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月饼事件是啥:快乐乡村的消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17:41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大都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记忆犹新,社会人文环境,邻里关系,处事方式,人情世事,融洽的让人感觉不到相互之间能够有什么隔阂,和世俗的偏见。

冬天是农民忙了大半年最清闲的时光,一大早起来,牵着自家的看门狗,拿着旱烟袋来到当街上,随便扎个墙角背靠着泥土墙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大老爷们也好,老娘们也罢都是嘻嘻哈哈的聚集一块,天南海北的闲扯蛋;再不就是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谁家的媳妇好,那家的孩子有出息,谁谁的老婆收割玉米撕坏了裤裆等等,多远处就能够爽朗的笑声。劳累了一年的人民终于可以放心的休息有限的春前年后这几天,没有什么大事,又不在乎时间长短,反正农村人家什么吃饭时间观念又没有,闲聚的人通常会聚到半晌午,才想起回家做饭。

当时的农村大街小巷经常会有遛街串户卖香油的小贩,满街的吆喝,一生嘶哑的长吼常常会把闲啦的人民唤起购物欲望,赶紧回家摸起油瓶或称几斤自家产的芝麻换油吃。所谓的油瓶就是家里来了客人喝酒剩的空瓶都是留着打香油再用,那个年代喝成瓶的酒很少,大都是到酒厂打散酒,一般的酒瓶当油瓶用都是很长的时间不舍得更换,瓶嘴用麻绳栓上提着,满瓶的油污都有韭菜叶厚,但从来不刷一刷,也有可能拿着干净的酒瓶打油会让人感觉别扭,或者是给人一种没吃过香油似的不好看吧,油瓶只有到年底才能见真色,干干净净的过个年。

之所以说,卖香油的一来,都往家奔。这里也是生意人的一个销售技巧,一个村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打一瓶香油就够吃上两三个月的,几个村子轮流串户,阴天刮风、下雨、下雪得都是风雨无阻,着时不易,一年到头也是闲不着的,但是同一个村他们绝不反复的常来,都是相隔很长时间,所以一来都忙着打油。那时的油才叫香,多远都闻着一股芝麻香,旋绕在上空久久的散发不去。记忆当中就觉得卖油的商贩脾气都十分的亲近,那时的孩童根本感觉不到对他们会不会有神马伤害,都是跟在卖油的腚后大声喊叫“卖香油的敲棒棒,您娘没搁这庄上”“卖香油的赶紧走,不然敲你的腚沟沟”。每当此时都是招来大人的呵斥和卖油宽厚的善意谅解。

还有就是遛乡的盒楞鼓子,一副担子或是一辆手推车,手拿一副牛皮鼓,单手一转“咚咚咚” 的直响,一会的功夫老娘们都会围成堆,针头线脑、日用百货都能够在这里买齐。在那个失真的年代一副挑子就是一座百货城,样样具有,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个就是“戗剪子,磨菜刀”的营生,他们大都是遛的时间间隔较长,个把俩月的才能够见到一次,一副板凳,几块磨石、几把戗刀走天下。“戗剪子来,磨菜刀”喊起来要比歌星井冈山唱得好听。那种洪亮无刻意的调子,可能就是他们一生磨练的生活音符,养家糊口的重担让他们大多数在四十几岁的年龄看来要不实际大的太多,一脸的沧桑和无奈。但是一旦工作起来他们又是那么的坦诚和洒脱,自己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工作要求,让他们在一村又一村中取得很大的赞同和认可。当时的农村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家家都会做衣服,所以,剪子家家有,生意也是很好。不过在那个年代生意毕竟不是多好做,一件衣服都是轮回穿多年,大的穿完给二的,二的穿完给三的…………。

生意人当中他们是最能开玩笑,不像卖油的、或是盒楞鼓子。小孩都有一个好奇心,猎奇心理特别重,每当看到他们到来都是跟在腚后忙前忙后的也不知干什么,就是无休止的跟着、看着,来回跑动。听着他们一套又一套的小故事,看着他们手里有序的丢东摸西的像变魔术似的瞬间变化,一会的功夫手里的刀具或是剪子就锋利无比。看看不走的小孩就诙谐的对着他们说道,赶紧回家吭,没听说吗?“戗刀子,磨剪子,专割小孩腚眼子”。这时得小孩都怯生生的开始后退,一会一散而光。

看看那是纯真的年代,在看看现在的和谐社会,同日不同语。擎天林立的社区环境,让人压抑、让人郁闷,对面不相识,对门不相逢。邻里之间就像现代人和外星人一样感觉陌生和距离差距,贫富的悬殊就像牛郎织女一样面前坎着一道无法逾越的界限。失去的可以找回,但不可以复回,还原过去的场景,却永远也无法还原当时的纯真,乡村的逐渐消失,让我们这一代人在心头无限纠结和心生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