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力量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49:53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足以说明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在新基础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求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有效的互动。但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深深感到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效率。教师要用自己规范优美、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这也许就是一种教学的语言艺术吧!

 

一、教学语言的含金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扮演者解疑者的角色。许多学生都是在接受知识,很少对知识产生疑问。学贵有疑,这样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不能只授之以鱼,而更应该授之以渔。

 

现代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对于每一堂新课,他们总是睁大着眼睛想从中学到新知。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成为了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则新鲜的知识和以此带来的大容量的课外知识。要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能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而是要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来组织教学,要言之有物。上课最首先的任务,就是要把你这节课所要讲的知识最起码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明白。在这基础上才能对知识适度的延伸和扩展。要脚踏实地的上好每一堂课,一步一个脚印。”要使学生每一个40分钟下来,都能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识。日积月累,点滴的积累汇成江河,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进而对每节课的兴趣陡增,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还需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地钻研和理解,力争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每一个知识要点。

 

  论之有实。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并且根据课文有意识地穿插名人轶事,典故、名言警句、民间传说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各种学科内容也相互渗透。知识的增多往往会引起他们的联想,想则必有疑。学生会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这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努力地想上好每一节课。可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那么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即便是含金量很大的课程,对于生性好动、注意力短暂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仍然是一种难耐的“煎熬”。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幽默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记得有一次,在上《热流》一课时,文中小作者鲁莽地脱口指出心爱老师的差错,在现实生活中也遇见过,同学的兴趣不怎么高涨,课堂显得有些沉闷。为什么小作者会鲁莽地脱口而出?那种情不自禁怎么产生,没有探究下去。我便大声地说:“既然小作者是老师的‘粉丝’,那怎么会使自己喜爱的老师难堪?”这句现代时尚的语言,立马让学生在欢笑声中进入了问题的思考。讨论之后,大家有了新的认识。那是小作者内心新旧知识的碰撞,撞出了不和谐但却必须存在的音符!同时认为小作者是一个热爱真知的孩子。正如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学生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既而,有同学建议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后与老师沟通,避免课堂上的尴尬。此刻,学生的学以致用,我频频颔首微笑。当然,在讲解的时候,语言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愉悦,兴趣盎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和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用激励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俗话说:好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可见,赞美的语言是何其的重要。课堂中,教师一句简单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角度多方位的去留意学生的闪光点, 把单一、平淡、随意性的“很好”“嗯,不错”变为可激活学生思维的特意性语言,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赞扬,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当学生的回答与确答案有些出入时,教师平淡的语气或是指责,会使学生大失望或更紧张,甚至思维出现空白。今后他会惧怕,其他的同学也会受之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课堂上会只剩你一人唱着“独角戏”。 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你就像一个刽子手,在扼杀孩子的思维和童真。假如你能以鼓励的方式,和蔼地对他说:“你的回答与众不同,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思考?我想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定会发现“新大陆”的。”老师亲切的鼓励,使孩子乐意去探究新知。牵一发而动全身,全体学生也纷纷踊跃思考。这样的语言,既肯定了学生发言的勇敢,也激励学生竖起积极思维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提高了对问题探究的效率。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语言会使师生产生有效的互动,激活师生内在资源生成,使师生间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奏响语文教学的美妙乐章。。

 

四、教学语言的精炼性

 

   从小我就迷恋历史剧,对剧中人物的对白我真是爱不释眼。那精炼简洁的语言着实让我惊叹。每每总是自责自己教学语言的啰里啰唆,过于冗长,从而造成了语无重点、索然无味。学生听了一脸茫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常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精炼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教学语言中领会教师的意图,把握住知识的重点。曾在几经反思之后,下定决心,一定要自我培训——教学时一定要言之有序,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开头,过渡,结尾都要考虑周到。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问题的设计尽可能的精炼,课中放慢教学节奏,使自己有思维、组织语言的时间,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实践之后,发现学生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原本教学语言拖沓罗嗦,则学生的反应淡漠;现在用语精练,则学生的反应灵敏,表述的语言条理十分有序、意思清晰。可见,教学语言的精炼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语言的表达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随之的写作也逐渐有条理。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它是富有生命的、生动的、有趣的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工具。它不要求字字珠矶,句句似诗,而是希望活泼的口语与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相结合,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活泼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