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红色斑不痛不痒:蒋介石(自述):1887-1975蒋公八十八年人生言论思想辑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06:58

宣传语“关于这本书我们不能在书上印‘作者:蒋介石’但是…您懂的!!”
    辛亥革命百年特别奉献著名作家师永刚精心策划
    蒋介石自述:《蒋介石1887-1975》(全二卷)
    收录百余篇蒋公亲笔谈革命、谈青春、谈理想、谈治国、谈信仰、谈人生、谈爱情
    之精要全文不删一字! 
评论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比如蒋介石的嘉言录受王阳明哲学的影响,其中‘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全体人类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续之生命’,是指对全体人类有贡献,要为后代负责任,呈现强烈的时代精神。
    ——龙应台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蒋介石:1887——1975》(全二卷)融汇尚未公开的蒋介石日记精华、部分大陆从未出版过的秘闻史料和珍贵照片,收录蒋介石在八十八年人生沉浮与时代变迁中亲笔书写的文章百余篇,内容不仅涉及有关治国、修身、时局,更包涵了其对理想、青春、人生、信仰等感性话题的个人表述,以及同时期与中国各领域名流,诸如孙中山、毛泽东、汪精卫、胡适、陈诚等人交往回合的心路历程,并附赠了蒋介石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十篇公开演讲精编稿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编著者之一、《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先生表示,本书精选中的上述蒋氏亲笔文章,每一篇都为原文呈现、不删一字,尽量突破固有的意识形态,淡化编著者的叙述,通过以蒋氏自己的语言,来为读者转述一位“蒋介石自己口中的蒋介石”。与目前内地数十种关于蒋介石的主题图书相比,《蒋介石:1887-1975》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且充满悬念的叙述视角,也通过“语录体+照片+当事人叙述”的串联编组通过纸质出版的形式形成了一种与当下流行的微博、视频短片、个人博客组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阅读模式”,力求为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编著者简介【编著者简介】
    师永刚,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曾策划编著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邓丽君私家相册》、《雷锋1940—1962》、《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开启“画传体”图书热潮,发行总量达上百万套。他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成为媒体焦点,研究《读者》杂志的专著,先后以《读者时代》、《读者传奇》图文版、《读者故事杂志版》、《解密读者》四个版本发行,创下媒体研究专著发行超过30多万套的全新纪录。其之前出版长篇小说,如《天苍茫》、《西北望》和诗集《仰望灵魂》等十多部。其中《天苍茫》更被改编成十九集电视连续剧《最后的骑兵》在央视播出。长篇小说《迷失的兵城》即将改为电影。曾参与CCTV1999澳门回归直播现场报道、六集电视纪录片《西北望》的撰稿工作。由其担任主编的明报月刊四十年精品文丛一套金庸散文集\中国戏剧大师命运\四海红楼上下两卷\大家等九本,再掀起新一轮阅读热潮.2008年出版的博物馆馆书《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开拓创新了博物馆的表达方式。其后,他策画出版了《向前进,王宝强自传》等数十本畅销书。2009年,与邹明合编出版新书《中国时代(上、下)》。2008年被聘为南京大学等数所院校客座教授,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 
小木讲书【小木讲书】
    内地关于蒋介石的各类图书经久不衰,经查询在动销的至少有二十种以上,其中更不乏杨天石、黄仁宇、李敖等名家著作,即使是编著者师永刚本人,亦出版过几本关于蒋介石以及家人的书籍。那么在关于蒋介石的主题中,本次《蒋介石1887-1975》(全二卷)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看点?我出版公司为什么还充满信心地把其当做一本发货任务量巨大的超级重点项目呢?通过比较分析,以下亮点供各位老师参考,以期各种形式的加持,谢谢先:
    亮点1“横空出世”的本书真正之作者,内地唯一原汁读本,且听蒋介石自己口中的蒋介石
    蒋介石一生崇尚王阳明哲学,后信奉基督教,沉浮民国,进退数十次,八十八年经历可谓一部最完整的中华民国史。
    蒋公一生勤于著述,日记与各种文胆撰写的关于其思想与思考的文章,达至上千万言。台湾省出版的秦孝仪《蒋介石嘉言录》更是成为蒋氏思想与其对革命、历史、治国、治军、立世、青年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集大成。此书出版后,在台湾影响甚巨,至今仍是台湾几代人的必读书。本次《蒋介石1887-1975》(全二卷)可谓“嘉言录”在内地的“幻化版”——正如《罗生门》所阐释,每个人记忆与叙说都是出自自己的立场,本书的出版为内地的读者提供了一次了解蒋介石、了解民国史“最主观的角度”。
    亮点2打破长久以来的固有面具和脸谱,呈现“最有温度”的蒋介石
    蒋介石1949年败走台湾,在内地人自小到大受到的宣传教育中,蒋介石固有的“经典负面形象”已无需赘言,但其在中华民国时期的作为以及他个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生的喜怒哀乐、心路历程,是不应被历史的书写者“雪藏”的。在此,师永刚以《凤凰周刊》执行主编的宽阔视角,最大尺度的去还原了蒋介石的一生——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和爱憎,给读者一个了解蒋介石心中理想的青春、爱情、信仰、人生这些内地读者从未有机会听其讲述的主题。力求,呈现一位最有温度的蒋介石。
    亮点3独特编著形式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纸质出版成就的新媒体模式:“杂志书+画传+语录体”
    《蒋介石:1887-1975》(全二卷)以“自述”为基调,以尽可能尊重其中原文作者的本人意志和顺应历史时间点为原则,尽可能规避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与局限,把蒋介石这一生时间、空间、思想上的脉络全部梳理清晰,力求原汁原味地把其自己眼中的人生呈现出来。在整理和编撰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章节体的形式,把蒋氏的人生分为几个大的阶段,又用很简洁的杂志体的方式,把每一阶段的重要部分加以展示,备以整段的原版语录及独家图片。相比较于师永刚曾经开创的“画传体”,本次的“杂志书+画传+语录体”是一次编排方式上的全面升级,新模式可以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以图文并进的方式收获更密集、更给力的信息。并且,如果读者没有大块连续的阅读时间,那么即使随便翻开这本书的任何一页,都不会存在前后连接不上、信息零散的困绕。 
蒋介石语录选摘蒋介石语录选摘
    谈教育青年:
    国家的基本是人民不是军队,人民的基本乃是青年学生。看一个人的家庭有没有希望,不能看他的老子和祖先,而要看他的子弟与后代,子弟好,如有礼义,有廉耻和希望,人家就不敢来欺侮他的家庭:看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我们不能看他从前的历史如何,而要看现在国内一般青年有无希望。
    ——1932年长沙
    谈社会理想:
    在一个社会里面,每一个人都能自立自主,人与人之间,又都能互助合作,这个社会才是自由安全的社会。小康的经济制度是“货力为己”,社会制度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政治制度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953年《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谈公务员准则:
    现代公务人员之三要件:应有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应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热诚的责任心;应有健全的体格和振奋的精神。
    ——1940年重庆 
目录【目录浏览】请各位老师参考,试读请见下页试读选:1和2
    各个篇章,如需某一篇章缩写版、文摘或其他各类文档,欢迎老师联络我,我将按您的要求单独给出,多谢
    蒋介石词条标准像/蒋氏地理/文武之道/真正的另一半/背影/会客室/街头记忆/《时代》上的蒋介石
    第一卷盐商之子留学生/东来志岂在封侯/日式教育伴随终身
    第二卷自述青春青年的地位及其前途/现代青年必具的条件/青年创造时代
    第三卷革命者“敢死队长”攻杭州/东瀛“隆中对”/放荡上海滩/上总理陈述欧战趋势并倒袁计划书
    第四卷自述革命革命书/最后五分钟
    第五卷孙蒋关系校长/苏联考察记/退而求其最/黄埔系/祭总理文/上总理书缕陈一己委曲与对党主张
    第六卷自述信仰蒋的信仰里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服众,要追随,要忠诚。这是其人生哲学的信条,也是他讲述信仰的关键。
    第七卷战史蒋氏第一战杭州攻城战/蒋介石的三大胜战/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抗战/蒋介石三大败战/决战东北/一匡天下/一统中原
    第八卷自述治军之道军人魂/蒋氏三十九策/蒋介石谈作战秘诀:“不怕”/战斗秘诀/为将之道:定静安虑
    第九卷抗日与反共“剿匪”事略/西安事变
    第十卷自述治国蒋氏治国18条/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
    第十一卷四强委员长/四强 
写给我亲爱的网络连载朋友各位亲爱的网络方面一直支持我的老师&朋友:
    有关这本书的详细情况,请见媒体手册。
    这是我自崔永元《我的抗战》之后担当的又一首发数量爆大的重点书,并且正如各位所知道的,尽管其实并无太敏感的内容,
    但是和主旋律以及一般的名人社科书比,尽管又有蒋公又有师永刚老师“坐镇”,必然还是有很多平媒是不好发的,且在发行方面
    大抵也是走走一二线城市。
    客气的话不多说了,总之请各位一直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在这本书上加持我,在此恳请焦点大图,并诚征关于这本书的各类深度
    合作,如有意向欢迎单聊,我会尽力去配合、满足各位的需求。
    最近手里的工作异常异常异常多,四脚朝天的拜谢大家先。。。。
    关于书在各位网页上的题目,如“蒋介石自述:《***》”、“最有温度的蒋介石:《***》”总之,什么都好。
    以上,感谢。祝大家工作愉快&白羊月快乐~
    林小木 
蒋介石词条(1)蒋介石词条
    一如其他的中国历史人物,蒋中正一生中有多个名字。在著名的维基百科,一个自号为“自由的百科全书”上关于蒋的词条,充满着中国式的记述。而关于他的名字的源程序就有着复杂的解读与罗列。对于一个中国传统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名字的来源也有着传统的记录。下列是他常用的名号和称呼。
    性质名字说明
    谱名周泰族谱记载的名字。
    幼名瑞元
    学名志清16岁到宁波上学时所取。
    名中正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
    字介石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其名另意为“其介如石”。
    拉丁转写
    ChiangKai-shekKai-shek是“介石”的粤语音译。
    在中国大陆有关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职务称为“蒋委员长”,委员长成为蒋的代名词,中国人普遍接受此名;他在台湾地区的正式名称为“蒋中正”,或简称“中正”(威妥玛拼音:hung-cheng),如台北市的蒋中正纪念馆名为中正纪念堂、台湾各地的文化中心名为中正文化中心,以及台湾最常见的路名:中正路。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中正为Gimo,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蒋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蒋中正逝世后,在台湾戒严时期,多用挪抬的尊敬写法:“先总统蒋公”称呼。随着解严后政治情势改变,这个写法已少用。当然,在中国大陆,传统的名词称呼大致为早期的“蒋贼”,意喻为他在抗战中的不抵抗行为。而在1949年后,他有时会被称为蒋帮或者其他的说法。而在1975年,他去世的时候,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他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现在,他被两岸更多的人称为蒋公,或者蒋介石先生。他是近代唯一同时“统治”过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中国领导人。 
蒋介石词条(2)标准像
    蒋介石的肖像史
    1903年,蒋介石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他在县城的照相馆里拍摄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照片,17岁的蒋介石稚气未脱,面容清瘦,衣着仍为旧式的大对襟棉服。次年蒋介石转往箭金公学,亦有照片留存。
    当时照相刚刚流行,却是高层与民间同步进行。考察近代中国的影像史,发现当时清宫之中已经有了正式的御用摄影师,专门为慈禧及官眷拍摄照片。中国最后两位皇帝光绪和宣统,也第一次将自己的肖像公开与众。1904年,在上海的日本出版商高野文次郎以“有正书局”名义,将慈禧、隆裕及其他官眷的照相、合影大量晒印.公开在中国出售,并借广告声明:“欲使清国人民咸睹圣容,如西人之家家悬其国主之像也”。
    民间照相的流行与皇家标准像的出售,看似吊诡,却也生动的说明了旧中国在快速碰撞中的转变轨迹。
    时尚与招牌
    民间影像术的流行,与青年有关。当时潮流青年都在照片上题字,以互赠照片作为社交之礼。如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的鲁讯,在其寄回家中的照片中题为“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民中之游子,弘文学院之制服,铃里之邮筒,达星杓仲弟之英盼。兄树人顿首。”青年学生拍照成为一种时尚,互赠照片相当流行。年青的蒋介石迅速融入潮流,他在龙津中学开始学习日语,准备留学日本。在振武学堂及留学日本之际,蒋都会到当地照相馆摄影留念。在日本联队入伍时,他自己在相片空白处写下“二十四岁入伍照相”。
    西方政治领袖肖像悬挂在公共场合和重要仪式场所的做法既为清皇帝所采用,后来者就有样学样,民国初期,袁世凯的肖像更是首登银币之上,“袁大头”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记载,袁世凯称帝后,家人曾把报纸上袁世凯肖像的眼睛都抠掉了,但这并不能阻止一个独裁者的诞生与灭亡。
    标准像渐至流行,除了个人照之外,家庭合照、先祖遗照、国家元首的肖像也迅速地传布。1920年,众多公共场所的讲台上都悬挂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肖像,两旁立着党旗与国旗。蒋介石在此时的历史场合上登场亮相,最为人熟知的当然是国民党史上广为宣传的蒋介石陪待孙中山的合影。 
蒋介石词条(3)据国民党官方记录,蒋介石首度见到孙中山,是在1910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日本,在陈其美引见下,二人见面。但那时两人位置悬殊,更无交集,因此并无影像存留,后来捧蒋之人画了诸多二人相见时的画像。及至孙中山蒙难永丰舰,蒋介石闻讯前往,两人关系至此深契,亦无相片纪录,亦以画像代替。两人真正第一次合影,当在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坐于椅上,蒋介石直立于后,此张照相日后成为蒋大力宣扬自己为孙中山继承人的有力证据。蒋更曾多次让孙中山亲书“联句”赠送自己,日后此类笔墨均成为蒋介石继位的重要法宝。
    但此照相后来引发诸多争议,因国民党大佬何应钦晚年公布的一张照片中,黄埔军校孙蒋合影为三人,后立者还有何应钦与王柏龄,二人后来均成为蒋介石之嫡系,此张照片一直深藏不露。台湾学者李敖曾因此而痛骂蒋介石造假。但也有人摄影师考证此照与前一张角度不同,从身后背景变化看,可能系同一场景的两张图片。无论如何,后一张照片没有在蒋执政时得到大力宣传,显然是为了突出显示蒋之接班地位,而何、王二人自然心知肚明,当时只不过是临时合影而已。
    孙中山与国民党元老都曾有过合影,如汪精卫、胡汉民、廖仲凯等,有人显然不止一张合影。而与蒋介石之单独合影,有据可查的不过两张。但这两张照片的作用甚是巨大,与蒋孙的电文、书信往来、题辞等一起构成了蒋介石系孙中山继承人的“明证”。
    最初孙中山的标准像并未成为伟人照,但在其逝后的几年中,为了纪念孙中山,国民党人与报界都曾大幅宣传孙中山画像,渐至成为仪式,其标志性的开始则是孙中山之葬礼。1925年,孙中山客死北京。葬礼在之前的天安门边上的社稷坛所在地中央公园举行,数以千计的人民沿长安街尾随灵柩参加了这个纪念仪式,敞开的灵车里是一张巨幅孙中山肖像。这是第一次,公众以这样的方式祭奠一位领袖,此后这种场景还将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继续出现。
    有影像可查,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张巨幅肖像就是孙中山的标准照。这张标准像出现在孙中山去世后,即蒋介石北伐成功后的1928年。当时的《时报》在8月24日刊发的一张图片中,孙中山的一幅标准像正被工人悬挂在天安门城门的正中,两边并挂有孙中山著名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天安门此刻仍并非中国的政治地标,但一个推翻旧皇朝的革命者的肖像出现在故宫的城楼上,仍可看作影像史上的一起标志性事件。 
蒋介石词条(4)蒋介石的肖像此刻也成为报刊的宠儿,不过南方与北方的报刊上,出现最多的乃是蒋介石的谩画肖像。漫画《国民党之饵》,描写蒋介石骑在一匹名为“国民党”的战马上,以“三民主义”萝卜为诱饵,驱使工人、学生和党员、党军向北京进发。美国《时代》周刊则以蒋骑在马上的照片作为封面人物,蒋此时作为“战将”的形象非常明显。另有一幅漫画《蒋介石之上中下》,则刻画蒋介石北伐之初,国民党左右两派相争,蒋走在中间,一路向上。及至后来左右之争白热化,宁汉分裂,蒋介石被迫下野,则蒋随之跌落于地。
    颇有意味的是,北方反赤的宣传漫画中,常把蒋介石描绘为赤焰熏天的“赤魁”形象。如孙传芳即曾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打倒蒋中正,因为他赤化;打倒蒋中正,就是扑灭赤化”。吴佩孚在宣布国民党“罪行”时,开章明义就称“蒋赤北犯,长江骚然”,指责蒋“妄行共产以招破产之祸”,“妄倡阶级革命之说”等。“蒋赤”、“赤蒋”之类的称呼,是当时北方宣传品中常见的字眼。这种称呼一直持续到1928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再无“蒋赤”之说。
    与此相反,南方的宣传品,则是骑着大马,颇有英武之状的蒋介石传单。在当时的苏联中山大学,则到处悬挂着蒋介石、冯玉祥的巨幅画像,但是这些画像在1928年之后也即将被找上“X”号,标为“反革命”。
    此间,真正让蒋得意的标准照,大概是在上海与宋美龄的结婚照。蒋介石发表《我们的今日》的文章,称他们的婚姻是“神圣的结合”。随《我们的今日》一同见报的,是蒋介石与宋美龄两人的一张新婚照。照片上的蒋介石,着着深色西服,看上去文质彬彬,宋美龄身着白色婚纱,风姿绰约,光彩照人,令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影响所至,使白色婚纱在上海滩广泛流行起来。
    在女性观察者的眼里,蒋介石显示出了其男性雄美的一面。当时在上海的斯诺夫人,后来评述称:“在某种意义上说,宋美龄是中国旧传统的一个人质,是家族利益与政治利益之间维持信义的一项保证。但蒋中正是一个神气十足、仪表堂堂的军官,他个性强悍,雄心勃勃,他们两人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
    但另有观察者挖掘出了出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政治含义,《上海时报》点评道:“这是中国人一个显赫的结婚典礼。这场婚姻使得南京军队过去最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新娘的哥哥———宋子文的家庭以及国民党创始人———已故孙中山博士的家庭联结成一体。”
    随着蒋介石地位的上升,其标准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场合。1930年代,他的肖像逐渐移到了孙中山身边,商店、住家和公共礼堂,到处都是他的相片。 
蒋介石词条(5)肖像上的“领袖”
    1926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蒸蒸日上之际,他将自己的英文秘书陈立夫派去负责人事,后者不负使命,将国民党内浙江社、西山会议派、孙文主义学会、AB团,及执杖派逐渐整合,并在1927年6月正式成立CC派,其后陈果夫加入,陈氏兄弟把持国民党组织部数十年。民国史研究者称此为“蒋家天下陈家党”。
    陈立夫的一大创举,就是在CC派的加入仪式上面对蒋介石的肖像宣誓。其理论主张则宣扬“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一党专政、领袖独裁”,“党外无党、党内无派”,这一做法显然得到了蒋的首肯,蒋介石之标准像从1930年开始遍布党内。此时的标准照,多用蒋介石手持军刀之照片。
    蒋介石实施“围剿”红军时,又将此种方式运用到军队训练上。在蒋介石亲自组织的庐山训练团、峨眉训练团中,每期学员都要举行开班仪式,仪式在蒋介石标准像前举行,桌上放一本《三民主义》、一枝手枪,誓词是先印好了的,宣誓前,在誓词上签名盖章,宣誓后缴出存档。庐山军官训练团共训练25041人,毕业时除了发给文凭,特别赠予蒋介石照片一张和刻有“成功成仁,蒋中正赠”字样的“军人魂”短剑一把。蒋介石标准像就此遍布军中。为了表示对蒋的尊重,陈诚更有一独到“发明”,凡提到“蒋委员长”,或面对蒋介石肖像,都要肃然起敬,并行军礼。此一幕在1949年后拍摄的电影中屡屡出现。
    此一系列标准像,蒋介石均以军装现身,显示其威武姿态,领袖风度。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北平、南京等均有扛蒋介石巨幅画像游行之事。抗战统一战线达成,蒋介石之声望日隆,逐渐为其治下之报纸、民众呼为领袖。非蒋嫡系的抗战名将宋哲元在其进行操练的操场中挂像照片为报刊刊登,其中间是孔子,右边是孙中山,左边是蒋介石。中共采取联蒋抗日的方针后,也策略性地改变了以往做法。斯诺在1937年注意到:党和红军的全国代表大会五月和六月分别召开了。会上作出了决定,要采取实现同国民党合作的新政策。在这些大会上,列宁、马克思、斯大林、毛泽东、朱德和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画像同蒋介石和孙中山的画像挂在一起。 
蒋介石词条(6)1943年开罗会议中,蒋的巨幅肖像首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与丘吉尔、罗斯福的画像并排出现在人群中,到延安采访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也在延安看到了这三个人的领袖像,再加上苏联的斯大林,构成四大领袖像。英国作家罗怕特·佩恩后来访问延安时,亦看到挂有孙逸仙、蒋介石、杜鲁门、斯大林和艾德札肖的肖像。
    抗战胜利后,一张巨大无比的蒋介石肖像于1945年12月3日也被挂在了天安门上,这是蒋介石的标准像首次出现在天安门上,但也是最后一次。蒋介石身着戎装,是其1944年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后专门拍摄的标准照,其时蒋身兼中国战区总司令之职。这张标准像不同于后来的悬挂方式,直接竖立在城楼上,其顶端已经到达第二层,在城楼下则大收“天下为公”四个字。
    肖像上的“领袖”至此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194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60大寿。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各电影戏院开演时先要放映蒋的画像,各学校出版祝寿壁报,各报纸出特刊并印红色,题目则为“空前的欢腾”、“家家户户均悬旗张灯结彩”、“河山并寿普天同庆”、“辉煌功绩举世无双”、“千年历史第一人”、“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元首万岁民国无疆”等。这天书店实行大减价,特别是全部蒋介石的著作廉价发售一天。在照相馆也有优惠,每一位顾客送蒋介石“玉照”一张。
    但是此刻,另一张标准像上的脸已经开始为国人所熟悉,这就是毛泽东的标准像。在中共控制下的解放区,毛泽东的标准像开始流传一时,不久这张标准像就将跨过长江而直达南京了,随后是上海,北平,直至中国大陆的每一个城市。
    194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蒋介石在家乡溪口的三隐潭边留下了一张独自观瀑的背影照。同一天,北平召开解放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云集20多万参加者,天安门城楼上出现毛泽东、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等八位中共领导人的标准像,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些肖像不再悬挂在天安门楼厅之上,城楼被用来作为大阅兵的观礼台。但毛泽东没有出席这次大会,他在西柏坡对周恩来说:我们要进京赶考了。
    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暨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在天安门举行,这次天安门城楼上只有两幅毛泽东和朱德的肖像,毛泽东有生以来首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1949年10月1日,肖像的个数减少到了一个,一幅巨大的长6米,宽4.6米的毛泽东肖像挂在了天安门城墙的正中间。从此成为天安门的一道风景。 
蒋介石词条(7)雕像林立遍布岛内
    蒋介石的标准像此时则与他本人一同移步台湾。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台湾“故宫博物院”当即决定请人物塑像专家陈一帆为蒋介石铸制一座全身青铜像。六个月后此像铸成,全高270厘米,大于真人比例,其座台亦有三米高。前来观看的人须仰头才见。蒋介石身着中山装全身而立,右手持杖、左手持书本于腰际,面容自然微笑,神情愉快。
    此前台湾虽然已有数量不少的蒋介石雕像,但大多与孙中山作伴。政治人物藉此营造蒋经国接班的态势,为蒋塑像渐成风尚,全台湾陷入一股造神的风潮。
    当政的国民党除了发起全民捐款购战机,号召“自立自强”外,还搞出了一个大规模的蒋公铜像捐献运动,鼓励各地民众、商家、地方士绅、学校,自主性地“一人一元”,捐钱塑造蒋介石铜像,安放在各个地方公共场所,包括公园、校园、路口、公司等,还安排“党国要人”鼓励、剪彩。蒋介石纪念塑像在台湾成为一个庞大工业,从当局、赞助人、制作者、铸造工厂到塑像业,都风生水起,几年间蒋介石铜像就遍布台湾。据台湾作家林双不的说法,台湾现在共有45000座大小不一的蒋介石铜像。按照台湾现有的土地面积,蒋介石的雕像已经达到平均每平方公里1、2个,可谓登峰造极。
    位于石门水库旁的蒋介石立像,是全台最高的蒋介石像。这尊以22吨瓷土量身打造的立像,出自名雕刻家魏立之之手;身长达6.7米,为纪念石门水库落成而设计,1979年落成,也成为石门水库的重要地标。
    蒋介石逝世后建立的中正纪念堂中,亦立起号称全世界最大的蒋介石铜像,由陈一夫承铸,高6.3米,比国父纪念馆孙中山像还高。重21250公斤,基座高3.5米,刻有蒋介石遗嘱,从落成后便由军方看守并安排仪队卫兵交接至今。
    随着台湾政治的变迁,国家主义和领袖崇拜的意识形态已然失去其作用与重要性,“伟人塑像”的功能与意义也告一段落。1987年,蒋经国辞世后,铜像热不但迅速退烧,蒋介石的铜像也很快地被遗忘在政坛与荒烟蔓草间,甚至流落到台湾民间、巷子底,地方“政府”以破除“偶像崇拜”之名义,要求“伟人塑像”迁出校园,直至今日,许多“伟人塑像”仍在陆续拆除当中。2007年,台当局大肆“去蒋化”,一度引发蓝绿争吵,议论纷起。 
蒋介石词条(8)绕有意味的是,在蒋介石塑像到处弃移的情境下,桃园县地方“政府”却四处派人载运,收集了上百尊蒋介石铜像,从年轻时着军装半身塑像到年老拄拐杖站姿塑像都有,齐聚慈湖陵寝旁的空地,成了占地4公顷的大溪蒋介石纪念公园,供游客自由穿梭铜像之间游玩,极具观赏价值。
    台湾《联合报》则报道,在台湾福隆里小区,仍有居民坚持悬挂蒋介石肖像于路中,而小区近五百住户并非老荣民(国民党退伍军人),全都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或台湾人。报道称,居民悬挂此像已超30年,乃是当初为了“镇煞”而请匠师专门绘制的。
    从时尚到招牌,从领袖到神话,从神话到迷信,蒋介石的肖像史终于可以画一个句号。晚年的蒋介石选择了自己一脸慈祥的标准照作为官方发布,或者在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终究是一个敌不过岁月的老人。
    蒋氏地理
    起于溪口,终于台北。
    蒋介石的人生地图曲折而不平,追溯这位盐商之子的变迁之路,当能窥见昔日中国在艰难困顿中的真实历史。蒋介石与他同时代的所有人一样,怀揣着梦想上路,事实上却不知道路在何方,从溪口到宁波,再从宁波到保定,从中国到日本,再从日本到中国,从广州到南京,再从南京到重庆,复又从重庆回南京,及至穷途末路,命悬孤岛。蒋氏一生,足迹所至,无不刻下现代中国艰难转身的每一瞬间。
    在蒋介石的人生地理图上,呈现的是两头长、中间短的人生弧线,依时间长短,大致如下,最长台北(26年),次之奉化溪口(18年),依次为南京(13年)重庆(8年)、上海(5年)、广州(4年,集中居住为1924至1926)、日本(3年)。蒋氏一生,足迹遍步全国,其中停留三年以上的地方,都在蒋介石的人生中至关重要。
    显然,还有两个地方对蒋意义重大,一为西安,一为延安。前者蒋不过停留数日,即遇“西安事变”;后者蒋则在1947年胡宗南攻占延安时做过一日游,走马观花的他要在赴台后才知道自己没有认真学习延安的致命性。
    溪口
    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18岁之前,他足迹从未踏出过奉化县城,蒋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溪口度过的。在蒋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对他影响至大,其一是1895年蒋父去世,幼小失怙,抚育之任落在蒋母身上。其二则是1901年15岁的时候与毛福梅结婚,这是一桩不幸的旧式婚姻,蒋介石日后为此烦恼不已。 
蒋介石词条(9)1905年,蒋介石19岁,他奔赴宁波求学于顾清廉,所研究的仍是先秦诸子,性理学说。照此泰势,蒋未来可能会成为一读书人。但顾清廉并非死教书之人,他在课堂上时常会率性发挥,纵论时局,据蒋回忆他在这里第一次听到了孙中山在海外革命的故事。蒋遂有学武之志。此后三年,蒋之唯一要务是报考出国留学生。
    日本
    日本从此成为蒋介氏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1908年,22岁的蒋介石入读日本振武学校,并与陈其美、黄郛结为兄弟,陈其美并引导他加入了同盟会。三年留日的军校生活奠定了蒋日后的军事基础,日式教育影响他终生,日本强盛亦刺激年少的蒋介氏成为更激烈的民族主义者。蒋后来在《军声》杂志上已预料中日必有一战,但目见日本之军力强盛,蒋一直希冀能消弥战端,并以韬光养晦15年为期。后中日开战即在,蒋仍以《敌乎?友乎!》一文试探日方,不愿与日为敌。抗战八年后,蒋以胜者姿态接受日方投降,却因欲借日反共而赦免诸多战犯,并承诺不追究日本战争赔款,终为后人所诟病不已。
    上海
    上海可以说是蒋的发家之地。1911年,25岁的蒋介石一腔热血的投身革命,被陈其美任命为攻占杭州的先锋队指挥官,蒋身先士卒,光复杭州。随后就任沪军第五团团长。此役为蒋日后崛起之重要资历。1914年到1918年,蒋长期留沪,他与孙中山的关系在此际突飞猛进,被孙委以军事重任,谋划反袁。蒋介石在此试水民国史上最早之期货业,收获颇丰,其接交之江浙巨贾张静江、戴季陶等人日后成为他的经济支柱。革命失意之际,蒋却情场得意,先纳姚冶诚为妾,后猛追陈洁如。期间留连洋场,出入风月之地,其日记多有记载。
    出入三教九流之间的蒋日后曾多次痛悔早年这段浪荡生涯,但上海之于他却无异于开辟了新的天地,他由此而奠定了自己日后的政治基业。1927年,蒋重返上海,正是青帮之老大黄金荣,并动用杜月笙等青红帮势力,血洗上海,之后蒋悍然宣布清党,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破裂。审时度势,蒋于此时迎娶宋美龄,尽弃前妻。时人谓之“中美合作”。也正因此,蒋之继承孙中山之位的领袖之路显得更加师出有名。
    广州
    广州是蒋介石正式踏入中国政界的起点,1924年蒋数次入粤跟随孙中山,被委以大元帅行营参谋一事。但蒋血气方刚,与其时持军者多有龃龉,负气使性的蒋多次;撂职而去,孙屡抚之,及至孙中山为陈烱明所困,蒋介石乃有白鹅滩间关赴难之举。如此同生共死之下,孙中山对蒋信任有加,视为左右臂。 
蒋介石词条(10)黄埔军校创始,蒋受命而为校长,卒练就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更培植忠于自己的黄埔系。凭东征、北伐之战功,蒋遂成为国民党内军事领袖,进而以“中山舰事件”排斥党内大佬汪精卫,更将共产党人逐出势力范围,之后夺掌政权,树立自己一生基业。广州之于蒋,则是其人生功业之基地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蒋仍潜于广州黄黄埔,听到此消息的蒋破口大骂,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10月3日,蒋从广州乘机飞往台湾。
    南京
    南京,最终成为蒋介石选择定都的地方。起初是因为汪精卫即将在武汉设立国民政府的可能,随着军事重心的北移,原有的广州国民政府显然不在适合形势。但在国民党内,谁将主导新国民政府则意见不一。
    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先下手为强。剑桥中华民国史对此有清晰的描述:南京政权是在派系斗争和流血诞生的。1927年4月12日清晨,黑手党似的青帮歹徒冲上上海街头,捉拿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嫌疑分子,把他们就地枪决或用大刀砍死。当时和以后的一个月内,被屠杀者达数千人。蒋介石已同共产党分裂;第一次国共统一战线就此结束。六天后,在4月18日,国民党政府于南京宣告成立。
    在新政府中谭延恺为政治委员会主席,胡汉民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蒋则只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掌握实实在在的军权,是蒋随时可以说不的权力所在。但武汉中央执行委员会显然明白谁才是此事的真正主导者,于是他们列数蒋的十二大罪状,并宣布将蒋介石开除出党。此为国民党史上之“宁汉分裂”。
    考察蒋介石之定都南京的心态,一方面基于政治谋略,不愿意武汉方面主政。但在其深层文化心理上,孙中山之选陵于南京,南人之文化都使蒋偏向于定都南方,以致后来统一中国,将北京改名为北平,亦有此中不足为京都之意。 
蒋介石词条(11)蒋介石之南京,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927年至1937年,蒋名义上一统中国,开启了所谓“黄金十年”的发展时期,但同时蒋统领下的中国仍四分五裂,期间有中原大战,有五次“围剿”,之后“九一八”事变,东三省尽失。蒋之奔走全国,意在建立强大而集权的中央机构终于费尽心机,未能成之。
    1937年11月20日,蒋宣布迁都重庆,是为陪都。一个月后,南京失陷,日本军造下屠城血案,30万人死于非命。
    八年抗战之后,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
    蒋介石再度执政南京,但他未料此次执政已经开始了倒计时。三年之后,蒋介石一败涂地,不得不于1949年元月21日宣布下野。越三月,解放军攻占南京,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至此零落成泥。
    重庆
    重庆,西南重镇因战时陪都而闻名于世。
    蒋介石在重庆呆了八年,他席地而坐,在防空洞前视察、接见外交使臣的影像都一一留存,此地之于蒋介石,乃其真正成为中国抗战领袖的开始。
    早在1935年,蒋介石视察西南时,一方面力促四川地方实力派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对四川的地理环境进行认真考察。他构想,日本在华北发动进攻后,四川应作“根据地”。1937年10月29日,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喋血之际,蒋中正在国防最高会议发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强调,迁都重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称: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期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
    “到重庆去!”国都南京失陷后,这句话传遍了大江南北。1300多家内地企业和40多所大学先后迁入,一时间党魁派首、文化名流、金融商贾、社会贤达云集,这座30多万人口的普通城市迅速膨胀到100多万人口。
    1938年12月9日,蒋介石率军事委员会从桂林飞抵重庆。自此,中国战时政略和战略指挥中枢全部移驻重庆。在一份就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军内各级长官的密电中,蒋介石以最高军事当局身份下达指令:“宜抱破釜沉舟之决心,益坚最后胜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撑持,积日累时,必陷穷寇于覆灭!” 
蒋介石词条(12)日军一度对重庆狂轰滥炸,以图消灭蒋介石。其中一次,集中轰炸了长江南岸黄山蒋介石的官邸“云岫楼”,几乎一举消灭正在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的蒋介石和各战区长官、参谋长。重庆由此成为蒋在世界抗战史上出现的舞台,战中罗斯福、丘吉尔都曾对重庆军民抗战给予高度评价。
    1946年,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时隔十多年后重新会面,重庆谈判以和平方式结束,却也基本上宣告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的结束。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还都令”,定于5月5日还都南京,其辞曰: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弈叶不磨灭。
    告别重庆,回到南京的蒋介石,达到了他人生辉煌的顶点,但之后将一路直下。
    台北
    1949年蒋介石率部前往台湾,次年蒋介石宣布复行“中华民国总统”职权,随后连续在1954年、1960年、1966年、1972年连任“总统”。此时,蒋介石仍宣称对中国全部领土拥有主权。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大部分西方国家均承认“国民政府”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由“中华民国”代表联合国及其他组织内的中国席次。
    国外传媒评价,在蒋介石的主导下,国民党政权从1953年起,以四年为一期,连续推动五期经济计划,奠定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蒋介石并于1968年开始,在台湾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大幅提高国民教育水平;1969年12月则开始举行“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的增补选,以后每三年改选。蒋经国“主政”后,更逐期扩大被选举名额。
    在台湾,蒋仍自奉独尊。1965年,“中华民国”编发国民身份分证,编号第一号的身分证拥有者就是蒋中正,字号为Y10000001。由于自奉俭约加上美方的支持,蒋介石不但身体状况颇佳,并且牢牢抓稳台湾的各项命脉,成为台湾土地上真正的强人,尤其蒋经国的能力卓越,更让蒋介石无须太过操心。不过在冷战情势的影响下,美方无意在中国另辟战场,因此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口号,几十年来不过是幻梦一场。
    1975年4月5日晚11点50分,蒋介石去世。直到4月6日凌晨,蒋介石的遗体才被运上灵车,送往台北荣民总医院。据台湾媒体报道,是日台北市天空突然雷声激震,大雨倾盆。在这个季节,极少有这样的雷雨,蒋经国在日记中记述云“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延安
    延安之于蒋介石,意义深远。1948年,胡宗南率部攻克延安,蒋介石兴奋异常,连发两电夸奖胡宗南,国民党控制的报纸也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一胜利。蒋介石也于1948年3月20日前往延安巡视。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场空欢喜,蒋介石在延安没有预测到自己只是这片土地上的过客。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延安之旅。 
第一卷:盐商之子(1)第一卷:盐商之子
    蒋中正字介石,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午时生,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人,祖籍宁波。
    蒋家在溪口是大姓。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字玉表,以酿酒贩盐为业;父亲蒋明火,又名肇聪,字肃庵,是蒋斯千的次子,生于道光二十二年,继承父业,在溪口经营需要专卖权的“玉泰”盐铺,由于经商得法、精明干练而使家境富裕。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为蒋肃庵的第二任继室,生有二子二女,蒋介石是长子,也是在盐铺楼上诞生。
    在嫁到蒋家前,王采玉曾嫁给一位俞姓同乡,但俞早逝,王采玉才改嫁蒋家,不过蒋肃庵于1896年病逝时蒋介石不过九岁,抚养蒋介石的重担落在王采玉身上。王采玉对蒋介石管教甚严,幼年即送他入私塾。由于与母亲感情深厚,成年后的蒋介石竭尽所能表彰母爱,却绝口不提父亲,同时由于考量到母亲的遗愿,蒋介石未将父母同穴合葬,而在溪口白岩山将母亲单独安葬,并请孙中山在墓碑上题字。
    蒋一生不忘彰显母爱,如台湾大溪一处风景颇类似溪口故乡之地,蒋介石亲自命名为“慈湖”;同时也不厌其烦地显扬母亲家庭教育之成功,如台湾旧版的小学课本曾写道,蒋中正儿时在溪边玩耍时,看到鱼儿逆游而上,从此领悟到要立志做大事,要坚持到底。但历史自有评断,近年这些已成为蒋将自己神格化的例证。事实上,蒋介石儿时在乡间就相当桀傲不驯,甚至被知名史学作者李敖考证称之为“瑞元无赖”。
    留学生
    1908年是一个重大的年份,这一年冬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按照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此为国丧。一个三岁的孩童溥仪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宣统,这也许是一个不详的开始,按照字面解释宣统也有宣布结束的意思,没有人料到它意味着中国的末代皇帝。
    但是外来的观察者却注意到这个国家细微的变化,美国《纽约时报》在当时的报道中称“在清国百姓中间,鲜有迹象表明人们对正发生着的事有什么情绪化的反应。皇帝的驾崩以及皇太后在很短时间内也可能薨逝这件事(慈禧死于次日)对清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清国人所追求的是一条平稳、连贯的发展道路,根本不会为了这两个人的死而悲伤。”
    一个偌大帝国,在最强势的人物去世后,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第一卷:盐商之子(2)国运衰败之际,留学风潮正浓。此际已是第二波留学高峰期,趋之若物的目的地则是日本。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籍日中海战、日俄之战树立了自己在东亚的强国地位。弹丸之地而有如此之变,引国内无数青年东渡求学。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中,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其时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1908年的《陆军部档》记载,“赴日陆军学生数目已不下一千余人。问由振武学校毕业得入联队学生四百九十九人,现在联队者七十五人,在士官学校者二百五十五人……其曾入联队递人士官学校,现在毕业回国学生已有二百二十九人之数。而总计从1900年至1910年,进人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共九期647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方面,中国学生留日远远超过了中国学生留学其他国家。
    这些留洋者原本是清朝为了重振军威而派赴的,但日后这些学生中大多成为清朝的反对者。留日学生中的孙中山此时已经成为清政府的头号敌人,他四处躲避,并趁机策划起义。
    东来志岂在封候
    蒋志清,时年24岁,正是这股留日风潮中的一员。此人日后更名为蒋介石,不过其时他的正式名字还叫蒋瑞元。
    1902年,蒋介石在接受毛思诚的教导后,到奉化参加童子试,但并未考取,因此在1903年开始进入奉化凤麓学堂,接受洋式教育,并经过数度转学,于19岁的年龄到奉化龙津学堂就学;在八国联军之乱后,清政府于1905年停止科举,蒋先前所受的私塾教育顿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在1906年4月改赴日本清华学校求学,希望藉此转学至西式学堂,接受军事教育而出人头地。但到了日本才知道,要在日本学陆军,必须由清政府的陆军部保送才行。无奈,他只好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于是年冬季回国。
    蒋介石这次去日本虽没能进入军事学校,却给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因为在日本他结识了陈其美。陈其美几乎是和蒋介石同时到达日本的。陈原是上海青帮头目,到日本后很善于结交社会关系,在中国留学生中交结了很多革命青年,就在这时认识了蒋介石。由于蒋、陈两人志趣相投,又是同乡,关系很快密切起来。蒋介石由于未能进入日本的军校,于1906年冬回国了。陈其美却进入了日本东京的警监学校,并在这年的冬天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以后蒋介石能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见面,都是由陈其美介绍。 
第一卷:盐商之子(3)因此,蒋介石视陈其美为恩人,为良师益友。1906年冬蒋介石回国后,正遇上清政府陆军部的保定军校在各省招生。蒋介石报名参加考试,据说当时浙江省仅招收60名,而且其中的46名都是由官府依照门第高低和官阶等级的保送和递升的,也就是说真正在民间招生人数仅为14人,而当时报考生达1000多人。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蒋介石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榜上有名。
    蒋自己在日后的演讲中,对此段经历亦多有回忆,1944年1月10日他在军事委员会对军政部教导第一团官兵演讲时曾说:“我在十九岁的时候,是在我本县的龙津中学肄业的。因为当时痛愤乡里土豪劣绅的横行,目击我们国家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是那时看到日本以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奋发图强,战败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就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学军事,来尽到我国民一份子的义务,来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我就在这一年的夏季,到了日本,就想进日本的军队。但当时日本的规定,中国学生要入日本军队受训,必须由中国陆军部保送,否则概不收容,我既非政府保送,自然不能入伍。因此我只在日本留学一年就回国了。到了第二年,陆军部要在保定创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各省分别招考,规定每省考选六十名。而浙江省的六十名,大多数的名额已由武备学堂与弁目学堂等处保送了,所留余额只有十四名,全省青年千余人在杭州报名投考,我就是在这十四名额内考取的一个学生。于是我在二十岁的夏季,就进了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但是我的目的仍是要东渡日本,去学他的陆军。因为在保定这个军校,纔有机会可以希望保送到日本去学习陆军。果然到了这一年的冬季,我就得到一个机会参加留学考试,当时取录的连我一共四十人——现在四川的张主席(指张群)亦在其内——我们都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学校,这时我已经二十一岁了。振武学校是日本陆军预备学校。在振武学〔第316页〕校学习了三年毕业,就进了日本的高田野炮兵联队,最初是当二等兵,后来升了上等兵,称为士官候补生。这一年我正是二十五岁,就是辛亥革命的一年。那年十月,革命军在武昌起义,我觉得这是我们军人效命的时候到了,于是就从日本回国,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开始献身于革命的事业,直到现在,都是为了贯彻我当初从军报国的一念。如今回想起来,我在青年的时候,能够立志从军,而且千方百计,不顾一切的挫折困苦,达到了我从军当兵的志愿,实在是我平生最快意的一件事。由此可知一个人只要能立定志向,抱定决心,不屈不挠,耐劳耐苦的向前作去,那就一定可以完成他报国的志愿。 
第一卷:盐商之子(4)蒋介石说他报考保定军校的主要目的,是想找机会去日本学军事。
    被迫放弃科举之途的蒋介石,原本希望赴日后能进入士官学校就读,然由于满清与日方达成协议,中国学生赴日学习陆军需由政府推荐,不得自费前往,因此蒋介石在入学不得其法后,在当年底返国,转往就读保定学校前身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希望能藉此赴日进修军事;因此于1908年,蒋介石才以蒋志清为名,顺利就读类似于军事预校的东京振武学校,同时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不过直到1910年毕业为止,蒋介石并未进入正式的士官学校,而是直接分发为二等兵,接受军事入伍教育。
    此时的蒋一腔热血,他在给表兄单维则的一首诗中,表达了他久已积蓄在胸中的感情,诗写道: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蒋介石在日本期间,虽无法进入士官学校,但私下活动却颇为活跃。1911年夏天,四川保路风潮风起云涌,蒋介石虽尚在军中服役,却曾一度应陈其美电召,潜回上海商议排满举义行动,只是因为满清与日本军方签订协约,限制在日留学生不得任意返国,因此蒋介石在日本军方准假假满后,只能重返日本。
    不过武昌起义后,陈其美又再度急电蒋介石返国参与军事行动,蒋介石就在未报备日本军方的风险下返回中国,参与陈其美筹划的杭州起义行动,并率兵攻打下设于杭州的浙江巡抚衙门,其后并返回上海担任陈其美主导的沪军第五团团长。
    日式教育伴随终身
    1910年,蒋介石以士官候补生(二等兵)资格被分配到日本北海道新潟县高田镇野炮第十三联队实习。名册记载:“蒋志清。籍贯:浙江。身高:169.4公分;体重59.2公斤。”当年毛氏生下蒋经国。
    此后,在多次讲演中,蒋介石都提到了日本军队生活对自己的影响,他大抵都是以此来激励底层军士自强与服从。
    “我现在要为你们略述我进了日本联队以后生活的情形,这绝对不是我们国内一般青年学子所能想象得到的。当时我们入伍以后,是在联队里面当一个二等兵,日本新兵的入伍,大概都是在冬季,而我们入伍的地点,是在高田,高田是在相近北海道的一个新潟县所管辖的村镇,这一带地方,天气严寒,每年冬天总下很厚很大的雪——这样的大雪,在我国塞北,亦是很少看到的,——但无论他天气如何寒冷,无论他雪下得怎样大,我们每天早晨五点钟以前就得起床,起床之后,就得自己拿?面盆,到井旁提冷水来洗脸。 
第一卷:盐商之子(5)因为在炮兵联队里学炮兵,都要你自己来养马,因此,我们洗了脸之后,官长就带领我们进到马厩去擦马,擦马的工作,要从马蹄马腿擦到马背,经过马背擦到马头马尾,这马的每一个关节,每一部肌肉,都要用禾草来尽力的擦摩,这样大概经过一小时,将马浑身擦热了,马的血脉流通了,而我们本身亦因为用劲擦马,努力工作,虽在这样冷天,不仅不觉得寒冻,而且身上和手足都是发热,有时候还要流汗。这是我平生最大的学业。到如今仍觉以苦为乐、不惧艰险的精神,自认为完全得力于此。等到马擦完了之后,再将他牵到厩外雪地里马槽去饮水和喂料,等到马喂好了,我们自己才能回营房里去吃早饭,到了傍晚,再要同样的到马厩去擦马一次,然后才吃晚饭。说到这里,我再要将他日本军营的饭食是怎样情形告诉你们。各位从前在学校在家庭吃饭的时候,饭菜或许也有不够的时候,但吃饭总是没有限制的,能吃多少,就是多少。而他们日本军队里面,每人每餐规定只许吃一中碗的米饭,每星期要吃几餐麦饭,饭的上面,有时是三片咸萝卜,有时是一块咸鱼,只有星期日纔能吃到一点豆腐青菜和肉片,无论你吃得饱,吃不饱,每人的饭菜,就只有限定的这一点。高田虽然是一个贫苦的地方,但当时入伍的有许多日本耆绅贵族的子弟,他们在军队里面的待遇和生活,亦是同我们一样的,一点没有例外。我在入伍最初半月之内,这点饭实在是吃不饱,肚子里常常觉得饥饿,白天毫无办法,只有到了晚上纔能到军营里的酒保——俱乐部——买饼干来充饥。但是饼干也有定量限制,不能任意购买的,每次最多是两三片,而且去迟了还买不到,饼干的质料又非常粗糙,在平时我们在家庭与学堂里是不要吃的,但在饥饿之余,吃起来就觉得津津有味了。这种生活过到两周以后,就渐渐成了习惯,到了第三星期,虽不到酒保去购食饼干,也就不觉饥饿了。这是讲当时生活的情形。现在还要讲到待遇,我当时是一个二等兵,二等兵之上,就是上等兵,上等兵之上有下士,有中士,有曹长,有特务长,特务长之上纔是正式的军官了。这许多军官士曹,一级一级的管?我们,加之日本军营里面的习愤,相当粗野,新兵要替老兵洗衣服擦皮鞋,有时还要给他补被服,二等兵就要受上等兵的使唤,当差,稍不如意,他们不是骂就是打,所以在日本军营里面,当时上级的官长打骂低级的士兵,是常见的事。我当时认为日本军队的弱点,就是在此。” 
第一卷:盐商之子(6)蒋介石是1908年初到日本,公费留学,从1908年初到1910年冬,进振武学校,被分在炮兵专科。蒋介石在振武学校学习3年,在振武学校,清政府陆军部派有学生监督,管理学生经费振武学校学生的官费比一般学校的留学生要多,但由于蒋介石花钱大手大脚,所以常缺钱用。在债台高筑时,他动脑筋,装病请假住入医院,因监督规定,学生入医院治病,每天可报销35元日币。那时日本一些私人设立的医院,住院费用比较少,而且入院容易,蒋介石一入医院,除开支外,还可节余,住院20天,就可得到一笔钱,他本来就没有病,又不大喜欢看书,所以一入院,就约友人去玩,郁辅祥和林绍楷曾经在蒋介石住院期间应约共游。
    1910年11月25日,蒋介石自振武学校毕业,即被分配到驻扎在本州岛新潟县日本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实习,联队长飞松宽吾。那年他23岁。蒋介石初入伍实习,军衔为二等兵,后升为一等兵日本军人级别森严,二等兵之上是一等兵,一等兵之上还有下士中士曹长特务长,然后才是正式军官蒋介石在最底层,要层层服从和伺候比自己级别高的军人,稍不如意,就会受到斥责,甚至遭到体罚。
    高田镇地处日本本州岛岛西北部,是寒冷多雪的地方,冬天雪深丈余,冷不可挡日本军中士兵生活极苦,特别是中国南方去的留学生更觉难受蒋介石在联队,每天清晨起来,除了迅速收拾自己服装被褥外,还要给拖炮的马匹洗澡晚上操练回来,又要为下级士官的靴子刮清污泥,可谓备尝苦难和屈辱,高田实习,锻炼了蒋介石的体魄和忍耐精神。
    后来,他曾多次讲述高田实习生活的境况他说:我们洗了脸之后,官长就带领我们进到马厩去擦马,擦马的工作,要从马蹄马腿擦到马背,经过马背擦到马头马尾,这马的每一个关节,每一部分肌肉,都要用禾草来尽力的擦摩。这样大概经过一小时,将马的浑身擦热了,马的血脉流通了,而我们的本身亦因用劲擦马,努力工作,虽在这样冷天,不仅不觉得寒冻,而且身上和手足都是发热,有时候还要流汗,等到马擦完之后,再将它牵到厩外雪地里马槽去饮水和喂料,等到马喂好了,我们自己才能回营房去吃早饭。到了傍晚,再要同样的到马厩去擦马一次,然后才吃晚饭。1944年1月给从军学生的训话时再次提到自己的留学生活。洗马、喂马、擦马是蒋介石在高田实习的主要课目,他真正学到的军事科技不多。 
第一卷:盐商之子(7)这就是蒋介石在日本的学习经过,后来李熬查遍当时的日本振武学校的名单,没有蒋介石的名字,原因就是蒋介石是属于撒谎请假逾期未归的学生,是被学校正式开除的,所以毕业生名单上没有蒋介石的名字。但是日式教育带给他浓重的影响:
    “由我在日本联队一年中所过的生活和所得到的经验,使我想到一个国家要他军队精强,必有几个要素不能缺少的。
    第一、是军队官兵须认为服从国家的命令是军人天经地义的义务,因之,他乃能严守纪律,执行命令。如果他不知服从法令,严守纪律,那结果就是一盘散沙,这样没有纪律的官兵,临到作战,没有不失败的道理。
    第二、是政治训练和中心信仰的重要。凡是一个军队的官兵能够勇敢坚强,就是他军事教育对于政治与伦理的认识彻底,尤其是要他对本国历史地理的理解正确,使他士兵人人能够增强其对国家的责任心。各国军队决死精神之所以养成,可以说就是这种政治训练的功效,军队里面一般士兵有了这种政治训练和中心信仰,所以他到了战场上面,能够不惜牺牲,不怕危险,能够忠勇奋斗,达成使命。
    第三、一般士兵都认军队为他最优良的职业学校。军队本来是一切军事学术的专门学校,联队里的教育训练,就是一般军事学校最基本的学术课。而且比一般学校的教育还要重要,还要实际。因为在普通军官学校里面,所讲授的只是一些战术战略和战史的理论,至于军事基本常识和动作,以及军队生活的精神与制式,都是要从军队里实际生活上来学习,来体验得到的。而且他们一般士兵在军队里面,一定要就其性之所近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技艺。例如他未入伍之前,本来是作木匠的就叫他实习木工,作过裁缝的就叫他实习缝工,作过铁匠的就叫他实习铁工,所以他们军队里面,自从速记录事一直〔第319页〕到剃头洗衣炊饭乃至种菜畜牧以及司号的看护的和当差的,无一不是由军队的士兵学习以后,挑选出来的。这样,不仅他对已经学过手艺技术的人,因材利用,不使遗忘,就是没有学过手艺的士兵,也要他认定一种技术,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学习。如此他一方面军队里面一切生活所需的,固然不必假手军队以外的人民,同时士兵退伍之后,更不致于失业,而流为社会的游民。而且一般士兵既受过军队的训练,则其体格格外强健,常识格外丰富,又明了军队组织的技术,知道军队组织的精神,所以他回到社会之后,就可以成为民众的领导,社会的中坚。现在世界列强之所以能成为有组织的国家,和有组织的社会,可以说完全得力于一般退伍的士兵,以军队精神,普及社会的组织。现代国家的基础,就是在此。” 
第一卷:盐商之子(8)蒋介石在日本军队中的阅历,实际上也是对日本大和民族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一般说来,军队所具备的应有形态,往往汇集了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的特性。日本军队的生活内容就反映出日本民族的严纪律、高效率、苦意志、增团体的特性。所以这一时期的蒋介石对日本军队的点点滴滴都是抱着惊诧和羡慕的心态去学习的。
    在日留学期间,日本军国一体的生活方式,国民整体思潮的狂热都给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时曾回忆说:“我们看敌国——日本人民的生活怎么样?他们全国无论男女老幼上自教职员下至学生在平时一般都是过的节衣缩食紧张刻苦非常简单的生活,通常出门工作,或上学或旅行操演的时候,各人都是带了一个饭盒或箸包,里面装些冷饭再加一块咸萝卜,随身带在干粮袋或书包里。这就是日本所称的‘办当’,一个水壶——装的冷茶,一个背囊——折的睡毡,他们每天吃的是冷饭,喝的是冷水,睡的是单薄被毡的冷觉,一切衣食住行都是简单、节约、整齐、便捷。他们这种生活,就是现代的生活,亦就是战时的生活,但都是由各级教育从幼年时代起锻炼成功的。因为他们的教育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以区区三岛的小国,在很短的时期中,一面模仿欧美的科学,一面保守他本国本来固有的特点,就能强盛起来,而且竟敢来侵略我们中国了。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真是作到了‘平时一如战时,战时一如平时’两句话,他们一般国民尤其是一般青年因为受了这种教育的一贯陶铸,养成了战时生活的习惯,造成了耐苦耐劳的体格和精神,所以随时随地可以武装起来。” 
第二卷:自述·青春(1)第二卷:自述·青春
    青年在蒋的表述中屡次出现,并成为一个难以掠过的主题。其本人的青年故事与经历,大致反映到了他所讲述的青年的人生要义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他试图用自己的想象与经历回答所有的青年,而他似乎传达给世界的只是一种对于青春或者三零年代,或者他所体认的世纪中的中国青年的某种哲学或者精神向往,真实的蒋的青春并没有包含在内。而这些也许是他对于青春,革命或者青年的某种想定。
    青年是国家的主人,是民族的生命,也是革命的后备。国家和民族,一切艰难巨大的责任,都付托在青年同志的双肩。
    ——1929年7月9日北平
    我们一般青年将校,既生在这二十世纪就要作二十世纪的事。二十世纪做事,最要紧是保重“时间”,不要虚耗去了。
    ——1925年广州
    国家的基本是人民不是军队,人民的基本乃是青年学生。看一个人的家庭有没有希望,不能看他的老子和祖先,而要看他的子弟与后代,子弟好,如有礼义,有廉耻和希望,人家就不敢来欺侮他的家庭:看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我们不能看他从前的历史如何,而要看现在国内一般青年有无希望。
    ——1932年长沙
    我们做事不可好高鹜远;我们的习惯不可近于虚浮浪漫,我们要从普通的实际的生活和事物中,去求经验和常识;徒然耽想?理想的高远的事业,而忽视普通的实际的事业,不是我们青年应有的态度。
    ——1928年南京
    大凡一个人先要尊重别人,然后别人才能尊重你自己,先要亲爱别人,然后别人才能亲爱你自己。
    ——1924年黄埔军校
    所谓有心人,就是能立志而又能矢志不渝的志士。一个人只要确定了终身的志向,而又有坚强不拔的志节,锲而不舍,生死以之,无论他从事于那一种事业,迟早必能成功,断无失败的道理。
    ——1937年北平 
第二卷:自述·青春(2)现在一般青年作事,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件事作了一半或遭遇了困难阻碍,看到不易成功,就以为前途没有希望,因此就想另换工作;等到工作变换之后,又不能彻始彻终,坚持到底。这种见异思迁,浅尝辄止的恶习,如果不改正过来,那他一生一世,无论作大小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1941年重庆
    学生们在暑期中所能做的服务工作不多,但这是学生们精神建设的滥觞,伟大前进的发轫,犹如久经严霜后春机的发动。
    凡是能够到乡下去服务的人,一定是有志气的青年,凡是能够牺牲个人的安乐而去助人的人,必定是最有血心的第一等人格。
    我们中国的大中学生,大半是要求生活舒服,对衣食住行固然要满怀奢望,并且还要去跳舞、去赌博、去做种种不合理而无益的堕落勾当,毫不知勤俭上进,所以毕业就是失业。
    ——1937年庐山
    少年学生性情未定,知识尚浅,恰如一张白纸,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现在一般青年,最大的毛病和他个人百事无成、潦倒一生的总因,根本当然是教育未得其道之故。青年要成为刻苦耐劳,任重致远,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人才,其思想必经科学的训练,其行动必受严格的锻炼。
    ——1943年重庆
    一个青年,如果真正有了丰富的常识,将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切实体察奉行,有了实实在在的修养,没有那一个地方不能住,没有那一个环境不能处,没有那一个人不可以作朋友,也没有那一件事办不通的。
    革命青年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刻苦耐劳的生活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一个人必须自立自强,才能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大丈夫;要能自立自强,又必先养成刻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刻苦耐劳就是做人成功立业的基本精神,亦就是恢复我们民族固有地位的基本要件。刻苦耐劳的生活,就是我们人生最高尚的正常生活,一切学问事业的成功,全由刻苦耐劳做出来的!古今中外一切圣贤豪杰都是由刻苦耐劳中产生出来的!
    ——1936年江苏 
第二卷:自述·青春(3)现代青年必具的条件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国;我们一般青年要报答国家民族,要无愧于已死的军民先烈,也惟有埋头努力,专心致志,来完成我们建国的大业,使我们中国真正能获得平等自由的地位,永远不受人家的侵略和压迫,然后才能尽到我们自己的责任。但是我们要求得国家的独立平等,首先就要我们一般国民,尤其是青年,真正能够和外国的青年平等。换句话说,就是要我们一般青年人人都具备独立的资格,要有独立的精神和健全的体格。如果我们还是像过去一样,精神萎靡,体格衰弱,一切生活行动不守纪律,不重秩序,散漫零乱,因循苟且,那我们建国的大业,就永远无法完成。所以我们夏令营的训练,第一件事就是要养成我们一般青年同志独立的精神与健全的体格,必须一般青年人人都具备了这个独立的资格,然后我们纔能进而求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
    我们要完成这个独立的资格,充实这个独立的资格,我认为有三方面必须注意,就是要求德、智、体三育之发展。德、智、体三育就是作现代国民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而体育尤为我们作人的第一要件。我们要求得国家的平等独立,首先就要我们一般青年注重体育,如果大家的体格不健全,一切智育德育的发展,都要受到很多的阻得,……但大家要知道:体育必须与德育智育互相配合,以期三者能均衡发展,尤其要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如果体育的发展,而不能达到这三个标准,其结果必致失之鄙野粗犷,而我们提倡体育的原意,就完全失去了。
    所谓“真”就是实在:一个人的体格要健康,内心也要健康,外表与内心必须一致相符,然后才合乎真实的标准。“善”就是道德,体育的发展,必须同时注重于道德的提高,青年必须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抱负,我们自己有了健全的体格,有了丰富的学问,还要帮助人家,使他们的体格学问如我们一样的健全进步,这是我们现代青年应有的德性。第三是“美”。所谓美就是健康的表现,凡是真正健康的体格,就一定能符合美的标准。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最显明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一般国民的体格萎靡瘦弱,比不上他们。这都是由于我们中国过去学校的教育不注重体育的缘故。因为体格不健康,所以我们的形体上也就没有一点美感。今后我们如果不能将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高尚道德与健全体格恢复转来,那我们就不能完成我们建国的使命。因此,希望大家以后特别要注重体育,一方面要求外表的健全,同时还要注重内容的充实,以期合乎真善美的标准。 
第二卷:自述·青春(4)上面所说的三件事——德育智育和体育,可以说是我们青年成功立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一般学校教师在青年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应该告诉他们,使他们认识了解的。然而现在一般学校教育,根本就没有认真负责做到这一点,所以本团长不能不和你们说明。希望你们一致记取,一致努力来充实这三个基本的条件。……
    除了体格之外,大家以后还要特别注重常识。须知常识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学问。过去一般学生因为在学校的时候不注重常识,所以毕业之后,虽然有了专门的学问,而做事仍旧不能发生效果。以后我们要作一个革命的青年,要能完成建国的大业,就一定要注重常识。但常识要从什么地方才能获得呢?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生在世界上,总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我们研究时间空间的特质体察时间空间的需要,而决定我们生活行动应取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常识。所以常识是我们对于时间空间的研究体察而来。我们有专门的学问,如果不注重时间与空间,那我们这种学问就是呆板的,就完全没有用处,因此我们时刻要研究时代,要认识环境,凡是在这个时代与环境里面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就去作,不应该作的事情我们就不作,一切生活行动,学问事业,都要本此原则去努力,才不致违反常识。现在一般人就是因为常识缺乏,所以虽然有了专门的学问技能而不能发挥,充其量也不过尽到他自己的本分,一人仅能作一人之用而已,但是我们现在要建国,至少一人要发生十人之效,然后纔能适合目前的需要,这就必须我们一般负建国责任的青年,除了专门的学识之外,还要有充分的常识,能够认清时间空间的重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纔能达到目的。关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道理,我在各种训词里面,已经讲得很多,希望你们自己去研究,庶几随时可以运用。
    最后我还要提示三项具体的常识项目,希望大家一致作到。第一是“实在“;我们无论作什么事情都必想笃实践履,步步踏实。现在一般人无论为学办事,都犯了虚伪浮夸的弊病,这种风气再不改变,其结果实足以陷国家于灭亡。所以大家不可不特别警惕,从此力戒虚浮,务求实在。这样我们将来的事业,纔有成功的希望。第二是“整齐“;要重秩序,守纪律,要纠正现在一般学校里面零乱散漫的风气,表现出整齐严肃的气象,然后以我们学校为起点,来风动社会,使我们一般国民都能养成守纪律,重秩序的精神,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现代的社会,国家也才能成为现代的国家。第三是“秘密“;我们中国人一向没有守秘密的习惯,尤其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完全没有提到保守秘密的重要。须知我们如果不守秘密,将国家军事上政治上的重要消息,随便泄露出来,给敌人知道了,那就无异帮助了敌人,而增加了自己的困难,所以大家对于这一点,以后也要特别注意,必须慎言谨行,少说多作。 
第二卷:自述·青春(5)总之,我们要作一个现代的青年,除了学问体格之外,不可不注重常识。而常识的修养,就要从“实在“、“整齐“和“秘密“三项作起。要养成这种习惯,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合乎这三者的要求,然后才不愧为革命的青年,才能担负我们建国的使命。
    ——1943年在青年团夏令营讲辞(节录)
    青年的地位及其前途
    “我们青年同志,知识当然比一般群众高,应该有思考的能力,应该有辨别的能力,不能随便听受人家的麻醉。无论那一个问题,都应该加一番思考,下一个比较,然后再下判断。譬如民主势力一句话,我们第一应仔细思考,究竟民主势力是什么?我敢说一句,本党若不是要培植民主势力,那就根本的不必革命,也不必讲民权主义,更不必千辛万苦的做训政工作。我们训政的意义,就是要训练民众辨别革命与反革命之分,使得充分的行使革命的民权,不致被反动派所利用。因为我们所要培植的,是革命的民主势力,我们要用这种真正的民主势力来巩固革命的政权,但不能放任虚伪的民主势力来破坏革命的纪律,扰乱革命的秩序。换言之,我们要遵照总理遗教,养成民主势力,为民众谋利益,决不能随便仿照共产党的方法,借民主的名义,来离散团结,胁制党国,使民众更加痛苦。经这么仔细的一剖析,那我们自然不致被符咒式的口号麻醉了。我再举一两个例来证明,譬如“新军阀”这三个字,在民国十五年的时候,共产党就用这个名词来为破坏本党革命武力。而最近我们的同志中间,也有受共党宣传的影响随声附和这一个口号的,但我们青年同志,可不能这样的简单,随便被人蛊惑,跟着人云亦云。要知道军阀有军阀的特质和军阀的条件,我们不能说一当军人便成军阀,也不能说一带兵就变成军阀。世界上除非达到无政府的境界,那一国可以根本的废除军队?并且世界上又有那一国在扫荡了革命的障碍以后,不需要革命的武力来保障革命的基础?所以我们反对封建的军阀则可,敌视一切的军人则不可。借新军阀等等的名义来破坏革命的武力更不可。”
    ——1944年重庆
    青年创造时代
    这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民族,既已陷入到这样一个悲局,今后复国建国的重任,还是要落在你们一班知识青年的身上。
    …… 
第二卷:自述·青春(6)近半世纪的中国革命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先进革命青年的奋斗史,中国革命青年自国父领导国民革命以来,六十年间,一般青年往往凭赤手空拳,推翻专制,打倒强权,消灭侵略与帝国主义,终于获得最后胜利的光辉纪录,乃是在世界上对任何国家青年之前可引以自豪的。我们凭七十二位黄花冈烈士所发扬的民族正气,就推翻了二千年来的专制政体;我们凭五百个黄埔学生所代表的革命武力,就扫荡了绝对优势的北洋军阀;我们凭十万个智识青年从军所掀起的救国热潮,更加速获得了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青年是时代的先锋,青年是时代的重心,任何一个时代的革新与复兴,无不以青年为主力、为核心。青年的责任既然如此重大,那么青年又如何才能完成这时代的使命呢?青年要能担当这艰巨的任务,只有参加军事训练,因此唯有从军事训练中,才可锻炼青年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沉着镇定的毅力,勇迈进取的精神,果敢坚强的决心,细密分析的头脑,勤劳刻苦的习惯,和合群互助的品德。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业立大功的历史人物,都是要具备了上述各种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养成,又必须在军事训练的实践与战斗生活的磨炼中,才能获得;所以你们不要立大志成大业则已,如果要立大志成大业,那就唯有大家从今天起,专心一志,刻苦砥砺,努力开始学习军事与战斗的技术,并从军事训练中,来学取成功立业的优良品德,以发挥你们的雄才大志,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奋斗,为你们国民革命事业的历史而努力。
    ——《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节录 
第三卷:革命者(1)第三卷:革命者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
    青年之蒋介石,所受革命教育,大抵是从这部风行一时的《革命军》开始的。蒋介石曾自谓“晨夕览诵,寝则怀抱,梦寐间如与晤言,相将提戈逐杀鞑虏”。饶有趣味的是,蒋一生的对手毛泽东其时也对此书爱不释手。
    求学的几年中,蒋介石最喜欢读的书是邹容的《革命军》、王阳明的《传习录》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后来,蒋自己说到:“第一部是启发民族大义,确立革命思想的基础。第二部是阐明致良知的道理……第三部是贯注我民主思想的精神。”
    蒋最终未能完全成为革命者,而转向中国传统寻找出路,大概在这一刻已经奠定基础。,蒋介石此时的“革命”之心略显端倪。但是对于革命而言,他还是一个门外汉。孙中山等人创立的同盟会,此时已是声势浩大,羽翼渐成。
    “敢死队长”攻杭州
    “自古革命无不流血而成者,有之,请自嗣同始。”此话掷地有声,谭嗣同一语成箴,之后“革命”成为中国之潮流,其间血流成河,数百万人因之抛头颅、洒热血,有舍生取义者,也有无奈而成炮灰者。
    蒋介石生于风云际会之时,“革命”成为他之目标所在,确是理所当然。其后数十年间中国精英人物悉数登场,为不同主义而战,为不同“革命”而争,其最终目标不外乎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蒋多次言及其“革命”之道:“因为要革人家的命,先要革自家的命,如果自家不能改革自家,还想改革别人吗?怎么改革法子呢?就是要照正理做去,要上轨道去走。甚么叫正理轨道呢?就是一个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有一个意义,比方我们是革命党,我们做人的意义是在革命,那就应该照革命党的党纲,革命党的纪律去做,在学校里也是一个样子,要严守学校的规则,服从学校的命令,这就是我们做党员与学生的一个把柄,拿了这个纪律的把柄做去。这就是上轨道,这个党纲就是正理。 
第三卷:革命者(2)将蒋介石引入“革命”潮流中的,是陈其美。
    陈其美,字英士,当时追随孙中山,参加了革命党,并很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蒋陈相遇,陈比蒋大10岁,属于忘年之交。与陈其美结识,对蒋介石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陈其美当时处于革命力量的核心领导层,给蒋介石介绍很多革命领袖人物。陈后来介绍蒋介石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因陈之荐,蒋介石缩短了与核心人物的距离,为其后青云直上奠定基础。
    蒋介石不久就等来了机会。1912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陈其美给蒋介石发电,要他立即到上海参加革命。蒋介石在请假报告被拒绝的情况下,只好请了48个小时的短假,偷偷离开日本回国。到上海后,陈其美正在策划上海和杭州的起义准备工作。蒋介石的到来,使他极为高兴,立即将杭州方面武装行动的任务交给他,并命令其立即赶往杭州。
    蒋介石到杭州后,与领导杭州起义的同志一起研究制定了起义计划,其中包括:组织起100人的“敢死团”,以他为指挥,作为起义的开路先锋。于是,蒋介石马上返回上海,很快就召集了100多人,同时向陈其美汇报,并请示行动计划。
    据当时上海的《民立报》报道:“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第一、二各队由队长张伯岐率领,第三队由队长董梦蛟率领,攻击抚署,以十五人为一队,每队手枪手十名,炸弹手五名,先后继进。……第四队由队长王金发率领,攻击军装局。……第五队分布于旗城门下,各门附属五名,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凡直接各将校,无不深为感心也。”
    蒋在出发前曾写信给其母,告以誓为革命牺牲,并劝母勿念儿及死后家事之处置,语极激凄。信中恳切地希望母亲“恕儿不孝之罪”。蒋母派王良岳到杭州劝慰:“死生一视与义,毋以家事为念。”
    此役过后,蒋陈关系更上层楼,蒋介石的个人历史也即将混入中国现代史。 
第三卷:革命者(3)东瀛“隆中对”
    民国初立,国事如麻。
    投身革命的蒋介石却有若有所失。因为执掌民国政权的竟然是清朝重臣袁世凯,蒋介石觉得幻想破灭了,他不甘谋职于袁世凯麾下。
    蒋一心跟随义兄陈其美,此时他挺身而出,于1912年1月14日刺杀陶成章。对于此事,尊蒋人士给出的解释是:“是时,陶成章踵回国,蓄意破坏同盟会,拥戴章炳麟,抹煞孙、黄历史,并谋刺陈其美而以光复会代之为革命正统,诣公游说,公大骇。默忖其计果行,则沪军无主,长江下游,必复入混乱态状,而当时东南人心未定,军官皆清室遗孽,江、浙仍将为满清与袁贼所陷,熟权公私利害,决先除陶以定革命全局,事后自承其罪。盖其用心出于至诚,绝非对人有好恶于其间。此为辛亥革命成败最大关键,亦即公革命重要历史之一也。”
    案发后,孙中山、黄兴先后致电陈其美严查凶手,陈其美复电黄兴:“陶焕卿君被刺事现已由敝处派全部暗探严密查拿外,并饬交涉司转饬会审公廨委员及函请租界捕房一体协缉矣。”内外压力之下,为避人耳目。1月底,蒋介石辞职,陈其美批示挽留:“禀悉。该团长病仍未痊,应准请假调养以期全治。所请委员接办,准予辞职各节,可毋庸议,并仰第二师、团长切实挽留,以资襄助。”上海《民立报》有报道载:“蒋中正辞沪军第五团长,举张群代之。赴日创办《军声杂志》。”
    蒋介石在日后所写的日记里并不讳言刺陶的动机:“余之除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自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义。然而总理最后信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
    蒋介石经此一事,不仅为陈其美去除最大对手,亦且赢得了孙中山的信赖。
    1912年8月,蒋介石出任《军声》杂志的编辑工作,该杂志经常由他自己撰槁。他的第一篇军事政治著作就是在1912年至1913年这段时间写成的。这本杂志只出六期,但蒋在《军声》杂志上先后发表6篇文章:《〈军声〉发刊词》、《革命战后军政之经营》、《军校统一问题》、《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征蒙作战争议》和《巴尔干战局影响于中国与列国之外交》等。 
第三卷:革命者(4)在这些文章中,蒋介石初试啼声,这个25岁的青年开始就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其发刊词中,蒋介石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夫太平洋沿岸,其为万国竞争之焦点者,独我中华土地耳。何以故?美洲既卵翼于美国门罗主义之下,他国莫敢垂涎。澳洲则为英国势力范围之所及,国旗所指,令人望而生畏。非洲之南端已为英所攫取,其北之摩洛哥,亚昔里,阿比西尼等,又隶法、意诸国之版图。至于小亚细亚及印度之北陆,无甚价值,列强尚置为缓图。则其鹰瞵鹗视,倡议瓜分,而以利益均沾为饱欲之计者,心目中已早无我支那人种位置之地矣。西人有言曰:两平等之国,论公理不论权力。两不平等之国,论权力不论公理。夫既以权力为胜负,则俾士麦所倡铁血主义,正我国人所当奉为良师者也。我国此次之革命,名为对内,实为对外。盖数千年专制之政体,以天下为君主一人之私产,但求国内无反侧之徒,即以此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矣。故君主之暴戾者,焚书坑儒以愚黔首;其狡黠者,复以诗赋制艺取士,使天下之豪杰,皆消磨束缚于科名文字之末,而武备废弛,民不知兵,岂特一朝一夕之故哉。”
    蒋介石认为革命成功后,国内已无问题,需要重点考虑的则是国外问题。他给出的方法是“练军”:信如是言,吾国对内问题既已解决,其对外问题,自今以后正为开始之时期矣。对外问题最重要者为军事,凡讲信修睦,缔结条约,皆藉此为干城者也。吾国人今日对于军事所最宜注意者,一曰鼓吹尚武精神也。二曰研究兵科学术也。三曰详议征兵办法也。四曰讨论国防计划也。五曰补助军事教育也。六曰调查各国军情也。”
    事实上,蒋介石的军政经营思想受日本之影响极深,其时日本就是“以军为要”,并且强盛一时,蒋介石由此得论不无道理。蒋就此提出开设军校的想法,并且设想中国应该建立一支至少有60万人的军队来保卫国家。此外,蒋已经看到四分五裂的军阀政治所带来的弊端,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总之吾国今日之现状,非破除省界,集权中央,不足以固共和,非改设管区,统一军政,尤不足以导共和,故中央集权之要键,关于军政统一问题为尤切耳。不然则军政纷乱,漫无收束,而财政人口物资之流弊,更不知伊于胡底也。”
    军权必须由中央政府来掌握,此时的蒋已经窥到了中国政治的核心所在,之后他执掌黄埔军校,则是在身体力行“枪杆子里政权”的理论。他日蒋挥刀逼向共产党,制造两党分裂之际,在血流成河的现实中,毛泽东也悟出了这一千古不易之真理。 
第三卷:革命者(5)此时的蒋或许狂妄,但却着独立的想法,他这翻独掌军权,建立权威的中央集权的思路总有一天会付诸实施。包括邹容《革命军》里写下的“"欲御外侮,先清内患",都将日后渐渐显示其影响力。
    这时的蒋介石一心想成为职业军人,他不仅在文章里纵论建立军队的思路,而且具体而微的写出了一篇《征蒙作战争议》,对当时出征蒙古作了相当详尽的战略与战术规划。其间他也一度准备前往德国继续他的军事学习。
    但他的这一梦想随即因国内政局的变化而流产,此际孙中山为推翻袁世凯而发动了“二次革命”。陈其美急召蒋介石回国,蒋也随即放弃了一切留学准备,直奔上海,担任了陈的参谋长。1913年7月23日,按照事先的计划,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举事迅速,失败也迅速。这次起义很快宣告失败,蒋介石不得不再度流亡日本。
    放荡上海滩
    这次革命失败对蒋介石而言,却是祸兮福倚。事败后,他得以与孙中山同往日本避难,这段经历对他日后得到孙的重用至关重要。蒋介石回到东京,开始整天钻研中国哲学和军事著作,其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养成,并伴随终身。
    蒋的朋友兼导师陈其美,除了在革命方面是蒋的良师益友外,在别的一些事情上也是蒋的“师友”。在陈其美的带领下,蒋介石多次前往妓院寻欢自乐,蒋曾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反省:下午,出外冶游数次,甚亦,恶习之难改也。”“以后禁入花街为狎邪之行。其能乎,请试之!”在其《自述事略》中,蒋亦曾对早年这段花天酒地的生活有过反省:当时涉世未深,骄矜自肆,且狎邪自误,沉迷久之。膺白冷眼相待,而其所部则对余力加排斥,余乃愤而辞职东游。至今思之,当时实不知自爱,亦不懂人情与世态之炎凉,只与二三宵小,如包、王之流作伴邀游,故难怪知交者作冷眼观,亦难怪他人之排余,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也。且当时骄奢淫逸,亦于此为尽。”
    1912年,蒋介石结识侍女姚怡诚,遂为之赎身,纳之为妾。姚氏未育,此后一直抚育蒋纬国。在上海晃荡之际,蒋介石亦曾拜于上海青帮老大黄金荣门下,其后以门生自居。但蒋之在上海,最可观之事则是后来与戴季陶、张静江等人开创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第三卷:革命者(6)民国二年(1913年)反袁失败,孙、黄分道扬镳,黄兴出走美国,孙中山、陈其美等人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作为孙中山的左右手,陈其美预感随时有牺牲的可能,便向孙中山推荐蒋介石做自己的接班人,他集句请孙中山亲书一联赠蒋,“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寓意甚明。1916年5月16日陈其美(29岁)被刺身亡,蒋介石受孙中山任命到山东中华革命党东北军任参谋长,蒋介石刺陶时表现出的眼光、魄力、果敢和勇气,赢得了孙中山的欣赏和信任,日后倍受重用,倚为柱石,这是他能在十余年间超越党内众多元老捷登大位的重要原因。因袁世凯去世,军事行动停止,再回上海,在陈其美拜把子兄弟张人杰(静江)帮助下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做生意。
    这是蒋唯一的参与的现代经济事业,其股票交易开近代中国之先河。此交易所先期暴得大利,但后期却又惨淡经营,亏损关闭。蒋介石一度亦曾准备作一绵纺商人,但后来为孙中山所召,且交易所内部纷争渐巨,而商场恶斗亦甚于战场,蒋曾于日记中称“尔来公私交迫,几欲远避尘俗,高隐山林,独善其身,然而不可得也。”又记“商家之析利,心计险恶,令吾心甚难过。夜间忽又变卦,市侩诚可诛哉!”
    蒋介石因其生意失败,渐觉商场之无情,加之此时孙中山在广州召他前去,变决意不再操心商业,而投身于军事革命。但上海商场的历练,对这位后来的统治者的经济意识当有诸多潜在影响,而此间交识的江浙财团的大亨们,后来将对蒋的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总理陈述欧战趋势并倒袁计划书
    今奥、塞开战,俄国即首当其冲,则法国万难坐视,此势理所必然者也。若英国不于此时参加战局,而犹守中立,则三国协约之精神,即由此失却,而不能见效,将来英国对于欧洲外交之地位,将陷于孤立无援四面楚歌之中。况英之于德,其处心积虑,伺隙待机以冀一击为快者,盖不自今日始也。今其一般舆论之用意,以德国对于其同盟奥国之态度,尚未显著,此其所以不出诸极端挑战行动,而其内部实行动员之积极,或不稍减于俄、法诸邦乎!默察大势,世界大战,已箭在弦上矣。此次欧战时期延长一日,即袁贼之外交势力薄弱一日,范围扩大一部,即吾党之外交关系胜利一步也。若吾党不于此袁贼亲西排东之外交失败期内,乘势急进,则时不再来,后悔莫及矣。如全欧纷争一起,则列强对于东亚之外交,必难兼顾,吾知日本必于此期间,竭力伸张其势力,以巩固其将来在东亚外交上之地位,此其暗排袁贼之阴谋,所以不能不实施其明助我民党之策略也。 
第三卷:革命者(7)……巴某方面,确实之音耗未至,故犹窃冀其事之成也。再迟几日,如其绝对无望,则介石等暂赴奉天,协助千山方面之动作,以期直捣贼巢之便捷,否则重返东瀛,另图南方之大举也。兹举吾党最近急进计划,以私见所能及者,敬述之如左:本党今日之进行,以统一各省革命计划,确定全盘整个之方案,集中一点,注全力、聚精锐,以赴之,是为今日第一之急务也。若夫命令不一,统御无方,则处处进行,即处处薄弱,进行终无澈底之时,即使遍地发动,有何效益。是故多方起事,不足分袁军之兵力,徒堕本党声威,且丧本党之元气耳。此介石今日所陈之计划,是以不敢超出于军事范围之外,以力矫过去不规则之弊也。……兹据表中所列者,如原动力之各省,以为发动之地,惟浙江、黑龙江、山西三省。……由此观之,山西、黑龙江,皆难急进。其次则为浙江。浙江地势,虽不能如山西、黑龙江,直捣京师,然可独立持久。……至浙江之战略,以地势与兵力之关系,是海主陆从,西守北攻,为今日唯一之根据地点。……倘驻嘉浙军,能与省城相约起义,则浙军以其为独立支队,先制淞沪,攻其无备,则淞军非徒不能攻杭州,而淞沪且为我军所有矣。于是杭州之主军,可以豫裕计划,从容出发也。否则驻嘉浙军,态度不明,则吾军尚须于清浦、吴江方面,豫派别动支队为之响应,以牵制淞军,使淞军不得速离淞沪,直攻杭州为要也。……总之,浙江之军人,犹属昔时之革命分子,其思想,其宗旨,尚能较胜于他省。今日上级将校之与吾党反对者,以党见与权利之关系,双方激成,固求其同意而不可得;至于中级将校,完全为利禄之关系,犹非出其本性之反对,吾如出全力为之运动,尚冀其能完全发动也。……
    ——1915年六月于东北 
第四卷:自述·革命(1)第四卷:自述·革命
    要革人家的命,先要革自家的命
    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说:“比方本校长蒋介石死了,诸位说还有蒋介石这种人没有呢?我说有,就是各官长和各同学,各官长和各同学,就是我死后的继承者。所以大家明白了这一点,今日本校长还没有死的时候,本应该要怎样预备继承本校长死后的责任,从前总理死了,本校长是怎样的艰难,廖党代表死了,本校长又是怎样的困苦,诸位都是曾经亲眼看见的。等到本校长死后,我也希望各位能以我所继承总理和党代表的,同样来继承我的工作。”
    蒋介石一生自诩为革命者,最初的革命生涯中,他确实也冒生死之险冲锋陷阵。这与他冒险的性格有关。后来他自承为孙中山的继承者,更是奉行“终身革命”。1927年2月,他在南昌演讲称:“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倘使有人要妨碍我的革命,那我就要革他的命
    革命书
    大家要特别注意,我们革命对外的最大目的,就是反抗强权,要求国家的自由独立与平等。国家一天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我们的革命一天没有完成,我们的责任便一天没有尽到。如果我们不努力以求尽此责任,达此目的,不仅个人不能成功,而且国家亦必被人家灭亡。
    凡是违反三民主义的一切习惯思想言论制度等等,都是我们革命的对象,我们要将这一切障碍扫除肃清之后,才能重新建设起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中国!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发展「教育」、「经济」和「武力」,完成国家建设,再进而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第四卷:自述·革命(2)革命的力量是什么?革命的力量,就是从民族固有的精神产生的,固有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民族固有的道德,固有道德是什么?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而忠信尤为革命之本。
    革命的精神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牺牲的精神。就是要牺牲我们个人的一切,来实现主义,挽救国家,复兴民族,完成革命!
    我们要担负非常的革命事业,先要有一种革命的原动力,没有伟大深厚的原动力,断不能发生成仁取义的决心,和生死不渝的毅力。
    我们革命的原动力是什么,这张表上列得很清楚,分开来说,就是智、仁、勇三个字;合拢来说:就是一个“诚”字。
    因为要革人家的命,先要革自家的命,如果自家不能改革自家,还想改革别人吗?怎么改革法子呢?就是要照正理做去,要上轨道去走。甚么叫正理轨道呢?就是一个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有一个意义,比方我们是革命党,我们做人的意义是在革命,那就应该照革命党的党纲,革命党的纪律去做,在学校里也是一个样子,要严守学校的规则,服从学校的命令,这就是我们做党员与学生的一个把柄,拿了这个纪律的把柄做去。这就是上轨道,这个党纲就是正理。
    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智仁勇,而其基础就是修身;要我们本身先做起来,先实行我们的主义,先求本身不腐败、不骄傲、不懒惰,先要本身知廉耻、明礼义;如此,才能挽回革命的颓风,才能振起我们中国民族的革命精神!
    大凡革命运动,决不会突然发生的,一定是到了新旧潮流发生冲突的时候,才会发生革命的要求。
    最后五分钟(演讲摘录)
    真正革命党要抱定成仁的决心。
    革命党人决不可以自己功名富贵为前提。要实行革命:第一要服从命令;第二要视党纪军纪重于生命;第三要操守严明。希望大家任劳任怨百折不回,做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党员。
    “革命”乃天下至大至难之事,但能坚持突破最困难的关头,就是最后成功的时候,
    我们要革命的人,要学做革命事业的人,第一不要顾虑太多,就是先要有破坏的能力。 
第四卷:自述·革命(3)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之决心与毅力,奋斗到底。
    革命党不能为经济环境所困,应以特殊之精神与本身之劳力推进一切革命工作。
    人在遇到困难重迭阻碍横生的时候,往往容易灰心,这是不足怪的,但我们既是革命党的党员,就应该有过人的坚忍和勇气。
    凡事成功不在起头而在最后五分钟。
    革命是要打破现社会的组织,而革去原来的弊病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要博爱,就非牺牲不可;要平等,就非服务不可;要自由,就非约束不可;要安逸,就非劳动不可;甘为玉碎,毋为瓦全;办事一日,就要认真的办一日,切不可敷敷衍衍。
    革命的属性、是判别革命与不革命的方法。凡是革命党,一定是不妥协,不取巧,不投机,不欺骗;反之,便是不革命或反革命。
    革命的人生观应该是活一世,奋斗一世,革命者的格言是所谓真剑之战,绝对不偷营劫寨,吹法螺,布虚阵。
    革命是最真实的人生,绝对不是小说,革命不是弹指立现的空中楼阁,乃是一针一缕辛苦织成的织物。
    ——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三日在南京讲
    注:此为蒋介石在1929年所作演讲,似可对照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另一断精彩阐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同一的,不同的是革谁的命,如何革命的问题。
    “最后五分钟”为蒋介石竭力宣传的坚持哲学。他在多种场合要求部下坚持“最后五分钟”1936年底,他飞抵西安,时张学良要求“率领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助战”时,蒋反而训斥张学良:“此其做事无最后五分钟之坚定也。”蒋介石称“现在的'剿共'军事仅剩最后五分钟了,你们要理解我能用意,服从命令”。 
第四卷:自述·革命(4)西安事变后,蒋预料自己必不能脱,准备杀身成仁,在其日记中记曰:“鼎镬在前,刀锯在后,人生死亡不过五分钟而已。十字架之受难,余不承辱,谁复承受。威武不能屈。庶乎我无愧受洗礼矣。”
    及后在抗战中亦有“抗倭之最大困难,当在最后五分钟”之言。
    第五卷孙蒋关系
    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关系,一直众说纷酝。
    最初,两人是党首与党徒关系,孙中山1902年创立同盟会,蒋介石于1908年由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虽非初创时期的元老成员,但也可以说是前期重要人物,陈其美在上海发动起义时,蒋受命攻克杭州。
    国民党史书载,1910年蒋介石与孙中山在日本会面。此时蒋介石因刺杀陶成章而避祸日本,因陶为孙中山之大敌,此事历来争议非非。但据李敖考证,孙中山与蒋介石的会面应该在1912年后,国民党史故意前推至1910年,显然是为了拍蒋介石的马屁,以显示两大领袖在革命前即已会面。
    1914年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蒋介石在上海写下入党誓言,此时蒋虽非党国要人,但现有史料证明,蒋在上海开办证券交易所,是受到孙中山的指示,其股票交易所中亦有孙中山入股,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部分收入也曾用于革命经费。
    蒋介石的性情极为刚烈,几乎与他在所有军队中的上司都相处不好,以致于在黄埔军校校长上任前的六年内,八次离职而返浙江、上海。每当蒋介石丢下指挥或参谋重任离去时,孙中山总是请他回来就任,这类赞扬的电文有多封。蒋每次离职后又会再返回孙中山身边。蒋介石得到孙中山的信任,除了与陈其美的推荐有关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蒋介石本人的才能,尤其是军事才能得到孙中山的赏识。蒋曾多次上书孙中山纵论军事,1920年孙中山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曾透露出其对蒋的信任:“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又过之。”
    特别是“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连夜从上海赶往广州,陪待孙中山左右,指挥军队,从此被孙中山倚为左膀右臂。尽管屡次辞职,但蒋介石对孙中山在政治上不忠的事情是没有的,自从作为同盟会员和国民党员以来,找不出他与北洋军阀有任何一点勾搭。孙中山后来在写给蒋母的祭文中认为他同蒋的关系是“如身之臂,如骖之靳”,并评价蒋介石是“守经达变”之人。 
第四卷:自述·革命(5)蒋介石与孙中山的第二重关系是姻亲关系。1926年,蒋在广州时期就已经开始追求宋美龄,并曾请孙中山为之作媒,但此事因宋庆龄的反对而作罢。但孙中山对此事则持赞成态度。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大婚,成就蒋宋家族的联姻,但在宋家人的合影中,唯独少了宋庆龄一人。
    蒋介石一直在党内以孙中山的继承人为荣,此次连襟孙中山,则更在社会关系上勾通百家,使江浙财团之支持水到渠成。此后,蒋开口总理,避口总理,以发扬三民主义为手段,渐至一统国民党。
    孙中山去世后,群龙无首,执掌国民党大权的是汪精卫和胡汉民,但两人皆是文人议政,没有谁会想到,一个在党内从无地位的蒋介石,像一颗新星升起了。孙科后来说:“当总理在世时,蒋不过是人微言轻、无关重要的党员。不错,总理曾委派他办黄埔军校,但这是党的机关。总理召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蒋连作代表也没有份,在第一届监执委员中,他甚至连一个候补委员也没有。在总理生前,他完全不是党的领袖。”
    1926年蒋介石从苏俄考察归来一个月后,国民党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没有被邀请参加繁重的筹备工作,也没有作为大会代表,更没让他进入中央,进入中央的军人是熊克武、李烈钧、许从崇智和李宗黄。
    但蒋介石第一次得到独当一面的黄埔军校校长职位后,他就藉此争取整个军队的指挥权;一旦他掌控了整个军队,他就凭此得到整个党权与政权,蒋的个人才智和历史环境都正好为他的权力欲创造了条件。
    复戴季陶书谈相交之道
    十四日来教,语语凄激,读竟泫然,不知为怀,间有一二意带讥刺,尤予人以悚惕,吾谓,孙先生待友,其善处在简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静江待友,其善处在不出微言,使闻者自愧,而兄之待友,限格太严,锋铓太露,度量不甚宽大,此所以少逊于孙先生与静江也。然兄之待吾,私爱之厚,道义之深,有过于孙先生与静江之待吾者,而吾之待兄,固亦奉为畏友良师。然而敬惮之心,终不能如对孙先生与静江者,其故虽由年龄相若,忘形已久,习惯自然,然兄之好恶偏宕,感情用事,辞气时涉矜厉,是亦其大端也。 
第四卷:自述·革命(6)粤中自成风气,孰有如孙先生之以诚待人者,而其内容复杂,尤非吾兄所能尽悉,如以对我个人言之,则挥之使去,招之使来,此何等事,而谓吾能忍受之耶?气度太褊狭,则或有之;然吾人妄自尊大,固不可;轻自菲薄,亦何可为耶?趋炎附势,夤缘于权豪之门,贪位恋栈,乞怜于无情之友,是岂吾辈自重党员人格之道乎!兄尝言英士对兄,常怀畏忌,是以与英士感情未洽,甚不愿与英士代译日语,使当时有人强兄与英士共事,吾知兄必起而反对,以为大不然者,今日兄之强我与竞存共事,不禁有同病相怜之感,毋乃兄亦责人重而责己轻乎!假如兄与我易地相处,则兄亦不知如何为怀矣!于此则谓兄之于我,尚须恕宥若干也。来函谓我有促我出山作事,是促我之寿命一语,此系兄误听弟言,或误会弟当时之意也。弟当时只言我的性质暴戾,不适合于世,必离隔朋友,独居深山荒野之间,或可延长命运云,此盖弟因兄平日规戒之言而有感,自恨任性使气,处世动辄得咎,不如岩居穴处,或可免于陨越,是亦自怨性躁,并非怨兄促我出山,而我亦惟以出山为懔惧,「并非不愿出山之语也」。
    总之,弟不愿自居偷安,亦决不愿自外于世,畏谗避怨,是或有之,而贪生怕死,则未之有也。彻底之事,根本之计,则乐为之;不实之事,无益之举,则不乐为也。弟处世之病,在乎极端,故有生死患难之至友,而无应酬敷衍普通之交好,所言如此,所行亦如此,于此则或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感慨。至故交之督责,亲友之规劝,则嘤嘤鸟鸣,惟恐求之不得,岂有不肯乐从者。吾之取重于兄者,增我智识,长我学问,助我事业诸益,尚在其次,而在不客气,不敷衍,规劝督责,不稍假借,时时能导我以正,强我从善,此弟之所以不能须臾离兄者,而兄之所以不轻弃于弟者,谅亦不以弟侮慢为罪,而终望弟有成业之一日乎?我甚愿吾兄规劝不怠,吾尤望吾兄为我之孙先生与静江,则中正或能变化气质,而渐进于道义。凡人之善恶,每以环境造成为多,本性亦未始不可移易耳。
    赴粤决以援桂动员之日为期,未知我兄能否同行,此行可谓有人无我,言之不重,徒自愧悔而已。附覆孙先生电稿请一阅。
    ——1921年1月20日于奉化
    校长
    蒋介石自1913年跟随孙中山以来,多年来鞍前马后,但一直未曾进入孙中山之核心圈。直到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介石自上海奔赴广州,在中山舰上与孙中山共患难二十多天后,始为孙中山之赏识。
    之后苏联派人联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乃出。派赴苏联之考察代表团即以蒋介石为孙中山之全权代表。 
第四卷:自述·革命(7)苏联考察记
    苏联之行,乃蒋介石人生之一大转折。
    1922年7月13日,他给大元帅府秘书长杨庶堪写信,向孙中山主动请缨:“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我中正所能办者……如不允我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
    蒋对苏联的兴起一直饱含兴趣。他在《军声》杂志时曾对俄国作过详细研究。1921年1月1日,蒋介石预定当年应做之事4项:其中第一项即是“学俄语,想到俄国去视察一回,实在做一些事业”。最后一项则是到北京去,“研究北京社会的内容,侦察北京附近的地形。还要借着议员的名义,结交几个新朋友,或者就在北京组织一个新学社,团结很好同志,否则如有机会,即可以借议员的名义,到俄国去视察一回。”
    此后为了赴俄,他曾专心学习俄语,在其日记中多有记载学俄语之处,一直到1923年底,他的日记不断有类似记载出现。蒋的不断请求取得了成效。
    1923年3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再度成立大元帅府,立即任命蒋介石担任参谋长,为了响应第三国际代表马林在同年一月提出派遣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的要求,孙中山在当年年中决定派遣「孙逸仙代表团」,由蒋介石、王登云、沈定一、张太雷赴苏联报聘,同时了解苏联答允给予的军事与经费援助内容,此一代表团并在9月2日抵达莫斯科,同年11月底才返抵上海。
    根据杨天石所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一书中所述,身为孙中山参谋长的蒋介石,以全权代表的身分出访,并在此行中向俄共提出了一份军事计划书,强调中国革命必须同时反对军阀与帝国主义,因此军事目标应为在中国西北建立军事基地,达到粉碎直系,推翻北京政府的目的,计划中也提及要建立军事学校的准备工作。不过俄共在思考一个月后,以国民党应集中全力做好政治工作为前提,婉拒了相关要求。
    应该说,蒋介石一行受到了极为隆重的招待,代表团在苏联前后逗留3个多月,先后与军事人民委员托洛斯基、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等领导人举行了会谈。但是一番考察过后,蒋介石得出的结论却与初衷大相径庭。
    有两件事情,极大的刺激了蒋介石。 
第四卷:自述·革命(8)其一,就是蒙古问题。日本《产经新闻》记者古屋奎二主编的《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中载:“苏联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对于蒋总统一行代表团的接待虽然显得很殷勤,但一涉及攸关苏联利害的问题,便会突然改变态度,尤其显得异常关心的是‘外蒙古问题’”
    蒋之性格原本多疑,常会负气行事,刚烈更甚。及至提到蒙古问题,苏联人的回答让蒋介石大为郁闷。此前苏联曾公开表态取消对中国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此际又提出了蒙古问题。蒋介石自然有上当受骗之感,况且他此时代表的是孙中山,绝不能轻易就国土问题表态。
    11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审阅第三国际对国民党决议文,怫然日:‘吁,观其论调,不认知友党如此,应愧自居为世界革命之中心……’”
    1924年1月19日,蒋介石写信给“红军之父”托洛斯基,其中大意有“华人怀疑俄国侵略蒙古”,希望他能对此作出解释。23日,蒋介石会见托洛斯基。可以说,托洛斯基是蒋介石在苏联遇到的他认为最值得尊敬的一位领导人,蒋介石认为托洛斯基“慷爽活泼”,对其很有好感。但同样在外蒙古问题上,托洛斯基亦含糊其辞。蒋介石在给他当时的妻子陈洁如的信中说:“我向他(托洛斯基——笔者注)提到将外蒙归还中国的重要性,但他对此不予置评。”
    托洛斯基尚且如此,以强硬着称的斯大林自然更不会松口。蒋在蒙古问题上察觉到俄国人的野心,对自认为是民族主义者的他来说,确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也由此得出苏联决不可信的结论。
    他后来在给孙中山的《访俄报告书》中则直言不讳的指出:“他们想使东北、蒙古、新疆及西藏各自成为苏联之一部分。”
    其二,则是苏联部分官员对孙中山极不礼貌。
    此事最终的直接影响是,蒋不仅因此而对苏联的合作诚意大起怀疑,在其上孙中山的《访俄报告书》而且连带对共产革命的方法产生厌恶,最终蒋在苏联的时候就已经对中共颇不感冒。
    1923年9月7日,蒋介石拜访了俄共政治局秘书罗素达克,听他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及建党情况。拜访回来后,蒋介石在笔记中写道:“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动;二是农人亦然;三是准各族自治,组成联邦制。”在国家建设方面,他认为苏俄“有三点显着现象:一是儿童教育严格;二是工人皆受军队教育;三是小工厂租给私人。” 
第四卷:自述·革命(9)此时的蒋仍对苏联羡慕有加,在有400名红军士兵出席的大会上,蒋介石发表演说,首先称赞“红军是世界上的一支最勇敢、最强大的军队”,他接着说:
    红军战士和指挥员们!你们战胜了你们国内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但你们还没有消灭世界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你们要准备同他们决战,因为你们要在其它民族的帮助下完成这一事业。请记住,每一个战士的义务就是牺牲。要时刻准备为你们的事业去牺牲,这就是胜利的保证。
    我们是革命者,是革命的国民党党员,我们是军人,我们是战士,我们也准备在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牺牲。
    蒋介石表示:“我们来这里学习并与你们联合起来。当我们回到中国人民那里时,要激发他们的战斗力,战胜中国北方的军事势力。”
    离开军营时,蒋介石等被红军战士抬起来,轻轻摇摆,一直抬到汽车前。上车后,蒋介石等仍然非常激动,不断赞美红军战士的“精神”和“热情”,认为这是他们在其他任何一支军队中都没有见过的。蒋告诉全程陪同的卢果夫斯基说:印象非常好。“他们所有人——指挥员和战士——并不是首长与部下,而像是农民兄弟。”苏联方面负责陪同的官员在给上级的绝密报告中如此描绘蒋介石参观红军团队后发表讲话的情况:“情绪很高,也很激动,讲话时充满着热烈而真挚的感情。他在结束讲话时几乎是在吼,双手在颤抖。”
    但另一方面,蒋对俄共及中共都开始产生怀疑心理。1924年,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廖仲恺,说:“俄党殊无诚意可言,即弟对兄言俄人之言只有三分可信者,亦以兄过信俄人,而不能尽扫兄之兴趣也……俄党对中国之唯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信吾党可与之始终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至其对中国之政策,在满、蒙、回、藏诸部,皆为其苏维埃之一,而对中国本部未始无染指之意……彼之所谓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者,皆不外恺撒之帝国主义,不过改易名称,使人迷惑于其间而已。所谓俄与英、法、美、日者,以弟视之,其利于本国而损害他国之心,则五十步与百步之分耳……中国共产党员之在俄者,但骂他人为美奴、英奴与日奴,而不知其本身已完全成为一俄奴矣。” 
第四卷:自述·革命(10)中共为正统,而不是国民党。这是蒋所痛恨的关键地方。
    由是观之,蒋之一生所致力于“反共”大业,即由此刻开时。蒋介石在返抵中国后,虽然为了配合孙中山的政策,发表诸多支持共产党以及国共合作的言论,但也曾在致函廖仲恺的信件中,严词批评联共政策不当,为日后孙中山去世后,与共产党翻脸埋下导火线。此际的蒋虽然已经锋芒毕露,但却身无长物,若无机缘,则其雄心大志也只能湮没无闻。
    蒋之苏联之行,学以致用之最关键一点,大约是“一党专政和专制”。1926年6月7日,他在黄埔军校演讲称“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迅速成功,就是社会民主党从克伦斯基手里拿到了政权,……什么东西都由他一党来定夺,像这样的革命,才真是可以成功的革命。我们中国要革命,也要一切势力集中,学俄国革命的办法,革命非由一党专政和专制是不行的。”
    蒋介石随即等到了一生中最佳的时机,这就是黄埔军校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