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脸上红胎记图片:宁波的古戏台(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7:49

                                                                 宁波现存的古戏台

        宁波地区现存最早的戏台是余姚鹿亭乡仙圣庙戏台。据记载,它始建于南宋,元至治年间迁移至今址,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戏台面阔⒋7米,呈正方形,高约6米,飞檐翘角歇山顶,戏台内顶部的斗拱等层层盘旋向上,往内收缩而成螺旋形藻井,俗称“鸡笼顶”。顶中间还置有一面大铜镜,四周雕塑着8个龙首和花篮。这穹顶的铜镜和藻井不仅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而且据科学检测,当演员在台上高歌或低吟时,其四壁会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余姚鹿亭乡仙圣庙戏台      
                宁波地区现存最精美的戏台要算天一阁内秦氏支祠戏台了。戏台坐南朝北,歇山顶上立着几个戏剧人物,个个惟妙惟肖。戏台前面的两根石柱用12厘米直径的钢管代替,以减少看戏的遮挡面,可见其用心良苦。戏台分前、后台,前台和后台之间设木屏墙,两边有门,分别是“出将”和“入相”。“出将”是演员上场表演的出口,“入相”是演员下场的入口。旧时也有把它们都叫“古门”的,意思是台上演的都是古人的事。后台即戏房,紧贴门厅,是演戏时做声音效果的地方,如狗叫声、下雨声、打雷声等声音效果都是从这里传出的。这里也是演员们候场的地方。戏房左边是化妆间,右边是布景、道具、服装间。戏台前是天井,面对正厅,左右两侧是看楼。遥想当年,每逢戏班演出,乡民扶老携幼,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那乐曲声似一种磁场,带给人们朴素的快乐。                                                     天一阁内秦氏支祠戏台                                     螺旋形藻井   

》。 宁海崇兴庙戏台
象山爵溪街心戏亭黄公林庙沿河戏台

庆安会馆戏台

        宁波现存的古戏台数量很多,有名可稽者就达数百座。它们中有宗祠戏台,也有会馆戏台,如位于江东的庆安会馆和安澜会馆内的戏台,还有祀庙戏台,如宁波府城隍庙、宁海县城隍庙、象山石浦城隍庙都有戏台,其中象山石浦城隍庙戏台还是宁波地区极少数的一庙两戏台结构。又如宁波月湖关帝庙戏台、余姚仙圣庙戏台、奉化萧王庙戏台、鄞州黄公庙戏台和忠应庙戏台等等。另一类是河边或街心戏台,此类戏台不多,如月湖花果园庙对岸临河戏台、鄞州黄古林街心戏亭、象山爵溪街心戏亭等。                                                      庆安会馆戏台 
                                                                    安澜会馆内的戏台
                                                            宁波府城隍庙戏台          历史悠久的戏台,不仅是一部生动的戏曲发展史,而且也是一部楹联大集。一般戏台台前的两根立柱上都留存着古代文人墨客题写的对联,如鄞州黄吉林街心戏亭楹联是:“地属通衢,鼓吹声娱过客;门临巨港,弦歌韵人流水。”宁波月湖关帝庙戏台楹联是:“人在玉壶掩映双湖日月,事垂金鉴分明一部春秋。”宁海县清潭村敦善堂戏台楹联是:“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先人提醒今人。”“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该村双枝庙戏台楹联是:“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二般面目,演尽忠奸情。”其内容或点示环境,或借古喻今,耐人寻味。
         目前,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以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等十个古戏台联保的方式名列其中。   宁海古戏台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其时,江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民间戏曲艺术广为流传,宁海地处江南,依山近海,演剧活动十分盛行,并适时建造了大量古戏台。   宁海的古戏台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二个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筑方式,为国内所罕见。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在建筑施工时,引入竞争机制,由两队工匠沿中轴线分头施工。当地称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见的施工方法。   长期以来,我县政府重视,百姓参与,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使古戏台得到完整的保护。至今仍保存了100多处古戏台建筑,列为全国文保的十个古戏台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让们一一走近这十个古戏台,感受其精巧的结构、华丽的装饰,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一、崇兴庙古戏台   崇兴庙古戏台位于西店镇石家村与后溪村之间,为二村共有,石家、后溪同宗同姓,村民均姓石,为宋乾道问奉直大夫石羡问之后嗣。至康熙中期,石成窝(1643—1722)创建索兴庙,石云台、讳义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迁崇兴庙于石家宗祠左侧,戏台及三连贯藻井系同时建造。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   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梅林街道岙胡村。清嘉庆二年,邑庠生胡元实(1729-1812)建造胡氏宗祠,号为“积庆堂”。前厅较为简陋,平屋三间,咸丰四年(1854)以胡寅阶为首事,将前厅三间平屋改建成五间楼房,资金由族内各房捐助,以“劈作做”手法而建。上世纪二十年代,改造戏台和勾连廊(俗称工字屋),并增设三连贯藻井。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   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强蛟镇后舟、下洋两村之间。魏氏宗祠为二村共有,二村合称为下蒲。魏氏后裔于清康熙八年(1669)建大堂三间.道光年间扩建成五间。光绪十六年(1890)建仪门、戏台、厢楼等,并按各房派自东向西依中轴线劈半而建,俗称“劈作做”,故风格各异。   四、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   潘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桥头胡街道潘家岙村,清代乾隆甲辰(1784)由潘家兴、家思、家瑜等倡建。建亨堂三间、戏台一所。至嘉庆庚午(1810)族长家齐首事建前厅楼屋五间。民国壬午年(1922)宗长潘达品偕首事将前楼戏台及两厢进行大修。潘氏宗祠采用“劈作做”手法。   五、双枝庙古戏台   双枝庙古戏台位于深圳镇清潭村。双枝庙历来是里岙片的境主庙,明景德年间由张世赏、张廷玉始建,屡有兴废。1933年由清潭等六个自然村的张、竺、孔三姓集资重修。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城隍庙古戏台   城隍庙古戏台位于跃龙街道桃源南路。城隍庙始建于唐永昌元年(690),南宋隆兴元年(1163)改建。1935年对城隍庙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卸下了台前影响观众视线的四根万柱,换上了二根铁柱,今存的仪门、戏台及两厢均修建于此时,2002年又进行过全面维修。   七、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   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龙宫村村口。陈氏宗祠建于清初,宗祠环境优美,南临龙溪,北坐狮山。自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中天井、中厅、戏台、后天井、正厅。   八、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   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马岙村,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顺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领导的“白头翁”起义,宗祠被清兵烧毁,康熙十九年(1680)于原址上重建。宣统二年(1910)遭火灾,民国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戏台亦建于同时。   戏台为歇山顶,无脊饰,藻井异形拱昂组合成螺旋形。   九、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   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大蔡村。大蔡胡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后几经兴废,现今规模为清晚期所建,戏台藻井亦同时建造。宗祠坐南朝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戈台、勾连廊、正厅。   十、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   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强蚊镇加爵科村。林氏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从杭州仁和里迁此。宗祠始建年代不详,现存规模为清代晚期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