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婆婆相处的技巧:《复礼》后记:独立思考的乐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40:34

《复礼》 后记:独立思考的乐趣

(2011-02-20 16:46:44) 转载标签:

大设计

霍金

老子

道纪

绝对光速宇宙观

哲学已死

杂谈

分类: 复礼

后记:独立思考的乐趣

 

2005年写作的《道纪》对我的思维模式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时间简史》和《老子》的共同影响下,《道纪》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诸如绝对光速宇宙观、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一致性、哲学将被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新思想所取代等等。这些想法不仅别人不熟悉,就连我自己也有个逐渐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在这些观点成型的过程中,也曾与周围的人谈起,比较多的反应是质疑。“你这样的说法对吗?”这是我经常听到的对《道纪》中新观点的第一反应。然而,这样的质疑是合理的,毕竟这些观点并不普遍,我也在用同样的问题来问自己。如何证明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呢,除了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我自己还需要做的更多。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以《道纪》所创造的思维架构为基础进行推论,进而验证这些推论的正确性。我的第二本书《玄德》就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完成的。《玄德》的出版以及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使得我更加坚信这个方法的正确性。就在我沿着《道纪》和《玄德》所搭建的平台做进一步的思考时,霍金出版了他的新作《大设计》。阅读《大设计》的过程是愉悦和顺畅的,霍金的新书可以说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这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

哲学的宇宙观背景是牛顿、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而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势必会终结哲学而导致新思想的诞生,这是《道纪》所提出核心观点之一。在《道纪》完成后我曾经以“和哲学说再见”为题在网上作宣传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想法还是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共鸣,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一位网名为“灵魂剃刀”的朋友在读完《道纪》后以“哲学已死,道德归来”为题在百度哲学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在2006年的百度帖吧上的“和哲学说再见”,“哲学已死”所获得的支持不多,但令我欣喜的是,同样的句子赫然出现在2010年霍金的新作《大设计》的第一章之中。难道这又是巧合吗?我以为不是,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这些普通人之所以能够早于霍金说出“哲学已死”并不是因为我们高明,而是因为《老子》高明。

《老子》与现代物理学的相通性较为详尽地写在《道纪》第二章之中,尽管许多人读后认为那些相通不过是巧合,但更多的“巧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大设计》之中。我是通过《老子》看懂《时间简史》的,进而使用现代物理学的成果理解了《老子》中历来被认为是“玄妙”的那些部分。特别是在《道纪》的第八章中使用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对《老子》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中有如下的论述:

 

宇宙之道还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光速不可逾越;不确定性原理是微观世界的边界,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黑洞是时空的边界,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而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

……

平常的规律在边界处就发生了变化,边界处的道违反了常理,……

 

类似的论述也出现在几年后出版的《大设计》之中:

 

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

直至现代物理的出现,一般认为有关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可以通过直接观测而获取。事物就是它们看起来的样子,正如我们的感官所觉察到的,但是现代物理学辉煌的成功显示,情况并非如此。现代物理学是基于诸如费恩曼的与日常经验相抵触的概念之上。

 

窥探原子和观测早期宇宙都属于对宇宙边界的研究,基于这样通过“无比美妙的技术”所揭示的宇宙,我们看到了许多“违反常识”的科学概念,这正是道的反常特性。

比起《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更加偏重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用更为清楚、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比起前面两部书,《大设计》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理学方法,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这又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的,同时又是在现代物理学中行之有效一个方法和规律。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有因才有果,因在先,果在后。按照这样的方式,对于某个事件的理解顺序一定是时间轴上由前至后、由古至今的。我们会很自然的认为过去某个时候所发生的事件产生了今天的某个结果,而今天我们所做的某个事情会在未来产生必然的后果。然而,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却不是这样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不确定性原理说现在我们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可以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你所做到事情相联系。用这样的原理来看某个事件的结果,它不会是由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所导致,而是由可以到达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共同导致的。而要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一定要等到事件发生,只有事件发生后,所有的通向结果的历史路径才得以确定,我们才可以得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综合因素,这就是费恩曼历史求和。费恩曼历史求和成功地解决了许多现代物理学中的问题,如果这个方法是正确的,那么对历史的认识并不像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正叙方式,而是从今天的结果而推知原因的倒叙方式。这一点清楚地写在《大设计》中:

 

    ……

这个观念导致一种和传统的概念根本不同的宇宙观,要求我们调整思索宇宙历史的方式。为了在宇宙学中作预言,我们需要计算此刻这个宇宙的不同状态的概率。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对一个系统假定某一初始态,利用有关的数学方程向时间的前方演化。给定一个时刻一个系统的态,人们试图计算在以后一个时刻该系统处于某一不同的态的概率。宇宙学中通常假定宇宙有一单独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定律去计算这个历史如何随时间发展。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到顶”的方法。

然而我们必须考虑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表达成的宇宙量子性质,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的态的历史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着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

  

“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对于熟悉《老子》的朋友一定觉得这句话很眼熟,没错,它就是《老子》第二十一章中的“自今及古”。我还寻找了《大设计》的英文版,这句话的原文是:“Instead, one should trace the histories from the top down, backward from the present time.”而将“backward from the present time”直接翻译为“自今及古”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看来没有采取我们习惯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正叙方式,老子并不是随口一说。“自今及古”的到叙方式不仅老子了解,孔子也有类似的表达,“成事不说,遂事不荐,既往不咎”正是费恩曼历史求和的推论,因为如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了事件的结果,那么我们也就无法追究已发生事件的单一历史原因。

在《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中,霍金表达了对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的失望,多年后的《大设计》中,霍金将上述的失望情绪转换为决绝的宣言:“哲学已死”: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已死。哲学根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

 

然而当我们读到这个宣言的前后文时,我们还是无法分清楚霍金要表达的是“哲学已死”还是“哲学家已死”。如果是前者,则《大设计》所给出的应该是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而如果是后者,则霍金会有如波尔一样,自己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而埋葬哲学家由科学家来完成哲学家的任务则只是改革。霍金没有说清楚的原因是因为他所认为的“哲学已死”是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而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

我们可以姑且认为霍金的意思是前者,这样,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这实际上就是《道纪》所解决的问题。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它应该叫什么呢?《大设计》中也进行了尝试,“人择原理”可以吗?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或是像哈耶克的尝试,将以前的哲学称为“无机哲学”,从而将新的思想称为“有机哲学”,这个从化学里演化出来的名字也不理想,因为它无法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用《老子》第十四章中的“道纪”来命名新的思想是准确并且适合的,这样的命名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尽管费恩曼历史求和表明事件的结果是所有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但我愿意不断强化这条途径,为我的期待而付出最大可能的努力。

《大设计》的阅读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而究其原因,快乐不仅仅来源于可以很好地理解作品,而是来源于几年以来的独立思考。用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思想源泉,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你会发现我们原本可以比霍金走的更远、更快。我有信心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可以等到“霍金们”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不用再通过“人择原理”、“有机哲学”来兜圈子,直接宣称自己是“道”的皈依者就获得了一切,就说明了一切。难道,这样的未来不值得期待,不让人快乐吗?

 

之所以用《大设计》的读后感作为本书的后记,是因为本书就是沿着《道纪》、《玄德》所构建的模式,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读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因此得出我们在礼的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向。在期待世界先进的科学、管理学、心理学走进老子、孔子思想的同时,我们正在建设和迎来人类历史上一个规模之大、水平之高都前所未有的礼乐之乡,这对我们来说更是双重的喜悦与期待。

 

 

李航

 

2011年5月28日于北京

 

 

(这篇后记先于书稿完成,当时读完《大设计》,结合正在写作的《复礼》,有很多感触,先行写出来和各位朋友分享。自夏初《复礼》完稿至此,已过中秋,网络连载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在此表达我由衷的感谢!)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7

阅读(668) 评论 (33) 收藏(1) 转载(7)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玄德》勘误后一篇:[转载]肯威尔伯 VS. 李航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一次时代的PK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李楠博客2011-02-20 17:33:23 [举报]

      您这篇博文在圈子“易经早教天文地理心理”由“李楠博客”加为精华博文!
      来自:“易经早教天文地理心理”圈子

      博主回复:2011-02-24 10:07:16

      多谢!

    • 小水滴一滴2011-02-21 04:06:56 [举报]

      哇,很久没来了,深深的表示感谢您赠送的书!
      很仔细的读了这篇文章,有一种思维被拓展、推进的幸福感,您严谨的表达,让我对物理学有一种崇拜,对其解释宇宙秘密感到敬畏,好奇,谢谢


      祝您一切如意!
    • 小水滴一滴2011-02-21 04:42:48 [举报]


      我转载了费恩曼求和原理的解释。在我的QQ空间里。


      下面是我对转载的评论: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想寻找因果关系,总想从今天的果,去倒推昨天的因,或是用今天做的事,推断未来必然的果,来决定现在做事方法,仿佛必定是一一对应关系,这种观点完全错误!费恩曼历史求和物理学原理才真正的解释了因果关系,这种解释恰似自己冥冥中感觉到的,于是看到后,让自己兴奋、畅快不以!

      博主回复:2011-02-24 10:08:03

      欢迎小水,多谢支持!

    • 與萬化冥合2011-02-21 05:02:07 [举报]

      边界处的道违反了常理
    • 知止2011-02-22 10:42:47 [举报]


      敬佩

      博主回复:2011-02-24 10:12:18

      欢迎,多谢!

    • jilong8262011-02-23 13:44:46 [举报]


      多吗期待你的新作啊!!你的东东都看好几遍了,等着你新东东那!

      博主回复:2011-02-24 10:12:02

      欢迎老朋友,新书写的很慢。这篇《大设计》的读后感就是计划放在第三本书《复礼》的结尾作结束语的,由于“與萬化冥合”朋友问我对《大设计》的感想,于是先写出来与各位分享。现在《复礼》才写了一半,我在加快一些。

    • 小伢无娘说来话长2011-02-28 23:44:22 [举报]


      您寄来的《道纪》一书,我已经收到,非常谢谢,我准备汇书款给您(当然包括快递费在内),能够分享受您的精神成果,我已经非常高兴了,请您给我一个银行卡号,我通过银行直接给您打款过去,这样快一些。
      另外,也很期待您的新书《复礼》,很想先睹为快哟!

      博主回复:2011-03-02 14:49:19

      多谢毛先生的支持。还是那句话,我不能卖书,我手里的书就是赠送用的。

    • 新浪网友2011-03-01 16:41:13 [举报]


      “不惑”的感觉的确强烈,似乎一切变得清晰,一切都那么亮晃晃的。是欲望、经验和知识的此消彼长,相互作用使然么?《道纪》似乎给出了答案,。。。但瞬间的“悟”的来临和感受依然莫测,快乐与消沉依然相互缠绕,李航兄愿意指点迷津么。。

      博主回复:2011-03-02 14:53:36

      欢迎这位朋友,感谢您的支持。

      对于你所描述的感觉在我写《玄德》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你说是“欲望、经验和知识的此消彼长”,细想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我当时的做法是尽量将这些即将清晰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写作,通过与朋友讨论,在表达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隐隐约约的感觉就都会一一呈现出来。

    • 新浪网友2011-03-01 19:43:08 [举报]

      更正:上帖误将《玄德》写成《道纪》,不好意思。
    • 新浪网友2011-03-07 19:57:42 [举报]


      9楼                        道纪思想迟早成为主流这点,我也同意,但是我比较“悲观”,我认为近期和可以预见的将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哲学影响太大了,宗教影响太深了,而道纪思想又不是那种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东西,综合现在非主流等各类脑残现象的层出不穷,我不看好道纪思想的前景,呵呵,不过我个人会一直支持。

      博主回复:2011-03-10 10:13:39

      多谢无双弑,对道纪如此恒久的支持,使得我很乐观。

    • 新浪网友2011-03-07 20:11:23 [举报]

      期待您的新作!  不过话说,是不是要看过道纪才看的懂呢?真希望道纪普及起来。

      博主回复:2011-03-10 10:16:03

      《复礼》是在《道纪》和《玄德》所搭建的平台上的近一步思考。但是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尽量回避对前两本书的阅读依赖,使得此书可以独立阅读。

    • 新浪网友2011-03-07 22:43:42 [举报]


      《道纪》写的很好,很精彩,特别是平常的规律在边界处就发生了变化,边界处的道违反了常理,……的观点,让我感触极深,也成了我做事情的一个标准。
      《玄德》我看了一些,但很难集中精力看下去,也许是我理解力太差的原因,但不管如何,很感谢李航老师。

      博主回复:2011-03-10 10:18:49

      欢迎这位朋友,感谢您的支持。

      比较这两本书,《道纪》所构建的是一个大的平台,而《玄德》则是进一步的细节构建。其中的前四个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一定按顺序阅读。

    • 新浪网友2011-03-12 10:15:41 [举报]

      我觉得您的每一本书都应该附上“哲学已死”的字样,这样不但可以吸引一下眼球,也有利于让人明白道纪思想不属于哲学。
                                                                 ——  无双弑

      博主回复:2011-03-14 09:39:38

      实际上《道纪》的封底和书腰就有类似的字样,好像效果并不好。就算霍金说“哲学已死”,相信的人也并不多。取代哲学是一个大工程,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履霜2011-03-13 21:54:22 [举报]


      久不见先生,问好!又见先生大作,期以拜读

      博主回复:2011-03-14 09:34:27

      欢迎苏先生,我一定抓紧写,争取早一些完成。

    • 新浪网友2011-03-13 22:32:30 [举报]


      当长时间的专注于某一事物的探求时,觉得循规律或许会有明确的的结果,然而当逼近结果时,往往发生意外,而且是突变,突然回到原点。因而觉得事物走向极端时真是不可想象。近来试着以李航兄《道纪》思路探求这种现象,似有所悟,虽然我并无把握。
      边界不是未知的,但在边界处并没有一个广阔的区域让你施展,我们所能做的,在边界之内。子楫

      博主回复:2011-03-14 09:33:32

      欢迎子楫老弟。

      关于边界我是这样认为的:边界是人需要了解的非常重要的东西,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了解边界的目的在于了解我们所处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从而使得我们在可以从容、无忧地释放自己。当我们将通过“为学日益”所了解的边界经过进一步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时,我们的才可以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人生。可见了解边界特性自由人生的基础。

    • 澜娟2011-03-14 06:24:35 [举报]


      李航老师:
      我在进博客之初,读过您的《道纪》,当时只觉得感兴趣,但似懂非懂。去书店问过您的书,都无结果。时间一长也就把这事放一边了。可能是人身曲线走到了某个点上,在琢磨“人之初,性本善”时终于有所开悟,于是又想到了老子。今天忽然又想起您的人生曲线,回到您的博客,再读这篇,完全能体会您读《大设计》的感觉。您是从独立思考出发,我也是一样,凡事总想找个自己的答案,尤其是宗教。我一直相信老子是最高之人,但说不明白理由,只是一种感觉。同样,我尽管不能一下子完全理解您的智慧,但您的思考体验和想要达到的结果和我不谋而合。有幸您成为老师,待我继续拜读您的大作,强烈支持您继续走下去,我相信这是一条独立而光明之路。

      博主回复:2011-03-14 09:24:24

      多谢您的评价和支持。

    • 新浪网友2011-03-14 17:06:13 [举报]

      期待《复礼》,质量最重要,速度其次,哈哈~

      博主回复:2011-03-16 10:23:05

      是的,质量第一。

    • 新浪网友2011-04-10 19:11:51 [举报]

      问题
      http://tieba.baidu.com/f?kz=1047991373
    • 刘敢零2011-04-16 18:14:41 [举报]


      霍金又出新作了?
      这篇博文让我觉得似乎汇入了一条河流,这条河里没有“我”,只有“我们”。李先生不是一个思想者,而是一股思想浪潮。
      最近我看了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觉得探索道纪的队伍越来越热闹,就像肯威尔伯所说的那样,“当今人类正处于一个殊胜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在进行一场大融合,数百位研究者遍布世界各地。”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过些时间有空了,我把肯威尔伯与李先生的学说进行转译和对比发在博客里,发好后会告诉你的,欢迎阅读。

      博主回复:2011-04-19 16:15:06

      感谢刘先生的评价,期待你的博文。

    • 天方夜2011-04-26 10:34:42 [举报]

      这些人就是灵动的思维?哈哈
    • 天方夜2011-05-16 21:46:34 [举报]

      人们对于真理的冷淡,超乎想象。《老子》、《时间简史》,以及把它们串联起来的《道纪》……真理就在那里,人们对于它的态度真是比任何文学作品更有戏剧性。我想是因为人们很难认识到的真理的用处,认为真理没用,很多感兴趣的人,也只是出于兴趣,并没有意识到真理对自身有什么明确的作用。

      博主回复:2011-05-18 10:06:10

      人们接受绝对光速宇宙观的难度是很明显的,这可能主要源于“道可道,非常道”。它不像绝对时间宇宙观那样说的是常态,人们可以用眼见为实来接受。而绝对空间宇宙观比较省事,人们将自己懒得思考的问题都交给绝对空间。绝对光速宇宙观给人们所带来的“不惑”是要靠人们自己的思考才能获得的,我觉得这是绝对光速宇宙观推广起来难度很大的原因。

    • 天方夜2011-05-16 21:49:57 [举报]

      我能把《道纪》《玄德》看下去,也是出于兴趣,看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宇宙观或者真理于对人的思想方面会有影响对人有实际的用处。
    • 天方夜2011-05-18 11:03:56 [举报]

      嗯,确实,我在QQ群里面和别人聊道纪方面的时候,每次都是费了很多口舌对方也不理解,我就说你只能从头到尾看一遍《道纪》才会明白。因为我们对很多相同的词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解释某个概念就特别麻烦。

      博主回复:2011-05-18 17:59:54

      另创一套词汇来解释或许更加容易一些,因为有太多的概念被两千年的时间给改变了。但如果另创一套词汇,不利于孔老思想的传承。

    • 天方夜2011-05-18 11:08:57 [举报]

      需要思考这点我最深一个体会就是看了《道纪》才明白“上帝死了”是什么意思,以前一直不明白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出现怎么会能够说明鬼神神帝之类的东西存在与否。

      还有一点是明白了人对宇宙的理解和人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的宇宙观并不只是在研究宇宙时候才用得上。
    • 澜娟2011-05-24 10:44:24 [举报]

      感谢李先生赠书,又通读了一遍道纪,真是有解惑之感,其中的愉快是从前不曾体验的。《道纪》让我解决了根本的“惑”,宇宙观对于一个人的指导作用,就像找到了一把万能的钥匙,从前的“锁”都被一一打开。说学而时习之的快乐,我想应该包括惑得以解的那种快乐。人们追求信仰的实质就是在追求真理,道纪不但指出了真理的存在,也说出了真理作为人文思想的物理来源。用这样的真理去格人格物,行之有效,豁然开朗。终于思考有了依据,可以轻装前进了。看到您还将有新作诞生,非常渴望早日拜读。问候李航先生!

      博主回复:2011-05-29 21:57:28

      多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 新浪网友2011-05-31 13:49:03 [举报]


      佛教人士有曾说过,科学是跟不上宗教的进步的.当人的思想和科学产生了差距,那么,就是社会变革的时候到来了.
    • 南辙北猿2011-06-03 09:28:04 [举报]

      通读了一遍大设计,觉得西方用了10年的时间,只是在论证时间简史中的结论.其间不乏发光的句子,只是,离我们希望知道的还有些距离.我们想知道的,不是肉身从哪里来,(关于这一点,达尔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是想知道,人的思想从哪里来.我想,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这个时期,西方人还是会怀念亚里士多德的,就象中国永远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寻找结论一样.当然,这次将是回归.
    • vadervader2011-07-12 21:11:15 [举报]


      近些年有些中青年朋友依托西方技术或哲学思想,结合中国本土老子道家之言,通过科学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心言,涌现出一批所谓新道家。
      海德格尔,李约瑟,似乎都占上了边。陈鼓应编的道家文化研究把章太炎,王国维,金岳森也都拉了进来。
      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本土从清代开始,就基本没有出过个一较纯粹的,有创新道论的,道家式人物。
      国故大道竟然衰微道如此程度!
      道家观古今历史,查天地变化,得自然之真要,因时为业顺应时代。要成为这样的博古大真人,显然是要掌握很多知识的。显然宇宙观,科学观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霍金身疾重瘫,有说老子因白化病眼瞎脚脖。无论真否都是让人十万分敬佩的!身残志不残。可能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看反而更清晰真实的洞悉到了宇宙本真。
      到底道家思想能走多远,关键还是要靠我们这些人去弘扬,去研究。我们坚信,我们所认识的这种文化来指导生活,定能给人类带来长远的和谐。
    • 魏老师2011-08-11 11:30:12 [举报]


      ““有机哲学”来都圈子”好像应该是“兜圈子的‘兜’”吧。
      佩服先生的天才思维力!!!!

      博主回复:2011-08-13 09:31:14

      多谢魏老师,马上改过来。

    • 魏老师2011-08-11 11:36:45 [举报]

      其实我早就拜读先生的大作《道纪》了。先生的杰作,《道纪》和《玄德》真是两部划时代的杰作。使古老的东方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先生的功在当代,惠及千秋。

      博主回复:2011-08-13 09:32:44

      魏老师能够喜欢《道纪》和《玄德》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在令我感动,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 魏老师2011-08-11 11:55:34 [举报]


      稍稍读了一点《复礼》,敬佩先生思想的闸门一旦开启,将一泻千里------,这是天大的好事,应当赞扬和鼓励。
      我也真诚地奉劝先生,学问的价值可不仅仅是著述越多,价值越大。倘若先生的前两部著述的价值,真的如咱们(之所以用咱们,是因为我特别佩服赞赏先生的观点)预期的那样大,我看先生这一生也就值了。君不见《老子》才5千言,对后世的影响何其巨大啊!!拿出时间、集中精力,好好凝炼、升华前两部著作,也许比出版更多部著述更好些吧!!一孔之见,权当耳旁风吧。

      博主回复:2011-08-13 10:14:32

      首先要感谢魏老师的建议,我一定认真思考一下。

      实际上对于礼的相对性,有限性,礼随时代变化的特点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个题目。这篇《复礼》包含了这些年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认识,当然,它可能会有局限性。然而,这种局限性恰恰又是礼的特点。《道纪》和《玄德》是讨论道的,道是穿越生死的永恒。但礼不是永恒的,而且是时代发展越快,变化也就越快。这些想法如果我现在不写出来,过个五到十年就又需要更新了。面对这样一个变化的东西,我也想试着抓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复礼》的写作过程中对我的帮助最大的是对道与礼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 徐清徐生2011-10-04 17:36:35 [举报]

    • 新浪网友2011-11-06 20:49:06 [举报]


      好啊!当下竟然也还有人在大谈这些形而上的东东!想来我中华命不该绝!!我也弱弱地提一句:解决当前社会上很多看似非常复杂的事物,我们大多完全可以用“常识”二字!

      博主回复:2011-11-07 15:56:46

      老子说:“不知常,枉作凶”,这同孔子所说的“不知礼,无以立”所表达的意思是类似的。礼的建设就是需要将我们所处的环境了解清楚,将常识了解清楚,“知常则明”。

      发评论 Qing时代来临。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