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杨式太极拳108式:江苏教育学院精品课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08:06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将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的分析来诸多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类型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人类,最初是由布朗芬·勃伦纳在他的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环境就是生物栖息地,是由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其中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比如生长在森林里的植物,它的环境就包括它周围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因素,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其中,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是生态因子。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在以教育为中心的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环境系统,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又包含了许多更为具体的环境,这些环境又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野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总和)。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有准备地参与其中面对面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地方,如家庭、幼儿园、游戏场地等。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诸因素构成了微观系统的要素或建筑模块。

1、微观系统的要素

微观系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人际关系。微观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

①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不断发展中的”术语常用以强调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幼儿看图书这一活动,从幼儿选择图书到翻开书页、观察图片、讲述内容或者自言自语,再到合上图书、书中的内容在幼儿头脑中产生印象,这个看图书的活动就表现为连续的过程。生态环境中的活动有的能够促进个体发展,有的则是阻碍发展。我们下面主要分析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n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

n它具有一种“劲”量,即具有一个目标,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直到活动完成,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具有目标并且坚持实现目标的活动能够促进发展。比如孩子画画,有的孩子乱涂乱画,根本没有想自己要画什么;而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比如他出去玩回来后,往往愿意画下自己所看到的,事前会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并坚持画完。显然,具有目标并坚持画完的孩子的绘画活动更有利于促进他的绘画技巧、绘画兴趣的发展。

n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

 

②角色

角色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比如学生。辨别不同的角色通常是通过某一文化中对各种社会地位的人所赋予的特定标签。角色也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要素有关。

③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Interpersonal structures)

它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在此我们主要介绍最简单的双人关系。双人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观察性双人关系(observational dyad)

这种关系发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活动予以密切的和持续的注意,相对的,另一个人则至少意识到这个人对他表现出的兴趣。例如,一个老师仔细地注视她班上的一名幼儿画画,而这个孩子由于知道老师正在看他画画,于是就更认真的画。这是一个典型的观察性双人关系。

B、共同活动双人关系(Jointactivity dyad)。

它是指两位参与者在一起做某事时能意识到他们自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于同一件事。相反的,他们每人从事的活动通常是有所不同的,但它属于一个整体的活动类型的一部分。例如,母亲可能和儿童在一起看图画书,母亲讲故事,儿童给一些事物命名,并对母亲的提问作出反应。再如一起上课的老师和学生。

C、主要双人关系(Primary dyad)。

它是指两位活动参与者之间持续存在的关系,即使他们不在一起,但这种关系也存在。两位成员即使分离了,都会在对方的脑海中浮现,双方互为强烈情感指向的目标,且会持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例如,一位家长和其孩子,当他们分离后可以想象对方可能在干什么呢?其他人会说些什么呢?比如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时能想到如果他的爸爸妈妈在场,会不会让他做这种事情,会让他怎样做等等。

2、用微观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家庭和幼儿园

微观系统对于学前教育来说,主要包括家庭和幼儿园。从微观系统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三个要素可对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作深入的分析。

(1)家庭环境——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所建立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中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生活空间特征;二是家庭成员的结构素质。从家庭空间特征来看,如果家庭空间宽裕,幼儿在家庭中能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能充分利用家庭生态环境中的有利要素,如花卉、树木、昆虫、鸟等,则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如果家庭空间宽裕,根据教育学的理论,我们提倡给孩子在家中设置活动角,让幼儿有单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知道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而且角色游戏确实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成长,但是幼儿在5岁左右往往出现不愿让成人观看的现象,所以在家中给幼儿设置单独的活动角,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封闭的空间能够有助于发展;如果家庭空间具有开放性,如住在四合院中,与同伴有必然的联系和交往,则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住在独门的单元房内,或楼层较高,则幼儿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容易形成我们常说的一种“高楼综合症”。因此,社区文化、邻里关系、室内外物质条件等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从家庭成员的结构和素质看,由于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使孩子失去了与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交往的机会。不少家庭出现了四个成人,一个孩子的现象,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因孩子少,造成了孩子缺少同伴交往,但同时,也正因为孩子少,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富裕,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照料和关心。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独生子女现象,而在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职业、兴趣爱好等。

 

(2)幼儿园环境——它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个专门教育机构,也是幼儿第一次接受正规机构教育。考察作为微观环境的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活动。在家庭中,幼儿的活动虽有父母指导,但绝大部分家庭计划性不够,目的性不明,方式方法不一定得当,幼儿更多的是自发探索或游戏。而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并且与内容相结合创设了特定的环境,配备了特定的材料,活动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幼儿园活动的内容、方式会影响家庭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有的还实现反向社会化。

角色。在家庭中,由于家庭结构、关系及父母素质的不同,幼儿的角色状况各异,有的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是小皇帝,有的则处于被严格控制的状态。在幼儿园中,倡导良好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除了师生关系外,幼儿还享有同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权利,并且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度过的,在这种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学会尊重、服从同伴,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日本幼儿入园的目的就是:在幼儿园里,幼儿可以多层面地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与教师的关系,自己是学生,是集体中的一员,与别人的关系,相处的角色是朋友、伙伴,正是在这种多重关系的体验中,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进而形成了儿童的责任感、荣誉感及集体意识。因此,在幼儿园中,儿童担任体验的角色内涵更加丰富、多样化。

人际关系(结构)。3岁前与同伴相处对于儿童来说并不十分迫切,更多的是一种对成人的依恋感。3岁后,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步取代了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儿童有建立密切的同伴关系的愿望。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于儿童心理成长十分重要。衡量一所幼儿园在发展幼儿社会性、人际交往方面做得如何,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①是否安排与幼儿的能力相适应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②是否让幼儿在充分发挥主动性的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②是否让幼儿在循序渐进、逐步复杂的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

由此看来,托幼机构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以美国有关方面的调查为例:对贫困家庭103人跟踪调查,比较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是否完成高中学业),没有上过幼儿园的那部分未完成高中学业的占51%,而上过两年幼儿园的未完成高中学业的占37%。

 

(二)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1、中间系统(Mesosystem)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随着个体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例如,对幼儿来说,家庭与幼儿园及邻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便属此类。中间系统是一个由直接环境(微观系统)形成的系统。

2、外系统

外系统是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同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对其有影响的环境外系统包括父母的工作场所、自己的兄姐上学的班级、父母的朋友群(网络)、当地学校董事会的活动等等。

3、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表现为所在社会的信念和思想体系。如某一社会、某一文化区域、某一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等。

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观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发展,具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二、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

1、生态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里,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托儿所、幼儿园,本节重点讨论幼儿园教育环境。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其环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从本章前面几个部分的论述中可见,幼儿园环境并不只是简单的房舍加人员,而是整个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一个物质的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它或靠山而立,或依水而居,或在南方,或在寒冬漫长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得幼儿园的建筑构架也各不相同,有的以石垒砌,有的砖瓦构筑,有的则竹木为室。幼儿园既然处于自然环境之中,也就割不断与周围自然的联系。

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幼儿园又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总会反映在幼儿园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之中,社会经济水平会更现实地影响幼儿园的水准乃至教育过程。此外,社区的聚落特征、民俗民风、社会成员的观念和意识等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而且上述影响因素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微观环境之一的幼儿园中的活动、角色及人际结构,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而幼儿园作为社会生态中一个因子的存在,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完善的保证之一。幼儿园的教育性和福利性两大功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幼儿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任务的机构,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有物质的、规范的、情感的、技术的层面,而这些层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的过程,就是幼儿园各项工作运行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层面,幼儿园作为一个系统就难以达成其目的。生态学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是上述诸层面中包含的房舍、空间、时间、材料、人员(幼儿、教师及其他成员)、规则、目标、手段等要素之间的合理组合和搭配;就是幼儿园与周围其他生态因子的协调。

2、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安全性

安全性应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首要特性。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安全性是从两个意义上说的。

心理上的安全来自幼儿园中色调鲜艳、明快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可感受到愉快和轻松;心理上的安全也来自于幼儿园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幼儿拥有活动的自主权,又懂得在集体活动中基本的行为规范,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更多地用启发、引导和鼓励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并给予幼儿亲切感、依赖感,则幼儿能感受到安全;心理上的安全还来自于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如果幼儿掌握了同伴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懂得和基本掌握了同伴之间谦让、合作、友爱、助人、交往的社会行为和技能,则能形成一种和睦的非防范性的同伴关系,幼儿能感受到同伴间的安全。此外,父母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安全,虽然父母并非一直参与幼儿的在园生活,但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尤其是与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相异的态度或行为时常会影响幼儿现实的情绪,有的幼儿因在家庭中表现某一行为时经常得到父母否定性的反应,而在幼儿园中出现同样行为时也担心教师或同伴会给予否定性反应,从而感到不安全。当然这不是说给幼儿的反应必须全是肯定的,只是强调应注重引导,力求消除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和不安全感。

身体上的安全。

明快、宽畅、丰富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安全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应注重其对幼儿身体上的安全。对幼儿身体安全构成威胁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房舍到场地,从器材到玩具,从桌椅到室内电路,许多因素如不加以注意,均有可能造成对幼儿身体的伤害。如房舍的朝向不理想或窗户过小,则影响室内采光,进而影响幼儿的视力甚至影响幼儿的情绪,这些应是可以避免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与房舍设计同步的。有些现象值得注意,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铝合金窗被广泛采用,教师消除了以往幼儿撞上窗子的顾虑,但在一些地方用的是看似高档的有色玻璃,或棕色、或黄色、或蓝色,这类有色玻璃严重影响了室内采光,危及幼儿的身体、眼睛。此外,幼儿园的墙角、台阶不应太锋利,在大面积的活动场地中间不应有过多的硬态隔离物(如水泥花坛等),幼儿经常经过的路边不宜种植长刺植物,等等。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活动材料、器材的安全性也十分重要。由于幼儿对材料安全性缺乏认知和识别力,因此教师在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和器材时,必须作安全检查,检查是否有毒,是否锋利,等等。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与幼儿身体安全有关的因素还包括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马路上的安全,河边的安全,空气的安全,等等。其中空气的安全不应忽视,假如附近有释放有毒气体的工厂(如喷漆厂、造漆厂等),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来保护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合法权益。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功能应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幼儿在这一环境中的活动,有赖于环境中蕴含的各种积极、有效的刺激,也有赖于环境的可操作性。这里,可操作性是指可引发并实际具有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性。因此,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各种幼儿客观可及的环境都应是可让幼儿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

户外环境而言,各类场地(水泥地、草地、沙地、砖地等)应是向所有的幼儿开放的,幼儿可以随意地在这些场地进行游戏;幼儿园的各种户外设施应是可实际利用的,幼儿可根据有序、轮流等一般规范自由地游玩,这些设施不应只是摆设;幼儿园的树林、种植园地、饲养角是幼儿自己的,幼儿可以深入其中,接近它们,去观察、去保护、去喂养。

各种活动器材、游戏玩具、材料而言,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可以顺利地获得,所以在设计环境中,应注意材料、器材的数量及放置的位置,注意幼儿的需要,使各种器材、玩具、材料真正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园各类墙面环境而言,也应注重可操作性。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墙面环境的可操作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墙面环境应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及理解水平出发设计相关环境,使环境可引发幼儿以往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环境的联系,引发幼儿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经验与当前环境所涉及有关领域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即引发幼儿内在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墙面环境应是开放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幼儿可以随着学习活动的变化,知识经验的增长对墙面环境进行充实、组合。以大班的某一墙面环境为例。上方为一条蓝蓝的小河,鱼在水里畅游,从小河上伸出一个箭头,指向一个正在喝水的小朋友,另一个箭头指向正在喝水的小牛,第三个箭头指向洒满雨露的小树,这个环境既生动,又有知识性,展示了水的作用。几天后,小朋友们发现有的机器也需要水,水可以起冷却作用,于是老师和小朋友又找来了一幅工人叔叔给机器加水的照片。此后,墙面上又增加了好多箭头,指向节约用水的标志,不往水里乱扔东西的标志,等等。当然,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墙面环境都具有开放性,但我们可以尽力去这样做。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

童趣性是指要具有儿童的趣味。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材料布置环境,使环境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投入其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幼儿园环境的色彩应鲜艳、明快,环境中的形象应生动、活泼、可爱。趣味性也意味着丰富性,如果内容、材料单一,形象、色彩单一也就谈不上趣味性。第二层意思是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映幼儿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昧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因此,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室内环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要使幼儿园教育环境体现趣味性,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离不开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园环境首先是幼儿的环境,只有幼儿自己参与创设的环境,幼儿才会真正去关心、去注意,所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参与环境的创设是必要的。

以上三个方面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三个主要特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性,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应注重对幼儿园所在的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这些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从生态的角度研究幼儿园教育环境,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是教育的基础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经济条件,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具体在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为办教育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个国家的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三)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比例、高等学校不同专业的设置与比例等。

(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学校中的知识传播是—定历史阶段中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教育手段同样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二、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表现如下:

(一)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劳动者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养,是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必备条件。

(二)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要因素

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教育是中介,通过教育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还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变革。如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前教育普遍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正式学前教育机构和非正式的机构(如儿童活动场所)都呈现着广泛的、多形式的发展。又如,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如下变化:

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2、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3、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4、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广义概念——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概念——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在这里论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主要指一般定义的狭义文化。

文化与社会共存,文化存在于社会中,没有人类社会也就自然没有人类文化,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了。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要考察教育的发展及规律,必须考察文化。文化是非经济因素,如民族的文化传统,人的文化及素质,文化结构要素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都是构成社会人的行为模式的基因。不了解这些范畴,则无法认识它对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某个地区经济发展了,但对教育却产生了负效应,即影响了一批学龄儿童走向弃学经商,这其中文化在起着约束和妨碍教育发展的作用——人们认识的短见与知识的浅薄导致教育发展的受挫。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即文化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平。如舆论文章、书籍、影视导向正是现实文化反映政治,政治的要求影响教育。

(二)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渗入都不是现实经济的反映,但却在影响着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我国的伦理文化把崇善作为最高范畴,西方文化把爱智作为教育范畴。

因为我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完善,它培养的是贤者与君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伦理型文化使我国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的人格培养,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追求的目标。与西方传统相比,忽视自然现象方面各种事物知识的教育,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教育只是“多说道理,少说知识;多说人生,少说宇宙;崇尚空谈,不求务实”。

(二)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重内省不重外求(反省人的自然本性,不重视对客观事物探索)。传统文化多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命题,忽视思辨推理,应用技术发达而系统科学理论极不发达。传统文化重视把握事物整体的协作和协调,不重实体和分析,造成对事物认识的不精确、笼统,缺乏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直观性的培养却先于西方。

(三)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比较侧重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个性发展。这是长期宗法制封建社会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以血缘关系将社会成员个体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模式的社会文化心态,因为重视群体观念,忽视个人观念,“私欲”被禁止、被消灭,从而形成了与西方社会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与观念。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具有极高的相关,一般社会都将其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该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但是,社会学衡量社会文化水平有多种指标:如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者的比数、文化需要的水平与结构(如订阅报刊、购买书籍、艺术欣赏、图书馆、博物馆、影院等文化设施的数量等)、文化的空间、时间分配结构(如一天里文化活动时间的分配)等等。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一促进生产力发展一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一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平一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一受教育水平一家长文化水平一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