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email大抄本 pdf:华德福(斯坦纳)与蒙氏教育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37:29

 

蔚蔚现在的幼儿园只是一个过渡,我们同时在蒙氏学校和斯坦纳学校(国内现在译成 华德福教育 )给他报了名。两边都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中学。今年10月份估计两边都会有名额,所以如何选择就成了我现在最大的心事。
蒙氏教育我们都已经极为熟悉了,致使国内真正的蒙氏学校不知道有几所。我个人知道的除了孙瑞雪那一家,就是北京的小橡树幼儿园。其他的还没有听说。蔚2岁2个月如小橡树,到6月初离开。短短4个月时间,但是那种快乐,至今常驻心底。1年2个月后的今天,仍然认为那是他最喜欢的幼儿园,并清晰地记得两位老师,以及几次特别的活动。
到了新西兰,接触到斯坦纳学校。婆婆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来接触过西方绝大部分的教育理念,现在就在一所斯坦纳学校工作。她对我说:“这所学校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真正热爱的一所。这里的学生也是我见过得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哎呀呀,怎么办呢?

我到两个学校分别观察了很久。先是蒙氏学校,蔚在教室里看到熟悉的蒙氏教具的时候立刻欢呼起来。从硬件上说,这所幼儿园与我见过的所有新西兰幼儿园相比,是数一数二的了。足有两层楼高的大木房子,宽敞明亮。所有家具都是实木原色,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4岁组,象上午茶这样需要切水果、洗餐具、分餐等事情都是自己安排和处理。看着孩子们用锋利的刀切苹果,我和先生在旁边看得提心吊胆;可看着孩子们娴熟的操作,科学的过程,不由得暗暗赞叹。蒙氏的教具,随着年龄的增加,深度、广度增加乐,但有的东西时一直留到中学最后一级的。
我们被安排到5年级教室参观。教室里用各种家具、画报、教具邓伟成不同的角落。孩子们随意站着、坐着、趴着,在不同的角落上做着不同的事情。两个老师在不同的区进行指导。两个孩子坐在桌前做数学题目(看上去像大富翁游戏,吼吼);还有3个孩子拿了欧洲的木拼图,用不同颜色的小旗在上面标出河流、国家、首都、和主要国家;一个女孩子正专心喂小乌龟;两个男孩子看着表,等着最后一分钟出去玩球;一个孩子在电脑前忙着--我过去一看,居然正在看中国明朝的服饰!!!(老师解释说,这两个月历史的主题是中国,所以他们黑板上贴了一些汉字,找了一些中国画等,那孩子现在正在做自己的专题报告--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一个女孩子过来很有礼貌地问我们要不要喝茶或咖啡,有什么她能帮忙的。
我简直说不出话----我以前只知道象美国的学校,孩子们不必死板地在课桌前坐着,上厕所等自己处理;从未想到过学校可以自由到这种地步!当然每阶段的基本教育内容,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不过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安排时间(需要统一讲的内容,会根据大多数孩子的意见安排时间)。
我出了蒙氏的校门,从鼻子到心里都是酸溜溜的--恨不能变小了重来一次!

几乎要决定选择蒙氏了,等我到了斯坦纳学校,又犹豫了。在蒙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规则”(还不是国内教育意义上的纪律),而在斯坦纳,感觉到的是“自由”。打个比方,如果说,蒙氏的感觉像实验室或者医院,那么斯坦那就像个画廊。

在斯坦纳,几乎没有“现成”的玩具--包括乐高这类的“创造性玩具”。老师们用各色棉、丝绸等面料布置各个角落,整个房间充满艺术气息。没有塑料动物或者车子,有的是手工制作的各色玩偶;实木的小车,工艺极简单而造型洗练优雅;大大小小的贝壳,各种各样的石头、线及绳子......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上午点、午餐。我们去的时候,一年级孩子刚下课,墙上挂着他们刚才的作品----A4的纸上,水彩涂满了黄色---只有黄色。据说他们这节课就是认识”黄色“。
爬上山坡,到达最高点---音乐室。全木圆形建筑,1/3海景落地窗,钢琴静卧一角。看着脚下随风起伏的浓浓绿树,远处淡蓝的海面,湛蓝的天空,隐约的鸟鸣,即使没有音乐我都不想离开呢--看看其他家长,基本都跟我一样的神情。下山的时候经过高年级孩子的木工房,隔着玻璃看到一套套整齐专业的工具,那个羡慕啊~~

两个学校各有侧重,理念不同。有从蒙氏转到斯坦纳的学生,是不是有反向流动我不知道。这两天看斯坦纳的资料看得头晕眼花,越来越难以取舍。
简单地说,如果说新西兰的教育比较“自由”,而国内的教育比较“严格”的话,那么蒙氏位于二者之间,而斯坦纳(华德福)比新西兰现在的教育还要“自由”。我是特意用了“自由”和“严格”这两个中性的词,事实上,斯坦纳(华德福)更加人性化一些。

今晚忽然想起搜索一下中文网站,结果真有收获呢。成都已于2004年夏天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所斯坦纳(华德福)学校。网址:
http://www.waldorfchina.org
更让我感叹时,是一个名叫卢西安的德国人,自己在广西偏僻的农村孤军奋战,做了两年。他翻译了斯坦纳的书,并把在中国做教育工作的感受写成了书。网站:
http://www.jiaoyu.org/

“根据现行教育思想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已忽略了培养真正创造精神的基础,长期以来都未能达到培养出大批真正具有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和社会领袖的目标,最多只是培养了训练有素的二流技术人员。另一个问题是,教育已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因此,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可能有人道和创造精神可言。 因为具有真正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引自成都华德福学校网站,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历史和教育教授,纽约日桥华德福教育研究院  研究主任 道格拉斯.斯朗)

0到6岁的小孩由于在出生之前为了精神的一切(环境)而生活,出生之后还是为了环境(物质的)而生活。他就以为,整个环境、整个社会都是好的,都是要模仿的。这时候需要给小孩一个能模仿的环境。7到13岁的小孩根据他天性的本质想在现代生活中欣赏美好的环境和自己身体在环境美丽的动作。为了避免错误,老师最好主要在美丽的艺术上给孩子们活动机会,因为7到13岁的小孩认为,美丽的是好的。从14岁开始,孩子认为世界是有真理的。这时候课题需要是科学的,老师要特别注意说真实的话。老师对于14岁以下的学生要像镜子一样,对于14岁以上的要像窗口一样。(引自卢西安的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