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是什么意思啊:甲午战争史6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6:18:24
第 六 章 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

第三节 三国干涉还辽

 

一 俄德法三国联合的形成

 

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西方列强曾经多次议商采取联合行动,但由于各怀鬼胎,迄未联合成功。十二月间,西方八国之派兵入京护馆,虽属联合行动,但对战争仍皆采取观望的态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急于扩张远东势力的俄、德两国感到机会到来,便一变观望态度而为积极的行动,并将法国拉到一起,于是有三国联合干涉之发生。

在这次联合行动中,德国起了倡导的作用。德国早想在远东获得一个海港,认为这正是千载堆逢的机会。早在一八九五年三月初,德国首相霍亨洛即向德皇威廉二世奏称:“我们的政策,在一方面,对于只有利于他国之行动,固不应早期加入,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参加此类行动之权利,则当预为保留。盖此项行动能使欧洲列强之东亚势力分配,为之消长变动故也。”这说明德国政府正在等待参加列强联合行动的机会。到三月二十三日,德国正式向俄国政府提出了联合的建议。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致电其驻俄代办齐尔绪基称:“请转告罗拔诺夫公爵:我们对于东亚时局之前途甚为关心,对于俄国之观点亦完全赞同。而且,我们相信,德俄两国在东亚之利益并无冲突之处。因此,我们甚愿常与俄国交换意见。或与俄国采取一致行动。”德国的建议迅速得到反应。二十五日,齐尔绪基复电马沙尔,报告俄国已接受建议,罗拔诺夫“证实我们东亚利益之一致,相信他的君主将会欢迎我们交换意见和将来采取共同行动之建议。”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表示“欣然接受”德国的建议。这样,德俄两国便初步达成了插手中日谈判的联合行动的默契。

德国提议与俄国联合,是对其对外政策所作的一次重大调整。德国之所以做出此项决定,不外乎以下数种原因:第一,“担心日本之努力奋斗与中国之巨大资源合在一手之中,其结果欧洲利益势将受其危害,而前途甚有希望之德国利益亦将在排斥之列”;第二,“借此机会与俄国接近,并使俄法之亲密关系为之松懈”,以摆脱德国的孤立处境;第三,“俄国在东亚现有真正强大的铁甲舰队”,与俄国联合起来,可以“转移俄国的视线于东方”,既使德国在亚洲的利益得到保证,又可缓和德国的东陲情势;第四,和俄国联合干涉,有可能从中国索取一个港口,为“海军停泊或屯煤之所”。基于这些原因,德国政府的对外政策才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突然转变。沙皇俄国的传统政策,就是扩张远东势力,进而称霸亚洲。尼古拉二世登基伊始,继承其先皇之衣钵,以遂其征服亚洲的野心。中日战争爆发后,俄国对日本军事之进展至为关切,貌似静观,实则待机而动。日本在媾和条款中要求割让辽南的消息传出后,俄国主战声浪甚高。但是,当时俄国在远东无海军根据地,亦无容舰队之港湾,西伯利亚铁路尚未竣工,致使俄国政府感到战事并无把握,因仅靠自身力量颇有不足,必须与其他列强联合才有可能进行干涉。何况俄国可信赖的国家只有同盟国法国。以俄法同盟之故,法国不能不与俄国共同行动,然俄法两国的联合仍难应付局面。因此,俄国切望英、德两国参加进来。英国既拒绝参加对日干涉,德国的态度便成为举足轻重的了。法国虽对德国积有夙嫌,却不肯放弃染指中国的野心,也只能从权与自己的宿故联合。法国外交部长阿诺托有言:“倘若列强态度能够保持一致,则将来对日行动始有效果可言。”于是,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便成为俄、德、法三国联合形成的一个关键。

俄国政府于四月十一日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第一项议程,即是由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报告德国关于联合干涉的倡议。在这个会议上,尽管文武大臣议论纷纭,分歧很大,但主张采取干涉的意见占了上风。罗拔诺夫在会上反驳了“与日本保持良好关系”的主张,他说:“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指望日本的友谊,它不仅对中国战争,还要对俄国战争,以后会是对全欧洲,日人在占领南满以后,决不会止于此,无疑将向北推进殖民。”拥有很大权势的财政大臣维特发言说:“日本之进行战争,是我们开始建筑西伯利亚铁道的后果。欧洲列强及日本大概都意识到,不久的将来就要瓜分中国。他们认为,在瓜分时,由于西伯利亚铁道,我们的机会便大大增加。日本的敌对行动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假使日本占领南满,对我们将足威胁,以后大概会引起朝鲜的全部归并日本。……我们应坚决声明,我们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假使不履行我们的要求,我们将采取适当的措施。”并指出,“这样,我们就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会尊重我们的效劳,因而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大臣们还考虑到,一旦日本拒绝退还南满,则由占有优势的悔军先对日本开始行动,以便使陆军有时间准备就绪。最后,会议以维特的意见为基础作出了结论。罗拔诺夫虽不相信与日本有友好关系,但也担心引起对日战争,故迟迟未将会议记录上奏。十五日,他以“情况业已万分紧急”注1,始将会议已录送请尼古拉二世批示。沙皇命于十六日在皇宫里再召开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除维特、罗拔诺夫外,只有陆军大臣万诺夫斯基和海军元帅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会上,维特对特别会议的结论进行了解释,“其他到会者则
说得很少或没有说话。结果,维特说服沙皇,沙皇同意了四月十一日会议的决定。”注2这次会议最后确定了俄国的干涉政策。

四月十七日,即《马关条约》签字之日,罗拔诺夫向德、法两国驻俄使节声明:“俄国政府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他正式邀请德、法两国参加共同对日干涉的行动。并告知俄国的计划是:“如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国正考虑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其立行的标的为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上与本国一切的交通,使它孤立。”注3,同一天,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将装甲舰一艘、巡洋舰一艘派往东洋”。注4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也向其驻日公使哥特斯米德发出了如下之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件是过渡的,它们损害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虽然后者的范围尚小。因此,我们现在不得不抗争,必要时,我们知道怎样予以必要的强调。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看来,德国的态度比俄国似乎还要强硬。十九日早晨,法国驻俄公使蒙得培罗将法国参加俄国计划一事正式通知了罗拔诺夫。并商定三国驻日公使于二十日在东京“共同行动”。注5这样,俄、德、法三国的联合才最终正式建立。

然而。俄、德、法三国公使并未在二十日行动,这是由于三国政府还在期待英国参加进来的缘故。当日,马沙尔接到驻俄代办齐尔绪基的来电,报告说: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由于英国完全孤立,神经非常紧张且发脾气,似乎英国舆论使他的情绪有了突然的转变。……罗拔诺夫公爵和蒙得培罗伯爵相信,英国开始感觉它误断了和平条约的经济后果,因鉴于三国迄今严格地遵守他们的计划,英国最后将变更它的态度。”同一天,德国驻英大使哈慈菲尔德也向马沙尔报告:“英国加入列强行动之可能性,至今仍未消失。英国政府现又开始仔细考虑。法国驻英大使之意,以为伦敦内阁意见,现正改为趋向加入一途。”这说明直到此时三国仍认为英国参加干涉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推迟了在东京共同向日本政府交涉的时间。但是,三国的期待落空了。英国政府相信,“马关条约对于英国是更有利益的,因为新埠口的开放和更巨大的便利的让与将给国际贸易带来好处,而且日本的胜利将阻碍俄国政策在满洲和朝鲜的进展。”英国内阁会议将于四月二十三日举行。而在前一天,德国驻英大使哈慈菲尔德通过与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的谈话,已经预感到,“在明日的阁议上,他将提议拒绝俄国提案。”果然,在二十三日的内阁会议,“主张英国今后行动,必须顾及日本,而且日本最足以代替瓦解的中国担负抗俄的责任之一派,乃占优势。”在当天的伦敦《新闻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显系出于政界重要人物手笔的文章,竟然宣称:“假如日本果能承认英国确有应在北方得一舰队支点之必要,则英国便可成为日本之友。”英国终于不肯参加干涉。于是,俄、德、法三国政府不再等待,便电令其各
自的驻日公使按原计划行事。

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俄、德、法三国公使联袂至日本外务省致送备忘录。俄国公使的备忘录称:“俄国皇帝陛下之政府,兹查阅日本国向中国所要求之媾和条件,对辽东半岛归日本所有一节,不但认为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以上实对将来远东永久之和平发生障碍。因此,俄国政府为了向日本国皇帝陛下之政府再度表示其诚实之友谊,兹特劝告日本国政府,放弃确实领有辽东半岛一事。”注6德、法两国公使的备忘录亦与此大同小异。三国公使致送备忘录之后,俄国公使希特罗渥发表简短的讲话,意谓日本“永久占领辽东半岛”,“恐有招致冲突之虞”,并希望日本政府“善体此意,采取保全名誉之策”。注7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致送照会之后,亦发表声明,指责日本政府未曾接受德国政府先前的劝告,不能不共同提出抗议。并警告说:“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开仗是没有希望的。”注8日本外务次官林董听了哥特斯米德的话,显得有些惊慌,忙问:“如暂时占据半岛,至赔款交付时为止,是否也要抗议?”注9三国公使一时不知如何确答,则含糊应之。

注1 《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中日战争》(7),第312-318页。

注2 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中译本,第74页。

注3 《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中日战争》(7),第351页。

注4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637号。

注5 《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中日战争》(7),第352、353页。

注6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56页。

注7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675号。

注8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673号。

注9 《德国干涉还辽文件》,《中日战争》(7),第3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