镇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文人阶层的人数有所增加,对文房器具的需求日益增强,同时,民间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文玩艺术品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不仅民间如此,明皇室也同样青睐文玩器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出土有不少文房器物,如水晶鹿镇纸、水晶兽形水盂 、玉荷叶笔洗、碧玉笔格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明代文人编纂文玩类的书籍,起到了推广文玩和作用。明初曹昭著有《格古要论》,曹氏将文房清玩分为十三类,包括古琴、古画、金石、异石、古窑器、古漆器、古墨迹、古碑法贴等。曹昭并没有就事论事地简单记述文玩的品种门类,而是从工艺、产地、考据与鉴赏等方面展开论述,可以看出文玩器具已经成为文人研究的对象和课题。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也是一部记载文玩的著名文献。另外,高濂的《遵生八笺》是一部专门介绍文人清居的著作,其中有《文房具篇》对文具匣、研匣、笔格、笔床、笔屏、研山、臂搁、水丞等都有专文记述。

文玩的品类究竟有多少?我们可以从笔、墨、纸、砚算起。与笔相关的有:笔格、笔挂、笔筒、笔插、笔床、笔船、笔屏、笔帘、笔匣、笔海、笔篓等。与墨相关的有:墨床、墨盒、墨缸、墨屏、墨匣等。与纸相关的有:镇纸、压尺、界尺、画缸、剑筒等。与砚相关的有:砚屏、砚匣、笔砚、研山等。印用类有:印匣、印泥盒。水器类有:水滴、笔洗、水丞、水盂、水勺。调色器有:格碟、调色缸;其他还有:臂搁、蜡斗、贴架、书灯、诗筒、文具匣、香椽盘、书架、台屏、山子、奇石、雅扇、香熏、手炉、香炉、散珠、拂尘、核雕、古琴、如意、铜镜、官皮箱、多宝格等。

制作文玩的工艺技法有:雕刻、琢玉、烧瓷、镶嵌、彩绘、泥金、竹编、紫砂泥塑、失蜡浇铸、錾揲镂刻等。在漫长岁月的磨砺中,锤炼出了艺匠们的神功绝技。

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明清时期的高档文玩器物,在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珍稀性和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和收藏投资者的关注和珍爱。

近年来,文玩精品在国内外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拍卖中不断掀起波澜。“清乾隆松花石雕灵芝纹砚”以285万元成交,“元黄玉卧犬纸镇”以273万元成交,“清乾隆白玉英雄洗”以392万元成交,“清康熙顾玉款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以1076万港元成交……令人惊叹的成交高价,真实地体现了文玩的价值。

二、明清笔筒数竹雕

明清时期的笔筒以瓷质、玉雕、景泰蓝工艺及竹木雕刻的为多,作为一种文玩艺术品,尤以具有醇厚文人风味的竹雕笔筒见长。

明清时期的竹雕主要是嘉定和金陵两派争雄。明万历年间,嘉定派竹雕创始人朱松邻首创竹艺高浮雕、圆雕与漏雕等技法,竹雕笔筒题材多以山水人物为主,如“松下弈棋”、“深山高士图”、“窥简图”、“行舟图”、“深山狩猎图”等。此后,竹雕笔筒的工艺技法以及题材、品类等日趋多样,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代表性人物及专长有朱氏家族的山水隐士、庭园人物深雕漏雕,周芷岩的花卉翎毛类浅刻,留青竹艺大师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台、茅舍亭屋和花鸟鱼虫陷地深雕等。笔筒雕刻除常见的山水人物和花鸟鱼虫类题材外,还有雕刻书法作品的笔筒,真草隶篆行无所不施。据清人《竹人录》记述,明清时期从事竹艺(主要从事竹笔筒雕刻)的历代竹雕名匠有近百位。其中朱鹤(松邻)、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侯崤曾、秦一爵、沈大生、吴之王番、顾珏、周芷岩、张希黄、邓渭、马国珍、王梅邻等一批佼佼者,使江南竹雕代代传承,香火不断。

在竹雕笔筒题材的创新方面,嘉定派竹雕名家沈大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出了前人创作模式,开创了“庭园派”竹雕的新天地。沈大生系明末清初嘉定人氏,字仲旭,又字禹川,曾以行医为业,能诗画,后与其兄沈汉川拜师于朱三松门下,工朱氏镂雕法,得其真传。后人将朱、沈两个竹雕家族合称为“朱沈”,有“朱沈风流续旧传”的美谈。

所谓“庭园派”竹雕笔筒,是以展现庭园人物及亭台楼阁、树木、假山、荷池景物,以及庭园清雅脱俗的环境和庭园生活情趣为内容的作品。中国园林是将叠山理水的手法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意境搬入家园中来,让人有“不出乳郭,旷若郊墅”之感。沈大生庭园题材的竹雕作品是明代造园艺术在竹刻中的反映。

笔者藏有一件明末清初的庭园人物竹雕笔筒,其手法与沈大生笔筒如出一辙。笔筒通体环施高浮雕技法,所雕景物是一幅庭园闲乐图。环顾笔筒,只见山石叠嶂,梧桐浓荫如盖,桐荫下有抱琴丫环陪着夫人在赏景呤曲,人物衣带飘逸,神情闲适。另一面,庭园雅室内有相公静心读书,屋外竹栏绿坪,古松与篱墙互衬,在参差的假山峰石间又有孩童在墙坡坪地间寻趣撒欢,一派世外桃源般的意境。此笔筒采用了明代嘉定派竹人擅用的深浅浮雕、圆雕、毛雕等多种技法,刀法深峻,所雕景物深浅有五六层,立体感十分强烈。刀锋所至,肌理毫发细致入微,神情飞动。此笔筒虽无竹人名款,但雕刻工艺毫不逊色于名家制品。安徽婺源博物馆藏有一只相同题材的明代庭园人物《西厢记》竹雕笔筒,两件作品题材与雕刻技法相似,很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时期江苏嘉定竹雕名家的作品。自明代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祖孙三代开创“朱氏嘉定派”竹雕艺术后,嘉定竹雕代有才人,形成数百年来竹艺兴盛、精品迭出的局面。

笔者另藏有一件清中期书法竹雕笔筒,书法颇具欧阳询诸遂良风范。笔筒上书七言诗一首:“呢喃似说绿杨晴,燕剪参差拂水轻。衔得海棠花入垒,画梁红雨落无声。” 此诗为写春燕的佳作,落款为“春泉”二字。查阅《中国历代美术家辞典》,号“春泉”者有清代杨州书画家汪肤敏,此人擅书画,尤擅行书,字体学欧阳询与诸遂良,书法劲秀飘逸。此笔筒上字迹所示刀法舒缓而流畅,笔笔精到,刀刀利落,字体虽清秀委婉但刀锋所至入透肌骨令人回味。明清时期的文人多才多艺,常有自书自刻的竹木牙雕作品问世。文人参与制作的文具雅玩往往工艺不俗,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明清两代竹雕工艺及审美观有较大的迥异。明代追求简约、质朴又不失深邃,清代则追求精细华美。按照不同时代的审美趋向判断,一辨便知。清晚期尚有竹雕精品问世,但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已缺乏新意,虽然技艺熟练,但匠气重,精虽精矣,只是经不住反复咀嚼与品味。

竹雕笔筒上的云林逸士,山泉茅舍无不发人之幽思,清雅脱俗之气洗尽涤尘,如有幸能得一二珍品,玩赏摩挲于掌间,真乃人生难得之赏心乐事。古人言“居不可无竹”,是提倡情感上与竹为伍。竹雕艺术品是匠师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通过雕刻所显现的风情神韵是竹子品格的又一次升华。

 

三、     奇石清供秀园林

《园冶》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国人推崇石文化,玩石之风绵延千年,至今未曾中断过。宋代文人米芾“见石就拜” 口称“石兄”,被人视为“石痴”。奇石清供作为一种高雅的文玩,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石的坚贞是崇石和玩石文化的精髓所在,文人墨客借石之坚贞以喻德砺志。沈钧儒先生,一生爱石,其斋曰“与石居”,并有诗云:“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 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 ”贾平凹对石头有过生动的描写:“你们别怠慢石头,人可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古人穴居要石,女娲补天要石,从猿到人最初的工具是石斧石锛,最早的兵器是石刀石矛,黄钟大吕追溯回去是石鼓石磬,彩绘雕塑倘若还原必是崖画石雕,稻麦脱粒始于石碾石磨,活字印刷发韧于石版石印,连女人身上的胸饰项链也缘于爱美的祖先用葛藤串连起石珠石片,美国的航天飞机拍照片,从茫茫太空往下看连我们的地球不也是大大一只石球!顽石不化,成全了芸芸众生,顽石不语,却是整整一个宇宙人生!我们亘古不变的文化传统也是千击石凿的一块巨石!……一块石头,一片沧桑,一块石头,一部历史。”

李渔在《闲情偶记》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公认的园林名石有四座:苏州瑞云峰、冠云峰,上海玉玲珑,杭州绉云峰。除杭州的绉云峰是英石外,其他三座为太湖石。白居易曾说过:“石有聚族,太湖为用”,可见太湖石中藏有天然瑰宝。人们可以从奇石的“皱、瘦、透、漏”和“形、质、色、纹”中来领略“奇、妙、意、韵、雅、趣”。有人说它们就像九天结伴下凡的四仙女,当她们投身于人间,便凝神伫立,许诺下了永驻山河不归去的心愿。

杭州绉云峰属英石质地,具有“漏、透、瘦”的特点。李渔认为:“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能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绉云峰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如行云流水,风情万种。绉云峰很符合李渔的审美观,他曾说:“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位于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周身布满孔隙,据说在石下点一枝香,青烟萦绕而上,各个孔隙都会生烟。如在峰顶倒下一盆水,下面各孔又会溅出朵朵水花。此峰玲珑剔透美仑美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石高6.5米,浑然中见秀雅,具有纵向伸展的瘦长体形,风姿绰约又有峭拔之态。瑞云峰则更让人叹为观止,峰高6米余,屹立在当年织造府西行宫的水池中心,与清波碧泓相映衬。瑞云峰不愧为“江南四大名石”之首,玲珑剔透,通体折皱多窍,涡洞连接,若环池而观,面面俱佳,处处入画,如开仙境。无论是体态、风韵和气势都堪称一绝。当年乾隆皇帝观赏此石也惊叹其清秀奇特,赞为人间奇石。乾隆每次下江南必驻跸于此,以探视瑞云峰为乐。

花石纲遗物瑞云峰与现存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被称为“大小谢姑”。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在东京大兴土木造万寿山,征天下奇花异石充实其间。朱勔与其父朱冲为迎逢皇上,巧取豪夺采办大量太湖石,其中包括了瑞云峰和冠云峰等绝世珍品。不久北宋灭亡,这些奇石才得以幸运地留在了江南。

“小谢姑”瑞云峰还有一段坎坷的经历。瑞云峰曾一度被弃置荒郊野地,明代被富豪之家董氏所得。董氏慧眼识宝,将闲置荒郊的奇峰异石请入家园。后来董氏与苏州巨商徐泰时联姻,就以此石随嫁,用石头做嫁妆成为了一时佳话。瑞云峰重数万斤,在运送徐家时船翻入大运河,巨石落水,董氏破资招募善于泅水者,动用百夫之力才把瑞云峰捞上来。徐氏在阊门外有东、西花园,得此陪嫁之物,珍若拱壁,遂置于东园(留园)中。清代乾隆帝游江南,地方官员莫不建行宫,置陈设以邀宠,便将瑞云峰移到了织造府西侧的行宫中。

昆石产于江苏昆山市玉峰山,山形如马鞍,故又名马鞍石。是五亿多年前寒武纪海相环境的产物。昆石品种丰富,计有十余种,有鸡骨峰、胡桃峰、雪花峰、海蜇峰、杨梅峰、鸟屎峰等。其中质地最佳的是鸡骨、胡桃和海蜇峰三种。从西汉至今,玩赏昆石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陆游有诗赞道:“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元代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写道:“隐若连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昆石玲珑剔透,其冰清玉洁的品质是历代文人雅士的宠物,是书房案头最好的陈设点缀之物。对昆石的推崇,清代归庄也有《昆山石歌》:“江东之山良秀绝,历代人才多英杰。灵气旁流到物产,石状离奇色明洁。”对昆石赞美备至。昆山亭林公园内的两块昆石精品晶莹洁白,玲珑剔透。其峰峦起伏,姿态动人,被人爱称为“玉玲珑石”。

灵璧石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就被列为贡品,与英石、太湖石、昆石一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堪称华夏瑰宝。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取义“山川灵秀,石皆如璧”。灵璧县东北部山脉皆产灵璧石,其中以磬云山最为有名。灵璧石黑亮如漆,石质细腻润滑,叩之有声,音韵悦耳动听。有以下特点:声美——玉振金声,清越悠扬;色美——五彩纷呈,光亮润泽;形美——飞禽走兽,无不包罗,不假雕琢,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宋代诗人方岩写有长诗《灵璧磬石歌》:“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 水石章》中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清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 怪石辨》中说:灵璧石“色如漆,间有白纹如玉,叩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动。” 明代王守谦著有《灵璧石考》,专门研究和探考灵璧石。历代文人雅士也与灵璧石结有不解这缘。据《苏子瞻集》载:宋元丰八年,东坡离黄州去金陵、扬州等地,道经灵璧,访张氏兰皋园,见有一块“作麋鹿宛颈状”的灵璧石,甚爱,欲得之,乃作《丑石风竹图》于张氏临华阁璧上,主人喜,以此石相赠。东坡作《灵璧张氏园亭记》以表纪念。“石痴”米芾更与灵璧石结下奇缘,以至每见灵璧石必拜,口称“石兄”。薄松龄也是灵璧石的藏家,至今在其纪念馆仍陈列有他当年收藏的数件灵璧石珍品。乾隆皇帝曾御赐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
  北京社稷坛西门外小土山存有一座灵璧石,上面刻有乾隆御书“青莲朵”三字,原是南宋杭州德寿宫遗物,乾隆南巡时运往北京。故宫御花园钦安殿左右的假山,亦有灵璧石散叠其中。苏州网狮园“看松读画轩”和“冷泉亭”内各有灵璧石一座,特别是冷泉亭中的一座,状如苍鹰殿翅,玲珑剔透,色极清润,摩挲声响,是灵璧石中难得的珍品。河南开封相国寺内尚存灵璧石一座,座下镌刻“艮岳遗石”四字,据考为北宋遗石,弥足珍贵。

        本书各地新华书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