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码头(dj版)]:读“忧国不谋身”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0:22:39
读“忧国不谋身”感悟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 韩华 

  近读唐诗,看到诗人刘禹锡在《阮公体三首》中,一首写到:“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自贤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使人深受启发、感动、受益。在这里,特别是“忧国不谋身”一句,引深出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要爱国、无私;为民、无欲;廉洁,不贪;政绩,实干;官品,立德;执政,守责。想之、悟之、感之、行之,领导干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以“忧国不谋身”要求自我、塑造自己、展示自我、确立自己,才能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一颗忧患之心、纯公之心、负责之心、感恩之心、忠诚之心,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中,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作为终生的追求和行动,书写人生的华章,谱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歌。

  忧国不谋身,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发扬光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又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又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觉悟,首先是文化上的觉悟;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忧国不谋身”的精神、品格、风度、风采,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晶。这种为国家的崛起、振兴而献身的品位,必须要发扬光大。在古代,“忧国不谋身”的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献身精神,熠熠闪光。《周易》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观念,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多矣”的理念,孟子有“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的论道;司马迁有“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品格;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奋进;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献身,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诸葛亮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文天祥有“以身殉道而苟生,道有光明照万古”的胸襟;毛泽东有“为了牺牲多壮志,敢教月换新天”的气魄”;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心。凡此种种,诠释的、彰显的就是一种“忧国不谋身”的风尚、风范、情操。这种“忧国不谋身”的观念,是中华士大夫超越家庭主义、地方主义、个人主义,始终把国家整体事务作为己任的文化思想根源。在这种文化思想里,对他人对群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一直置于首位,凸显出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养成的“忧国不谋身”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来源于爱国主义这个民族感情之中,她有力地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并积淀为中华民族之宝。中华民族要崛起、要复兴,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随着历史的前进,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艰难险阻,它考验着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党和政府的领导力。只要我们以中华民族的“忧国不谋身”的伟大精神为情结,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才能创造灿烂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之万众一心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促进民族振兴。把“忧国不谋身”建立在对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大好河山、英雄人民、美好未来的基础之上,就能维护民族尊严,珍视国格,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在事关国家形象、民族尊严问题上坚守气节,真正做到在强国、霸权的压力面前,不妄自菲薄、不奴颜婢膝;在金钱、地位诱疑面前,不丧失国格、不丧失人格;在强敌、凶顽的残暴面前,不犹疑退缩、不屈服投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就能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挑重担、立新功,用实际行动不断书写强国富民的新篇章。

  忧国不谋身,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要立德端行。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消祸于未萌”、“治乱于未乱”。正如《淮南子》中所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显然,领导干部具有忧患意识,这是一种爱国境界,是事业感、责任感、使命感所然。人,只有忧国,才不谋身,方能爱国、为国、献身国家;不忧国者,必然是一个谋身、谋己、谋私者。这就是说,要做到“忧国不谋身,”关键在于具有强烈的忧国意识、忧国责任、忧国行动。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论述。谓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治不忘乱,安不忘危”,“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这正如苏东坡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无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所以,“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则很重要。今天讲“忧国不谋身”,强化忧患意识,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在这里,我们看一看歌舞升平中那些彻底放松的笑脸,看一看官场上的“做戏”甚至“做秀”者们的坦然和满足,特别是胡锦涛提出来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对此,我们不能不大声提醒人们:盛世不知忧患,缺少忧患意识,危险就会悄悄向我们逼近。人,有了“忧国不谋身”的思想,就会牢记“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胸襟开阔,不忘使命,以天下为己任;就会把握“所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严于律己,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在经济发展中的干扰,把从事的事业干得更好、最好,使我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富裕起来,文明起来。相反,如果“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心中就会膨胀“私利”,势必蝇营狗苟,有权则恣意谋私,位高则以强凌弱,终究为人所不齿。当前“忧国不谋身”,就要对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事业保持一颗进取心,对人民保持一颗公仆心,坚决反对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不坚持原则的好人主义,不遵守法规的自由主义。要达到这一点,执政者的品德、官德、政德是决定的因素。古人云:“道德纯备,智慧甚明”。为官从政者倘若品德不高尚,才智就浊暗,也就缺乏忧患意识。作为党员干部,就缺乏忧党之心。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贪”,显然道德的价值高于、重于一切。为官之要,在于畏民;为官之责,在于利民;为官之理,在于无私;为官之德,在于律己。只有抛掉私心杂念,才能处处想到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在古代经典里,以德、忧组成的词语多含褒义,甚至有赞扬之义。如颂扬尽心竭力为国操劳行为是“忧国奉公”之举;赞美那些耆德老诚者为“忧国忘家”之人;赞颂有远见卓识者为“忧思深远”之士。还有不少先哲名士,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以德、忧,创业、成业、以及“忧”中积德的谆谆教诲、警句、名言。显然,“忧”来自于“德”,来自于“官德”,来自于“忧”中立德,“忧”中育德。常怀“忧国之志”,可育大义之德;常怀“忧民之心”,可育仁爱之德;常怀“为党分忧之情”,可育权为民用之德。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以崇高的精神支柱支撑自己,以健康的精神食粮充实自己,以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己,才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事来为事业,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力,为民尽责,成为不愧于时代的先锋战士。

  忧国不谋身,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立党为公。不谋身,就是不谋私、不为己,只为公、只为国,言语正、品行端。故,《扬子法言》指出:“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为此在执政中《书?周官》中有“以公灭私”之说;《宋史?杜范传》中有“同心为国,岂容以私而害公”之言;《韩诗外传?(六卷)》中有“则公道而达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之语;《韩非子?有度》中有“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之告。很明显,去私心、立公心、无私奉献,才能做到“忧国不谋身”。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国土上,无数优秀的前辈和先人为国尽忠,无私奉献,为世人颂扬、效法。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忧国不谋身”的崇高爱国主义,是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精神家园,是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心灵港湾。为祖国而献身,是一种对国家的道德感情,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高于一切的道德,更是我们的自觉行动。孙中山有一句名言“做人的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知道怎样爱国”。中华民族有着“忧国不谋身”的传统,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破楼兰终不还”,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郑观应的“疮病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等,无不表达了先贤志士挚爱国家河山、疆土,做出无私奉献之举。人生一世,奉献二字。奉献是一种真诚的付出,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有一种力量,看似无形,却感天动地;有一种奉献,默默无闻,却丰碑永存;这种力量就是爱国的力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祖国,一个人最崇高的品行就是对人民无私奉献。这种行为是把理想和信念一起点燃。人生真正的快乐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奉献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奉献的生命才是不朽的,即使肉体生命消失了,奉献的精神依然存在。在这个课题上,周总理“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就为我们“忧国不谋身”作出了光辉榜样。实践证明,拳拳之心愈赤,忧国之心愈切;款款之情越深,忧国之诚愈笃。所以,立党为公,无私奉献,这是“忧国不谋身”之本、之基、之根。俗话说:人间皆奉献,社会就向前;资源永不竭,天下尽欢颜。“忧国不谋身”的情操,只有在领导干部的血管里流淌着无私奉献的血液,才会为人民的利益而自觉服务;只有在心田里播下无私奉献的种子,才会不辱使命,为履行使命而献身。一个人如花的年华失去了对无私奉献的追求,就失去了颜色;似锦的人生失去了对无私奉献的向往,就失去了光彩。无私奉献是一种精神滋补,它助人成长,催人豁达;无私奉献是考验人生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领导干部要在“立党为公”中培养无私奉献精神,在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中升华“立党为公”的品位,使“立党为公”和“无私奉献”伴随终生,闪光终生,光大终生。

  忧国不谋身,是一种正确的政绩观,要求真务实。现在,政绩是提拔干部的一个主要条件。所以,在创政绩上,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忧国不谋身”,也就是不是搞虚假政绩,要干出得利国利民的政绩,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个别领导干部在创政绩上却背离“忧国不谋身”这一名言,不是不谋身,而是专门、专一、专注谋身,单纯地为名利地位“贴金”,捞政治资本。于是,有的人喜欢把“示范园区”、“标致工程”集中到路边,以求“眼珠效益”;有的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举债筹资甚至挪用专款,竟相建设“大广场”、“大高楼”,以示“不凡效应”;有的把“口号”、“报告”、形式搞得大张旗鼓,以求“轰动效应”等。这些政绩看起来搞得很突出、很大势、很气魄,但却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不顾后果的“唯上工程”。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草菅人命的“豆腐渣工程”、不着边际沽名钓誉的“虚假工程”、急功近利的“短暂工程”、不惜牺牲群众生存的“畸形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邀功工程”。这些都是“金玉其中,败絮其中”。其目的在于:以搏虚名,骗取荣誉,升官发财。当前,要克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假政绩,“报喜不报忧,爱吹不爱批”的坏风气,“看好不看坏,赏花不品草”的懒毛病,从而不搞虚假政绩,糊弄国家与社会;不搞“数字游戏”,骗取荣誉和报酬;不搞“花架子”,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得荣誉。老子曾告诫世人:“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真心为人民创政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实意为人民建伟业,国家的事业才能得到发展。党员领导干部以“忧国不谋身”的品德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用政治的观念创造政绩,把科学发展作为创政绩的灵魂和指南;要用群众的观点创政绩,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用发展的观点创政绩,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政绩的重要内容;要用实践的观点创造政绩,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创造政绩,把党和人民的要求作为评作政绩的重要尺度。要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国尽责、为民造福上,把职位作为党和人民创造政绩的舞台;把发展思路是否正确,发展战略是否合理,能否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作为衡量是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尺度;把对党负责、对上级和人民群众负责有机统一在求真务实的工作实践中,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领导干部的提升、进步、前程,要一靠组织,二靠群众,三靠政绩,四靠素质。在这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过好“用权关”;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过好“金钱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过好“官德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好“名利关”。“种树何人在,攀枝空叹嗟;人无重见日,树有每年花”。干部的政绩就是人民的利益,干部的前途就是人民的幸福。政绩,要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判,在实践里和人民的心中长久地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