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外有家私房面怎么样:《围城》-人生-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21:51
1

《围城》-人生-人性

这两年来一直在读《围城》,心中的某些想法已经到了不可遏制地想冒出来的程度,可自己又没有本事把它们很好地表达出来,所以就去找有关围城的评论文章,借别人与自己相似的观点来消解心中想要发泄的语言。(让别人替自己讲出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渲泄方式。)但看了十多篇之后,仍不能完全覆盖我所要表达的。于是只好提起笨拙的笔,写几句怡笑大方的话,来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也许会词不达意,甚至是文理不通,但我已顾不了那么多了。我有表达的自由,别人也有不看的自由,这并不防碍什么。 

  初读《围城》,会被它幽默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所吸引;重读《围城》,则被它幽默的语言和辛辣的刺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所折服;再读《围城》,又会被它幽默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背后的忧世伤生所感染,慢慢体会出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普通人对《围城》的理解就是一篇写婚姻的小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那句关于婚姻的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起的书名脱胎于法国成语TRSSOANIEGEE,而且在书中通过苏文纨之口说出来,再让方鸿渐的婚姻去验证。看来钱先生就是在传达他对婚姻的看法和他所参悟的关于婚姻的哲理。杨绛女士在《钱钟书写围城》一文中也提到关于围城的话题-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作者如果让他们(和方鸿渐)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阐发得更加透彻了。这就更加印证了围城是关于婚姻或爱情的小说。 

  偏颇的人却会用社会和阶级的观点去理解《围城》,就像《红楼梦》里具有许多有所意蕴的人名一样,围城也有它的特定暗示或警醒。甚至有的人在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闹翻后准备去重庆前“死的样品”的睡眠也会理解为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即将寿终正寝的象征。 

  究竟该如何理解《围城》,钱钟书先生在他《围城》的《序言》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话,说出的钱先生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第一种理解似乎过于简单,而第二种理解即使说不上是牵强附会,恐怕也是想得太复杂了。作者显然没有过多地表示出社会形态或阶级等问题。就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作者也没有过多地描写时局,只是在牵扯到有关人物和对故事发展有影响的地方略加提及而已。从作者序言的后半句不难看出,作者只是在写人类的最基本的根性和具有人类最基本根性的人组成的群落而已。与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围城显然不太具备阶级特性和时代的功效性。从围城中所描写的爱情来看,作者并未将阶级地位或经济状况作为影响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决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作者并未将外力强加于恋爱的双方身上。巴金的家中所描写的爱情男女需要冲破封建家庭的桎梏才能获得幸福,这就明显带有社会或阶级问题的倾向。而苏文纨家的客厅是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爱情真空舞台,任由赵辛楣、方鸿渐、曹元朗等人表演。与方鸿渐交往的唐晓芙也是一个不受家庭约束的自由女孩。再看主人公方鸿渐,国难当头,作者并未将他描写成一个抗日民族的英雄,甚至连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进步青年都不是。他只是一个无恶意的好人,不令人讨厌,可也一无用处。换句话说,钱钟书只是把方鸿渐当作“无毛两足动物”来写而已。显然,钱钟书就是要让书中的人物去展示自身的特性,即原始人性。 

  许多研究《围城》的人认为:“围城”不单单是指婚姻-爱情、事业、人际关系等等都是围城。所有这些东西又构成了人生。人生就是围城。方鸿渐从一种空间转换到另一种空间,从一种生活场景转换到另外一种生活场景,不过是从这个围城进入到那个围城罢了。这些小的围城又构成了大围城。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也已经对围城感悟出:“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种感想。”人生处在社会中,也可以说社会即围城。它围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人生。因为在中国,只有毕业后到社会独立谋生才算得上是人生的开始,故而作者从方鸿渐回国谋生开始写起。社会不但围困人生,还是个大染缸,每个人都会染上不同的污色,所以社会上的人都有其可恶的一面,只有唐晓芙是个例外。但唐晓芙是不在围城之中的,她还是个学生。所以作者把她写得如同出水芙蓉一般。但-她终归也还是要到围城中去的。 
  • 作者:体元主人玺
  • 0位粉丝
  • 2007-2-4 12:42
  • 回复此发言

2

《围城》-人生-人性


  人总是很矛盾的,在没进入社会的时候,总是一心想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方鸿渐同船回国的那些留学生们个个不都是这样的吗?“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回去为它服务。”真正回到了祖国才知道:“工作并不好找,爱情也很难成就。”小说的最后,方鸿渐潦倒之时,看到那个可怜的卖“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车”的老头时,竟忽然联想到自己正像他篮中的玩具,这个年头没有人过问,所以找职业为样困难。这也暗合了关于“围城”的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社会具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不光是围城中的方鸿渐们,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走进,就好比角斗士不得不进入角斗场一样。 

  方鸿渐无疑是这角斗场上的失败者。 

  首先,他在事业上是失败的。先是寄生在没过门的挂名丈人的银行里做个闲职。这算是别人赏赐的饭碗,等于白拿工资。得罪岳母,被赶出点金银行,同时也被扫地出门。因为他是赵辛楣认为的情敌,无意间拾了个刚筹建的国立大学副教授的职务。然后,舟车仆仆地赶到湖南平城。经历了一年的事事非非,看够了人情冷暖,受够了夹在领导和同事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的痛苦之后,又被校长解了职。又是靠辛楣之力,在华美报社做了个资料室主任这个无足轻重的差事。这次丢工作还算体面些-自己辞的职。但这一举动却又几乎使他的婚姻围城轰然倒塌。文章的最后写到方鸿渐又准备去投靠赵辛楣,结果会如何呢――可想而知,自命不凡而又没什么本事的方鸿渐在这样的社会城堡的游戏规则中只能是失败的。 

  方鸿渐的爱情当然也是失败的。那个早死的淑英也许想过他,可他们却又根本没有见过面。第一个与他有些瓜葛的鲍小姐先涮了他一把。当与他有过一夜情之后,便对他置之不理。虽然方鸿渐自觉“自己没的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什么可怨。但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跟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其实鲍小姐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玩偶,无聊时的消遣而已。方鸿渐虽然也没当真,但毕竟还没有鲍小姐那样无耻。 

  他最爱唐晓芙,唐晓芙却让他肝肠寸断。“这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倦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后血脉流通,就觉得剌痛。昨天囫囵吞枣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这深没有底的回味。”――他当然没有得到唐晓芙! 

  最可气的是,明明当初是苏文纨追求的他,可到后来却被反说成他追求苏小姐。及至结婚后再见苏文纨,不光他受到怠慢,连孙柔嘉也受到了欺负。“受她冷落还在其次,只是这今昔对比使人伤心。” 

  方鸿渐的婚姻虽然还不能说是彻底地失败,因为孙柔嘉只是离家出走而已,至少还留下钥匙,安排他明日的晚饭。但可以明显的看出,他们终日生活在吵闹当中,婚姻破裂也是迟早的事。 

  事业、爱情、婚姻都是失败的,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处理得一蹋糊涂。在点金银行根本没什么交往,还把赖以生存的名存实亡的翁婿关系扯断。在同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和李梅亭吵嘴的总是他。在三闾大学,他不仅没有得到高松年的赏识,还得罪了刘东方,惹脑了范懿,让韩学愈见了他“仿佛脖子扭了筋”,陆子潇“跟他也很疏远”。承赵辛楣看得起,当他是个朋友,但在赵辛楣的眼里他不过是个“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的”的人。他是个在社会中踯躅的“孤家寡人”,连他的老婆也不能理解他,整日吵闹。这样一个社会关系糟糕的无用之人,失败当然是必然的。 

  这就是方鸿渐的人生,也可以说是方鸿渐的围城。 

  方鸿渐在围城的失败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他生活环境中的人物造成的。 

  从他自身来讲,第一,方鸿渐“术业无专攻”。在国内读书时,“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从社会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到了欧洲,“即不去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用高松年的话讲,方鸿渐不过是个各国游荡的“游学生”。这样一个懒散的人会有什么出息呢?不光是民国时期,就是共和国时期也是要文凭的。古代各朝不也是学而优才仕的嘛。没有文凭,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只能教不属于任何系,教的也全是废话的伦理学,而且也被学生看作废物。在这点上,方鸿渐不值得同情。高松年给他个副教授已经很照顾他了。孙柔嘉大学毕业只能是助教,方鸿渐只在欧洲“游”了一圈就是个副教授,这也太便宜了。但他却自命不凡,满腹牢骚。其实最可怜的是李梅亭,好好的系主任被汪处厚凭权势挤掉,多窝心。只是方鸿渐有人同情,他太讨厌,没人同情而已。 
  • 作者:体元主人玺
  • 0位粉丝
  • 2007-2-4 12:42
  • 回复此发言

3

《围城》-人生-人性


  第二:方鸿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他父亲方老先生不过是一个没落的乡绅。因逃难来到上海,家势不比以前。朝廷有人好做官,这是自古而来的真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方鸿渐没有这样的亲戚,当然只能望职业兴叹。家庭败落,连小商人也看他不起,要不然也不会被狼狈地扫地出门。与之相比的是赵辛楣。赵辛楣官运亨通,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也是个大学的系主任。他之所以能这样,除了赵辛楣术业有专攻-有张留学美国的政治学硕士学位以外,他的家庭背景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民国,乡绅就算是土老冒了,赵辛楣的父亲民国初年就在京城做官,结交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赵辛楣的人事关系早已被铺好。后来在重庆的事实也证明,他父亲的关系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虽然方鸿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他的运气还不错,有苏小姐看上他。如果他答应了苏小姐的亲事,那个“战时物资委员会处长”的肥差当然是他的了。但他偏不识时务。不识抬举也可以,厚颜无耻同样可以保全饭碗。韩学愈堂而皇之地把假文凭开在履历上,恬不知耻地说自己的著作散见什么美国的〈史学杂志〉和〈星期六文学评论〉中,使得高松年另眼相看,竟然给了个最高级的系主任当。方鸿渐涉世未深,只知道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却做不到厚颜无耻。如果他也把假文凭大大方方地摆在桌面上,也不至于做一个蹩脚的副教授。方鸿渐的鄙视与不屑并不能防碍曹元朗和韩学愈们享受从中得到的好处,这就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方鸿渐第三次丢工作是自己辞的职,被方老先生誉为“为了民族气节”,这恐怕有些牵强。其实方鸿渐只是想早些离开那个令他窒息的环境罢了。正好赵辛楣又来了封招他赴渝的信,这才是他辞职的真正原因。他不过是个只会逃循的懦夫而已。 

  方鸿渐丢掉饭碗的外部原因和他周围对他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人是有关的。 

  方鸿渐第一次丢饭碗是在点金银行。遣散令是他的挂名丈人发出的,但真正的幕后指使却是周经理承让“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的太太。方鸿渐得罪她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满足她的窥探欲。其实方鸿渐也很无辜,那时的他正因为失恋而失魂落魄,“这时候,他怕人盘问,更怕人怜悯或教训。”另一方面,周太太也为她死去的女儿吃醋,她当然希望方鸿渐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做一辈子的鳏夫,为她女儿守一生。方鸿渐要另找新人,她心里当然不愿意。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并没有讲:她的丈夫都太势利。如果方家仍有钱有势,周太太就不会发脾气,周先生也不会左右为难了。现在家里养一个没用的废物,他们当然心有不甘。所以是他们狭隘、自私、势利撵走了方鸿渐。 

  在三闾大学,他的命运则掌握在校长高松年的手中。方鸿渐和同事关系的糟糕其实并不能影响什么。因为其他拿到聘书的教授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见得和方鸿渐的关系更好,倒霉的是他不讨高松年的喜欢。早在汪太太为赵方二人做媒的饭桌上高松年就“嫌他多嘴,好不知趣”。高松年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学生和汪太太有染。身为校长的他却并未从汪太太那里得到什么,这让他恼羞成怒。赵辛楣连夜走了,这股怨气只好气急败坏地发在了方鸿渐身上,连鸿渐转身出口长气都惹得他心里直骂混帐。最后借口那本《共产主义论》给方鸿渐解了职。在这件事上,鸿渐更无辜。但高松年手握大权,方鸿渐就得走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说高松年的尾巴本来就有,不是爬高了以后才有的。与方鸿渐的交往则暴露了他虚与委蛇、卑鄙龌龊和公报私仇的尾巴。 

  方鸿渐在围城第三次丢饭碗和别人没关系,是他自己辞的职。但总编王先生的一番感悟却实在很耐人寻味:“他入世多年,明白在一切机关里,人总有人可替。坐位总有人来坐,怄气辞职只是辞职的人吃亏,被辞的职位漠然不痛不痒,不肯坐椅子,苦了自己的腿,椅子空着不会腿酸的。”这也是一种社会生存的游戏规则。只要这职位有钱赚,有饭吃,不管它是做什么的,都不会空着。哪怕这职位是汉奸――我们中国人多,出的英雄很多,但汉奸卖国贼也有不少。 
  • 作者:体元主人玺
  • 0位粉丝
  • 2007-2-4 12:42
  • 回复此发言

4

《围城》-人生-人性


  职场的失利就是这样,感情上的失败也和他周围的小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方鸿渐拒绝了苏文纨,不光是拒绝了一个“战时物资委员会处长”的职务,同样也断送了他美好的爱情。苏文纨在方唐二人关系破裂的中间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尽管唐晓芙在一开始和方鸿渐交往时就曾认为“自己决不会爱方鸿渐,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感情,决非那么轻易简单。假如这样就会爱上一个人,那么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但在与方鸿渐交往的过程中,她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和方鸿渐的恋爱中去了。她与表姐怄气和方鸿渐一起吃饭,又和方鸿渐一起隐瞒此事。方鸿渐批评苏文纨的诗“闯了大祸”,又是她通风报的信,帮他摆平了此事。后来,表姐家不常去了,但却经常和方鸿渐联系,或见面,或通信,就这样,她慢慢得就进入到两人的交往中去了。日久定会生情,在他们决绝的那刻,在历数了方鸿渐的不是之后,“方鸿渐羞惭交加,不愿再辨解。”但唐小姐却恨不能说:“你为什么不辨解呢?我会相信你。”甚至于后来要不顾笑话,把雨中的方鸿渐请回来。可见,唐晓芙的心中是有感情的,虽然这感情还不太牢固。她偏听了表姐的话,她所数落方鸿渐的话都是从她表姐那得来的。 

  苏文纨没有得到方鸿渐,一腔激情遭遇兜头冷水,本该是羞惭难当的事。但苏小姐的脸皮厚得很,居然连方鸿渐给她的信都拿出来供唐小姐观赏,还恬不知耻添油加醋地败坏方鸿渐。只遗憾的是方鸿渐在信中并没有说他喜欢唐小姐,否则她决不会给唐小姐看了。苏文纨这样做就是要破坏方鸿渐的名声,继而破坏方唐二人的关系,从而达到发泄自己心中嫉恨的目的。苏文纨一厢情愿地精心策划了方鸿渐和赵辛楣之间争风吃醋的斗争,但事情到了她的嘴里就成了方鸿渐追求她。作者通过择婿一事,揭开了留法女博士高尚的面纱掩盖下的丑恶面目,在以后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苏文纨干出走单帮、勾引有妇之夫、辱慢方孙二人的事,读者就不会感到唐突,而觉得这是苏小姐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干出的事了。 

  不仅仅是上述这些人,作者以方鸿渐的行踪为线索,串起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丑陋的灵魂。鲍小姐的无耻;赵辛楣的傲慢;李梅亭的自私、贪婪与好色;顾尔谦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陆子潇的虚伪;范小姐的矫揉造作;汪处厚的处心积虑;汪太太的不甘寂寞;弟媳们的鄙俗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恪尽收眼底。方鸿渐生活在这些人的包围之中,人际关系自然不会好。因为他涉世未深,总把感情写在脸上,让人一望而知。他身上仅有的一点可贵――率真与孤傲也成了他在社会上碰壁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也许他也会变成围城中的其他一种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会是唐晓芙那人。人只会越变越圆滑,越变越世故,这样才会适应社会中的各种生存规则,才能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人生――人在社会中的境遇。 

  很多人读完〈围城〉之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方鸿渐。方鸿渐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有着普遍的意义。虽然围城中的人物活动场景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但所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在我们的周围。书中的各种人性的表演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中不是还在一幕幕的上演着吗?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读者与打上时代烙印的英雄之间多少都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他们对英雄只会有那种或景仰,或赞叹,或惋惜的情感,也许还能激发些豪情,给一些鼓舞,但绝不会把自己和英雄等同起来,最多是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罢了。对于特定的时代,身处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会有那个时期的特定情感。当时代在变迁,环境改变之后,这种情感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中国人都知道“九一八”是中国人的耻辱,但同那个时代的人相比现在的人对于亡国的耻辱和愤怒的情感体验却要淡漠的多。再如:现在的年轻人对毛泽东的崇拜之情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对他的崇拜也是无法相比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特定的时期,人们需要有着特定内容的文学作品来适应他们,鼓舞他们。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们需要能鼓舞民族精神和抗战士气的文学作品。这就是〈围城〉写成之初并没有太受人们欢迎的原因。但那个时代结束了,人们逐渐淡忘了那些因时代需要而产生的艺术性并不太强的作品。但不合潮流的〈围城〉却很快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并喜欢起来。因为人性问题才是永恒的东西。 
  • 作者:体元主人玺
  • 0位粉丝
  • 2007-2-4 12:42
  • 回复此发言

5

《围城》-人生-人性


  钱钟书先生睿智的目光从昨天穿透到今天,看到了明天。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高高地站在了整个人类头顶之上。时代中的英雄很少,但世俗中平凡而又平庸的人却很多,钱钟书选择了无用的方鸿渐作为文章的主人公,是他的高明之处。虽然物质文明在飞速发展,但人的基本情感和最初的原始人性却没有多少改变。小了讲,无论是英雄也罢,凡人也罢,都超越不了最基本的人性。大了讲,无论是国家也罢,阶级也罢,人性中原始的欲望才是它们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才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性问题是最基础、最低层的问题,同时它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人性又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性问题又是最广泛、最全面的问题。无论是用社会的观点,还是用阶级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其实都是相对狭隘的,相对浮浅的。说到底,都是人类的生存问题。解决好了人类社会更好地生存问题,社会就会顺利地向前发展。所以说,无论是社会的更替也好,还是新政权代替旧政权也好,归根结蒂还是人的生存问题。这是人类的求生本能。钱钟书说“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根性”,其实就是说人性中的许多方面都是和动物相同的。比如贪婪、争抢、自私自利。只不过人类的智商比动物高了许多,把相互之间的争抢或残杀说成是竞争、战争而已。 

  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情感也在不断地进化,但这种进化并不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情心是它进化的一个积极方面,但虚伪却是它的负面。作者在围城中并没有去太多地展现人类的怜悯侧隐之心,而是着力表现人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和人的虚荣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种种愚昧和无耻。三闾大学的教授们都是受到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但仍脱不了这种鄙俗和蒙昧,这更能说明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要表达的人的“无毛两足动物”的本性。作者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我们开怀大笑,但幽默背后的讽刺却又让我们的笑声嘎然而止。作者只是在用一种幽默的语言描写人类的悲剧而已,这种情感上的反差只会让我们体会更浓厚的悲凉。 

  正是人性的这些弱点才导致每个人都陷入人生的困境。在这样的人性弱点包围中,方鸿渐只能慨叹人生的忧伤与无奈。人在社会就仿佛是在洪流中起伏飘荡的稻草,孤独而又无依无靠。方鸿渐是历史长河中平凡而又平庸的人的缩影。现实生活的大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却是被具体的环境及人际关系操纵着。人都要去适应这种具体的环境,去随波逐流。面对种种无力扭转的局面只能退而求其次,或违心改变自己原来的初衷。唯一能洁身自好不受社会制约不受世俗摆布的恐怕只有方鸿渐家里的那只祖传的老挂钟而已。 

  钱钟书通过对人生困境的描写,来对人性的丑恶进行讽刺与嘲弄。他就是那位传说中的祢勒大仙,遗世独立,笑看人生的一幕一幕的啼笑皆非的闹剧。<围城> 就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个人的粗鄙与丑陋。如果每个人都能扪心自省,对照这面镜子把自己洗涤干净,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变得纯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