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黑白2梦天蝎:产品“绿”不“绿” 关键在源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54:41
2011年10月09日 15:16:55  来源: 人民日报
经过6年多努力,我国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1.1亿多亩——
“不怕贵点,就怕不安全”,在北京的超市,不少人购买食品时,选择了绿色有机食品。但也有消费者发出疑问:这些绿色食品真“绿”吗?
产品“绿”不“绿”,关键看原料。为从生产源头保障绿色食品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农业部启动了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6年多过去了,基地创建带来了什么,下一步,怎么样做得更好,让“第一车间” 真正“绿”意盎然。
土地有劲了,农民增收了,“第一车间”更“绿”了
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镇美裕新村的稻田里,刚过黄腊期的水稻正由青转黄,淡淡的稻花香味悠悠传来。
“比过去,每亩能多收800多元,种出来的稻子也好吃了。”美裕新村村民王忠洲看着即将丰收的稻田说,他的12亩水稻,施有机肥,按绿色食品的标准种植了好几年,产量虽然下来了一些,但质量上来后,卖的价高,12亩反倒增收1万多元。
“这么好的土地不种绿色食品可惜了。”五常市副市长何小刚说,五常土质好,黑土层达1.5米以上,十分宝贵。过去,农民种田全依靠化肥农药,结果土壤逐渐板结,有机质逐步下降到3%左右,现在依靠绿色食品标准的方式施有机肥,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等,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回到5%左右,土地越来越有劲,种出来的东西既安全又好吃。
而今,五常已成为全国绿色水稻种植大县,水稻收购价每斤比全省平均高出近1元。黑龙江省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其农药、化肥平均用量不足全国的1/3,目前,全省已建成标准化基地48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近一半,2010年,标准化基地农户户均增收500元。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创建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据了解,甘肃省创建的11个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00多个、经销经纪人近万名,累计实现劳动力就业500多万人,获取劳务收入25亿多元,从事绿色食品产业劳动者的收入是普通农民的2倍。标准化基地建设规定村屯内环境要“清洁优雅”,促进村容村貌改善。在黑龙江县级以上文明村中,标准化基地村占70%以上。
“当前,人们由能吃饱向要吃好的方向转变,田间,是食品的第一车间,通过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种植,在保障食品消费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说,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重金属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推行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创建,使我国有1.1亿多亩的农田、果园、茶园、草原、林地、水域受到定期的环境监测、评价和保护。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1.1亿多亩,生产总量6547万吨,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个,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农业部有关部门抽检表明,2010年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基地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农民真正受益,才会自觉接受绿色食品的种植模式
面对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现状,要将复杂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别是不少地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壮年农民去城里打工了,让那些中老年人接受新的种植技术更难。”吴文良说。
据了解,为扶持农户、推广技术,地方政府、农技部门以及企业都想了一些办法。黑龙江省各地采取院(校)县共建基地、乡站(所)共建基地,每年组织1万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地生产一线,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面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有力促进了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为了创建绿色食品马铃薯基地,整合产业发展资金近3500万元,用于基地农户购买农资补助、扶持专合组织等等。
“要让农民确实受益,他们才会更容易接受绿色食品的种植方式。”五常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姜大伟说,在五常市,有的企业和农民订立收购合同时不再以产量多少来定农民收益,而是以面积确定。“企业按4万元1公顷的标准和我们签订种植合同,哪怕亩产500斤,我的收益也一样。”王忠洲说。“如果农民获得的收入和产量没有直接关系,他也就没有施化肥、农药来增加产量的动力了,并且开始追求如何种出优质稻米。”姜大伟说,企业再通过提供给农民秧苗、有机肥料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控制产品质量的难题。
“要想让这种绿色食品的生产方式可持续,让食者心安,关键要让生产者获得更多的收益。”吴文良说,当前,要解决好基地走出的优质农产品能在市场上“站”出来问题,一方面要扶持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实力,让农民“抱团”闯市场;还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共建“第一车间”,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及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同时严打假冒伪劣,不让投机取巧者得利,不让老老实实生产绿色食品者吃亏,净化市场环境。
建基地,要“循序渐进、宁缺毋滥”,切不可降低质量标准
采访中,不少人表示对绿色食品基地创建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担忧。“创建是好事,但是土壤环境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监管设备购置等都需要投钱,可政府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钱有限,实施中就可能会打折扣。”一位县里的工作人员说,有些地方对基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亟待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基地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少数基地建设单位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措施和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未来5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寻求发展和突破的重要时期。创建基地,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建设,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绿色食品基地仍需大力发展,但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可降低质量标准。同时对基地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每年组织监督检查,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
根据“十二五”规划,5年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总数达到800个,基地总面积达1.5亿亩。“从这个目标看,速度放慢了,这是明智之举。”吴文良说,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不能通过搞运动等方式简单化,否则只能破坏绿色食品发展的发展大环境,反倒使其丧失发展的优势。
“老百姓搁嘴尝不出食品安全来,这要求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徐健说,政府部门要加强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控制,加大对获证企业及其产品的监管力度,实行“基地”监控和“市场”监督双重管理,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绿色有机产品的公信力,维护消费者利益。
农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前提是完善标准,核心是规范认证,关键是严格监管。下一步,将更加严格基地创建准入条件,加强基地审核把关,强化基地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对绿色食品企业的约束管理,加强证后监管;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真正让“第一车间”更多更好地“绿”起来。作者: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