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财团家族排名:浅析阿赖耶识、种子与转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0:37:19

浅析阿赖耶识、种子与转依

082)班:道 成

2009101——2010120

(共19页,约19940字)

内容提要

阿赖耶识,意为,是说第八识像仓库,能贮藏一切染净诸法种子。就心识来讲,它能贮藏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造就的种子。唯识学把阿赖耶识作为万法之因,一切法都要靠阿赖耶识摄藏,种子才能现行。阿赖耶识也是众生一期生命延续的果报体。

何为种子?凡一切有漏、无漏的色心诸法,无不从第八识的功能中开发而来,这种能生一切有漏、无漏等诸法之功能者,皆称为种子。

所以,阿赖耶识与种子有着密切的关系。阿赖耶识是藏识,如信息库,含藏由前七识熏习的种子;种子是经验,如信息,是藏于第八识自体中的生果功能,并非离了第八识另有异体存在。故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应由两种义门来解释,即体用门和因果门,均有不一不异的关系:种子对于所依的识体,是非一非异;同时望于所生的现果,也是非一非异。

学佛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生命现状,唯识称为转依,即转变生命的依处。转依,就是通过对空性正见的禅修,去除阿赖耶识中的杂染成分,以如实智通达空性。

厘清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就能了知轮回之因及解脱之法:即通过修行,断恶修善,提高生命品质,进一步完成转依:将有漏种子变为无漏种子,将有染的阿赖耶识转化为清净无染的、纯善无漏的阿陀那识,就可超越生死、脱离轮回、转识成智、转凡成圣。

关键词  阿赖耶识  种子  转依

序  言  

唯识学建立八识说、种子说等,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明世间万法皆唯识所变。唯识学所言之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赖耶识。

此八识又可分为两大类,即阿赖耶识与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有七种。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为七转识。前七识与阿赖耶识之间是能依与所依的关系,故有时又以本识或种子识称谓阿赖耶识。

唯识宗所讲的八识,在活动中呈现见分和相分,当下即会熏习种子,成为未来八识产生活动的亲因缘。在阿赖耶缘起中,种子生现行是指种子展开的八识三性诸法;现行熏种子是指心、心所在活动的同时又熏成种子。不仅种子是现行的因缘,现行也是种子的因缘。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理论上固然有先后次第,但在时间上却是同时进行的。种子现行之时,当即就熏下种子。然后,由种子再生现行。但从这一种子所生的现行,到下一种子所生的现行,则不在同一时间。若每一种子的现行都没有间断,就会同时引发无穷无尽的种子生现行,从而犯无穷过。从种子到生现行,有待外缘的成就,也就是说离不开八识三性诸法。

阿赖耶缘起是以种子为因缘,现行后展开宇宙人生的现象。同时再熏下种子,使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得到壮大和充实。如此循环往复,使世间万象无穷无尽地展开。

一、阿赖耶识   

本部分主要从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异名,五教十理证,阿赖耶识的特点,阿赖耶识的三相、三位等方面探讨阿赖耶识的定义、特点、功能等,用以说明阿赖耶识的确存在,以及作为生命的果报体,它是如何使生命得以延续的。《唯识三十颂》卷1云: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1]

其中异熟指第八阿赖耶识,思量指第七末那识,了别境识指前六识。这里明确提出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一、什么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意为,是说第八识的作用就像仓库一样?是贮藏一切染净诸法种子的仓库。就心识来讲,它能贮藏各种心识的习气,能贮藏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造就的习气的种子。这些种子都贮藏于阿赖耶识中。如学问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才能的形成,都要靠阿赖耶识保持习气种子,才能成就。唯识学把阿赖耶识作为万法的因。一切法都要靠阿赖耶识摄藏习气才能变现。阿赖耶识也是众生一期生命延续的果报体。阿赖耶有如下义:

(一)爱著、贪爱:部派佛教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释为爱著、贪爱。

(二)室(巢窟、房、盛受):《大日经疏》曰:

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巢窟,故

以为名。” “阿赖耶是房义,是盛受义。[2]

(三)执著:《清净道论》提到阿赖耶之名:或以阿赖耶、喜阿赖耶、破阿赖耶、破阿赖耶之方便而说为四[3],叶均将阿赖耶意译为执著

(四)藏:《唯识述记》曰:阿赖耶者,此翻为藏。[4] 第八阿赖耶识,汉译为藏。

唯识学提出,阿赖耶识的所缘境有根身、器界和种子。根身包括二种:一是根依处,如人的肉身等;二是净色根,或胜义根,它类似于现代生理学所说的神经,虽然微细,但仍属于色法。其实,能真正叫做根的只有净色根,眼球等还属于根依处。净色根非常殊胜,它才是生起心法的重要助缘,如眼识的生起就要靠眼根作助缘。器界:指外在的山河大地,以及广漠的大千世界,如天体就属于器界。种子:指阿赖耶识所收藏的种子,这些都是阿赖耶识的所缘境。

二、第八识的异名   

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中举出十八个异名: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缘、显、现、转、心、依、异识、根、生、有,而《成唯识论》中举出了七个,除阿赖耶识外,还有六个:

1. ──集起义,积集种子,起现行故;

2. 阿陀那──执持义,执持种子,以及五根,使之不失坏故;

3. 所知依──为所知三性诸法作所依止故;

4. 种子识──遍能任持有漏无漏诸种子故;

5. 异熟识──由业力感得;

6. 无垢识──最极清净,为一切无漏法所依止故。

三、五教十理证[5]

《成唯识论》举出五教十理,证明于转识之外,确有第八识的别体。

(一)五教证

就是列出五种大小乘经,以证明有第八识。

1. 说明这是种子识,能生一切诸法故。《大乘阿毗达磨经》云: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界,种子因义,能持义。依,即缘义。此识为一切诸法之所依。总之,无始以来,为一切诸法一类相续体用因缘,有情由此流转,由此还灭,故有此第八识。

2. 之所以安立阿赖耶名,是因为和杂染法互相摄藏,以及为有情执自我之处,这就是第八识。而且是难解的法,仅能为智者说,不可对愚者言。《大乘阿毗达磨经》云: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3. 此识执持诸法,生七转识,最为深细,所以不为凡愚的众生开示。因恐凡愚众生一闻这第八识的名,反而增执为实我故。《解深密经》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4. 由于有风,大海便会起千层波浪。这藏识大海,由于境界的缘,现起七转识的浪,这藏识就是第八识。《入楞伽经》云: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在作用转。

5. 小乘经中以密意而说这第八识,其名如下:

1)根本识:是大众部所说,为眼等诸识之所依。

2)有分识:是上座部和分别论中所说,恒相续而周遍三界,且为三有之因。

3)穷生死蕴:是化地部所说,别有法穷生死而无间断的法。

4)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出自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       这些经教所说,其实皆是说这第八识。

(二)十理证 

本来第八识在前五教所示,是甚深微细的法,不可用世间语言比喻所能诠显,故唯有依圣教量而信解。同时依圣教量起现比量,熟读重虑,自能豁然贯彻,千万不可以世间一般学问等视之,独断第八识是假设。否则就是谤法,所以佛说:胜者我开示凡愚不开演。十理证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持种证:假使没有一类相续、坚住可熏的法,则一切染净法的功能就会唐捐,诸法也无从现起。事实并非如此,因有这第八识,集起一切诸法自体的心。《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之所集起,名之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

2. 异熟证:有真异熟心,遍酬牵引业,不断变身变器,而为有情正报依报。否则,依于什么而恒有情呢?这是因为有这别体第八识的缘故。《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

3. 趣生证:应该有那五趣四生的趣生的自体。从人趣来讲,人趣必有人趣的自体,而且必定具备如下条件:是实有;一期生涯必相续不断;遍一切地;不是杂生法而是独立的。如一个人不可能生起自己以外的人或它界动物的东西,也不曾失去个人或人的有体力的东西。这可证明别有第八识体。《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应无有故。

4. 执受证:唯真异熟心,是能执受。能执受者,即能执受有情有色根身。真能执受的法,必备如下条件:是先业所引;非善性恶性有覆无记性;是一类;遍能执持五根身;是相续。这不是别的,就是这第八识的自体。《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

5. 寿暖识证:《阿含经》中有颂云:

寿暖及与识,三法舍身时,所舍身僵仆,如木无思觉。

这三法是相依的,并且是一期生涯中不可不恒时相依的。然而眼等六识是有间断不是恒相续的东西,怎样可以立名有情?这是因为有这第八识体的缘故。《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不应有故。

6. 生死证:生时死时,身心昏昧,好像极熟睡眠或极闷绝的时候,六识皆无。然而真异熟识,极其微细,行相所缘,俱不可知;是引业所招的果;一期相续,无有间断;初生后死心,即是第八识。《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

7. 名色互缘证:受生初念以后,受想行识四蕴,非色的名;以及色,羯罗蓝等色蕴;和识是相依而住,如束芦相似。这受生的初念,前六识尚未生,第七识摄在名中的识蕴;第二念以后,前六也生起来,这前七识的,以及羯罗蓝的,合起来叫做名色。这名色二法,和,相依而住。这正是证成前七识以外有第八识自体。《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辗转相依。譬如束芦,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

8. 四食证:食有四种:段食:变坏为相──欲界系之色香味触。触食:触境为相──六识相应的触心所。思食:希望为相──和欲心所俱转的意识相应的有漏思心所。识食:执持为相──是第八识。这四种都有能持有情的身使之不坏,故名食。此中识食,就是第八识。因为眼等识有间断,有转易,而不遍有,而不恒起,所以不能执持身命。《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

9. 灭定证:出入息为身因;寻伺为语言因;受想为心因;一入这定,三因俱灭,三法俱不起现行,但是依然得名有情者,以尚依于寿暖识三法故。这当然不是前六识而是第八识。因前六识入定时灭故。《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

10. 染净证:净法染法,都以心为本。有为现行的法,因心而生,依心而住。心受染净有为现行的熏习,心持染净有为的种子。前六识没有这功能,这不是别的,就是第八识。《成唯识论》云:

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

以上的五教十理证,都是证明有这第八识。

那么,从生到死,到底什么是人?人有童年、青年、壮年、老年,哪里存在可称为人的永恒不变的主宰体呢?再看这有意识的能分别的心,改变之快甚于身体,怎能称为人的主宰体?况且人的分别心,经常会超越人性的轨道。再加上与外界万物的关系,从生到死从来没有间断。这在十理中的第二,第四,第五,第八,正显示了人的一期生命的流转。

从无始生死以来,在三世因果中流转,从此生转到彼生,不断的流转着,究竟是什么呢?这在十理证中的第六,第七,正是说明相继不断的,就是第八识。

真正的因缘果报的原则,确实可以推出凡夫圣人流转还灭的原理。而凡夫流转于五趣四生不可能没有趣生体,这在十理中的第三正显此理,同时包括第二、第四。

既然有流转,不可没有还灭,所以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以及得灭尽定时,分别心都不现起,但依旧得名有情。这在十理中的第九理证。

如此迷悟的有情,在这世上随各自的见闻,于一切法上善者愈善,恶者愈恶,显现于一切事物业用之境,究竟依靠什么势力?就是十理中的第一和第十,正是穷源究委的说明。

十理中,第一、第十和前五教中的前四教加起来,都是证明别有第八识实体的总教理;其它八理和一教,不过是就部分来证明罢了。

四、阿赖耶识的特点   

1. 非断非常如瀑流:阿赖耶识无始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子。《成唯识论》云: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尤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岁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   

2. 是前七识的根本所依:前六识通于善、不善、无记。前五识是对外境的感知,相应的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以及两个中随烦与八大随烦恼,贪、嗔、痴。第六意识为了别义,与51位心所相应。《八识规矩颂》云: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前五识是单纯对外境的感知,生起需要众多因缘条件。第六识需意根、境、自种、作意及根本依五缘既可生起。前六识皆有间断位,如闷绝时等,因此它们不能作为有情众生流转生死的主体、业之载体。第七末那识以恒审思量第八识之见分为其性相,其相应心所有八大随烦恼、五遍行、四根烦恼、以及五别境当中的慧心所。第七识虽有烦恼的覆盖,但其作用微细,无明显的善、恶分别,属于有覆无记性,因此亦不能作为众生轮回的主体、业之载体。

因为末那识无始来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实体的自我,有了这个概念,那么看到自己所爱的东西都想把它占为己有,因此末那识就会指派前六识去造作,由此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了感得下一个果报的亲因,当遇到适当的外缘时便起现行,同时又在阿赖耶识里留下感得下一果报的亲因,由此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如此循环直至解脱。

因此,亦可以说第八识是前七识的根本依。阿赖耶识执持万法种子,故说其是众生流转生死的主体、业载体。世间万物皆由含藏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所变现,而阿赖耶亦不例外,其亦是从自己所含藏的自种而生。此并不是由甲物生出乙物,如母生子一样,乃是潜隐的功能而显现。

五、阿赖耶识三相——自相、果相、因相   

(一)阿赖耶识的自相[6]

阿赖耶识汉译为,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个特性,是它的自相。

《成唯识论》云:

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名阿赖耶识。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7]

1. 能藏

能藏是指阿赖耶识具有含藏的功能,如仓库可储藏物品,能摄藏前七转识所熏生的诸法的种子。可将其比喻为酒缸、仓库、硬盘、轮回的载体等。在阿赖耶识中,储存着有情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因此,有情生命延续中付出的所有努力,才会功不唐捐。

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颂讲话》云:

说此第八识能贮藏七转识诸法的种子,那种子名所藏,此第八名能藏。

2. 所藏

由七转识的诸法,熏其种子,藏在此第八识中。诸法是能藏,第八识就是所藏。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颂讲话》云:

由七转识的诸法,熏其种子藏在此识中,故那诸法是能藏,此第八是所藏。

总之,被七转识的现行所熏习的气分受其种子,则受熏之义,叫所藏;已经受熏的种子能任持不失,即持种之义,叫能藏。

3. 执藏

第八识始终被第七末那识爱执为我、为法。因为第八识相似相续,没有间断,是有情的主体,似乎是常一主宰的东西,于是,染污的第七识误认此为实我,故称第八识为我爱执藏,即 我所爱著之处。第七识与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等种种烦恼相应,形成有情生命中潜在的强烈自我,从这一点上讲,第八识叫执藏。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颂讲话》云:

此第八识,恒被那第七识爱执为我,爱执为法故。因为此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是有情的主体,似乎是常一主宰的东西,于是染污的末那即误认此为实我,故名爱执。就在被那第七识所执点上讲,此第八识名为执藏,即所执藏。

这三义中,以执藏义为正,是阿赖耶识命名的本义。因为我爱执藏过失最重。此识到了第七识烦恼障(即我爱执)的现行不起时,第八识就失去了阿赖耶识的名称。

(二)阿赖耶识的果相——异熟识

1. 异熟三意:《成唯识论述记》提到异熟识是阿赖耶识的异名,说明异熟识是由业力所感得的,故称异熟。若就异熟的果与因来讲,异熟有三层意思:

(1)变异而熟:从体上讲,异熟果有异熟果的体、因有因的体,两者不同。异熟果的产生意味着因的消失,即因灭果生、因先果后、变异而熟。唯识佛法的因是有生灭的。

(2)异类而熟:从性类上讲,现前所造业因有善恶而业果无记,即因通善恶、果唯无记

(3)异时而熟:从时间上讲,在造业时,决不能随即在同一刹那感果。即业因与异熟果之间,不处于同一刹那。具体就满业而言,虽不同时,但可同世,当然异世也可以;就引业来讲,既不同时,也不同世。这就是异时而熟。

2. 总报果体三义

阿赖耶识是因果业报之主体,系由善恶业所薰习,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异熟果,故称异熟识。它具有三层意思:业果、不断、遍三界。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颂讲话》云:

异熟,是此第八识的果相,已如略标能变中说过。此识被异熟的引业所招感的三界五趣四生的果体;也就是由那引业所招感的异熟点上为此识的果相,是有情的总报。大概名为总报果体的东西,必须具有一业果;二不断;三遍三界;三义。[8]

以上说明:异熟,是第八识的果相,此识被异熟的引业所招感的三界五趣四生的果体,为此识的果相,是有情的总报。外道讲轮回是以神我或灵魂为依托,而佛法主张无我,从轮回角度,必须有生命主体承担这一重任,那么轮回的主体是谁?唯识学认为生命的总报果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业果:特征是无覆无记性,即非善非恶。有如下特点:

1)性唯无记:作为生命的果报体,阿赖耶识不可有善恶倾向。若它倾向于善,不善就无从产生;若它倾向于恶,善就无从产生。

2)善染所依:阿赖耶识是善法和不善法生起的依止,若它是善的,就无法容纳染法;若它是染的,就无法容纳善法。

3)可熏性:阿赖耶识的作用相当于储物仓库,容受一切法的种子。它应接受善恶法的所熏,若无熏习,则染净因果皆不能成立。

2)没有间断:若执持生命的果报体出现间断,轮回就无法相续。欲界色界有情的身体,不是同死者一样吗?在无色界中的非想天等,前六识与身都没有。这样一来,如何辨别有情和非情?就是因为有这不断相续的本体,所以总报不能没有相续。

3)遍三界:在欲、色、无色三界的任何时空都能产生活动。若总报的果体不遍三界,则必于某一界中就变得没有果体了。《成唯识论》云: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9]

(三)阿赖耶识的因相:一切种

阿赖耶识作为万法生起之因,能熏习并执持种子。一切种,是第八识的因相。第八识执持一切诸法种子不失,它能生一切诸法现行的果。因为这种子是一切诸法生起现行的原因,所以将一切种叫做第八识的因相。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颂讲话》P51云:

一切种,是第八识的因相。此识执持一切诸法种子不失故;能生起一切诸法现行的果故。因为生那些诸法的种子,望于所生的诸法,这种子乃为其原因,故以一切种名此识的因相。此识虽有同类因俱有因相应因能作因等义,然皆可通于余法,现唯取此识特有持种的功能,以名此识的因相。

因相种子义,为赖耶缘起说的根据,所以第八识在诸识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因为有为诸法,为染净缘起的根,有漏杂染的流转依此而起;无漏清净的还灭,由此而生。

六、阿赖耶识三位

第八识从凡夫到究竟的佛果,经过三位,所以名称各不相同。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被第七识起我爱执的位。在大乘而言,从无始到第七地菩萨;小乘到有学圣者;在这位中,此识都叫为阿赖耶。到了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和二乘的无学,那时,第七识不起我执现行,已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彻底放弃我执,第八识也就不叫阿赖耶识了。

(二)善恶业果位──就是被善恶的异熟业所支配招感的果位。大乘,无始以来至十地金刚心的菩萨,小乘到无学果的圣者。在这位中,第八识名异熟。《八识规矩颂》云:

金刚道后异熟空

修行进入金刚道的境界,已趋最终解脱。一到佛果,第八识纯善无漏,不是有漏业所支配招感的无记异熟果,所以也就不叫异熟识了。

(三)相续执持位──即执持色心诸法的种子,及五根身使之相续不失坏的位。第八识从无始以至成佛后,均名阿陀那(梵语,执持义)。即使证佛果,依然执持种子五根等,使之不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

简单来讲:菩萨到七地,二乘到有学,第八识三名全具;菩萨八地以上与二乘的无学,第八识失去阿赖耶识的名称,仅剩二名;到了佛果的时候,这第八识就叫阿陀那识了。

二、关于种子

本部分主要从什么是种子,种子的异名、种子六义、种子之因的三种异说、种子与现行、种子的熏习,以及种子的种类等,用以说明唯识学的种子说是如何安立的,以及种子怎样存在于第八识中,又是如何生起的,以及种现互熏等现象。

能生一切有漏、无漏等诸法之功能者,皆称为种子。种子说是建立三世轮回、因果不灭的基础,即所作业不亡,业果永远不会消失。所以,通过断恶修善,就可以除去杂染的种子、增长清净的种子,转凡成圣。

一、什么是种子

种子之说,原为一种譬喻,将使善恶业、果报等相续不断之潜在功能,譬喻为种子。最早见于《杂阿含经》:

依所播种子,而获斯果,为善者积善,作恶者获恶。所播为种子,尔必尝其果。

《成唯识论》云: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10]

这里的本识,即第八识;亲生自果,即种子是自果的因缘,以此简别增上缘;功能,即种子有此作用;差别,即种子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这句话是说,第八识所藏的种子是诸法生起的亲因,不同的种子都有生起诸法的作用。种子是诸法生起的亲因,所生诸法为果。所以,种子是从功能的角度安立的。此功能差别,由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形成。

那么究竟什么是种子?人的认识遗留在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又生起八识,八识发生作用,必于自识内变现种种影像,如眼识变现形色、显色,耳识变现声音,乃至意识变现法尘,即把识的一部分转为心的对象,作为自身接触、认识的对象。

唯识宗特别强调第八识和前七识的作用不同:前七识变现的是显现于内心的影像,并非心外六尘,前七识的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唯识无境,哪有心外的事物?

因此,在阿赖耶识中,能够同时生起七转诸法的现行之果,又具有令自类种子前后相续不断的功能,也就是能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等诸法功能的话,都被称为种子。好比植物的种子,它具有产生一切现象的可能性。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是因、是作用,阿赖耶识是果、是本体。但种子并不是客体,而是纯粹的精神作用。

种子说其后成为大乘唯识学的重要思想。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具有生起一切色心诸法的亲因缘,即种子。色心诸法种子各不相同,其功能也各有差别。

二、种子的异名[11]

在《顺正理论》卷一二、卷三四、卷五一,说到诸师各取种子的某一点,而建立了增长、不失(不失法)、功能、意行、熏习(习气)、随界(旧随界)等种种不同的名字。

不失与增长,众贤虽把它看成经部种子的异名,但依《成业论》的解说,不失是不相应行所摄的别法,依佛说诸业不失而建立的。增长,虽不知它的派别,它依佛说的福业增长而建立,这是可以推想而知的。

功能,是能生的力用,世亲与上座都采用。但依诸师随义差别看来,似乎也有专用功能一名的学者,像上座的专用随界一样。意行,也是种子的异名,意义不大明白,或许是随意识而流行。习气,已经从烦恼余习的本义,演变成种子的异名了。习气是熏习的余气,不再单是烦恼气分了。种子,是《俱舍论》主所常用的,它继承古师种子相续生果的思想。

最有意义的,要算上座的旧随界,它的含义,比种子要丰富得多。,表示这引生后果的功能性,不是生果时新起的。随,它引经证说(见《顺正理论》卷一八):

如是补特伽罗,善法隐没,恶法出现,有随俱行善根未断。

这正与随眠的随相同,都是潜在而随逐的。善心现行时,可以有欲贪等的随眠;恶法出现时,也有随俱行的善根。

,才是正面说明这能生后果的功能性。界是生本义,也就是因义,本是佛教界共有的解说。上座把熏习所成,能生后果的因性叫做界。又像《顺正理论》(卷七五)说:

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成志性、随眠,及诸法性种种差别,无挂碍智,名种种界智力。

这志性、随眠、法性,是界的异名,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数习所成的。

《顺正理论》主的目的,虽在说它的种种差别,但界有无始以来数习而成的意义,也是有部共许的。依唯识学的见地来说,这旧随界与无始以来界有关。界是各各类别的,又是能生自果的,与矿有相同的意义。简单说,界是种义;分析起来,就有能生,与类别共聚的意义。把它与总合起来,确乎能表达种子说各方面的性质。

三、种子六义

《瑜伽师地论》建立种子七义:1常法,不能为因;2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他性为因;3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后念自性为因;4必得余缘;5须成变异;6与功能相应;7必相称相顺。《成唯识论》则建立六义以显种子的本性:

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外谷麦等种,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 [12]

《成唯识论》卷二提出种子六义:

然诸种子略有六种: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方成种子;二、果俱有,

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

方成种子;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功能决定,方成种子;五、待众缘,谓此要

得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

方成种子。[13]

解释如下:

(一)刹那灭:种子在刹那中才生即灭,而非常住。种子如此,则种子所生起的表相世界亦然。唯识宗以此概念来说明世界的无常义。

(二)果俱有:种子与所生之现行(即表相)同时出现,现行还熏新种亦同时进行,三法展转,因果同时。这是在刹那灭下建立因果关系。

(三)恒随转:种子在第一刹那中才生即灭,第二刹那种子再起,中无间隙,而前后两种子相类。这是为了解释现象的连贯性而建立。作为本体的种子既要刹那灭和果俱有,又要自类相生、持续不断而至佛果位方才转易,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唯有第八识。

(四)性决定:种子的性质,如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等,与所生现行相同,现行与所熏的种子亦相同。这是为了维持因果的一致性,若因果性质不同不可能相生。善恶无记三种不同性质的种子,只能产生与各自性质相应的现行果法。

(五)待众缘:种子起为现行,须待条件。盖种子自身是因缘,但仍须等无间缘、所缘缘,及增上缘的牵引,始能生起。种子虽有生现行之法的功能,但只是潜能,仍然须等待适合其现行的众缘和合,方能发挥生起果法的作用。

(六)引自果:每个种子只能生起自现行,而不会生起它现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通过此义,可使现象界的因果内容不乱。这就是说,种子生果法遵循自类相生,色法、心法各别不相紊乱的规律,色法种子唯引生色果现行,心法种子唯引生心法现行。

由此可知,种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有,其体的功能、习气时刻发生着作用。世间万法,都有其各自引生自体的种子。有漏种引生染污的世象,无漏种导生清净的诸法。所有的种子均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它是种子的所藏之地。

四、种子之因——三种异说

种子怎样存在于第八识中,即种子如何生起?可归纳为三说:本有说;新薰说;本有新薰说。唯识宗一般以护法的第三种说法为正义。

种子分二类:本有种子(本性住种):无始以来,存在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新薰种子(习所成种):由后天现行诸法所薰习成之种子。

1. 本有说:护月论师认为,一切种子是第八识的功能作用,本来具有,并不是由于新的熏习发生;熏习不过仅能增长养成本来固有的种子。他引了如下的经论来证明他的理论:

《无尽意经》云: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

,是因义,就是种子差别的异名。这些种子无始以来具有,非新生。

《阿毗达磨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无始以来的种子,为一切法平等所依,然后生起现行。《瑜伽师地论》云:

诸种子体,无始时来,性虽本有,而由染净,新所熏法。

地狱成就,三无漏根[14]。是种非现[15]

以上经论说明:诸法种子,唯有本有;并且说明唯一本有种子,后生现行果法,可无杂乱。若说更有新熏种子,则新熏法尔,功能相等,有生不生杂乱等过失。

所以,他认为种子唯是本有,而非新熏。

2. 新薰说:难陀论师认为,一切种子,都是由于现行的熏习而发生的作用。他说那些主张法尔本来具有的,其实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因为能熏与所熏无始以来俱有,所以无始以来就有熏生的种子。加上种子,必凭借熏习而发生的东西,因其名就知它的意义所在,以种子即是习气的异名。习气,就是现行所熏习的气分。他也列出几部经论以证明他的理论:

《多界经》云: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

《摄大乘论》云:

内种定有熏习;外种或有或无。

闻熏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闻熏地前,既是有漏,为出世法之种性。[16]

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皆由无始时来,法尔从现行熏习新生,非本来具有。如说怎样会有佛性种子?要多闻熏习,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如此熏习而成佛种子增长。如培养善的种子,消除恶的种子,乃至最后成为纯善品的无漏种子。

他主张一切种子都是新熏起来的。若是本有的,就无须熏习了,无须用功修习了。所以,能所熏法是本有的、无始的,而种子却是熏习所生。

由此,难陀论师说种子唯是新熏,而非本有。

3. 本有新薰说:护法论师认为,诸法的种子,各有两类:即本有和新熏,这两类都是无始而非有始。无始以来,于第八识中,具有法尔生起一切诸法的差别功能,这就是本有种子。各种经论所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又聚,法尔而有等,也足以证明这本有种子,也叫做本性住种。同时,无始以来,由现行的势力,留贮在第八识中而有生果的作用,这就是新熏种子。各种经论所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等,也足以证成这新熏种子,这种子亦名习所成种。此本新二种,相待而能生起诸法的现行。

总之,护月主张种子唯本有,即种子先天存在;难陀主张唯现行所熏习,即后天的经验;护法则折衷两说,即本来固有的种子和依于先熏种子,两者共同呈现各自的现象。

诸法能生现行的种子有两种:本有和新熏。

因此,一切种子,无论是本有、新熏,通得名之习气。

五、种子与现行

唯识学的种子说体现了因果轮回的实质。种现互薰,是由三法所构成的二重因果。三法,指能生之种子(本有种子)、所生之现行所薰之新种(新薰种子);二重因果,指种子生现行现行薰因种子。此三法同时辗转互成二重之果,即种子既为同一刹那间之现行之因,亦为后一刹那之种子之果,故又可称为种子生种子

《南传弥兰王问经》中,尊者龙军以灯火之喻说明生命相似相续、不断轮回的原理:对同一盏灯上的火来说,前半夜时分的火苗并不等同于后半夜时分的火苗,但是火苗却依靠同一盏灯燃烧闪亮了整个夜晚。对火苗来说,存有一种生命的延续,每后一生命阶段,依托于他的前一阶段。

所以,当色心之诸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必令当前之外界产生某种现象,此即生起现行;于同一刹那,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此即现行薰种子。就八识而论,则所持种子为因,生起眼等七转识;同一刹那,七转识之现行法亦为因,而生起第八识之种子,故有所谓七转、八识,互为因果之说。

六、种子的熏习

所谓熏习,有能熏,所熏之别。能熏者,指前七转识的现行活动,总是才生即灭。所熏者,指阿赖耶识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所熏的种子保持在赖耶识中,一旦遇缘时,复从种子生起现行。能忆往事之功能,即是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念心所。它能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何以后时能记忆不忘呢?  以前心心所取境之势力,已足为后时亿念之因,取境之像,想心所为胜,故亦可言,想势力足以为后时忆念之因

过去所造的善恶业,植其势力在阿赖耶识之中,在未受果报之前,总是历劫不坏不失。因此,生命的果报体,前异熟既尽,后异熟果复生,展转相续,生死流转,形成三世因果轮回,无有穷尽,当知皆是阿赖耶识受前七转识的熏习故。

(一)所熏四义   

第八识对种子,既要保持体用与因果关系,又要为七转识熏习新生种子的场所——熏处。但种子的熏习,必须有能熏法和所熏处的和合,并具足四义才能成立。因为任何种子都要经过熏习,力量才会强大,世间万物才会更加丰富多彩。熏习包含能熏和所熏。能熏为前七识,指能够熏习;所熏为第八识,是接受熏习。前七识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熏习种子到第八识。为什么只有第八识为所熏?唯识学认为,所熏必须具备四个特征:

1. 坚住性:就是始终一类相续(稳定和相续不断),没有变易的性质;否则,就没有受熏的资格。八识中,只有第八识具有相续不断的特点,好比电脑硬盘,具有储藏功能;前七识都不是所熏处,因其转易变动,不能维持所熏种子。

2. 无记性:自身无强烈善恶倾向。倾向善,就不能接受不善法的熏习;倾向不善,就不能接受善法的熏习。不拒绝善法、不善法,这是无记的特征。

3. 可熏性:须具备两种特征:独立自主,性非坚密。心所法、假法等,是依于他,便非自在,不受他熏,故非所熏处;无为法,常住坚密,也不受他熏,好像顽石不受水润。真如不能受熏,因它体性坚密,常恒不变,不能接受诸法熏习。作为所熏方,既要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又要具有包容性、可塑性。

4. 与能熏共和合性:能熏、所熏必须同一时间、同一处所。否则不能达到熏习效果。如以香熏物,能熏和所熏须同时置于一处。前七识只能熏习自己的第八识,不可能熏他人的第八识。若能受他身的熏习,则甲所造的罪,乙来受苦报,这是谬论。时间上,过去与未来,是无体的,也无和合相应义。所以名所熏的,必具有能熏同身同时不即不离相应和合性义。

《成唯识论》云:

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

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

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三可熏性。

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

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

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17]

具备已上四义,即是与能熏一切法同时的第八识心王为所熏处,前七转识的心王心所,及第八识的心所,都非所熏处。而作为能熏的前七识同样具备四义。

(二)能熏四义

1. 有生灭:正因有生灭,具转变作用,才能熏习种子,这是简别常住和不生不灭的无为法。若是常住不变,就不会是能熏。

2. 有胜用:包括两方面,能缘的胜用、强盛的胜用。有这两种胜用,就有熏种的能力。这是简别色法、异熟无记心等,或非能缘,或虽是能缘而没有胜用,都非能熏。

3. 有增减:须在量上发生增减,才可为能熏。这是简别于佛果位上不增不减的善法。

4. 与所熏处和合:同所熏性。时间、处所必须统一,能熏才可对所熏产生熏习作用。

具备以上四义,于诸法中唯因位上与所熏处同时的七转识,非业果识。而那些虽在因位的第八识的心王、心所,业果的前六识,及果位上的一切识,不具备这四义,都非能熏之法。

《成唯识论》云: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

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

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

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

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

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

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故名熏习。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

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

倾动。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

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18]

以上辨明了种子熏习的义趣,现把它总括列表如下:

体义具六因的作用,即第八识中有生果的功能。

种子

起因有原来固有的;也有新熏所成的。

能熏法所熏法各具四义,发生种子,长育种子。

熏习

见分熏,相分熏,把能缘所缘的影子,留于第八识中。

(三)见分熏与相分熏     

在前七识的活动过程中,前五识的活动会熏习自身见分和相分的种子,同时还能帮助第八识熏习相分的种子;第六识的活动会熏习自身见分和相分的种子,同时还能为第八识、第七识留下种子;而第七识的活动,除了为自身留下见分和相分的种子,同时还能为第八识熏下见分的种子。

七、种子的种类:

唯识学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种子进行了多重分类:按其产生形式分为本有与新熏,即本性住种与习所成种两类;按其性质分为有漏、无漏两类。

根据种子本身性质分为有漏、无漏两种:能产生诸现象(众生之迷界)者,称为有漏种子;能生菩提之因者,称为无漏种子。有漏种子又细分为二:能产生与种子同种类之现象者,称为名言种子、等流种子、等流习气;可帮助名言种子,以善恶业而产生异熟作用者(即具有产生当来有漏果之功能),称为业种子、异熟种子、有支习气、异熟习气。

名言种子为一切诸法的亲因缘,又分成表义名言与显境名言两种。表义名言种子,指于名言(名、句、文等)中诠表诸法之义者;显境名言种子,指缘前七识之见分(认识诸法相状之作用)为境,随缘所薰成之种子。

现在归纳列表如下:

表义名言---诠义名句文---约法---就所缘得名---第六识

1. 名言习气

(一)有漏色心种子 (等流习气)显境名言---了境心心所---约喻---就能缘得名---七转识

(产生诸现象)2. 有支习气=异熟习气=业种子

1. 生空无漏种子:能生三乘道无漏法之种子也。

(二)无漏色心种子  2. 法空无漏种子

(能生菩提之因)3. 俱空无漏种子  

此外,将一切众生分为五种性: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性、无种性等。此五者由于各自潜藏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不同,其修行结果也不同:声闻可证阿罗汉、独觉修证辟支佛、如来种性可成佛、不定种性的证果不确定,可证以上三种之一,无种性只具有漏种子,因此要受业轮回,虽然苦心修持,也不能获得以上三果。《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

云何种姓。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姓。二习所成种姓。本性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习所成种姓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姓。此中义意二种皆取。又此种姓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此种姓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粗。与果俱故。若诸菩萨成就种姓。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姓无上最胜。何以故。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净。二所知障净。[19]

三、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及转依    

本部分内容主要讨论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问题,进而探讨唯识安立阿赖耶识与种子的意义在于转依。

一、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

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识,是因为其蕴藏了万法之种子。种子,只是一种潜在的势力(功能),它与外缘相合而起现行,便生起诸法。阿赖耶识的种子说,阐明了一切法产生的起因、种子与现行互熏、因果不灭的道理。 

唯识学认为业力来自于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种子,种子遇缘生现行,复由现行熏种子;再遇缘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如此展转依存、互为因果而无穷尽。故阿赖耶识的安立,可说是基于种子说。

那么,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在引用诸论予以探讨。

《摄大乘论》中唯以体、用门来说明种子与第八识的关系。如《摄大乘论》云:

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体于此中住,

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一切种识的一切种,就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之所以在之前加上,是侧重从种子的角度来谈,因为种子是万法生起的因缘。如果说阿赖耶识是体,种子就是它的用。我们说种识,就是摄用归体;如果强调种子的作用,就是依体起用。《无性释论》云:

一切种子,是阿赖耶识功能差别,如法作用,与诸法体非一非异。虽然若体论别,则种子者,色心三性诸法所熏生,又现生三性诸法。

《成唯识论》云: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

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

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

真如。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诸有漏种与异熟识。

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

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20]

《摄大乘论释》云:

论曰。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

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

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释曰。

譬如明灯于一时间。灯炷灯焰生焰烧炷。互为因果。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时间互为

因果其性亦尔。……唯就如是安立因缘者。谓就前说摄持种子相应非余。所余因缘不可

得故者。谓所余法摄持种子不相应故。若说五因为因缘者。即异门说。阿赖耶识同类遍

行异熟三因。若离任持熏习因性。不相应故。熏习若离阿赖耶识。无容有故。相应因者。

心与心法更互相待。受用境界有自功能。……阿赖耶识能依种起俱有因义。即阿赖耶与

诸转识。若离如是俱有因摄。内外种子阿赖耶识。所余因缘定不可得。[21]

在此明确指出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现归纳如下:

阿赖耶识是藏识,如信息库,含藏由前七识熏习的种子;种子是经验,如信息,是藏于第八识自体中的生果功能,并非离了第八识另有异体存在。故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应由两种义门来解释,即体用门和因果门,均有不一不异的关系。

(一)体用门

是以第八识为体,种子为用的角度,即种子是第八识的作用,其性都为无记,故摄用归体,是不异。但若就体用别论来说,就是不一。因为第八识是无记性,而种子乃是三性(善恶无记)诸法所熏生,亦现起三性诸法的现行,故种子的性不可不名为善恶无记。这样,就与第八识的体非完全同一了。

(二)因果门

是以种子为因,第八识为果的关系。种子为生因,亦通三性,即为色心三性诸法能生的因种;第八识为现行,两者有因果关系。因为因果相顺,故将因属果,其性应为不异,不是完全别异。但种子是隐伏于第八识中,是因,有能生作用而未生,诸法则已显现。第八识所生的诸法已显现故,它们就一隐一显,是为不一

(三)体用门和因果门均有不一不异的关系。列表如下[22]

1:        非一 ——— 体用别论

体用门

非异 ——— 摄用归体

非一 ——— 因果别论

因果门

非异 ——— 将因属果

2:             现  行 ======== 果             三  性

第八识      种  子 ======== 因            三  性

体          用

无  记      无  记

摄用归体

3:            现  行 ======== 果 (三  性)

因果别论    

第八识      种  子 ======== 因  (三  性)

体          用

无  记      三  性

体用别论

所以,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应由两种义门来解释,即体用门和因果门均有不一不异的关系:种子对于所依的识体,是非一非异;同时望于所生的现果,也是非一非异。

二、转依

学佛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生命现状,唯识称为转依,即转变生命的依处,因为生命存在种种缺陷。厘清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并依唯识教理修行,最终是为了实现生命的转依。

转依,就是将有漏识体转变。它是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概念,离不开阿赖耶识和种子。,在杂染状态下为阿赖耶识,在清净状态下为无垢识。有两种含义,一为转舍,即舍去有漏识;一为转得,即开发无漏识。生命中包含有漏和无漏两类种子,当有漏妄识占据主导地位时,无漏种子根本无法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不断的闻、思、修熏习它,同时战胜并消除有漏种子。即使无漏种子开始发生作用后,起初的力量仍是非常微弱的,还要通过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不断熏习,使其力量逐渐壮大。《成唯识论》云: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知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习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如是已说初能变相。[23]

可见,第八识分有漏、无漏二种。众生无始以来,其第八识唯从有漏种子所生,名之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虽含藏一切有漏、无漏种子,而自身却是有漏的,因第七识无始以来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因此众生流转三界五趣中,感受生死大苦,众生在六道中流转。

要想让众生跳出三界,必须断除与第七识相应的俱生我执的现行,让我爱执藏之作用止息,然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达到阿罗汉果位或八地以上的菩萨。此是阿赖耶识之名舍去,名为异熟识,其俱生我执的种子则要到成佛时才能舍去,此时异熟识之名亦舍去,转成无垢识。

生命依托有二:阿赖耶识和真如。阿赖耶识是染净依(染、净一切法生起的依止),是妄识(以虚妄杂染的力量为生命主流),所以人生充满惑业苦。若不想继续轮回,就要转变生命依托,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真如,即清净无染的空性。但在凡夫状态中,空性却因无明和妄执而呈现出杂染的状态。真如是迷悟所依,凡夫为无明所惑,故流转生死。一旦觉悟,方见生命本来面目。空性本无杂染,因无明而显现杂染,而杂染和显现并未离开空性。

转依,在凡夫位上,生命以识为主;在圣者位上,则以智为主。这就需要通过修行转变有漏识,成就无漏智,所谓转八识成四智。分别是:转第八阿赖耶识成就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就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就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就成所作智。

结  论

以上,通过学习,先归纳了阿赖耶识的含义、特点等;然后,深入探讨了种子说的原理、意义和种类;最后,通过探询,找出了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并探讨了转依——改变生命现状,转变生命的依处,不能离开阿赖耶识与种子。

阿赖耶识,是贮藏一切染净诸法种子的仓库,它能贮藏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造就的种子。阿赖耶识中,能够同时生起七转诸法的现行之果,又具有令自类种子前后相续不断的功能,也就是能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等诸法功能,都被称为种子。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种子对于所依的识体,是非一非异;同时望于所生的现果,也是非一非异。即体用门和因果门,均有不一不异的关系。转依,就是通过对空性正见的禅修,去除阿赖耶识中的杂染成分,以如实智通达空性。

阿赖耶识、种子说和转依,都是唯识的主要论题,其中所含的义理深奥繁复。有情因无始无明而造业感果,无尽轮回,而阿赖耶识被前七识熏习,成为种子所藏处,虽然它是轮回的主体,但并非实有,亦由自种所成。阿赖耶识与种子说是建立三世轮回、因果不灭的基础,即所作业不亡,业果永远不会自动消失。而想要转识成智,实现转依,必须通过止观,将佛法正见落实于心行,方能完成。

厘清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转依的原理和方法,就能了知轮回之因及解脱之法,通过修行,断恶修善,提高生命品质,逐步完成生命的转依,将有漏种子变为无漏种子,将有染的阿赖耶识转化为清净无染的、纯善无漏的阿陀那识。这样,就可超越生死、脱离轮回、转识成智、转凡成圣。

参考文献:

1.济群法师《认识与存在》=《唯识三十论讲记》;

2.井上玄真 著 芝峰法师 译《唯识三十颂讲话》;

3.护法等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

4.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5.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

6.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7.圆测《解深密经疏》;

8.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

9.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10.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

11.演培法师《成唯识论讲记》,《八识规矩颂讲记》;

12.慈航《唯识三字经讲话》,自《唯识论文集》第一辑185页;

13.徐东来《认识种子》上海大学哲学系,自《觉群》觉群 2005年第255

14.理证《唯识学种子理论探析》,自《法源》 (2006年总第24)23

15.广临《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的原理》,闽南佛学 2003年第1

16.霍韬晦《唯识宗的种子》,自《现代佛学大系》{54}

17.朗诚《唯识种子管见》闽南佛学 1997年第2

18.宗礼《略论阿赖耶识》;

19.欧阳渐《摄论大意》(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0}

20.《佛典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8});

21.《唯识典籍研究》、佛学词典;

22.杨白衣《唯识读本》;

23《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9}{96});

24.高楠顺次郎《和译安慧造唯识三十颂释论》;

25.宇井伯寿《安慧护法唯识三十颂释论》、《印度哲学研究》;

26.寺本婉雅《安慧造唯识三十论疏》;

27.深浦正文《唯识论解说》、《唯识学研究》;

28.野泽静证《世亲唯识の原典解明》;

29.结城令闻《世亲唯识の研究》;

30.《大乘佛典》第十五册〈世亲论集〉中央公论社)。

鸣谢

本论文从写作准备阶段,一直到修改结束,都是在海慧法师的多次指导下完成。写作初期,演相法师还提供了一些建议及许多参考书籍和资料;修改过程中,先后请明佳法师、楼晓尉居士、界文法师、演相法师、净智法师进行了修改。各位法师、大德在论文的选题、结构、内容、参考资料、格式规范、写作思路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有限,有些建议还来不及采纳,有待今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恳请各位法师、大德,对错漏、不足之处,继续不吝赐教、予以斧正!非常感谢! (完)

[1] 《大正藏》,第31册,第60页上。

[2] 《大日经疏》卷二、卷十四。

[3] 《清净道论》,第十六章464页。

[4] 《唯识述记》,卷二之末。

[5] 以下参考井上玄真 著 芝峰法师 译《唯识三十颂讲话》P94--97

[6]井上玄真 著 芝峰法师 译《唯识三十颂讲话》P47,下同。

[7] 《大正藏》,第31册,第8页上。

[8]井上玄真 著 芝峰法师 译《唯识三十颂讲话》P49-50

[9] 《大正藏》,第31册,第7页下。

[10] 《大正藏》,第31册,第8页上。

[11] 以下内容参考了印顺《唯识学探源》p170 

[12]《成唯识论》卷第二,《大正藏》,第31册,第9页上。

[13] 同上,第9页中。

[14] 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

[15] 一现起无漏种子的补特伽罗,不会再生地狱,既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的种子,则知必不是新熏,而是本来具有。第八阿赖耶识中所藏的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皆由无始时来法尔本有,非从其它能熏之熏习而有。

[16] 以有漏为无漏法的因,故知没有法尔无漏的种子性。

[17] 《大正藏》,第31册,第9页下。

[18] 《大正藏》,第31册,第10页上。

[19] 《大正藏》,第30册,第478页下。

[20] 《大正藏》,第31册,第8页上。

[21]《大正藏》,第31册,第388页上中。

[22] 井上玄真 著 芝峰法师 译《唯识三十颂讲话》P63。 

[23] 《大正藏》,第31册,第13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