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 chai的音标:与马英九零距离的大陆记者(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8:58

与马英九零距离的大陆记者(组图)

                                         王南方    (2011-11-16)

      向网友们推荐一部书:《欧洲真相》。作者吴黎明是我的同乡,共同的儿时经历,让我们在微博上一见如故。我们不曾谋面,但我从他的笔名岳西砍柴伢中感受到他奋斗的艰辛,我们老家安徽岳西县属大别山区,四面环山,有一块平地,名曰:天堂。现在是县政府的所在地。我和吴黎明都曾在这块平地上生活过近20年,我们可能在同一座山上砍过柴。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一个大山里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勤奋,走向了市里、省里、首都,走近了欧洲,他用山里人特有的执著在欧洲采访到了许多政要名人,眼观六路,笔写八方。

        这位勤奋的老乡将他在欧洲当六年记者中采写到的精华文章,出版了一部书,并让我先睹为快。我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将这部20多万字的专著看完,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凤凰卫视大牌记者闾丘露薇为这部书作序:“越来越多的记者写书,这在国外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记者这个职业,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大众看不到的东西,而如果我们总是收藏在自己的记忆里面,那只是一个人的回忆而已,但是这对公众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的职业,就是作为公众的眼睛去看,作为公众的耳朵去听。”

       我承认,再会推销的人也要拿作品说事,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去看。特摘录一篇吴黎明收集在《欧洲真相》书中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凤凰卫视大牌记者闾丘露薇作序并强力推荐的《欧洲真相
                         我与“小马哥”零距离

       在华人圈子里,马英九是一个粉丝很多的政治人物,并被许多台湾民众昵称为“小马哥”,这一绰号后来传到大陆,在大陆年轻网民中颇为流行。他得此雅号很自然,1981年9月从哈佛获博士学位半年后,就成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蒋经国英文秘书,可谓少年得志,在讲究资历的国民党圈子中很难得。再者,马英九形象清新,一表人才,感情细腻,深受岛内女性的青睐,就连大陆有官方背景的新华网对其也颇为难得地如此评价:马英九是台湾最有影响的青年才俊,他以年轻、能才、英俊和极度有涵养而著称。不过,大陆很少有人近距离与他打交道。我在布鲁塞尔当驻外记者时,适逢其会,“抢”到一个与马英九面对面对话的机会,亲身感受了一下传说中的“小马哥”的魅力。

                        “强行”要求采访
       其实,我对“小马哥”久仰已久。我是学英文出身,专业背景决定着我尊敬所有“英文说得溜”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马英九曾经打败阿扁当上台北市长,让我觉得“爽”。至于政治上如何,当时考虑得不多。
2006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比利时当地一位华人朋友的电话,说马英九正在布鲁塞尔访问,最后建议道:“赶快过来采访一下吧。”                              

                    马英九在布鲁塞尔接受媒体采访
       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给台湾驻比利时的官方机构“台湾代表处”新闻官刘某某打电话。“哥们儿,你太过分了吧,连马英九来布鲁塞尔都不告诉我。”我一开口就抢占上风,让对方觉得“理亏”。
       布鲁塞尔的政治圈子很小,政客、官员、学者和媒体就那些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基本算是在一块“混”。刘是我的熟人,在多个场合见过、聊过。那时候,媒体经常报道台湾“国会议员打架”,我就时常以此与刘打招呼:“又打起来了?呵呵。”他往往会笑着半开玩笑道:“呵呵,这就是民主。”
       不过,彼此毕竟隔着一道政治海峡,刘并不希望我去采访,所以给我打马虎眼(上海话叫“捣浆糊”),在电话里笑着说:“马市长这次来是公务,今天的演讲会是闭门会议,不对媒体开放。”
“我不管,我到会场门口等着。”我有些蛮横。其时,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刚刚进行访问大陆的历史性“破冰之旅”,两岸关系气氛不错,我预测对方不会太为难我。
       果然,刘告诉了会场所在地——布鲁塞尔火车北站附近的喜来登酒店,不过依然强调是“闭门会议”。
       我哪管这一套,匆匆赶到喜来登酒店,刘在会场门外等我,并且自食其言,主动开门让我进入会场。看到这样松,我赶紧打电话让我的哥们儿、摄影记者徐金泉也赶过来。
       后来了解到,马英九此次以台北市长身份出访欧洲,计划行程共13天,到访城市有意大利都灵、瑞士日内瓦、爱尔兰都柏林、英国伦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欧洲与台北、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希望更多的欧洲企业赴台北投资。
      由于我来得晚,演讲早就开始了,我看到“小马哥”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完全脱稿,借助PPT视频进行讲述,并频繁回答观众的提问,标准的美式发音,哈佛毕业的就是不一样。
      当时,“小马哥”正在推介台北市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宣称台北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新硅谷”,他希望更多比利时企业到台北投资或进行经济合作。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介绍说台北是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中无线网络信号覆盖面最广的,他提出打造“网络台北”的概念,让无线网络信号几乎覆盖整个台北市区。
       跟随马英九访问的台湾记者有10多个,一些人看起来就像是“小马哥”的Fans。中间休息时,马英九一直被媒体包围着,女记者们都露出“亢奋”的目光,甚至个别提问的声音都有些“撒娇”的味道。

                          和“小马哥”单聊
      小马哥要离开布鲁塞尔了,他特意让手下人安排了媒体茶叙,我也在被邀请之列。“茶叙”应该是台湾地区的“特产”,我一开始还有些不太适应。马英九的手下专门在喜来登饭店二层临时包了一个会客室,布置典雅而温馨,中间由乳白色沙发围成一圈,细心的工作人员为每位记者端上了咖啡或茶水,一下子拉近了“小马哥”与记者们的距离,使得“茶叙”一开始就非常具有“拉家常”的亲民气氛。                                 

                          吴黎明与马英九在布鲁塞尔
      马英九坐在正中的一个沙发上,两边和对面都是记者,电视摄像机架在沙发的外围,以避免干扰聊天的进行。茶叙中,欧洲媒体包揽了所有的提问,提出的一些政治问题很尖锐,比如“这次为何欧盟和比利时方面的高官没有会晤?”“台湾与大陆相比,在与欧洲的经贸合作方面有些什么优势?”等等。马英九不慌不忙,用英文一一应答。他回答得颇为坦诚、专业,并信口引用种种数据和事例,一副风度翩翩的学者风范,令媒体同行们觉得很过瘾。马英九强调,此行主要是推动经济合作,但对欧盟和比利时联邦官员未能安排会晤表示有些遗憾。
      让我至今有些后悔的是,面对这一原本不是机会的机会,我竟然并没有开口提问。反思一下,主要是当时我太过保守,认为一旦开口,随行马英九的十多家媒体会立刻把镜头对过来,若言辞稍有不慎就会被误读,以致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事后想来,此是多虑。为此,我经常反省,也导致后来我再遇到一些所谓“敏感人物”“敏感事件”时,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先提问、采访起来再说。
      不过,此次对马英九的英文水平、口才、风度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我在国内外采访多年,见过不少母语是汉语的被采访者,有些人也宣称能说外语,甚至几门外语,但真正能够真刀真枪地与人用外文辩论、回答刁钻问题的还没有,大多是念念写好的发言稿,往往还发音奇怪。只有“小马哥”,其流利、地道的发音绝对超过大多数外交部高翻。
      高翻们不要生气啊,呵呵,这的确是实话。我是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也做过不少口译,“既看过猪走路,也吃过猪肉”,这点判断能力还是有的。我虽然自认为英语水平不错,可与“小马哥”相比,差距太大,惭愧惭愧!不过,想来也服气,人家是哈佛高才生,还曾给蒋经国当过英文秘书,甚至出过专门的书:《勇者的证言——追索忍尼辛的哈佛演说》。
      正规的茶叙结束了,我找准机会和“小马哥”单独聊了聊。让我意外的是,“小马哥”对我所服务的媒体很熟悉,还简单问了我们在欧洲的情况,并希望我“有机会到台湾采访。”原来,马英九曾经主管对大陆事务,因此对大陆及大陆媒体相当熟悉。
      很不好意思的是,为了记住这个难得的“零距离”时刻,我主动提出与“小马哥”合影留念。要知道,严肃的职业媒体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追星”,即不主动要求和被采访对象合影。这次,只好破例了。
      为了表示善意和尊重,我和金泉商量给“小马哥”“送礼”,礼品是我们拍摄的他布鲁塞尔之行的一些照片。由于马英九一行当天就走,做画册肯定来不及了,我们只得将编辑好的图片刻成光盘送到“台北代表处”。我给刘某某打电话,刘很意外。
     “台北代表处”很不好找,刘很耐心地告诉我们怎么走。当我们走进“台北代表处”后,发现里面的“中国味”特别浓,屏风、红木家具、青瓷……一下子把人带到了东方。
      后来,有一次我赴意大利出差,到一个华人餐馆吃饭,老板是来自台湾的一名中年女士,而且是“小马哥”的一名铁杆粉丝。当时恰逢台湾地区的选举期,这位女士正在和员工们分析马英九所在的“蓝营”与民进党“绿营”之争。闲谈中,我无意间提及曾经见过“马主席”一面,聊过天,握过手。没想到这位女士立即态度大变,兴奋地对我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我们这里蓝营的姐妹们从未有过这么奢侈的机会!”这位女士随即问我和“小马哥”握的是哪只手,并执意和我紧紧地握一番。后来,这位女士还说要给我免单,被我不好意思地婉拒了。不过,从这位女士的举动中,我算是领教“小马哥”在这些女粉丝中的魅力了。


                       期待历史性握手

      抛开“统”“独”之类的政治不谈,我对马英九的好感还出于一个根本原因,即他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认同。2009年清明节,马英九成为第一个参加祭祀黄帝大典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比起数祖忘典的陈水扁之流,马英九让人觉得颇有人情味。
      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而欢呼。2008年底,马英九领导下的台湾当局打破60多年的隔阂,决定与大陆恢复“三通”,这对两岸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了极大方便,非常人性化。这也是我对他有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与“小马哥”见面的前一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展开“破冰之旅”访问大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其会晤,两位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载入史册。
      当时,欧盟方面并没有主动表态,我按捺不住,在欧盟委员会的例行发布会上发出提问。欧盟委员会负责对外关系事务的发言人埃玛?爱德温表示,欧盟委员会一直期望海峡两岸的紧张关系能通过对话方式得以解决,对话是解决两岸关系最好的办法,“现在对话已经开始了,我们欢迎这个会晤,关注这个会晤”。她说,欧盟欢迎这第一步,希望这不是故事的全部;欧盟委员会对于两岸关系的立场是一贯的,那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鼓励海峡两岸通过和平手段改善关系;欧盟委员会欢迎一切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努力。
      紧接着,我打电话给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的首席发言人克里斯蒂纳,她也表示,欧盟理事会正关注着这个历史性的会晤。
      和马英九这次见面后,我一直关注他的动向,尤其是他走出“公务机要费案”的阴影,顺利高票当选了台湾地区领导人。不过,此后未再采访到他。一道浅浅的海峡分隔了大陆和台湾,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与其“零距离”。我更希望“小马哥”有一天能够跨越海峡,与大陆领导人实现永载史册的历史性握手。


小贴士:
      马英九 (Ma Ying-jeo) 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马英九曾在美国短暂工作,1981年后,历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美国纽约华尔街柯尔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后返回台湾担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1982年,马英九任蒋经国英语翻译。在1984年后的十五年中,他先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至1988年)及多种行政职务。1998年12月当选台北市市长,2002年12月连任,至2006年12月卸任。
      马英九是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99年8月、2001年7月分别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2003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副主席。2005年7月,以72.36%的得票率当选为国民党主席。
      2007年2月13日,马英九因在台北市长任内“公务机要费”的使用,被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起诉(后经台湾法院二审、三审宣判无罪)。
      2008年,马英九以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身份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并当选。
      2009年7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举行党主席和党代表选举,马英九当选党主席,得票率为93.87%。
      马英九和夫人周美青育有两女,长女马唯中,次女马元中。

      作者简介:吴黎明,笔名岳西砍柴伢,新华社国际部评论室主任记者。安徽岳西县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当过中学、大学教师,2000年到新华社工作,先后任中央政文室、中央外事室记者。2003年~2007年,任新华社欧洲总分社记者;2007年~2010年,任新华社柏林社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