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广场舞闯天涯:敬告中国家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2:06:04


出版说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是建设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一环。人力资源开发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人的优 生优育直到安死的全过程。对于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够更深一 层的研究和探讨,无疑会对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大有裨益。《警告中国家长》 一书,收集了近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在教育下一代问题 研究上获得的心血和精华,指出中国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的误区,深 入浅出,频有新意。尤其是结合新科技侧重研究了孩子的德育和智育的深层 次的教育问题,令人回味无穷。愿更多的家长同志读到这本书;愿更多的专 家学者研究人力资源问题,让我国人才辈出,四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敬告中国家长

第一章 父母与婴儿

婴儿与父亲


  过去,心理学家认为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在孩子三四岁时最重要,因为 这时正是开始建立性别和身份,展开道德教育的时候,但现在研究人员发现,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从出生时便开始了。
  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照管婴儿的能力并不差。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理 由因为父亲不常做某一件事,便认为他们不会做。那么,婴儿到底较依恋父 亲,还是母亲呢?
  答案是:无论在家中,或是在陌生的实验室里,婴儿想父亲抱或抚摸, 和渴望母亲一样,但在较有压力的情形下,婴儿较依附母亲,因为母亲照管 婴儿的时间较多,所以这是自然反应。
  但婴儿往往喜欢和父亲玩,因为他们欣赏父亲嬉玩时的独有风格。父亲 通常照顾婴儿,较母亲强有力,喜欢抛起婴儿,但母亲较温柔,较常与婴儿 说话。
  父亲对待男婴与女婴的态度很不同,研究显示,父亲较多接触头生儿子, 与他说话及嬉玩;但若是女儿,则较少与她玩。
这种分别,显示父亲在孩子还是婴儿时,便开始影响孩子的性别身份。
  根据一份研究,调查在婴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父亲与母亲如何看待新生 婴儿。结果父亲察觉儿子与女儿较有分别。对父亲来说,儿子较坚强,女儿 则较脆弱。
父亲这种态度,部分与生物有关,但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文化影响也可
以说是生物因素,当父亲与母亲交换传统角色,负责把持家务,照管婴儿, 他会常微笑,模仿母亲高音对婴儿说话。
当婴儿知道照顾他们的父母,但样子不同,做事方式也有分别时,他们
便会学习适应分别,而这则能帮助他们较易适应新环境及新人新事。 父亲对婴儿的认识发展,也有间接影响,如果婴儿每学会一样东西,父
亲便鼓掌,这可增强婴儿的信心。
  父亲无论是扮演婴儿的玩伴或教师,他们对婴儿的重要性,已较一般人 相信的为高。那些获得父亲经常陪伴的婴儿,较那些很少得到父亲照管的婴 儿,在发展测验上的成绩也较高。
所以,父亲们应该尽量肩负起照顾、抚育婴儿的责任,为了他们的未来,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面对他们的起初和现在。

怎样才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


  在美国加州,怀孕 5 个月的母亲,就要为腹中的胎儿“上课”;主要是 给胎儿聆听美妙的音乐。
  胎儿在母体里,最早的接触是声音,如母亲的心跳、脉博等,利用先进 仪器让胎儿在腹中欣赏音乐,有助于他(她)的身心健康成长。
  妇女在怀孕之后,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由喜、怒、哀、乐等因素造 成的情绪激动减到最低限度,多看美丽的风景、图画、多接触美好的事物, 避开令自己情绪激动的东西,不要阅读恐怖、悲伤的书籍或看恐怖电影,如
  
此使母体心境平和舒畅,让胎儿在母体内轻松成长。研究证实;子宫内的胎 儿,也有记忆能力,而且会受母体与环境改变的影响。
  实验显示:将扩音器放在孕妇隆起的腹部上,经常让胎儿聆听美妙的音 乐,到胎儿出生后约一周,就会选择他 (她)所熟悉的声音。专家的研究 证实,大多数的婴儿会选择母亲的心跳声以及在母亲腹中听过的音乐,由此 可知,胎儿是有记忆能力的。
  从统计上也发现,怀孕过程顺利、生理,心理及情绪较佳的孕妇所生的 婴儿,比状况较差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发育上理想得多。另一项统计则显示, 剖腹生产与自然生产的婴儿,在人格发展方面,亦略有不同。为此,心理医 生劝告,当婴儿出生时,应尽量减少用药物帮助出生,药物对初生儿或多或 少具有一定的影响。胎儿的发育,与母亲的情绪、生理状况、环境等都有密 切关系,因此胎教不止牵涉个人因素,还须家属支持、照顾,以及良好的外 部环境。
  好的胎教,不单只是听听音乐、散散步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心理与生理 两方面的互相配合,使整个怀孕过程,始终都顺利。这个过程的准备,应在 怀孕之前就开始。当生理状况不佳,心理不平衡,或经济困难,生活不安定 的时候,都不适宜怀孕。

孕妇所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由日本医科大学一些教授组成的厚生省研究班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 的行为并不是天生一样的,而是有很大的差别。他们认为,这可能与孕妇所 处环境的声音有关。于是,他们首先研究了孕妇子宫内声音,结果不仅记录 到母体大动脉血流的声音,还记录到胎儿母亲的声音和来自子宫外的震音。 接着,他们又用声音刺激胎儿,胎儿心跳显著加快,从而表明胎儿对声音有 反应。
教授们又对 60 名孕妇的居住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出生三天到七天婴儿
的行为与环境有关系。结果是,家里养有爱吠狗的孕妇,生下来的婴儿对门 铃声、玩具碰击声、针扎的疼痛以及光线刺激等反应极为敏感,并且大都缺 乏自制能力,呆不住。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初生的婴儿也是这样。居住在 安静环境中的孕妇,生下的婴儿往往讨厌声音。而居住在噪音大、家庭人口 多等环境中,自 己不爱唠叨的孕妇,生下的婴儿能很快适应这种环境的刺激, 并对玩具碰击声、以及运动着的物体有一定的反应。
  室罔教授通过研究还发现,经常游泳的孕妇,生下的婴儿夜里不爱哭。 这似乎是胎儿受水中声音影响的缘故。

婴儿的哭声语言


  哭叫是婴儿的一种基本手段,它可以表明烦恼、饥饿、渴、不舒服、疼 痛??没有哭叫,父母就无法与孩子交流。
  母亲生下孩子的第三天便可以从一群孩子的哭声中辩出自己的孩子,甚 至可以明白孩子想干什么。父亲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明确程度要差一些。 母亲对孩子的哭声和某些动作会产生一种感情,并且总能把它们归为一种特 别的原因,孩子饿了,冷了,湿了,生气了,生病了母亲这种理解孩子需要
  
的直觉并非只与本能有关。声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每一种哭声都有一种确定 的声振,这种声振有自己特殊的意思。
  喊饿的哭声特点是协音调为 250 到 450 赫兹,强度为 80 到 85 分贝。表 示疼痛、失望、大怒和高兴的哭声也都有较为确定的声学基调。
  对于某些疾病,孩子的哭声也有特别的声音,这可以作为一种确诊病因 的因素。尖声可以便人猜想耳炎、脑膜炎、急性腹膜炎等,长久的哭声可能 与饮食有关或慢性消化不良有关??
  每当孩子哭叫时应该怎么办呢?是应该立即回答他呢?还是应该等他自 己平静下来呢?研究表明,最爱哭的孩子是母亲不会对其哭声采取适当行动 的孩子。
  因为父母对哭声的回答可以使婴儿尽快发展除哭以外的其他的交流方 式。
  一位博士解释说:“一些父母认为,对孩子的哭声作出回答只能更加强 他的哭声。应该宣传相反的看法。”
  “对新生儿的哭声作出回答可以使他开拓其他的交流方式,使他更加独 立并能忍受父母距他有一段距离。”

婴儿吐奶妈妈慌


  婴儿吐奶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一般与喂哺技巧有关,多发生于用奶粉 喂养的婴儿。不过,这也可能与疾病有关,如咽喉感染、肠胃炎、尿道炎、 肠阻塞、头部撞击引致的脑水肿或颅内出血、牛奶敏感??等等。如果你的 婴儿吐奶,就要留意以下步骤:
喂哺技巧
  用奶粉给婴儿准备奶时,要按罐上说明来调配奶粉和水的比例。并且不 可压实奶粉,否则,配制出来的奶就会太浓。奶水太浓,水份相对不当,会 损害肾脏;奶水太稀,容易引起吐奶情况。
奶嘴孔大小要恰当,否则婴儿容易将空气吸入胃部。
  喂奶时间要灵活,可根据婴儿的需要来喂。肚子饿了,应给他吃;不饿 时,就不要勉强。有时婴儿活跃了,能量消耗多了,提早要求喝奶,应该满 足他;如果他睡着了,迟一点喂奶,也无问题。他高兴就可以。如果喂奶时 间缺乏弹性,婴儿就会哭得太久或吃奶太急,因而吞进许多空气,吃完奶后, 就易吐奶。
  喂奶中途及喂奶后,替婴儿轻拍背部,帮助他将吞入的空气嗝出,但最 重要的是不要让他哭得太久才喝奶。
  喝奶后不要平卧在床,可把枕头或毛巾放于床单下, 使婴儿躺下时,头 部和胸部的位置较腹部为高,成 30 至 45 度角,可减少吐奶现象。
监察食量
  初生儿由出生后第七天起,以每公斤体重计算,每天约饮用四至七盎司 奶。
监察成长 若婴儿患病或营养不良,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体重,接着才是身高和头围。 何时见医生 整体状况不佳:如拒绝进食、哭个不停、情绪烦躁不安、精神疲乏或反

应迟缓。 呕吐物有胆汁或有血:与肠阻塞和食道炎有关。 喷射式大量呕吐:胃部出口(幽门)狭窄。
脱水症:口唇或舌干燥、眼泪和小便量小、皮肤缺乏弹性。 营养不良:体重增加不足。 其他症状:发烧、咽喉痛、肚胀或肚泄。
头部撞击后呕吐。 一般而言,与疾病无关的吐奶,会随着婴儿的成长,身体功能渐渐发达,
吐奶问题便会改善。

您的孩子好动吗


  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问题,并且不能集中精力,那也许是他的 扁桃腺过于肥大。这是牛津丘吉医院的医生们发现的。做一个切除扁桃腺的 手术,不但不会有伤害,而且还会立即显示出效果:好动症就会消失了。

小儿皮肤饥饿


  健康婴幼儿的啼哭有的是因饥渴所致,给以哺乳或喂食,啼哭会停止; 但有时小儿啼哭并非要求进食,家长只要需将抱起或抚摸其头面等处,哭声 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另一种饥饿现象,通常实践科学家称为皮肤饥 饿,它只能通过爱抚搂抱来解饥。
皮肤饥饿,即渴望相互问的接触和抚摸,是人类和其它热血动物所具有
一种特殊的天然需求。 皮肤饥饿在婴幼儿表现得更为强烈,他们需经常爱抚。当幼儿得到父母
温柔的爱抚时,心理上会产生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也变得十分自
然协调,因而适宜的爱抚有助于小儿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并有助于消 除紧张、疲劳。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可能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 良、智力衰退和行为失常等。观察表明,得到家长爱抚的儿童,一般身心健 康,反之则性情 孤僻。对年龄小的婴幼儿,父母每天可搂抱一次,睡觉前再 多在背部摸抚数次,以满足其“皮肤饥饿”。

婴儿宜吃哪类食物


  美国最大的婴儿食品制造公司向父母们发出警告说,不要为了防止婴儿 长大成人后成为大胖子而给他们吃过多的低脂肪食品,不应该过分限制婴儿 食品中的脂肪含量,不应该给婴儿吃脱脂乳。成人食品和婴儿食品的最大的 一个不同是:两岁以下婴儿的食品应该含有一半脂肪。脂肪对婴儿的正常发 育十分重要,有助于婴儿吸收各种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他们提出的其它建议是:
  ──推出一种包含各种营养素的婴儿食品。绝大多数婴儿在 4—6 个月后 就要准备辅助食品,父母们应该每隔几天换一次花样。
  ──避免高纤维食品。高纤维食品中所含的婴儿所需的热量和营养常常 都比较低。
  
  ──少吃甜食,不要吃含有糖的代用品的食品。现 在发现许多食品中都 用小苏打,对小苏打的使用应该适量。
  ──食品中的含铁量应该高。出生 4—6 个月的婴儿需有铁的供应,在这 之后,所有食品中都应该含有铁。

生个健康的小宝宝


  琼恩 38 岁时和 40 岁的理查结婚,她非常渴望生儿育女。可是,她吐露 心事“由于年龄关系,我生先天愚型孩子的可能性很高,所以我很害怕。” 先天愚型又名唐氏症候簇,特征为眼尾上斜、鼻梁特宽、四肢软弱,在 婴儿出生时便可以诊断出来。有这种缺陷的婴儿不断地呈现不规则的智障, 有些还附带心脏或肠道不正常。这种病的成因是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受母亲
年龄的影响──琼恩深感忧虑的,正是这个原因。
  许多在 34 岁以后准备当母亲的妇女,都有这种忧虑。她们通常为了发展 事业,以致延迟生育。延迟越久,生唐氏征候簇孩子的可能性便越高 40 岁以 上妇女的可能性约为 l%,45 岁以上的约为 1/65。
检验时间
  以琼恩而言,可能性大概是 1/300,因此她和理查决计生育子女。她知 道,到她怀孕 16 周时我们会进行一项羊膜穿刺术,抽取羊水样本化验。胎儿 是在羊水中生长的,检验有胎儿蜕入羊水的细胞。便可知道染色体的排列, 琼恩的检验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她如释重负,后来生了个健康的男婴。
她这次的经验说明了孕前就向医生请教是有必要的,这不但可以使有意
生育的妇女安心下来,也可能使她们预先知道可能发生的后果。在传统上, 妇女是在受孕后 10 至 12 周才开始接受检验。但这实在是太晚了,因为如果 有任何先天性的不正常,这时都已成定局。
夫妇生育子女的理想年龄是 20 至 35 岁。在准备为人父母时,他们应经
常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诸如步行、跑步、游泳、打网球和壁球等。 最重要的是必须慎重选择饮食。有的妇女一计划要怀孕便开始每天喝 1
公斤牛奶(因为牛奶含有钙和大量维生素)结果体重大增,一块普通份量的
乳酪便能供应孕妇所需钙量。孕前与怀孕期间,应该每天吸取大量蛋白质(例 如肉或鱼)、纤维素食物以及来自蔬果的维生素,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则 不宜吸收过多,因为这两种物质对胎儿发育并无裨益,徒然使母亲发胖。
不容疏忽
  吸烟能影响男女双方的生殖能力,已有明确证据。科学家发现,吸烟男 性的不正常精子的比例,比不吸烟男性的高;吸烟的女性比不吸烟的更有可 能生下体重不足的婴孩。美国最近发表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这类婴 儿可能身心两方面都永远不能完全康复。研究人员对 1 万多名 7 岁和 11 岁的 儿童进行检查后发现,吸烟人士所生的孩子在一般能力和计算能力上都不如 不吸烟人士的孩子,而且阅读理解力较低,身材也较矮。
  在妊娠早期喝酒过量,对孩子的身高和体重都可能有不良影响,甚至可 能导致孩子心脏有毛病、脑麻痹或弱智。更不幸的是,一个女人可能根本不 知道自己已受孕而继续酗酒,等到证实已怀孕时,可能已经造成无可挽救的 损害。
最近一项以 32000 名孕妇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每天喝两杯酒的孕妇,在

怀孕第 3 至第 6 个月期间流产的比率增高了 1 倍,喝酒量超过两杯的,流产 率增加 3 倍半。所以最安全的就是在受孕前后和妊娠早期滴酒不沾。
  像吸烟一样,喝酒也会损害男人的精子。不过,由于男人在其整个有性 活动的生活期间不断制造新的精子,所以只要他减少吸烟喝酒,情况便可以 好转。没有受到尼古丁和酒精影响的健全精子,成功受精的机会最大。
  近十年来,怀孕妇女的生活己大有改变。身怀六甲而仍出外工作的妇女, 如今已越来越多,她们继续上班上到妊娠晚期,有些一直工作到怀孕第 38 周。
  准备生育的职业妇女应事先妥为筹划,以便能减轻精神压力。如果妊娠 期间精神紧张,可能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削减胎儿所需的营养与氧。如 果上下班都必须搭乘拥挤交通工具,那就应该设法调整行程,避免在交通最 繁忙时刻上下班。
  为人父母的准备工作,最理想是从孕前开始,把它列为健康生活教育的 一部分。孕前护理的积极作用一旦获得普遍承认,流产和夭折的数字必然减 少,所发挥的效果绝不亚于以往的产前护理。这样一来,结果将只有一个: 做父母的会更快乐,婴儿则更优秀、更健康。

口才教育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上什么最重要?──口才,口才和交际能力是我们锐意进取、 推销自己的有力武器,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能的无价之宝。
正像我国的饮食文化忽视了营养学一样,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忽视了日语
艺术,甚至连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院也没有开设口语艺术课。这不能不说 是一个惊人的缺欠。1984 年 10 月,我国接待了 3000 名日本青年,他们大都 洒脱大方,善于言谈,而我国青年大都显得过于拘谨,有些人甚至是“足将 进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嚅”。
美国著名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都把口才与交际学作为必修课开设,连小
学都开设口语训练课。教师、司机、公务员、服务员和营业员等等都具有很 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优美的态势语言。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开始认识到口才和交际能力的重要了。北
京口语艺术学校招生简章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怕什么都不会怕学习,缺什 么都不要缺口才!

中国应改变传统的育婴方法


  日本的并川华芳子女士从 1972 年起,从事日中友好的工作。她能讲一口 流利的中国话,从 1983 年起,她作为日本工商株式会社的常驻代表来到中 国。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名曾从事过医务工 作的人,她认为:“中国应改变传统的育婴方法。”
  她说:“我参观了中国不少地方,亲眼看到‘蜡烛包’在中国依然十分 普遍。”她认为:“长时间用‘蜡烛包’裹扎婴儿,不仅会影响婴儿的正常 发育,还易造成婴儿皮肤及下部感染,诱发骨宽关节脱位等症。因为一个人 即使在梦中,手脚也是在运动的,婴儿就更需要动了。婴儿的自然姿态是手
成 w 型,脚成 M 型。如果包成笔直,他们在哭时,手脚没有自由,那么他们

更会在里面挣扎,此时,从他们的肺活量来讲,哭得就不充分。手脚的活动 与脑的发达密切相关,限制婴幼儿手脚的活动,对大脑的信号系统有不利影 响。”
  在谈到婴幼儿食品时,她说:“中国的菜一般都经过油料加工,给断奶 不久的孩子吃,不易消化和吸收。有的大人还将食物在自己嘴里嚼碎后喂给 孩子吃,不少父母总给孩子吃很多巧克力、果糖、喝汽水、可乐等,这都不 适宜,在中国的市场上,很少看到专为幼儿用的断奶食品。而断奶时期孩子 的胃肠消化能力比较弱,同时这个时期又是人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营养需要跟上去。我建议中国研究儿童营养和生产幼儿食品的单位,多出版 介绍断奶知识的书籍和育儿杂志,应该重视儿童断奶食品的研制,现在不少 国家的断奶食品种类很多,有用开水一冲就能吃的全锦泥、肝泥、南瓜泥、 牛肉泥、土豆泥等。
  对于孩子的带养问题,并川女士说:“我看到中国的孩子不是送幼儿园 就是由老人带领。一般说来,老人看自己的孩子,总觉得特别可爱。做了错 事,也舍不得责备。怕孩子摔倒就不让孩子跳动。每日待候穿衣、吃饭,这 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举动呆板而意志薄弱。小孩子正是求知欲旺盛,体 力、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运动量。能不能 为孩子多想点玩耍的方法。例如,在街道、里弄里腾出一点空地,筑个沙坛, 或在你家地板上铺一张草席,靠墙边做几个活动木架或用几个凳子围着,让 孩子自在地在地上爬,多动动手、脚、身体,这样可以锻炼培养孩子的脑智 力。”
并川女士接着说:“小孩子的衣服不要穿得太厚,但我建议孩子最好不
要穿开裆裤,夏天也不要光身体。穿开裆裤,一不卫生,细菌容易从肛门侵 入;二不安全,幼儿坐下时容易碰伤、擦伤;三不保暖,即使在夏天,也应 保持清洁、暖和;四不美观,大人小孩子,都有自尊心,当你看到那些穿得 厚厚的、活动不灵活的孩子,露着冻得红彤彤的小屁股时,作何感想呢?”

开裆裤穿到什么时候


  许积德在 1989 年第 1 期《大众医学》上撰文说,一岁以内的小儿,在小 便不定时,有的还不会用语言或手势表达确切的含意为了护理上的方便,需 要穿开裆裤。但到了一岁半以后,就应该逐渐过渡到不穿开裆裤,这主要有 以下几点理由:
  一、一岁半后的小儿更喜欢在地上乱爬,穿着开裆裤,外生殖器暴露在 外,泥土或其他脏物容易进入尿道口或阴道口,尤其女孩子的尿道短,细菌 更容易由尿道口粘上进入膀肌或肾,引起急性膀胱炎,肾炎。表现为高热、 尿频、尿痛、血尿或脓尿。
  二、穿着开裆裤,外生殖器暴露在外,小儿在无意中会玩弄外生殖器, 这种男孩子尤为多见,渐渐地小儿在玩弄外生殖器中产生了一种愉快的感 觉,从无意变为有意,从而养成手淫等不良的习惯。
  三、一岁半后的小儿,常常在室外活动。穿着开裆裤,臀部暴露在外, 前后不保暖,腹部很容易受寒,易患感冒。有此孩子腹痛可能与此有关。

婴幼儿多做手指活动可促进智力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手指的机能锻炼刺激
大脑,促进思维,发展智力。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上均占有 一个相应的运动区,其大小不是以身体部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与身体部位的 精细复杂程序有关。有人的大拇指在大脑皮层上所占有的区域,几乎要比大 腿在大脑皮层上占有的区域大十倍。手指的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刺激 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跃。大脑接受刺激后,又 能反过来使手的动作性,节奏性和灵巧性得以发展和提高。手和脑的活动相 辅相成的发展,可以促使智力发展。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因 此,婴幼儿要加强手指活动,这既能锻炼孩子手的灵巧。又能使他们更聪明。

婴儿的智力与母亲的养育方式有关


  美国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奶喂养的婴儿比用人工配方喂养的 婴儿更聪明。但是,这是由于母亲的养育方式,而不是乳汁本身的作用。
  一些从事营养学研究的人员发现在标准智力测验中,用人奶喂养的婴儿 的情况比用人工配方喂养的婴儿要好一些。在年龄为 7 岁半到 8 岁的孩子中, 那些用母奶喂大的孩子的智商与那些用非人奶喂大的孩子高 8.3。研究人员 认为,人奶里含有对婴儿脑细胞发育有益的荷尔蒙。研究人员证实,用人奶 喂养的孩子的智商高。但是他们说,一旦母亲的智商和养育方式受到控制的 话,那么,用人奶喂养本身对小孩子智商没有影响。

四岁:训练儿童口才的关键年龄


  口才的训练,往往与儿童时期语言思维的培养有密切关系。瑞士专家多 戈埃拉兹姆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如果一个 1 岁婴儿会说 3 个单词,那么 1 岁 半就能记往 26 个单词,从 4 岁到 4 岁半就已经会 920 至 1200 余个词了。因
此 4 岁是培养儿童语言思维的最佳年龄。4 岁儿童是开始最爱说话的年龄,
其年龄及心理的发展,促使他对语言发生极大的好奇、兴趣,喜欢摹仿家中 成年人的各种会话语言。这时父母或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进行语言的训练, 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多说话,利用生动的言语,表达不同思想、语言的趣味性 要浓。
小孩子应用语言中有错误或词不达意时,要善意进行纠正与指导,不要
训斥。
  要注意儿童语言发音的准确性,儿童时期的错误发音,到少年时期后便 较难纠正了。
  口吃的儿童大都是心理性的,父母要有爱心与耐心。要帮助儿童树立信 心,主动练习,养成从容不迫的发音习惯,口吃会逐渐矫正过来。

阻嚼有利儿童大脑发育


  据科学家研究,咀嚼对儿重大脑发育有很大促进作用。儿童时期,正是 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候,一方面脑细胞不断增多,脑容量增大,另一方面, 细胞又在不断分化,大脑的各部分功能迅速形成。所以,对于幼儿,咀嚼可
  
使其上下胯不断地运动。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使脑中的血液循环加快,能供 给大脑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这自然利于大脑的发育。
  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非常宠爱,有的就连儿童吃苹果时, 都将苹果捣成泥来喂,就更不让孩子啃甘蔗和肉骨了,这样,小孩子咀嚼力 就越来越弱。这类作法应纠正。方法是:只要根据小孩子的年龄,适当在每 大的食品中,增加一些咀嚼的食物。如一周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长牙齿,他本 身就喜欢啃东西,这时可给一些营养饼干,父母可以拿着水果块让小孩子啃, 等到小孩牙齿长得差不多了,还可给些炒熟的花生米、黄豆、甘蔗、苹果等, 让孩子吃,在饭中也增加些肉、鱼之类让孩子咀嚼。千万不要认为小孩的食 品越精细越柔软越好,如果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小孩的咀嚼活动,以至影响 大脑的发育。

保护您的孩子


  如果您作了父亲、母亲,以下准则供您遵守,以减少您的孩子受伤的可 能性。
  孩子 6 岁以下不应参加竞技性运动。6 岁至 8 岁之间只应参加非接触性 活动,如参加游泳、网球和田径运动。孩子 8 岁时可参加足球比赛。10 岁以 下不要参加冰球、曲棍球、橄榄球及其它“冲撞”运动项目。
在运动队或课程安排中,要注意是否有持有证书的体育教练、运动心理
行家或运动调节专职人员。 要检查校方或课程安排提供的运动器械,看这些器械是否质量过关、保
养良好,了解孩子们是否得到了正确使用方法。
  检查校方提供的保护器械是否标准。头盔及其它设备不合适会增加孩子 受伤的可能性。如果您需要购买器材,应向体育行家求教,以作出最佳选择。 看学校或训练地附近有无医院或门诊部,以便孩子受重伤时可立即送往
医院。
  鼓励孩子多参加诸如骑车、游泳等培养耐力和力量的运动项目,以避免 受伤。
在同意孩子参加有组织的比赛前,对孩子的身体状况作一次全面检查。
不要让已疲惫不堪的孩子参加比赛。疲惫会增加孩子受伤的可能性。

第二章 父母与子女

“家训”是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


  我国古代的家训、家诫之所以值得研究和重视,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在内 容上具有可供借鉴的积极的东西,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温克勤在 1982 年第 六期《南开学报》发表了《谈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家训”》一文,指 出人们历来称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最长久的教 师。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强、权威性大的特点,古代家训、家诫特点正是利 用自己在晚辈面前的天然尊长的权威,针对晚辈的个性特点、长处短处,用 谈话、写信、临终遗言等形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他们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难 免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采取的某些亲 切可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文章说,在许多家训、家诫中都强调勿骄慢自恃。关于骄慢必然败德、 必然败家的认识,还是很有价值的,不能说不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深刻 总结。许多家训、家诫都强调勤勉俭朴。陆游还通过讲家史,以祖先的俭朴 生活教育后代。勤俭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根本上说它是劳动人民的品德,古 代家训、家诫强调勤俭的重要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是有见识的。许 多家训、家诫劝诫子孙后代遵守礼仪,尊敬师长,慎择朋友,不要沾染不良 习气,不良嗜好,这是符合道德认识和道德教育规律的,并且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
文章认为,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内容丰富引人注
目的古代家训、家诫和古代家庭,无疑应列入古代文明的范畴之内。今天在 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的家庭道德 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在批判古代家训、家诫的基 础上,借鉴和吸取其有价值的积极的因素,并赋予新的内容,那么对我们家 庭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及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都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 作用。
家教与孩子的成长 父母就是启蒙老师
家庭可说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在家里,和孩子最亲近的是他的父
母。因此,孩子的父母最有机会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里的老师和学校的 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把正式学科知识和技能教给 孩子的是学校的老师。为孩子在学校内的学习奠立基础和给予支持的是家中 的父母。在家里发生的许多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和孩子的教育扯不上关系, 但事实上,生活中充满含有教育意义的例子。且随便找几个说明:
  在王家,阿贵因为打弟弟而被骂。阿贵说:“昨天弟弟打我,为什么妈 妈不骂他?”妈妈说:“弟弟小,不懂事。”阿贵辩说:“爸爸打我,为什 么就可以?”妈妈说:“爸爸比你大,当然可以打你!”
  李妈妈和朋友打麻将,小强在一旁出主意。妈妈和了牌,心里很高兴, 不禁赞道:“我家的小强真聪明,连打麻将也这么精!”
小妹今天格外兴奋,因为爸爸答应晚上带她去看电影。爸爸放工回来,

妹妹马上提醒他。爸爸说:“家里有电视还看什么电影?”小妹很失望,心 里想:“大人为什么总是说话不算数?”
  林玲在路上拾到钱,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一边切菜,一边说:“爸爸就 回来了,还不快去洗澡!”
  王太太带女儿阿珠来宝宝家,向宝室的妈妈诉说阿珠在学校中被宝宝用 铅笔刺伤眼角。王太太走后,宝宝的妈妈对宝宝说:“如果你再和阿珠玩, 看我不打死你!”
  对王妈妈来说,做哥哥的让着弟弟是理所当然。爸爸打儿子也是应该, 可惜的是,她没注意阿贵是否听明白。李妈妈对孩子的称赞不算过分,但赞 语显然用得不当。小妹对爸爸的不守诺言感到不满,爸爸却似乎没有感觉到。 林妈妈答非所问,很可能连女儿说什么都没听清楚。宝宝的妈妈只是在发脾 气,不是真正在训导自己的孩子。
  这些爸爸妈妈们对事情的处理会不会对孩子带来不良的后果?王妈妈的 双重标准,小强妈妈的不适当赞语,小妹爸爸的出尔反尔,林妈妈心不在焉 的对话,宝宝的妈妈的似乎威胁的警告,对他们的子女会有什么影响?
  有年幼子女的父母不能不注意,愈是年纪小的孩子, 愈没有判断的能 力。当得不到成人明确的指导与示范时,他们不是从表现来辨别是非曲直, 就是有样学样。学得对时固然好,判断错了,就可能为自己日后的发展造成 难以弥补的损害。聪明的父母会尽量掌握时机,不会让许多机会白白错过, 只要是有原则的管教,通常都会有效。
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对他的成长帮助很大。家庭成员的和平共处
与互相关怀,是基本的条件。一般说,在学校温文有礼的孩子,大多来自成 员关系良好的家庭。相反,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快乐,在学校内犯规的次数也 较多。
严明纪律适当鼓励
  年纪小的孩子时常为了取得心爱的人欢心而努力学习。他们从成人的鼓 励、惩罚和约束中领会别人对人的要求。因此,严明的纪律,适当的鼓励和 及时的帮助对孩子的学习特别重要。好的行为和正确的做人道理可以在父母 刻意安排与培养中巩固起来。不好的行为和不正确的做人态度也会因父母的 一时疏忽,无意中的鼓励而得到增强。家教难,就雄在如何去增强好的行为, 但又不把孩子约束得对父母的管教方法起反感。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成功


  中国的父母们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他们批评西方国 家的家庭缺乏亲情,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 降。
  最近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中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孩子最崇 敬的人物是影星与歌星,而不是他们的父母亲。
  对于“最受尊敬的人物是谁?这个问题,日本青少年的回答是:父亲、 母亲和一名日本的英雄人物;美国青少年的回答是:父亲、表兄和一名捧球 明星;而中国的青少年则把他们的父母分别列为第 10 位和 11 位最受尊敬的 人。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成功。
在中国,不少父母力图通过他们的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为

此,他们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学钢琴、英语、绘画或古文,并让孩 子服用蜂王浆和其它补品以便给他们补脑增智。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过所有其他同学,成 为校校者。然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的能力,以致伤害了孩子的 自尊心与自信心。
  个别孩子由于不堪巨大的学习压力而被迫走上了绝路,如一个女学生因 高考不中受到其母亲羞辱而自杀身亡。
  一些中外教育家已经呼吁人们要对不合理和过时的教育制度引起重视, 这种教育制度把儿童当成人对待,完全剥夺了对于他们今后成长过程中起关 键作用必不可少的童年生活。
  在家里,父母把孩子看作是小大人;在学校,老师给他们布置超负荷的 作业。
  这一切与官方为儿童节准备的大型庆祝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庆祝活 动的节目似乎更适合于家长们,而不适合于儿童本身。

少儿教育改革应从开发幻想智力入手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在《小伙伴》上撰文认为, 我在好几个学校调 查过,可找不到一个班级,老师出过幻想性的题目。有好几个学生告诉我, 他们的作文,老师总是要求写实,如果写重话,是要受批评的。眼下,学校 的情况是学生不会写幻想性的文章,不敢写童话,老师们说,如果让学生写 童话,我怎么改?怎么打分数?因为他们首先缺乏一般的童话常识,学生作 文要写实,似乎已成为一种多少年来不可改变的戒律。老师说,他们在师范 学校学习时,老师都是这样教的,根本没有讲过什么童话,连儿童文学课也 不开。这都是事实。教育上,轻视幻想文学。不适合少年儿童特点,因循旧 框框,这是当前教育的弊病。

天下父母心 严慈不尽同


  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财富,每个民族都有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传统习 惯。
日本人认为,日本民族有溺爱孩子的传统。日本妇女经常把孩子背在后
背上走来走去。如果孩子哭了,妈妈常常是左哄右哄,绝不责骂或者有不耐 烦的表情。美国人就另有习惯了,做父亲的总是设法让孩子尽快在精神上自 立。在婴儿出生后不久,美国人的做法是把小孩子和父母分开,让孩子睡到 另外的房间去,这样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不依靠大人的习惯。
  意大利人则更为溺爱孩子,对孩子进行体罚之类的现象绝对没有,而且, 妈妈常常对上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还要早晨送上学,下学接回家那样地爱 护。孩子对妈妈也特别会撒娇,都是大孩子啦,还常喊“妈,快来帮帮我”。 西班牙人也非常喜欢小孩,在公共汽车上见到别人的孩子就会让孩子坐在膝 上逗着玩,而且前后的乘客还可能把孩子传来传去,让大家高兴。
  阿拉伯人对孩子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妈妈喜欢男孩子,而对女孩却十分 严厉。对婴儿的哺乳也有区别,男孩子吃到 3 岁或 4 岁,女孩最多吃到两岁。 但是,男孩子到四五岁,爸爸对他的教育就要严厉起来,而对女孩的教
  
育爸爸则不予过问。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最近,对一些大中城市中学的中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 中学生心里有话对谁说?调查结果表明:60%的学生找知心朋友说,16
%的人写日记,找老师或父母说的只占 40%!有位中学生感叹道:“爸爸妈 妈是我们的长辈。但不是我们的朋友!”
原因之一:来自父母
家庭谈论的话题太狭窄。据调查 70%的父母同子女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
──学习,而子女感兴趣的时事新闻、影视小说、球赛等,家长则很少谈及。 一位女中学生失望他说:“理解父母关心我的学习的一片苦心,但此外,他 们能不能跟我讲讲做人的道理,以及女孩子可能会遇到种种问题呢?”
  训斥、谩骂、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子女考试成绩欠佳,或做错一件 事的时候,轻者挨骂,重则挨打。一些学生只能采取说谎、逃夜,甚至轻生 的错误方式。
  家长不尊重子女。有些父母私下检查孩子的书包和抽屉,甚至擅自拆阅 孩子的信件和翻看孩子的日记(那是中学生可倾诉心里话的主要对象);有 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硬要子女报考父母认为“吃香”、“实 惠”的学校或专业。这种唯我独尊的“家长意志”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两代之 间的“代沟”,使子女不愿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原因之二:来自社会
  当中学生的视线从书本逐渐转向社会,看到生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合 理,甚至卑鄙肮脏的现象时,他们在茫然、惊疑、困惑中关闭了正欲打开的 心扉,一种仿佛被人欺骗的错觉,使他们向周围的同学、教师、父母、兄弟 姐妹,投去了不信任的目光。
孩子喜欢这样的父母
  尊重子女,做父母的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正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 要尊重子女的意愿。要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子女。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来表 述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因此,子女遇到什么事,就会来找父母商量。

孩子心目中的爸爸妈妈


  湖南人民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今天好时光》节目组。摊开 500 多封来信, 其中表示对自己的父母不满的竞占 90% 。
湘乡市一位女同学用蘸满泪水的笔,为我们描绘了她的家庭。 “爸爸跌跌撞撞地走了进来,瞪着双可怕的红眼睛。他又喝醉了。
  ‘嘶’的一声,爸爸又将我的课本撕烂卷烟抽了,我猛地扑过去救书, 他却将书扔进了火炉,我伤心地哭了。
‘别哭,孩子。’懦弱的母亲搂住我朝我示意,可她却泣不成声。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我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生活邵东县有位男中学
生染上了赌博,恶梦中醒来,他不恨别人,只恨自己的父母,因为是父母把 他引上了歧途。
“棍棒下面出好子”仍然是当今许多父母的信条。

  长沙市 19 中的“柯怜”同学,一想到即将来临的考试就不寒而粟。因为 她的父母曾经扬言:“考不上中专只有死路一条”。她的爸爸施行的典型“棍 棒教育”。她说:“我清楚地记得,爸爸对我残酷地抽打已经 3 次了。”
  冷水江市有个学生因期终考试成绩没有达到父亲的标准,他父亲就罚他 双膝跪在地上,头上顶着一盆冷水,还规定不准晃动,稍动就打。
  有些父母的棍棒下非但没有出“好子”,反倒出了一些“畸形儿”。湘 乡市某中学有个女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只考了全班 30 名,回到家被父亲毒打一 顿,还罚她在屋外站了一夜。父亲仍不罢休,又逼她在“奖惩条约”上签字: 获前 10 名给奖,否则棍棒侍候。在奖惩面前,她选择了前者,但凭自己的成 绩她无论如何进不了前 10 名,那怎么办,她只好舞弊,由第 30 名一跃为前
5 名,她父亲自然欢喜,奖给她 5 元钱,还有巧克力,蛋糕等等。可她什么 也咽不下,“这完全是被爸爸逼的呀!”
  对孩子来说,父母不尊重他们的权力,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剥夺他们的 志趣和爱好,是最令他们伤心的事。
  醴陵市柞市中学一女同学对爸爸妈妈限制她的业余爱好意见很大,她在 信中写道:“我昨天还哭过呢,都因为爸爸妈妈不让我画画。可我就是喜欢 画画,老师还说我有画画的天赋。昨天下午,小林约我去野外写生,我一连 画了十来张,很晚才回家。没想到刚一进门,爸爸就怒气冲冲地夺过我的画 夹摔在地上,又使劲踩上几脚。我伤心地哭了。爸爸,您这是践踏女儿的权 力,摧残女儿的心哪??”
如果说,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打骂还能忍受的话,那么,他们对父母偷看
自己的日记、拆看自己的信件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来看醒陵市某中学一位 女同学是怎样看待她父亲拆看她的信件的吧。
“亲爱的爸爸:女儿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您说说我的心里话,发泄
对您的不满??您连朋友给我的来信都私自拆看,这使我气愤,我仅有的这 点权力也被剥夺了,这明明是侵犯我的通信自由权!您仅用一句‘为了女儿 好’就能掩盖您的‘违法’行为吗?爸爸,给女儿一点自由吧!”
瞧,事情的严重程度恐怕是她父亲始料未及的吧!
  也许,父母们会问,今天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呢?在他们 幼小的心灵里自然有许多美好的想法。
长沙 5127 厂子弟学校徐波、南县华阁镇中学徐进等同学,信中直截了当
  地指出:“父母应该重视孩子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这是做好爸爸妈妈不忽视 的重要条件。”他们认为,好爸爸妈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素质和条件: 经常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即要严格要求,又不横加限制;
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不要有大小、男女之分而偏重一方; 父母之间要互相尊重、谦让、谅解、给孩子作出榜样; 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要多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他们的弱点; 不要老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乱翻他们的东西,拆看他们的书信;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爱理不理,要给予满意的回答。

您了解孩子吗

请您回答下面 29 个问题,检验一下自己对子女了解的程度如何:

1、谁是您孩子的最好的朋友?
2、他(或她,下同)心目中最崇拜的英雄是谁?
3、他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
4、他最爱听什么音乐?
5、他对自己做出的什么举动最感自豪?
6、他爱看哪些电视节目?
7、他最喜欢哪种娱乐活动?
  8、要是你有能力为孩子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那么他最想得到的是什 么?
9、他认为同学们喜欢他吗?
10、他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11、他喜欢什么颜色?
12、他在学校最喜欢和最讨厌的功课是什么?
13、除了家里人,谁对他的生活影响最大?
14、什么事情使他最生气?
15、什么事情使他感觉最好?
16、他最怕什么?
17、他对家庭的什么事情最不满?
18、家里什么事让你孩子最烦或最喜欢?
19、他是否觉得按年龄而论,自己长得太矮小或太高大?
20、你送给孩子的礼物中,他最珍爱什么?
21、假期内他常爱做些什么?
22、他最讨厌做哪项家务?
23、他最近看过哪些课外书?
24、家庭庆贺的日子中,他最喜欢哪一天?
25、他最爱吃和最讨厌的食物是什么?
26、他在学校里有绰号吗?
27、他愿意在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
28、他性格中最突出的优点和弱点是什么?
29、他喜欢什么小动物?
  您回答后,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答对 25 个问题以上,说明您很留 意孩子的生活,是个合格的家长。要继续坚持;如果答对 14 至 25 个,说明 您基本了解孩子,但还有差距;至于连 14 个问题也答不对,则需要多做些努 力了。

孩子怕什么


  根据美国《双亲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每一种年龄的孩子,都有他特 别害怕的事物,例如:
从出生到 5 个月左右,小孩害怕巨响或突然而来的声音。
6 至 23 个月,小孩害怕陌生人或与父母亲分离。
2 到 5 岁,则恐惧黑暗、狗、独处,以及想象中的怪物。
  6 至 12 岁,会担心火灾、闪电、洪水、地震、亲人去世、蛇、昆虫、医 生等。
  
13 至 18 岁,除了上述的恐惧外,还可能害怕与社会分离及死亡。 该篇报告的研究者贝克·拉维期博士表示,这些恐惧是发展的自然过程,
通常会在短期内自动消失,所以不必过分忧心。

温暖的家庭使儿童健康成长


  儿科医生和内分泌学家认为,要使儿童健康成长,基本条件是要使孩子 得到父母之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这样儿童身心均会得到良好发育。 儿童如果从小就得不到父母之爱,生活在经常吵架不和睦家庭中,身心就会 受到创伤,吃不好,睡不好,性格会变得孤僻,并且容易得病。作为父母和 亲人,有义务帮助孩子得到最大发展。
  同样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运动、休息和预防疾病。田径运动、足球、篮 球、游泳、做操等等都有助于儿童长高。经常坚持运动,可增强人体的抵抗 力。迫使儿童像许多母亲那样天天坐着不运动是有害的。
  儿童还需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每天不少于 7 小时睡眠。他们需要宁静 的环境。应当强调的是,看电视不是休息,要有节制。儿童处于长身体时期, 要注意营养均衡。5 岁到 14 岁需要蛋白质丰富和热量高的食品,每天应摄取
2500 卡以上的热量。理想的饮食是:
  ──肉、蛋、奶或其制品,小扁豆、菜豆、混合菜类。这些食品有助于 肌肉和骨骼发育。
──胡萝卜、番石榴、菠菜,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些蔬菜。这些食物
有助于儿童防病。
  ──面包、小饼干,油脂和其他含脂肪和热量的食品。他们有助于儿童 保持体温和补充失去的能量。
此外,还要适当吃些新鲜水果。

父母分离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


  父母分离,子女无论归哪一方抚养也好,都会造成心理创伤。这既非物 质所能补偿,也绝不是父爱或母爱单方面可以补偿其对父母分开所造成不平 衡的心理。
况且,中下阶层,夫妇离异之后,各自为生计而忙碌, 对已有失落感的
子女,更加疏于照顾。 单亲家庭的父母,内心虽然始终会是疼爱其子女,不过,或由于接触少、
隔阂大;或由于不晓得表达其内在的感情。常误导子女以为父母不爱护自己。 社会开放,人们越来越能够接受夫妇离婚的观念,有道云:“合则来,
不合则去”,可是对下一代来说,父母分开,却仍然是不能接受的现实。 现时,小家庭制,夫妇生育少。 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孩子已成为家庭的宠儿,上一代对下一代衣食、教
育各方面都会给予最好的照顾。 相比之下,单亲家庭的子女,得不到的便显得更多。如果同学问自己家
庭的生活,大概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在子女的心中,父母分开,始终不是一个可以公开谈论的话题。这绝对
不光彩。

  终日吵闹的家庭,亦不会给予小孩子多少温暖。父母如果将其不如意的 生活,迂怒于下一代身上,子女无辜成为替罪羊,也可能会养成偏激的性格, 造成两代间的对抗。
家庭生活结构,对下一代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与子女更亲近


如何与您的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这里是几点小小的建议: 实施“我”的信息 实施“我”的信息,若父母自行检讨一下,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语言是
用“你”。如: “你不要再吵了!” “你真顽皮!”
“为什么你学来学去,就是学不好,你真差劲!” “你的行为真幼稚!”
  “你”的信息对孩子来说,很容易造成一种指控,孩子对“你”的信息 之反应是很容易产生自卫,反驳及抵抗的,如果父母学会用“我”的信息, 即用“三个我”来表达:
1、我很生气。(父母的感受)
2、因为我不喜欢你??(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
  3、我希望你??“我”的信息是告诉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这会更有效地 促进正确行为的发生,也不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受伤害。
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父母们应积极地、有耐性地听完孩子所要对你诉说的经历,而不应该在 孩子一开口讲出他的经历时,就凭着自己的经验、了解来下定论,这种定论 许多时候是错的,而且容易惹子女生气。
许多父母都很喜欢在孩子开口向你诉说心事时,没有耐性听完孩子所要
讲的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就妄下结论。如孩子一开口说他今天被老师骂了, 还没说完为了什么事,父母就说“一定是你上课说话不专心”等等,这时孩 子就不大想继续与父母交谈,因为他坦诚地与父母沟通所换来的是父母的误 会及责骂。所以聪明的父母们,何不学习积极的听明白整个过程后才开口与 孩子沟通,你会发觉能知道孩子许多的经历,会给你更多的例子去劝导他。
避免旧账重提
  许多学生最讨厌旧账重提。有一名学生曾经犯上偷窃的毛病,随着年龄 的增长,她已经改正了,也不想再记起这件令她感到羞愧的事。可是她的母 亲,却喜欢过不久就有意无意提起这件事,使她对母亲产生反感及报复的心 理:她想,既然你要让我记起这件事,我就再偷给你看。用这种情形来发泄 对父母的怒气。许多孩子都会这样,尤其是 10 岁以上的孩子。
  其实,父母旧账重提的目的是在提醒孩子不要再犯这个毛病,这是父母 的苦心,可是孩子却认为这是在惹她的怒气,如果父母有旧账重提的习惯, 千万要改掉,这是对孩子最有害的。
少用激将法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对激将法有良好的反应,相反的,孩子都有或多或少 的判逆性,孩子知道父母亲用激将法是希望他们能做父母要他们做的,所以
  
就偏不做。
让孩子了解心情不好的原因
  父母亲的心情不好,孩子们的反应就是不大想去亲近他们或躲开他们, 或许他们认为父母亲在生他们的气,父母不是终年笑口常开,他们也有闹情 绪的时候。当父母生气的时候或许需要告诉子女他们心情不好的原因,及应 该怎样的去面对。
  一个常对自己满意的孩子通常都是一个肯学习,使自己进步的孩子,许 多孩子认为当他们被赞赏、被关心、被肯定他是有用的人及给他温情、亲情 时,他们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而朝着更满意的方向做。做父母亲的必须与你 的子女多亲近,那你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肯定他、赞赏他及关心他,当孩子在 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长大时,他将是一个对自己满意、时时使自己在各方面 求进步的孩子。

嬗变中的父母观


“我到了青春前期了吗?听说这是个危险期,是吗?” “你说得对,青春前期是个危险期。” “我会遇到危险吗?”
“你是个有理想的姑娘,只要你爱学习上进,不会有什么危险的,相反,
这个时期又是激情期,是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时期,你会取得很大成功的。” 这是一位 14 岁的女儿与母亲的对话。在这里,对子女平等、民主、尊重 的态度,和谐、理解的气氛,代替了中国几千年来为人父母的准则──父道 尊严、母道尊严。在当今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以往的父 子关系、母女关系等抱着批判性的审视态度,重新反省“我们今天怎样做父 母”。上面这段母女对话体现了对长幼尊卑等级的否定,平等价值观的建构, 正是这种反思成果之一。传统权威根源在自然经济农业时代,人们需要按照 祖辈流传下来的既定礼法维持生活,发展生产。而现代社会人的学识和创造 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平等意识为人广泛推崇。家长权威的弱化,正是这种现 象的反映。在当代中国,这种权威的弱化又有更为直接的原因。十年动乱, 人们对权威盲目的服从,对领袖狂热的个人崇拜、驯顺,结果换来是巨大的 失望、痛苦。他们在深沉的反思中觉悟,在家庭关系中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 的民主与平等,他们不想导致自己不幸的传统教育方式造成的悲剧在子辈们
身上重演。
传统父母观的逐渐蜕变,还包含着自我丰富的内容: 许多父母们开始改变自己的“子女所属观” 这自然不是要否认从血缘关系上的骨肉亲情,而是更多地从社会角度来
看待孩子,不是把子女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属于民族、社会、国家的。 因而他们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更多的是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不是望 子成龙,光宗耀祖。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不少父母把培养孩子自立奋斗的精神,做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所谓自立, 就是独立生活的本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当父母的老当“保姆”, 包揽一切,包办一切,必然的后果,就是孩子的懒、散、骄横,唯我独尊。 有的家长明确表示,按父母应尽的义务,供养孩子到十八岁,同时教给孩子
  
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本领,以后的路就让孩子自己去走。 对子女的期待值大为提高 父母期望孩子比自己强,望子成才,是古今中外同一的正常心理现象。
但今天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值之高,却是一个特殊的现象。为人父母者很少 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要考上大学,要考研究生,要成为音乐家、作象、工 程师等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我们国家大踏步向四化迈进, 人们对未来的前景抱着较高期望的背景下,对子女的期望也相应地与之相适 应,希望孩子们未来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能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找到自己的 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年轻的父母们把动乱中失去的青春的梦想转移 到孩子身上,追回逝去而又无法追回的时光,来求得心理上遗憾的补偿。新 的嬗变中孕育着新矛盾和困惑。归结起来,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新时期父母 观中面临的问题。
  其一,传统的礼教、家教在当今的父母头脑里尚有相当的遗存。“望子 成龙”是为了光耀门庭,把子女视为私有的特殊财产或资本;对待子女严格 要求格守长幼尊卑;管教方法上,则是相应地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 打不成才”等等。
  其二,伴随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而产生的新的矛盾和困惑。举一个 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子女的期望值大大提高而不生的难题。应当承认,对子 女期望值的普遍提高是个好的现象,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上适应现代化需要 这个重要战略看,对子女抱有厚望是很珍贵的。问题在于一旦这个期望值超 越了客观可能的度,就会陷入困境。而我们今天当父做母的,对孩子期望的 急躁情绪,不切实际的幻想实在是太多了。这种虔诚的期望付诸实践,就是 虔诚地,甚至是近乎狂热,缺乏理智地揠苗助长。孩子尚未降生,大钢琴已 经买来;孩子路还没走稳,就要识字记数,对上了学的孩子,更是加大砝码, 超负荷运转。极端的后果,便是夏斐惨死在亲生母亲手下。
如何走出困惑之谷?对于前一类受传统礼教束缚着的父母,与其被潮流
挟着行进,莫如自己先醒过来。现代的平等观主张,不尊重别人,实际上是 不尊重自己。包办子女婚姻的一个回报就是儿女对老人再婚的干预,也就是 变相包办父母的婚姻。
对后一类矛盾,不回避;有了障碍物,及时调整方向。要让孩子上大学,
这是个很好的愿望,但能上的毕竟是少数,如果硬性让孩子在无望中挣扎, 效果只能是恰相反。莫如提些诸如考中专、技校,或保证质量地完成学业等 合情合理的要求,减轻心理负担,倒有可能发挥他们的光热。

父亲们与儿子们


  一个特殊的、复杂而引人关注的一代正在崛起。这是一个处于自我造就 过程中的一代。人们对于当代青年的看法有狂热地赞美也有迷惑不解。
  青年一代常因这样那样的不是而受责备,对青年的求全责备已成为习俗 常规了。但也有人抱怨说年轻人被宠惯坏了,其实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老一 代人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同样毫无道理,他们认为自己年轻时比现在的年轻人 好,而且现在仍然比他们好,这种好与坏的逻辑根本错了。如果这个逻辑成 立,我们就得承认人类历史是一个持续的衰退过程,因为新一代都不如老一 代嘛。
  
  几代人共存于一个社会是以接受其彼此间一定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 异与几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自然差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是与几代人 生活时代的条件的差异相联系的。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代青年中的大多数生长在仅有 1 个或 2 个孩子的 家庭,而老一代人大都生长于多子女的大家庭。
  对老一代人来说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比如彩电、轿车等,一概被看作 奢侈,而当代青年则视享有它们为理所当然的事。
  当代青年比其父辈受过更多的教育。“父亲们”把工作看作自己应尽的 社会义务,“儿子们”却往往把工作看成可干可不干的事。
  “父亲们”作出某种决定主要是依据社会因素,比如社会道德标准,而 “儿子们”主要根据自己的个人好恶。
  正是这些差别,加上年轻人的单纯幼稚、造成难以管理、不关心政治、 自由主义、浪费时间等等,造成了成年人看不惯年轻人的状况。
  确实,孩子们的成熟并不一定意味着一连串持续的好行为,但总是在接 近这个目标,对于他们的成长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惊慌不安和否定意见呢?主 要是没有看到当代青年的明显优点,诸如:良好的教育、判断问题的大胆敏 锐、好学不倦、性格坚强勇敢、具有音乐才能、热衷体育、乐于交往等等。 当代青年显示出令人惊异的共性,这种共性以青年的结伙成群为标志, 这一点尤其使成年人持怀疑态度。要求交际的愿望不仅使年轻人涌迸迪斯科 舞厅、体育馆,而且使他们成群结伙地行动。关键在于,这种团体的集体主 义使青年人避免了孤独感和个人主义,当然也使许多少男少女失去是非判断 能力。年轻人的行为常受团体情绪的影响,有时不能保持现实的动机和慎重
的态度。
  此外,年轻人爱与成人争论,而成人对待批评的态度往往象一堵防卫的 高墙。青年一代对老一代持有批评的权利,不愿深思年轻人的意见是有害的, 而且会加深老一代与新一代之间的鸿沟。
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它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
合理合法的。孩子们希望按自己的方式行动,而父亲们却要他们的行动与自 己的准则相一致。儿女们不会服从父辈,父辈必然会制定禁令;儿女们维护 自己的观点,而父辈则要击败儿女们。
当今一代青年既不比父辈们差,也不比他们强、很简单,就是不同而已。
尽管不同于父辈,但毫无疑问,这一代人掌握着未来的钥匙。现在,正视这 些即将接替我们的青年并且设法理解他们才是至关重要的。

父亲的形象


  一般来说,父亲是子女心目中第一位权威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更是 子女模仿的对象。父亲在家庭中担当的角色,肯定对子女的品格成长具有极 大影响。
  如果父亲在家庭中过份威严、专制,子女会对父亲产生极大的恐惧感和 焦虑感,又由于无能力反抗父亲的管教而强忍这种恐怖和焦虑。久而久之, 无意中模仿了父亲的言行举止,将来便可能发展成一种倔强的性格。在日后 为人父母时,也可能重蹈父亲的覆辙而对子女过于严厉。
假如父亲过于软弱、内向、被动,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便会被破坏。

父亲的命令无法在子女心中产生作用,于是子女便可能会进而难以接受其他 人(例如老师、上级)的命令。
  有些父亲对子女疏于照顾,而母亲又往往对子女过份照顾和爱护,这样 使子女产生依赖母亲而排斥父亲的不正常心态。另外,儿子如果缺乏父亲的 榜样去模仿,则可能会模仿母亲的行为而产生行为女性化现象,若不纠正过 来,也可能产生同性恋倾向。

如何消除父子之间的隔膜


  通常,男子的感情是含蓄的,尤其是已经历过相当世情的父亲。而儿子 对父亲的感情,亦比女儿对父亲的感情来得含蓄。两个含蓄的人相对,就雄 免产生冷淡。
如何才能消除横隔在父子之间的鸿沟?
在父亲方面
  1、当儿子叫“早安”、“晚安”时,应放松面孔,露出慈祥的一笑,不 要“唔”一声应了就算。
2、对儿子的事业、学业,要关切地进行询问,不要扳起面孔质询。
3、知道儿子遇到困难时,应表示愿尽力帮助,鼓励其勇敢向前。
  4、如果儿子的事业或学业失败,明知他已尽心竭力,就别扳起脸来教训。 而应好言安慰,鼓励他继续努力。
5、如果儿子犯了错误,在可能范围内,表示原谅,不要过份苛责。但却
必须暗示其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使他自己知道提高警惕。
6、如果儿子在外闯了祸而累及家庭,须先处理完事情,再责罚他。
  7、对儿子的婚姻、择业,应以旁观者的态度给与忠告,讲明白利害关系, 让他自己反省,而不要采用强硬手段,使父子感情破裂。
在儿子方面
1、应明白自己身为人子,对父亲需要尊敬。
2、凡事不妨问父亲一声,表示心理有他存在。
3、知道父亲的脾气固执,不妨用怀柔政策。
4、切忌疾言厉色地反驳父亲,伤害他的尊严。
  5、有困难向父亲直说,有错误就表示承认,父亲会原谅儿子的一切,给 予帮助的。
6、如果认为父亲有错,不应直接诛责,可让母亲劝告他,这样不但有效
果,而且不会伤害父子感情。 一个成功的父亲,在儿子心目中不但是一位父亲,同时也是最知己的朋
友。

美国单身爸爸家庭增加


谈到单亲家庭,人们总会联想到独力抚养孩子的单身妈妈。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只有爸爸的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了美国社
会一个不可忽视的家庭类别。
  根据新发表的统计数字,在 1985 至 1989 年间,单身爸爸的数字已由 130 多万增加到 180 多万。
  
  专家认为这个趋势主要是因为法官开始愿意把孩子的监护权判归男性; 而母亲在离婚后,又愈来愈多以工作为重。
  耶鲁大学儿童精神科学家凯尔普鲁埃特认为,经济因素非常重要,当愈 来愈多的孩子受贫穷所困,法官就再不能够排拒那些能够提供较佳条件的父 亲们了。
  统计数字显示,单身妈妈平均收入为 13100 美元,而单身爸爸则是 29000 美元。
  当然,钱不是万能。正如单亲妈妈一样,这些男士发现独力抚养孩子会 把惯常的生活搞得颠倒混乱。
  据调查,4 个单身爸爸中,就有 3 个需要在工作上做出调整,例如缩减 工时和削掉外游等。
  由于要带孩子,这些男士的社交生活都得让一让路。粗略估计,美国的 单身爸爸平均需要花 3 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开展一段“有意思”的关系。
  然而,撇开这些纷扰,七成以上的单身爸爸在独力照顾孩子 4 年以后都 表示,与孩子建立了更亲密关系,收获远远超过应付种种问题所付出的代价。 至今,不少例子都证明,由男士带养的孩子,表现并不比女性带养的更 差(也不见得更好)。只要能够经常接触到母亲,而父母双方又不存敌意,
那孩子会更能适应只有父亲的家庭生活。
  有研究发现,在这些单身爸爸的家庭中,男孩子的发展比女孩子好得多, 然而,这倒不是说男士不能培育心智健康的女孩;问题只是如何为她们提供 理想的女性模范,正如单身妈妈要煞费苦心,为儿子们提供成年男性模范一 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