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蒋大为伴奏下载:《论语》中的为人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6:52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李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子夏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量,侍奉国君能献出自身,结交朋友能信守承诺。他虽说没学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此章鲜明的展示出孔学儒家的“学”,主要指现实的实践行为,而非书面的诵读研究,因此“学”在《论语》以及在儒学中有广狭两义。狭义才指学习文献知识,相当于今天的读书研究,但孔子更强调广义的学,就是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不知老师们发现没有,孔子在讲素质教育呢。

  2、孔子说:“人犯错误,各有种类。观察它的错误,就知道他是那种人了。”这句话很有趣,不是通过观察优点而是通过观察错误,便知道一个人的特点、爱好、倾向以至个性而分出类别。这大概是优点常常普遍相同,而缺点错误却可反映出个体人格特征。

  3、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远走高飞。如果走,也要有一定的方向。”此章是否不适于现代便捷的交通状况,其实,孔子讲仁和孝都是非常实际的,这里的重点不在不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飞高走远难以见面),过分担忧(无方向的到处游荡,使父母不放心)。这样具体的培养儿女对父母的爱心,是作为人子的重要情感态度。

  4、孔子说:“花言巧语,虚容假色,过分恭顺,左丘明以为耻,我也以为耻。藏起自己的怨恨,却与别人表面上交朋友,左丘明以为耻,我也以为耻。”现在爱憎分明的人少了,墙头草是越来越茂盛了,大家都是顺情说好话,你好我好大家好,共建和谐社会了,孔夫子的话不合时宜了,人说上面提议什么就是什么在缺失,我希望缺失的是正直。

  5、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个强?”孔子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达到。”“那么子张更强些了?”孔子说:“过头了等于没达到。”“过犹不及”也是成语,至今广泛应用,用以告诫过分过头的人和事,孔子提倡度的把握,在后文的中庸之道中有更详尽的解说。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能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那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作为外在社会政治体制的“礼”,只能规范管辖人们的行为,他所要求的是一种公共奉行的社会性的道德,如正义;在现代便以所谓奉公守法为基本底线和标志。作为内在心性修养和人性境界的“仁”,涉及的是人性情感的培育塑造,它是一种个体追求的宗教性的道德。前者(“礼”,社会性道德)具有强制的力量,后者(“仁”,宗教性道德)纯系个体自愿选择。比如一个将军被打败了或被包围了,可以投降,在现代并非不道德,它符合现代礼制;但他选择自杀,使人颇为景仰,则纯属他个人的宗教性道德的决定,即所谓的杀身成仁。不管是内在的人性陶冶塑造(仁),还是外在行为的规范秩序(礼),一定的自我约束(克己)总是促成人真正理性成长的必要条件。

  7、司马牛忧愁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做一个君子,严谨而不放纵,对待别人恭敬而合乎礼制,到处都可以是兄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至今仍是中国人的口头语,在人们的理解中,“命”常作“命中注定”,即宿命论,人在它面前由于束手无策从而服从、屈服、认同甚至心甘情愿的归依与它。这种理解其实是不符合儒学的根本精神的,孔子讲的是自强不息,不任命运的摆布,尽量努力以求得好的命运,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没有被“天”规定好的“命运”,只是难以预测的偶然性,它诚可畏惧,但不是对“天命”或“必然”性的屈从或退让。事在人为,可以和命运搏斗,虽败犹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以听天命”,“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既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同时尊重偶然性的存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劝慰之词,可引申为:“民吾同胞”的情爱,通俗点说就是,你的人品好,何愁没有亲如兄弟的朋友呢

  8、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这一格言,今日犹存。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缺乏分辨是非的标准,现在的关键是,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已没有一个标尺了。

  9、季康子问如何搞政治,对孔子说:“如果杀掉坏蛋,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搞政治,为什么要用杀人的办法?你如果想做好人,老百姓也就会跟着好起来。君子的道德像风,老百姓的道德像草,草随风倒。”其实何止政治如此,大到国家、地方,小到单位、学校、人际关系莫不如此,为人师表只对老师而言吗?绝不是的,它对所有群体当中的领导者都适用,所以群众不喜欢冠冕堂皇,你两袖清风,为民造福,兢兢业业,群众自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领导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这也是关于领导艺术的,与上同,不再赘述。

  1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即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生活格言,也是德行修养。 

  1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根据会说话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为人不好来废除他的言论。”现在的情况常是反其道而行之,周围、近旁、官场中并不鲜见,媒体上常见操守缺而学问显,人品残儿声名著者,巧言令色之徒很多呢。对待历史人物不以人废言鲜见,何以见得,秦桧和严嵩的字,汪精卫的诗卒不流传。至今伦理命令至高无上。

  1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此交友之道是从对方来说的为人之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很重要。 

  1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礼乐来调节自己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放纵为快乐,以游荡闲逛为快乐,以宴请饮食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这些话当中有不合时宜的,如今的宴请和佚游却是大有益处的,三五知己一起吃吃饭,喝一点酒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尤其是旅游之乐更是不可或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是大家不懈的追求。

  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要考虑是否听明白了,面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生气时要考虑是否引起麻烦,得到利益时要考虑是否合理。”非常具体的生活规范,但似乎也太严太苛刻了些,束缚太多了,难免令人生厌,一任自然的道家自是令人倾心,然而,有规范有抑制才有文明,夹着尾巴做人总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