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张三丰张翠山台词:汉字有重大缺陷?限制中国人思维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5:09
与不加抵抗地吸收外来词汇的日语不同,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接受外来语时,总要先对其进行一番“本土化”改造。在本书作者看来,汉字这种自成一体的特点巩固了中华文化的权威,但其固有的模糊性也限制了思维创新,必然成为现代化改革的对象。 “黑洞”般吸收外来语
日语中的外来语泛滥成灾,与此相反,汉语中的外来语却极少。对日本人而言,外来词汇是一种很“酷”的东西,没有受到太多抵抗就涌入了日本。更重要的一点是,外来语用假名拼写非常方便,发音也很柔和,所以可以原原本本地引入外语词汇的“音”。
相比之下,中国人一向有很强的自我优越感,认为外国有的东西中国都已经有了,通常不会主动去吸收外国文化。所以,中国人在接受外国文化时,先要把外国的单词翻译成中国的汉字,使它变成中国式单词,这种倾向近代以来非常显著。
于是,“television”变成了“电视”,“Benz”变成了“奔驰”,“sofa”变成了“沙发”,“resin”变成了“树脂”,“internet”变成了“网络”,“personal computer”变成了“电脑”。加上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思,造词功能特别强,这些外来词完全转变成了新的汉语单词。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在使用这些词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它们是外来语。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简直是个“黑洞”,具备了可以随心所欲地吸收外来语的能力。 表意模糊是重大缺陷
汉字原本就是一种象形文字,用来象征性地描绘出事物的性质。由形、音、义三位一体构成的汉字,从来都是统合多民族、多语言的强有力手段。谁也无法否认,中国大陆理念、思想的统一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汉字。
然而,汉字同样有重大的缺陷。哲学家李泽厚是这样解释的:
“汉字的象形或形象性,不是抄录对象,不是通过感性来表达概括性的抽象……而是一种诉诸直感的形象记号。汉字具有融通性、多义性、暧昧性和不确定性。”
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而且汉语没有词尾变化,缺乏助词,只是按照一定的语序来排列单词。一个新造的词,由于单个汉字是独立的,有多元含义,所以人们很容易就会根据这个单词的汉字意思任加想象、随意解释,于是便出现了单词原意被轻易地曲解、歪曲的危险,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
比如说“树脂”。头一次碰到这个单词的人经常会错以为它是“树油”的意思。同样,“网站”这个词字面上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某种“车站”名,其实它是“网络主页”的意思。
在我看来,正是汉字的特点所带来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他意性,造成了中国人思想的局限性。而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硬直、顽固、非逻辑性、缺少理性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发展。 语言也需现代化改革
为了突破汉语的局限,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发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现流利的日语具有言文一致(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力量,于是下定决心要把古汉语改革成言文一致的白话(现代汉语)。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也曾被英文的明晰性深深震撼,由此看出汉语的弱点。今天,中国人使用的言文一致的白话文式汉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不过时间上是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的。
相似的情况在韩国也发生过。1938年,韩国还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作家玄永燮发表了《朝鲜人前进的道路》一文,主张“应该摒弃半岛人表层的个性、语言、习惯等,以日语为国语,彻底地接受日本精神,转变为日本民族”。
由于该言论过于激进,结果玄永燮被视为亲日叛徒,至今遭受批判。
一国的国语形成了民族文化之根基,必然会优缺点兼具。而国语的缺点,又和使用这门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的缺点有直接关系。但是也要看到,日本能够实现今天的繁荣,韩国能够发展为先进的国家,中国能够像今天这样经济大发展,并不是因为彻底放弃了国语,而是因为它们改革了自己的国语,才会有这些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