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2016书单:教研员的三大职责定位:研究、指导、服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46:08
教研员的三大职责定位:研究、指导、服务
源自:http://www.hldsjsjx.com/cyb/yxdt/xbjy.htm

(一)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第一职责。研究是先导,是基础。

当前,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共性问题:教育理论的先进与实践的滞后形成强烈的反差,即先进的教育理论不能及时应用于教育实践。教学与研究分离、脱节。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实践操作问题,实践脱离理论,教育理论往往比较缺乏凭经验、权威教学,教而不研则浅,只教不研,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没有深度。对教师来说,教研等于经验总结,缺乏反思性和探索性,不能提炼、提升出有意义、有理论高度的东西。而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比较宏观,虽有理论的优势,但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研而不教则空。只搞研究不联系教学实际,理论脱离实践,远离实践,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理论研究上。为理论而理论,空对空,打太极拳,研究成果无实际意义。理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概念游戏,文字堆积。这样的理论缺乏亲和力,空洞无物,从而缺乏指导性。

因此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就有一个中间环节,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研究。教研员,其研究既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实践者的研究,也有别于高校教育科研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教研员则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既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又与中小学联系密切、熟悉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起到中介的作用。如可以根据区域情况和特点,研究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研究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在理论与实践沟通的研究中深化和丰富理论。这种研究不但必不可少,而且也是一种创造。

研究是指导与服务的基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基层学校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研究,才能做好与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培训工作;通过研究,才能为基层学校提供更好的帮助与服务,因此,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专业引领的过程。

要充分发挥教研员的研究职责,必须做到:

1、面对中小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到一线中去,从教师实践当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出理论,使之具有生命力、亲和力和指导力,产生理论、形成理论、发展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建构理论,这样的研究才会促进新课程校本教研,才能指导新课程实践,才能引领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和教师合作研究,取长补短,尊重、发现、挖掘教师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帮助教师学会研究。

3、养成读书、理论学习的习惯

理论的价值:指导操作、熏陶精神和气质、启迪智慧和思维、思提升想和理念。

4、明确校本教研与研究区别

校本教研:解决实际问题。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活动的工作状态,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工作、生活方式。那种把课匆匆上完、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写论文、做课题的方式不是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是你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同时进行的,这种研究是形成性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性的、没有终点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真实的问题,分析、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便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这就象一个医生的成长一样,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名医,就是因为他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病人,他每天都会有新的病例,都要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太多的病例、太多的疑难杂症,使他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方案,获得了太多经验,最后才能在为名医。如果每天只看一种病,每天开固定的药方,他就会成为庸医了。教师也是一样的,如果每天都是重复劳动,没有新的问题,新的尝试,只能成为平庸的教书匠了。

研究:重理论成果。相对而言,校本教研是一种实践研究,其着眼点是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而教育科研是一种理论研究,其着眼点是提示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认识。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实践性是校本教研的最根本的特征。对中小学而言,不能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



(二)教研员的第二职责:指导。指导是关键,也是根本。

面对新课程,由于各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不相同,致使各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相差太远;又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当于的教师对课程的新理念理解不够,对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变化感到茫然和困惑,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强,甚至不知应该怎么教。

为此,教研员必须承担起为基层学校提供专业指导的职能。通过指导,引领教师从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战略性调适,在新课程环境下重塑自己的角色和形象。

指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成功的教学案例,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够打动人、鼓舞人;有见解、有新思想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够说服人、引导人。

对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经验;人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

引领的内容:科学的理念、先进的经验,而非权力、权威和资历。

引领的主要形式:可以是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课题引领、教学现场指导与研讨以及教学专业咨询等方式来进行。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备—听—议—思—行”,对教师帮助最大。当然,对于我们而,时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隐性引领(自学理论)。

“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引是为了不引”,落脚点——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特点:要含而不露、指而不响、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专业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所谓到位,就是给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所谓不越位,就是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越位的指导,也许能急教师一时之所需,但却会导致教师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还会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手把手教,就越位了,太抽象,引领不到位。很难把握。

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操作要求;动员而对改革而不是权威性的指导;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提供研究方法和技能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引路人而不是强制者。

表现为:启迪:比如迷路,教辩;激励,比如畏惧,要唤起内在的精神动力,不是扶着走。

强调教师主体性、尊重教师人格,不等于无原则和迁就。听评导课是专业引领的重要途径。公开课:越位的引领,表演,包办代替,教师成了道具。公开课的思路不等于教师本来的思路,不能代表教师真实的水平,让教师失去了自我。这样的引领无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启发思维而不代替思考。路要自己走,因此在校本教研中第一点要强调教学反思。新的听评课文化: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要学术自由。



(三)专业服务:这是第三职责。教研员不仅要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课程的咨询,又要为基层学校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料:可以将先进的经验加以辐射和推广;可以为学校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可以帮助学校与学校之间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等等。总之,教研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广大教师服务、为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服务,在区域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专业引领作用。

最重要的内容是:提供咨询与信息、推荐优秀理论读物和个案。

校本教研中教师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传递:

1、信息类型:我国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知识,思维方式和角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成果;学校校本教研最新研究进展;教育、科研方法的变革等

2、校本教研信息提供途径创设

(1)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建设

(2)讲座、报告、学术交流等

(3)校本教研信息资源网;

(4)培养教师收集、整理、贮存、运用信息能力,如上网搜索,案例挖掘、专家讲座整理信息等。

(5)调动教师查阅信息积极性

3、避免两个极端

(1)以信息占有者的权威角色指导令教师

(2)全身而退、听之、任之。要随时对所提供的信息做适当说明。如信息含义、适用范围、使用的注意事项、接受教师质疑和询问。



(四)研究、指导与服务必须扎根于教育实践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研员与中小学的教师是处于同一起跑线,都是改革的参与者、实验者和探索者。虽然教研员有许多优势,但由于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缺乏第一手资料,往往缺乏发言权。而广大基层学校教师需要的专业引领,不仅是理论,更是把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指导。因此,我们要上及“天”,更要下着“地”,必须扎根实践,走进课堂,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才会拥有更直观的感受、更丰富的案例,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研究,从而使指导与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基层学校的教师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要扎根于实践,使研究、指导和服务真正落实到实处,必须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农村点校的作用,在基地建设中,实实在在地学习专业引领,种好“样板田”和“试验田”。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向全地区推广、辐射,从而更好地指导基层、服务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