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春天是什么歌:社会穿梭:中国的筷子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02:48
文化是一种力量,已经成为共识了。中国的筷子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很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

  前几年,笔者参加省作家协会的迎春茶话会。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发了言,他感慨地说:“现在各地时兴举办这个节、那个节,我认为最能普及于群众的就是‘筷子文化节’,这是中国特有的……”

  当时与会者的我,未能完全领会霍先生的用意,筷子也值得举办节日?时至今天,为寻找南海历史文化宝典,翻到了有关“筷子”的典籍,才明白霍先生倡议举办筷子节的初衷,他原来是为弘扬中国的筷子文化而说这番话的。

  中国是筷子的故乡,筷子是中国黎民每天必须使用的饮食器具。小小的两根筷子,国人运用自如,从孩童开始就遵父母的教导学用筷子,而外国人却只能“望筷兴叹”,极难掌握用筷的要领。许多落户于异域的老华侨,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团年饭外,要求合家都要懂得使用筷子。为此,唐人街内的筷子店货如轮转。

  广州天成路有间百年筷子老铺,尽管许多物品都向“新潮”靠拢了,而这间百年老铺仍然是坚守筷子春秋不变的阵地。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使用。中国历史上的筷子就有100多款,林林总总:既有平民使用的木筷、竹筷,也有历代皇帝使用的金筷、银筷,还有在佛门胜地制出的佛筷,更有一种很特别的、相传是济公和尚用过的重二三斤的铁筷。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道:在大观园里摆下宴席,“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回中,席中听见曹操说了几句关于天下英雄的话,使刘备在吃惊中不觉筷子掉于地上。

  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品种多式多样:有镶金、镶银、镶玉、镶具的,也有雕龙、雕凤、雕十二生肖头饰的。民间中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民间流传用筷的讳忌是不少的。北方农村的新婚之夜,一定要在洞房地上扔几双筷子,为“快生贵子”图个吉利之意;在宴会上,只有主人先动筷后,客人方可举筷;在古代祭祖时,不能把筷子头朝上,而要朝下。其次,武林中人在练内功时,常常用一副几斤重的铁筷子,去夹一个个铁蛋子……收藏家已经把筷子列入文物收藏的一类了。  筷子,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