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留学生论坛DIY:《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08/02/17第二十二讲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5:57:22
〔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08/02/17第二十二讲b〕2010-10-09 15:39 8.【7.26】:伤寒用麻黄汤发汗过了一次,如果半日后又发作,第二次发汗,要用桂枝汤,忌用麻黄汤,以防脱阳。
【7.26】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张仲景书裏如果写发汗,通常是指麻黄汤证或者用麻黄汤之类的药,因为桂枝汤比较是解肌,不是说发汗,但这不是那麼严格,有时,麻黄汤证用麻黄汤发一次汗,觉得身体舒服很多了,但是感冒这种邪气有的时候不是一次祛赶可以完全好的,发汗发太少也不乾净,发汗发太多可能汗孔太开,邪气又回来一点,这一点残留的邪气,在几个钟头后又开始重新繁殖漫延,同种邪气又开始坐大,所有的证状又回来,当正气觉得邪气在纠缠不清,患者会有烦的感觉,另外会变回有表邪的脉,变得浮紧,这裏的脉浮紧,宋本写「脉浮数」(数,脉跳得很快),脉浮紧和脉浮数,都是有意义的,因为病邪在漫延时,脉会跳得比较快,病如有传的话,这患者会比较烦,脉会比较快,(所以脉变得数,是病在扩展状态,身体会有的反应),而浮脉紧是标示病邪又回到麻黄汤证的寒邪状态,它虽然回复到原来的证状,可是张仲景给了一个叮咛,就是如果要同样麻黄汤证,要再发汗时,请不要再用麻黄汤了,因为用麻黄汤是因为汗孔都封死了,用麻黄汤打开出汗的管道,如果半天之前已经用麻黄汤开过汗孔一遍了,可以第二次证状还是相同,汗孔还是闭的,但是这时汗孔已经被打松了,即使这患者是无汗,第二次发汗用桂枝汤就可以,不要用麻黄汤,如果再用麻黄汤,这患者的汗孔没有束得那麼紧,就会脱阳,这条叮咛:如果用过一次麻黄一族的发汗剂,第二次再发汗时,就不要再用麻黄剂,用桂枝汤,上次还没讲这条时,助教感冒打电话给我,问我要再用第二次麻黄汤吗?我想:糟糕了,教助教的班要害死人了!赶快问助教尺脉有否虚?先吃小建中补好,补好再用桂枝汤发就好了,后来助教就用桂枝汤发好了,其实第二发不要用麻黄,麻黄会让人变虚,所以顾护人的正气是很重要的。

见到邪气,并不是把邪气赶走就好了,要紧是这人本身的生命能、元气是否能够保护在很好的状态,所以在这条写什麼,都不用记得太清楚,至少记得:如果得到这种汗孔没有开的这种麻黄汤类的病,第一发可以用麻黄,第二发就不要再用麻黄了,麻黄汤要用的时候要小心。


9.【7.27】阴阳自和
【7.27】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7.27】、【7.28】这两条都是在讲「勿治」的学问。「勿治」就是不要加以干涉,【7.27】说在治疗一个病人时,可能用过发汗法、吐法、下法、也可能这患者有失血,比如说这患者可能刚好是产后,或是刚流过鼻血,或是亡津液,就是当用了下法了或其它的方法,大汗都会伤津液,病患在治疗时受到这些损害,现在把病治得差不多了,可是病人这些治疗过程的疮伤,要不要处理?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也就是说,患者身上的病邪已经离开了,比如说可能用麻黄汤发了大汗,但虽然这患者被发得很虚,津液也没有了,至少他邪气已经赶走,就要去看他是不是身体真的已经可以不用处理,稍微把一下脉,看患者是不是已经阴阳自和,(阴阳自和有很多讲法,如果用脉象来说,就要把一把,如果同学平常有在把脉,把脉就不会这麼困难,如果脉象已经回复到以前的状况,就OK,如果上焦脉(寸脉)和下焦脉(尺脉)是跳得完全不一样的,或是左手跳法跟右手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形状,大小、强弱都差很多,寸关尺都差很多,左手跟右手差别太大,代表身体的阳跟阴是不和的),这样可能要有一些挽救的措施,如果把到的脉,三部,浮中沉,左右手都有一个同样的调子,身体的每一个部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脏跟那个脏都有一个共同的调子,代表身体有一个正常的能量发动了,如果是这样,就算身体有什麼损伤,也不用理它,让患者喝点稀饭,多休息,让身体的运作帮患者复原。

阴阳自和还有一个讲法,摸患者的皮肤,是有一点湿润的感觉,不是出汗,不是乾乾地,因为人如果阴阳不调和,皮肤是会乾乾的,皮肤有些湿润的感觉,嘴巴没有很渴,因为生病之后,多多少少会有点渴,但是没有渴到很烦燥的感觉,可以问病患,如果吞口水,还有口水吗?患者说:「还好」,有口水就有气可以上得来,所以嘴巴还有口水,皮肤还能湿润,这也是阴阳自和的象徵,张仲景为什麼要这样讲?因为【7.27】、【7.28】讲的都是很一样的。


10. 【7.27】、【7.28】:不要医疗过当。
【7.28】大汗之后。复下之。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

「大汗之后。复下之」,大汗之后,又用了下法,但这裏不是医坏,因为有的时候表邪用发汗法,有些表邪转到裏面,变成阳明腑证,所以要用下法,这是一连串,不是误治,但是即使不是误治,病人又出了一身大汗,又狂拉,津液一定是受损很多,身体的水份一定不够,经过了这麼多的疗愈的过程,如果病人跟你讲:「我好久都没有尿了?」,你应该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他已经受了很多的损伤了,所以要等到身体自我疗愈的机能回来,肠胃重新地吸收水份,再慢慢地产生津液,再转输到津液该去的地方,然后再有尿,这是理所当然的。

张仲景就说:「如果这样的疗愈过程之后,患者尿不太出,这是津液跑掉太多了,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就是不要理它,不要做什麼干涉,等等看,小便就会回来了。宋本「久久小便必自利。」是写「后小便利者」,就是以致於后来小便回来了,病就好了。

【7.27】、【7.28】是身为医者很容易鸡婆的地方,比如说医一个病人,医到感冒快差不多了,折腾了两天总算差不多了,患者说:「我尿不出来。」,你就心想「又有可以开药的机会了」,就给患者吃利尿的药,这会害死人,因为患者已经损伤两次了,再利尿一次,就是第三次了,病就很难好了,很惨。所以张仲景在提醒医生不可以多事到破坏到人体自然的疗愈的机能,比如之前看到这患者又发汗又拉肚子,患者已经很虚了,如果再让处於自我疗愈的阶段的病人,你觉得他血虚、阴虚,所以补血滋阴:地黄、石槲、麦门冬、生地黄、玉竹、西洋参都下去,这样子病人不会得到滋养。

因为身体恢复运作,微微的阳气要走通全身,达到疗愈的效果,这时候很怕阴药把这微微的阳气浇息掉,这时候如果滋阴,就把身体可以走通的这些能量都纠缠到没有辨法疗愈,这时候如果因为之前损耗了津液,而随意的投以滋阴的药,会把病人害死。

在这些片段,在疗愈的过程,必需要沉得住气,不要做过当的治疗,(过当的治疗,就好像西医说的化疗,化疗对人体有很大的损害,同样的,在中医的治疗,也有过当的治疗),这两条是很有意义,因为这两点,有一天,你的医术比较熟练了,很容易手痒,发生治疗过当,就在这种地方。

我觉得【7.25】、【7.26】、【7.27】、【7.28】这几条,都是第一遍读《伤寒论》,保证读完就忘了,至少我读完第三遍、第四遍,我还觉得有读过,我是觉得我读完就会忘。

南投有一个老医者,从小脾肿大,只有小学毕业,就在家自己读《伤寒论》读了三十年,现在有很严重的绝症的病患他也处理得很好,他身边有一些帮忙他的小姐,也都是他医好癌症的,用一些很普通的方,可以治到大病,医术好得不得了。天底下,只要我们好好的跟《伤寒论》做朋友,做二三十年,总是有益处的。

我觉得读《伤寒论》最有趣的部份,是即使读到现在最无聊的条文,也会觉得自已开药时,自己医术有变好,每读几条,就会进步一点,这是很确实的感觉,当然这是一个慢慢修炼的过程,如果要变成天下万包医的境界,这要跟《伤寒论》做三十年的朋友,因为我不认为我一个教书匠,能帮你们做这件事,因为我自己的学习计划是还要跟《伤寒论》做二十年的朋友,看看医术会怎样。因为我就算很用力教,听了也会忘记,或许有些方没有用到,会忘记它的存在,我觉得它并不艰难,它表达很浅白,问题是我自己读《伤寒论》第一遍、第二遍时,还是处在完全不能上手的状态,所以如果这是同学这是第一遍读《伤寒》,我想不必期待太多,至少多学几条,就有多学几条的好处,家常感冒,总是愈来能愈处理得好,如果因此能跟《伤寒论》变得交情更好,读它二三十年,会有蛮奇妙的经验。


11.【7.29】:误治之后,阴阳两虚,视病人的实际状况,再给予方剂。
【7.29】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

【7.28】损伤津液的过程,写说「大汗之后。复下之。」,我说这不一定是误治,因为正确的治疗过程,也可能用这样的方法,可是这条是「大下之后。复发汗。」,这样就相当可能是误治的状况,因为感冒都是从表面到裏面,通常这种状况是下了之后没好,才发现自己错了,然后才又再发汗,这样子的过程,当然就会让病人的损伤很大,我觉得中药,尤其是《伤寒》的方子,很多方都是有病治病则病受之,没病则人受之,如果是误治的过程,人是会受损比较大的。

当用了下法,又用了汗法,身体不但有津液的损伤,而且身体经过这种莫名其妙的搬运过程,就是本来不应该打这裏,打这裏,身体状况乱七八糟,不但是津液受损,而且是元气也会受损,当津液跟元气都受损了,「其人必振寒。」,就这患者会虚冷到发抖的感觉,然后「脉微细。」脉就好虚,快把不出来,「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之所以会变得这麼差,这是因为它的裏外都被弄虚了,因为如果是不适当的下法,肠胃都会被打得很虚,再发汗,表面的元气会再虚一次,这样的情况,患者的能量太不够了,所以脉就会很细弱。这条张仲景不给方,其实也蛮有道理,因为这个状况,我们很难说一定给什麼方,因为这个状况用古方的可能性幅度还蛮大的,【6.30】用甘草乾姜汤复其阳,再用芍药甘草汤复其阴,就是当阴阳都弄得很虚时,张仲景提出先救阳再救阴的观念,(这也是经方派变成火神派,先救阳再救阴的原则是存在的。),可是想想看,像甘草乾姜汤这麼温和的方,它就说喝了之后要过了十二个钟头,人才会慢慢暖回来,也就是阴阳两虚的人,要救阳也不能一下用太猛的阳药,因为太猛了,这患者一下子被烧乾了,这一条当很多读《伤寒论》的人,会很想当然去连接到后面【7.39】「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因为很像,当然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好处是又有芍药,又有附子,很养阴,附子也很能养阳气,可是历代医家在处理这条,也有人说在阴阳两虚下,芍药甘草汤都还有可能太猛,所以说不定有更温和的调理方式存在。这样的一个状况如果真的出现的话,要用什麼方,大家要有一个考量,因为我觉得等到《伤寒论》上到后来,大概养成一些很奇怪的惯性,四逆汤就用下去了,但是如是连芍药甘草附子汤这样的汤都有人觉得它太猛,四逆汤就有可能不是那麼适合了,所以实际上转成什麼证再观察,至少这样的过程,我们要晓得,不一定是绝对什麼方法是最适合,要看病人的状况,病人的手脚到底有多冰,渴不渴、有没有身体僵硬?有没有抽筋的现象?再决定要用什麼方。如果不是感冒,只是一个人单纯地「比别人怕冷」,那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首选之方没错。


12. 【7.30】:感冒看过西医,打过点滴、退烧药,再看中医,常见的状况。
【7.30】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乾姜附子汤主之。

汉朝张仲景很头痛的下法这件事,到今天其实退烧针、打点滴,都会有同样的效果,就是让自己的阳气忽然冷掉,让邪气内陷,如果遇到的感冒证状是感冒之后先吃伏冒碇、普拿疼,或者看个西医,打个点滴、退个烧,再跟你说他很难过,你又想收这个烂摊子,让他发汗,最后可能出现【7.30】这个状况。【7.30】证状不复杂,但蛮考功力的。

【7.30】、【7.31】讲营卫互动的关系,这两条在临床上蛮少见到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会给我很大的快感,因为它可以让你看到,张仲景的医学,可以有那麼细,可以在种种的细微变化写到这麼仔细。

【7.30】是以不当治疗作为开头,先用下法,再用汗法,这患者就发生白天很烦躁,不得眠,患者会想说是病人应该多休息,但是翻来翻去,会觉得躺著很难过,这是「烦躁不得眠」,不得眠不一定是要睡不睡得著,而是躺著非常不安稳,而且心情也是非常烦乱,这样的状况。

下过,也发过汗了,理论上感冒也打得差不多了,为什麼在床上会滚来滚去,那麼难过呢?这裏小心,不要看到「烦躁」就想到大青龙汤证、白虎汤证,这差太多了。那还有一个奇怪的特徵:到了晚上天黑,就躺得比较平,到了第二天,天亮,又继续烦躁,就是有很明显的昼夜的差别,然后患者脉证是「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张仲景的书,口渴常是标示往阳明去的可能性,因为阳明病,无论是白虎汤证,还是承气汤证,人都会很乾渴),不渴,所以这个烦躁,很可能不是属於阳明,(这些条文,是很实用的,帮人看病时,是要把这些条文,一条一条排除,才能找到到底是什麼病),因为有的时候,看到这人烦躁,「不呕。不渴。无表证。」,还没等到晚上,就先开药了,但是烦躁时,要先看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如果没有口渴、想吐的感觉,(口渴标示是阳明,想吐一般是少阳,标示的意思是决定这患者有否少阳证,也不是光看呕吐,可以问患者侧面按会不会痛,嘴巴苦不苦,耳朵有否塞塞的,少阳的一整个区块都可以问诊一次,我看陈助教在帮人看病,都会问一些很不相干无聊的问题,每问一个问题,病人都说:「我这没有。你这医生好烂,都说不准。」,这不是说不准,要把这些条件排除掉,问了才知道这条经不用处理),无表证,(如果这病人还是在太阳区块,风邪寒邪还在人体表面,这个人怕风怕冷脉浮,这些都是太阳病的指标),现在没有三阳的指标,脉沉而微——因为这地方有一个非常暧昧的标示,因为有人说没有,有人说有,就是【7.30】脉是沉微,【7.31】是沉迟的,一条是脉沉微,一条是脉沉迟,到底标示是什麼?像陈大剂,我觉的他提示这标示还蛮有意义,他说:「脉沉微,或是脉沉迟,六经传变中,脉沉微是少阴病,脉沉迟是太阴病,也就说这病标示出这患者身体的那一个部位很努力要让身体好起来,如果是少阴区块在努力,就是脉沉微,如果是太阴区块在努力,就是脉沉迟。」这是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跟另外一个说法并不冲突。

而「身无大热」,在这一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因为这个病证本来是要说「当患者身体被下过,本来邪气还在营卫这些比较表面的地方,被误下了,就邪气就全陷进来了,然后再紧急发汗,原来生病的状态是营卫之气挡著病邪,现在全部被扯进来,再全部被丢出去,身体可能会发生一个状态,营气本来就走在脉管,所以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卫气就可能被这个动作打散掉了。」如果卫气被打散,而邪气还没被去乾净,身体处在表面保护身体的卫气非常稀薄的状态,而且这卫气还掺杂邪气,当卫气很虚而且又有邪气掺杂在裏面,身体会有烦躁的特徵(教太阳篇时,说人的卫气是白天出来保护我们,到了晚上卫气会收到营气裏去休息,得到滋养,第二天才再出来,所以白天容易出汗,跟晚上容易出汗是不同的,白天属卫,晚上属营,所以说要早睡,可以让卫气跑到营气裏去休息,如果一个人卫气很弱,又掺杂邪气,白天很弱的卫气想要跟邪气作战,可是打不掉邪气,当正气不能摆脱掉邪气时,人会烦躁),白天处於卫气的时间,它很努力地工作,想把邪气打掉又打不掉,这患者烦躁的不得了,到了晚上,卫气就收到营气裏休息,这样就不打了,就剩下一堆烂摊子,所以晚上就没有特别的感觉。

这个说法它有第一个佐证是它的汤剂,乾姜附子汤的走法,刚好是补到卫气,另外一个佐证是【7.30】存在跟它成对的条文(将来教柴胡汤时,会教到热入血室的问题:【8.24】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就是《伤寒论》提到一种感冒是女人特有的,女人在月经来的期间,如果感冒,感冒会呈现一种特殊的状况,因为前面讲麻黄汤证,不是都讲如果麻黄汤证可以喷鼻血,就可以把邪气喷出去,感冒就会好,可见身体如果有血要流出去时,是一个可以趁机可以排邪气的机会,所以鼻血又称红汗,女人月经期间到了,也是等於有血要离开身体,身体的抵抗机能,就会把邪气都往月经的血裏面丢,身体可以借用从这个太阳区块或阳明区块,把它丢掉子宫的血裏面,可以藉著路径是少阳区块,身体侧边的三焦之气流动的地方,藉著这个区块来丢,所以女人在月经期间的感冒,常常会转成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比如说,我表妹得了桂枝麻黄汤类的感冒,一把脉,脉变成弦脉,而不是浮脉,就问她是否是月经来了,她说对,就是月经来,自然的所有的病邪会跑到血裏去,随著血出去,在这个月经要来的转移过程时候,身体要把病邪转到经血裏去排除,那个时候,《伤寒论》就有这个条文,说这个女人会「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就是白天会很清醒,动作好像还好,晚上就会好像跟看不见的人讲话,张仲景就说,这不用理她,等月经血流出去了,就会好了,所以当邪气跑到营血之中时,人就会产生跟【7.30】相反的状况,就是白天好好的,晚上发疯,因为我们就知道,《伤寒论》裏面有成对的条文存在,而热入血室是邪气确确实实地往血裏走,就知道【7.30】邪气是比较在卫分的。

至於「脉沉而微」,这第一层意思是标示患者的少阴区块在努力做一些事,另一点,也可以说是人的脉,刚按到就觉得很有力,就知道这脉是浮起来的,按到底下,才知道这脉,表是这脉是沉的,人比较表面的气是卫气,比较裏面的气是营气,脉沉而微也可以是说这个人的看不见的能量的屋顶(卫气)被拆掉,所以把到的脉,是没有屋顶的脉,陈大剂在讲这件事就是说:「太阳区块的卫气,已经因为乱医一通被剥掉了,然后剩下太阳底下的少阴顶著,上面的一层卫气被剥掉(这有一个特徵,就是身无大热),卫气是抵抗病邪的最代表性抵抗力之一,如果有足够的抵抗力去抵抗病邪,照理说会发高烧,可是却没有高烧,烧不太动的样子,所以正气其实是很弱的,如何去补充卫气呢?

在这边,我们之前说,表阳虚,卫气裏面阳气不够,於是这患者就会疯狂流汗不止,要虚脱一样,然后小便不利,是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是一个很代表性把阳气带到卫气来的汤剂,这裏为什麼不用桂枝附子汤?因为这也是【7.31】用桂枝新加汤的理由,(今天这堂课一开始时就说:「有些时候,可以透过太阴走太阳,有些时候,要透过少阴去走太阳,因为太阳是得到很多不同资源的区域。」),桂枝系统的药是从太阴去支援太阳的,可是这地方的太阳最需要的支援,不是来自太阴,而是来自少阴,所以它所呈现的脉是脉沉微,而不是脉沉迟,这是有此一说,但这是蛮合理的。


13.乾姜附子汤的煮法及科中的吃法
乾姜附子汤,其实附子这味药,不一定会让人觉得很热,也就是附子的力量是纯阳的,但是它的力量比较是在於走通人的全身,所以它推送药的速度很好,但附子这味药却不一定是热药,附子要热的话,要加乾姜,为乾姜可以提供相当的暖度,让附子带著乾姜去运行,这样才有暖的感觉,(先复其阳再复其阴的甘草乾姜汤,它就是甘草跟乾姜两味药,让甘草这样很缓的药,让乾姜慢慢地发挥,这人才会慢慢地变暖,如果要这人快点变暖,就可以甘草乾姜加附子的四逆汤,桂林本的四逆汤是有人参,而宋本没有人参,四逆汤的基本结构是甘草乾姜加附子),四逆汤在这裏为什麼不用?因为四逆汤一旦有了甘草,第一个,药效会变得比较缓和;第二个是,凡是用了甘草的药,这个药会变成从中焦作用,(比如说脾胃跟肌肉是一体的,一旦用了甘草,药就会从肌肉裏传过去,所以手脚很平均地慢慢地暖回来,这是四逆汤的药性),现在要修复的不是手脚冷,而是最表面的一层卫气没有了,要让药走到更表面去,愈阴柔、浓的药,愈走裏面,药性愈粗糙,阳就比较多,愈走外面,这是药的精粗,乾姜附子汤跟白通汤算是伤寒方裏几个最粗糙的方之一了,它的粗糙来自於首先乾姜一两,桂林本是写炮,而宋本是写不炮,炮不炮都可以,(伤寒方如果写乾姜要炮,不可以用药房的炮姜,因为药房的炮姜已经是烧成炭,不热了,张仲景写的乾姜炮,是把乾姜再烤一下,让乾姜热力再温和一点,而药房的炮姜已经是不热的止血药了,没什麼用),附子是一枚,桂林本是写炮附子,宋本是写一枚生附子,这裏用生附或炮附都还可以,生附子一枚是确实有汉代的三两,可是炮附子就没汉代的三两,我通常用药,不管是生或炮附子,我都会用到汉制三两(折合今日约一两)这麼多,乾姜一、附子三的比例,因为现在附子的品质已经在下降,用多一点,感觉上比较好。

它的煮法是三碗水煮一碗水,顿服(顿服就是一次喝下去),药煮愈久,药性愈柔和,像是桂枝汤七碗水煮成三碗水,煎煮的时间有四碗水这麼多,有四个时间单位,而四逆汤是只有1.8单位,后面【7.31】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是12碗水煮成三碗水,就是煮很久,让这药比较偏阴柔,小柴胡汤也是12碗水煮成三碗水这麼久,这个方煮这麼短的时间,就是要取药性的最阳最粗的部份,不过这个煮法上,我觉得这个汤剂这样煮可能会太险,如果是用炭炉煮或煎药炉煮,都不太险,但用瓦斯炉煮,会煮出附子刚好把你麻倒的半调子状态,因为附子的毒性是要经过煎煮的,让附子的毒性分解掉,如果是生附子、炮附子(有些炮附子炮的不好,有些同学吃真武汤被麻倒了,如果用炮附子要用这种短时间煎煮的话,我想炮附子还是到生元去买,因为生元的炮附子确定是不毒的,所以煮的时间短没关系,一般我们家附近买的炮附子,很快火的煮,通常会被麻倒),附子要分解它的毒性是滚的厉害,分解的愈快,曾经教桂枝汤时估计过,桂枝汤的七碗水煮三碗水,煮掉四碗水的时间单位,如果是用古时候的时间单位炭火来看,可能是半个钟头就煮好了,意味著这裏只要15分钟就煮完了,如果是用瓦煲用炭炉煮,它的炉火真的是很旺,热度很高,锅子一放上去,没几分钟就火大开,如果是那麼强烈的火,有可能在15分钟内附子毒性分解完,可是一般瓦斯炉,小小火可能没有办法,用瓦斯炉或煎药炉,要一个钟头才有办法,确保附子的毒性分解掉。煎药炉其实火力是很弱的,通常三碗煮一碗要一个多钟头。附子如果要用古时候的煮法,比较险一点,但不是没有希望,瓦斯炉跟煎药炉,宁可让它煎慢一点,让它滚的时间有到一个钟头,让毒性分解完全。

但是先不论怎麼煮,科中乾姜1附子3,但是科达、明通的附子三瓢是让人麻到的,顺天还不会,庄松荣有多好,我不知道。


14.甘草乾姜、乾姜附子汤、四逆汤的药性走法及比较
如果是生附子用在这个方(宋本是用生附子),生附子是有破阴实的效果,因为药性生用比较偏泻,熟用比较偏补,生附子比较能把卫分的邪气赶出来,卫分的邪气不走,是因卫分的阳气太弱了,所以邪气才掺杂在裏面,这方子如果是用熟附子、炮附子补充阳气,它邪气自然也留不下来,所以这方子用生附、炮附子差别不会很大,如果生附子跟姜一起煮之后,它的药效会有点像炮附子,所以就当做生附、炮附之间,一般煮《伤寒论》的方剂,如果是煮成三碗,放一枚附子,平均一枚只分到三分之一,可是这裏是一枚附子只煮成一碗,所以这裏附子的浓度是很浓的,一次就喝下去,一般的医生是说,如果喝一次没有好透,就喝四逆汤收工,这汤就喝一次,这汤喝下去后,药煮时间那麼短,药性还那麼粗,乾姜附子这两种最阳的药,因为甘草乾姜汤吃下去后,(生姜会跑,乾姜不会跑),暖度是慢慢地从脾胃到肺的地方,慢慢地肺气变暖了,经由肺跟全身的气是相通,所以全身慢慢暖回来,所以甘草乾姜汤,是走肺的。而多一个附子的四逆汤,是平均地走在四肢;如果拿掉甘草,会往最表面冲,一旦失去了甘草,这药就失去中间轴的坐标点,哪裏属最阳的部份,就往哪裏走了,所以就可以到达身体的表面。

另外一点,如果用单纯的说法,四逆汤是用来救逆回阳,(回阳当然是回肾阳),少一味甘草的乾姜附子汤,它的作用点,大概也是以肾为主,因为附子大概也是比较以肾为主的药,如果把四逆汤能暖肾阳的效果,附子加重三倍,再把甘草拿掉,暖肾阳的效果就会突然变得很猛,很猛的效果是怎麼作用?肾是少阴区块,如果要把一个很热的药丢到少阴,又故意让这热药会跑留不住,就从少阴屋顶冲破跑到太阳来,就会把太阳层破洞补起来,把这药故意丢进少阴,丢进少阴容不下的药,让它从少阴喷上来。

所以在这个方子裏面会让人想到让跟下一条相比,它比较是从少阴赶快的填补太阳表面的元气。而下一条是从太阴。

可是可能这裏还会给人留下一个疑点,就是:如何能断定这个方,的确能修补到人的卫气呢?附子暖肾,乾姜暖脾,为什麼喝了这个汤不是觉得肚子暖暖的、背后暖暖的?如何知道一定会补到「卫气」,用药只到讲到形而下,它都是虚幻的,这一堂课从开始讲到营卫的问题,我想学西医的一定会觉得很怪,因为营卫的问题是非常形而上的医学,用解剖无法找到很适切的证据来说明《伤寒论》看到的这样的人体。

那如何可以知道修补到卫气?我自已做了一个实验,在这本书前面篇章,有一个部份是在讲奇经八脉之病,这书也是讲一些原则,它说:「奇经八脉裏面,有个阳维脉,是维系著人身体的阳跟脉,阳维脉如果的受伤了,这人的皮肤会总是湿湿地,皮肤总是湿湿的,好像摸到青蛙的皮肤,好像是市场裏的鸡皮,凉凉的,但也不是出汗,不是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自汗。

他说「如果要修补阳维脉,就要调卫气」,最直接调卫气的方,就是乾姜附子汤。我请这种患者喝过(大约煮了四十五分),喝了几次,再摸他的皮肤,果然就乾了,所以这汤能修补到卫分。

这种「皮肤常湿」的状况,如何跟流汗搞清楚?触感是不同的,从这点来看,这的确是这方剂一层一层的有无甘草、有无附子,可以走到哪裏或再走到哪裏。


15.喘的分别
学这些东西时,最好有横向整理的思考角度,就好比说当每个条文出现同样的字,比如说:「烦躁」,就要去思考还有那些其它的条文有「烦躁」,可能白虎汤、茯苓四逆汤、大青龙汤证都有烦燥,《伤寒论》裏有很多其它相关的「烦燥」的条文,吴茱萸汤也有「烦躁」,要去思考同样是「烦躁」,到底要怎样来分辨它们的「烦躁」是那一种的,这是大家复习功课时,要想办法做的功课。

因为《伤寒论》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辨证的技巧。

比如说当看到太阳篇的「喘」,就要想到《伤寒论》那几处有喘,比如说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麻黄汤、麻杏甘石汤证也都有「喘」,这些要如何分?麻杏甘石汤证的肺是又乾又热,所以右手的寸脉是鼓起来的,咳是乾咳,是铿铿地声音,小青龙汤证有咳的话,吐出来的痰一定是稀稀的,是肺裏的水太多了,麻黄汤的喘,一定是脉浮紧,怕冷无汗,葛根芩连汤的喘就不用分了,一定是拉肚子,就以拉肚子为主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是脉浮缓,一般是恶风,呼吸道开始不顺。

所以学《伤寒论》这些地方的功课,是不可以偷懒,就是同样是一个喘,要分得出那些喘,如果真的做了这些功课,我想会觉得学《伤寒论》学得很心安,因为《伤寒论》中在生活中最好的一点之一,是非常切合实际,如果不是从这个角度去接触中医,而是脑海裏面存在五脏六腑阴阳、肝阴虚、肝血虚等,如果遇到刚才所提的乾姜附子汤证,都不是什麼腑什麼脏的实虚,或者刚才所提的病人常自汗出,这也跟什麼腑什麼脏的实虚没什麼关系,所以一般中医在讲的黑话,根本凑不到《伤寒论》裏的范围,所以张仲景先教如何看六经区块如何分人体的层面,这种分法,并不完全对应那一脏那一腑,而是人体有这些别的层面,今天要谈的层面是非常粗浅的,同学学到风湿篇时,会重新学风跟湿走到哪一层会有什麼证,就是这样一个分层的方式,是临床医学非常有效的处理方法,可是这些不是中医的黑话可以包含的范围,所以人的最表一层卫气如果出现破洞,就是乾姜附子汤。

002讲义P30-38.pdf/p38,有日夜轻重的治法,是
陈士铎的方子,傅青主也有,但我没有选傅青主是因为要让同学看一下陈士铎的这本书的格式,《石室秘录》有「天师曰」等,是陈士铎说他书的来源——傅青主的医书跟陈士铎的医书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傅青主的年代比陈士铎要早,如果说是傅青主的流派传给陈士铎,奇怪的是相比之下,陈士铎的是完整版,而傅青主的男女科,像是残缺版,怎麼会后来比前面更完整,会让人觉得是不是在傅青主背后有某个门派,把东西交给陈士铎?这个想法有它一定的可能性,因为傅青主的晚年,跟陈士铎拿到这个资料的时间太靠近了,种种的流传指标不可考。

讲义写日治法、夜治法其实是一样的,《石室秘录》的天师说:「白天病变得比较严重,发寒发热,白天烧晚上不烧,就要天亮前先喝药,趁卫气出来前,把邪气抽乾净。」,因为傅青主跟张仲景的方子各有妙处,像张仲景是从少阴去开太阴,像傅青主则是从三焦去开太阳,是走柴胡汤的系统,就是从三焦之气开出去,然后把邪气赶开,因为卫气有四个源头,所以走那个都是对的,用柴胡系的药,三焦开太阳,然后用一些祛邪气的药,走三焦,一样可以做到他想做的事情,这是傅青主治白天病变的比较严重。

16.子宫肌瘤傅青主的治法
治白天病变比较严重的用乾姜附子汤就可以了,傅青主的方,显得可有可无。


但是晚上这个治法,傅青主这个方子就用得很漂亮了,用了很多滋阴的药,然后在滋阴的药裏加了一些祛邪的药,傅青主在阴药裏祛邪的药,他的药漂亮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它的医生,就是一般对付肿瘤,大陆的医生用雷公滕、白花蛇舌草,这些又毒又厉害的药,肿瘤没去掉,命已经去掉半条,那种药都显得很蛮,很没医术可言。

傅青主治疗子宫肌瘤很有名的药是鳖甲跟荸齐,鳖是在水裏钻泥巴的,如果身体裏的血分跟阴分有邪,丢一只鳖就会挖,就很适合子宫肌瘤。荸齐跟铜钱一起嚼,铜钱就会烂掉,所以能够化坚消积,可是吃到人体,又害处不大,就用荸齐跟鳖甲来破子宫肌瘤,这样的用药是非常之漂亮,因为这样用药很没有伤害性,就是能够去除邪气,而且不伤正气,这裏鳖甲、白芥子、何首乌来把阴份的邪气拖出来,这算是用药用的很漂亮的作法,所以如果这人是晚上特别病的严重,就用这个方法,这两个方子可以通用在很多地方的。当然真正治子宫肌瘤,经方的强项还是抓主证,不是死守什麼方子,大便不通的,大便治到通,肌瘤也变小;月经篇太多的、出血块的,用芎归艾汤、胶姜汤,治血的时候顺便肌瘤就医到了。要抓主证,不是一个桂枝茯苓丸用到死。

如果晚上会发寒热,且带有一点烦燥,代表阴邪裏还有阳邪,就加一些补气药。

其实张仲景讲说:「白天烦躁不得眠,晚上安静,或是白天安宁,晚上会发神经乱讲话。」,这些虽然都是有道理,可是却不是绝对的道理,白天烦躁不得眠,代表还有一点卫气可以邪气抗争,如果卫气已经虚弱到没有,那麼他连白天都不会烦躁,就是全天候下班,就没有上下班问题,所以张仲景跟傅青主就说有其它的状况,将来教到少阴厥阴,有些情况真的是已经是完全亡阳了,阳气已经完全没有了,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这条一般医家称「无阳证」,不说「亡阳证」,因为真正的亡阳证还可以更多一点。

这条让我们看到可以从少阴去救太阳,傅青主的方让我们看到,可以从少阳去救太阳。


17. 【7.31】:桂枝新加汤是把津液由营分送到卫分。
【7.3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这条是说由太阴去救太阳,病证是很简单,可是日常生活中要辨这个证,还真的要整本《伤寒论》要很熟才行,就是发过汗,这人的津液被损耗,「身疼痛」,读《伤寒论》的人会想到麻黄汤、真武汤、附子汤、当归四逆汤…一大堆汤也会身疼痛,这主证还能用吗?

我觉得学仲景方,要会「消去法」,就是身体发完汗会觉得疼痛这个状况,有几个方跟这方很容易混杂,比如说麻黄汤证也会身疼痛,可是麻黄汤证的身疼痛是「脉浮紧而有恶寒」,而不是「脉沉迟」,在少阴篇有一个方附子汤( 附子汤是真武汤变出来的),它的效果有点像灸关元,张仲景说:「附子汤跟灸关元二择一。」,人觉得背上发冷,因为灸了关元,命门火够了阳气上来,背就不会冷了。治疗背上发冷的附子汤,另外有一个主证是「身体疼痛,脉是沉的」,跟【7.31】简直是分不出来,唯一分得出来是附子汤多了三个字「手足寒」,如果「身疼痛。脉沉迟者」加「手脚冰冷。」,这证状是附子汤,而不是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亦称桂枝新加汤,桂枝汤再新改一个版本,长沙古本称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宋本跟桂林古本的方是不同的,不但不去芍药还加芍药,宋本是用芍药四两,宋本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所以如果是麻黄汤的身疼痛,是因为寒气钻进来,中国人说不通则痛,有寒气钻进来了,所以气血运行不动,就痛了,如果是附子汤,就是身体这裏那裏都很冷,所以全身都疼痛,桂枝新加汤或附子汤都是很有机会用在女人月经时不舒服的方子,比如说月经来的时候,如果「身疼痛。脉沉迟者。」是很容易用桂枝新加汤的,月经来的时候,是容易「手脚冰冷。身疼痛。脉沉迟者。」的,就用附子汤,也有人月经来时,嘴唇乾燥,手心发热,是温经汤,这是月经不舒服时,就有很多的主证,可以用到《伤寒论》的方。桂枝新加汤跟附子汤的辨证点只相差「手脚冰冷」,这两个方剂,常常产后或月经后会用到。


18.桂枝新加汤的脉沉迟及人参选用的种类
血管裏是营气外面是卫气,一个人发汗后,也没什麼其它大病,为什麼会脉沉迟而身疼痛,像刚才说乾姜附子汤时,下过之后又发汗,人身体的屋顶掀掉了,只剩下少阴撑,一般发汗后,汗水出去,卫分会变得比较乾燥,因为水流失了,脉沉迟,迟脉在这条不太有意义,因为迟脉每分钟的跳动次数比较少,但是这一个汤证,其实不是针对迟脉,它的脉其实是缓脉加涩脉,也就是这个说这个脉不一定会跳得比较慢,但是脉把起来有点温吞吞,这种温吞吞的脉严格称缓脉,动得那麼不流利,有涩脉的感觉,迟脉会有缓脉跟涩脉的调子,手感上来讲,就会觉得跳得有点拖泥带水,所以总的来讲会有迟脉的感觉。

一个人为什麼脉会沉迟?通常这种人是营血之中,营分裏的血或水分不够,发汗之后伤了津液,所以营分要供应卫分津液的能力,还没有恢复,卫分的津液要从哪裏来?从营血来,营血的津液从脾胃吸收,所以当营血的津液不够时,太阳表的卫分就跟脾胃求救,帮身体吸收水的是脾脏,帮身体排出水的是肾脏,当然是要向脾脏叫救命,当向脾脏求救时,脉就沉迟,这是属於太阴病的脉像,另外一方面,脉沉迟是表示营血的营分太寒或津液不够的现象。

为什麼津液不够,身体会痛?
人体表面看不见的能量的大河流称之为经络或经脉,但是经络经脉以外的地方,人体就没有生命能在流动了吗?其实还是有,这些比较分支小的生命能,中医书裏称孙络(音逊络),就是低一级的小分络,在这裏本来是有很多的能量在流动,而人体的气的流动是需要水当它的媒体,所以人体的气跟水是很难分开的东西,当营分不能供应足够的水分时,孙络流动就会不通,这不通就跟摔跤瘀青的地方,或长脓包发炎的地方会痛一样,因为气血被淤塞住了,都是不通则痛。

这个病是告诉我们要如何让营分能够把津液补充到卫分,这是一个最需要做的事情,所以前面的乾姜附子汤是如何补充卫分的阳气,而桂枝新加汤是补充卫分的津液,因为要从营分把津液送过去,所以是以桂枝汤当底子,从太阴开太阳的路子,所以不用乾姜附子汤,乾姜附子汤送不了津液过去,但桂枝汤要送津液,要加补充津液的药,加了人参(张仲景津液不足就用人参),这个证状比较有效应该是西洋参,不然就用东洋参,党参效果差一点,红参就没用,粉光或东洋参是人参中比较能补充津液的,一般比较不用那麼计较,党参也可以,加两倍,但生姜要加多,因为桂枝能够携带的药性是在营分也就是脉管之中流动,用生姜才能分叉出去,在桂枝汤的结构加了人参去补充津液了,接下来要开津液能够到卫分,所以生姜要多一点,才能开出去,其它的芍药甘草大枣的作用是一样的,这裏宋本是芍药加成四两,而桂林本芍药不放,这个差别,并不会造成药性的太大影响,因为各有意义。

桂林版不加芍药的意义,因为桂枝往外开,芍药往裏收,这是基本结构,如果桂枝往外开时,已经背负了人参,芍药就不需要那麼多,人参是一个跑得很慢的药,桂枝扛了三袋水,根本不需要芍要来收它,而且桂枝向外冲的力道,由於生姜加量了,都会分消掉了,它还没走到底,旁边就已经漏光了(就像有条穿孔的水管),所以桂枝到最后也没什麼冲力,不需要芍药来收它,因为桂枝已经担负了人参的重量,又有生姜来分消它,所以桂枝的冲力,不用芍药来收它,这是直接以补充卫分的津液所需要的。

宋本芍药加到四两也OK,因为加了芍药也不会完全让这药没效,只是加了芍药(芍药能把静脉血收回来,芍药让血回到肝脏来养血),加了芍药的版本,就很适合用在女人月经之后或生产后的「身疼痛。脉沉迟。」,但手脚冰冷是附子汤,以这样的前提来看待它,如果新加汤证是发生在月经之后或生产后,因为产后如果受点风寒,有可能会变成这个证,因为当月经之后或生产后,会有血虚的状况,血虚的状况,会让血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津液,所以要用芍药加强养血的效果,这是对的,所以月经之后或生产后的新加汤证,通常是加芍药。

而一般的感冒的辨证点,如果辨出是新加汤证,可以用不加芍药的版本。一个人营血不足,津液太少,不可以加地黄来滋阴,因为加了地黄(地黄是连麻黄都可以束住的药)生姜就出不来了,所以不是滋阴药都可以用,只是要把一点点的血中之水开到卫分,张仲景就做了一个桂枝新加汤,像这样细微的医术,看《伤寒论》会让人惊讶,处理人体处理到这样,这是蛮惊人的。


19.桂枝新加汤的相反方泽泻汤,治疗血中水太多
还有跟新加方相反的方,因为这方子是在说如果血管裏面的水太少,人会有「身疼痛。脉沉迟」的状况,它要告诉我们的是,如果要补充卫分的水分,最好走营分补充过去,是走桂枝汤的路线,而不是走乾姜附子汤的路线,因为走不通。

另外这个方子在治疗卫分得不到营分的水、津液的供应,另外一个跟它相反的状况,如果一个人的营分裏面水太多,如果一个人的血管裏水分太多,这个人会坐在椅子上看天花板,会觉得天花板在转,这是泽泻汤证,从这裏就可以知道张仲景在另外一这个方的对头,是泽泻汤,(泽泻汤是把血液裏面多余的水拔掉),这些用药相反的地方,张仲景书中写的很过瘾,为什麼不是伏苓、猪苓?因为泽泻是去血中之水,伏苓、猪苓是用阳气引导水份,泽泻是从已经是液体的血之中,把不要的水再抓出来。

看到张仲景这样的教医术,实在是很幸运的事,张仲景教水循环,就一点一滴很细的告诉你,张仲景完成的人体结构学是一个非常难完成的东西,西医的人体结构是比较容易看到,因为只要把人剖开就可以看到,张仲景完成的人体结构学,很多气的运化等,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他要告诉你的人体结构,你也可以不相信,所以他必须把每个人体结构学的看法上面,会有什麼证状,而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会有什麼证状,对比来看,让你可以互相反证,知道这种人体结构真的存在,又另外告诉你,用什麼方剂来治疗,证明人体结构真的存在,但都不是肉眼看得到的东西,所以张仲景可以说是采取反覆「唯物辩证」的方式,让我们这些没有开天眼的凡人,也能看到灵能者看到的人体,《伤寒论》学久了,脑海会有灵魂是怎麼样的画面,虽然没有灵能,但可以抓住非五官世界的存在,我觉得学习《伤寒论》,不只医病那麼简单,对於活在这世界的感觉,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