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zhan:蒋梦麟:联合中的现实考虑(新京报 2007-1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10:11
蒋梦麟:联合中的现实考虑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1-23 9:39:00 · 来源: 新京报

三常委中无为而治的校长,在联大期间保持“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态
蒋梦麟
(1886—1964) 著名教育家。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曾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新教育》月刊。“五四”时代表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校务,后改任北大教育学教授兼总务长、代理校长。后栖身学政两界,历任国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浙江政治分会秘书长,中山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教育部长,北大校长,西南联大校务常委等职。1945年任行政院秘书长。1947年调任国民政府委员暨行政院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64年病逝台北。著有《中国教育原理》、《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演进》、《孟邻文存》等。

北大走上制度化、正规化的现代大学之路,就是在蒋梦麟手中完成的。
两段记载不同的史料
据叶公超回忆,当年教授们到了长沙,南开的张伯苓和清华的梅贻琦还没有到。有人就说:“假使张、梅两位校长不来,我们就拆伙好了。”当时蒋梦麟听了这话,声色俱厉地说:“你们这种主张要不得,政府决定要办一个临时大学,是要把平津几个重要的学府在后方继续下去。我们既然来了,不管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办起来,不能够因为张伯苓先生不来,我们就不办了。这样一点决心没有,还谈什么长期抗战。”蒋梦麟在之后的西南联大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具体表现,西南联大时期关于蒋梦麟的记载,我只是在《梅贻琦日记》中零散看到的,其中蒋梦麟对于西南联大的态度与这个传说颇有不同,参照阅读也许别有意趣。
梅贻琦的日记如其人,多数寥寥数言,极为简约,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1941年3月24日,梅贻琦日记记载:清华“决定让售北大美金三千元”。这一信息,透露出北大财政吃紧。过了两天,蒋和梅之间就有了如下谈话:“蒋谈及研究问题,谓宜由三校分头推进。余表示赞同。余并言最好请教部不再以联大勉强拉在一起;分开之后可请政府多予北大、南开以研究补助,清华可自行筹措,如此则分办合作更易进展矣。”在这里看来,两位校长对于联合办学也并不“执著”。如何看到这两段颇有出入的记载?我觉得,第二条是出自梅贻琦日记,属实当无疑问,那么是否第一段记载就不真实,我看也未必。以蒋梦麟的政治身份来看,说出那样的话来,合情合理。但是何以又会出现梅贻琦日记那种“分头推进”的记载,我觉得,这是蒋梦麟出自现实利益考虑的“欲擒故纵”之法,北大经费短缺,惟有如此,才能由清华拿出钱来,作为联大的研究费。蒋校长为何对于钱看得如此重要,这还要从头说起。
在北大的校史上,蔡元培真正在校治事的时间并不长,“不过五年有半”,其在职不在校期间,行政事务大多都是蒋梦麟代理的。在蒋梦麟代理校长期间,正好赶上政府拖欠教育经费,“没有经费怎么办?”常常是蒋代理校长的感叹。这也许就是蒋梦麟日后在合组联大时比较在意经费的原因所在。
“他日当为中国教育泰斗”
与当时众多的大学校长不同,蒋梦麟是正宗教育科班出身的教育家。蒋梦麟在美国留学期间,第一次拜访孙中山,给孙留下的印象就是“他日当为中国教育泰斗”,在以后的五四运动时期,孙又有“率领三千弟子,助我革命”之语,评价之高,实为罕见。正是有受过西方严格科学训练的教育背景,在其正式出任北大校长之后,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教授专任,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并且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口号。可以说,北大走上制度化、正规化的现代大学之路,就是在蒋梦麟手中完成的。
关于蒋梦麟对北大的贡献,傅斯年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蒋梦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学问不如胡适,但是办事却比他们高明。胡适全集中曾经记载了一件事,正好可以验证蒋梦麟的高明:“话说民国二十一年一月,蒋梦麟先生受了政府的新任命,回到北大来做校长。他有中兴北大的决心,又得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研究合作费用国币100万的援助,所以他能放手做去。向全国去挑选教授与研究人才。他是一个理想的校长,有魄力、有担当,他对我们三个院长说:辞去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这样的做法,放到今天,大概要被人说成迂或者傻,但在过去那个时代却是公认的高明。时代风气的转变在这样的小事中就可见一斑。
说到做事,蒋梦麟说自己是“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无贬意,指以科学精神办事。蒋复璁也说蒋梦麟是“以儒立身,以道处世,以墨治学,以西办事”。说辞文雅了一些,但是是一个意思。
□本报记者 陈远
蒋梦麟的教育思想
蒋梦麟是科班教育出身的教育家,其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回国后曾经创办《新教育》杂志,其目标就是“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的社会”,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一书中。
蒋梦麟认为,“教育家必先知当时学术思想之大势,与夫时代之精神,非此不能谈教育也”。反过来,教育对于时势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方面为随时势而施教育,曰顺势是也,一方面为纠正时势而施教育,曰变俗是也。”教育家必须善于观察时势,适应时代要求,不能徒事消极破坏,还应从事积极建设。当时的时代潮流,为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中国必须顺应世界大势。蒋梦麟敏锐地把西方欧美文化的精神归结为两点:“一、科学之精神,近世西洋学术莫不具科学之精神。科学之精神云者,好求事实,使之证明真理是也。”“二、社会之自觉,西洋之文明,根乎希腊之个性主义。个性主义云者,发展个人固有之能力,不使外界所压迫,养成一活泼强健灵敏之个人是也。”而这两点精神,也正是蒋梦麟从事教育的主要目标。
蒋梦麟认为,“欲解决中国社会之基本问题,非尊重个人价值不为功,欲养成适当之特才,非发展个性不为功。”“教育有种种问题,究其极,则有一中心问题存焉。此中心问题惟何?曰做人之道而已。做人之道惟何?曰增进人类之价值而已。故欲言人类之价值,当先言个人之价值,不知个人之价值者,不知人类之价值也。”
蒋梦麟追求个性自由的教育理念深得其师杜威新个人主义的精髓,沿袭着杜威的内在理路,蒋梦麟并非简单地重复与回应。当杜威倡导儿童中心的时候,更多的是着眼于教育的改进与发展,而蒋梦麟则立足于教育救国的立场,力图培养健全个人,以创立理想社会。纵观北大校史,这位科班出身的校长在北大制度建设上出力良多,这在其他校长身上并不多见。
□孙玉宁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ulture/2007/11-23/011@093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