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西公式单位:英语=收入?!——献给所有奋斗中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04:23

--献给所有奋斗中的人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 

作者:绍兴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著名作家 杨水土 

原载:上海《新世代》杂志 

 

和李勇交谈,这位江西小伙子语速极快,令人难以插嘴,言谈中会经常蹦出睿智的话语。那份哲理并非来自书本的卖弄,的确有点曾经沧海的体验。有时夹杂出几句英语,纯正的美式口语。 

这是一个仅有初中中专学历的青年。 

一年前,他连国际音标也认不全。 

现在他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更因为创立了风靡中国经纺城以至在浙江在全国小有影响的商务英语训练基地,并兼任着“总教头”的职务。 

是什么突然改变了他的人生? 

是英语,是意志,是自信,是他常挂在口头上的两句英语--I am the greatest(我是最棒的), Never give up(决不放弃)。 

当别人说你不行时,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1998年,20岁的李勇中专毕业,走出校门,就面临着就业的艰难。 

在一个大学生都在为就业四处奔波的年代,初中中专的择业机会还有多少? 

半年多的赋闲,半年多时间只为寻个饭碗的磕磕碰碰,把他以为“跳出农门,万事大吉”的梦击得粉碎。 

1999年3月,李勇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南昌的一家小电器厂当上了一名装配工,每天给电源稳压器拧螺丝钉。 

一个月下来,当他把平生的第一份工资--330元钱捧到父母面前。这对老实巴交的农民,兴奋得双手发抖。可他心中很矛盾:想想这份工作的来之不易,实在应该珍惜;看看工作的单调辛苦,工资的低廉,何时能够真正自立? 

这时,他有了一个朦胧的目标:争取每月能挣700元钱――这是厂里那些科室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待遇。 

父母埋怨他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安心点。 

可他就是个不肯安分的人。 

“安于现状,就会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事后,他是这样说的。 

在电器厂没干完半年,他跳槽了,来到堂叔李义海的医药公司当记帐员。没想到实现自己月收入700元的目标并不难,且只要动动笔头记记帐,不比当时厂里的科室人员差。 

得陇望蜀,他的要求像跳高的横杆一样在往上升。这次,他的目标锁定在每月2000元。要达到这标准,必须外出去跑业务。 

于是,他去找堂叔李义海要求调换岗位,做业务销售员。 

李义海,这位江西省第三大民营企业家,算是深谙商海沉浮的人物了,打量着眼前这位身高一米六二、见着熟人都会脸红的堂侄,好言相劝:“你安心点算了,你性格这样内向,不擅交际,怎么会做生意?” 

是的,或许因为从小生在乡下,或许因为个儿矮,他不但是个木讷的人,甚至连走路都溜墙跟走。 

有着深深自卑的人往往是极自尊的。 

“当别人说你不行时,其实是对你最好的刺激,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否则你真被人家说中了。” 

他不敢多想父母期盼而埋怨的目光,心里老是想着“你不是做生意的料”那句并非刺耳的话。一咬牙,辞去了医药公司记帐员这份令人羡艳的职业。这是2001年2月14日,正是许多青年男女沉浸在卿卿我我的日子里, 

新的世纪,是个因特网风靡全球的时代,是个网络英雄的偶像时代。有这样一个现代版本的童话:漂亮的小蜜蜂嫁给了丑陋的黑蜘蛛,只因为蜘蛛是在与网络搭界的职业。 

在辞职后的两个月里,李勇就潜心“退而织网”。他买来大量的电脑书籍,闭门狂学电脑操作。2个月后,他学会了网页设计、动画和网站制作。进入江西师大一家叫“网讯”的电脑培训中心教网页制作。 

教了不到两个月,他又辞职了,因为这份工作的收入与他曾经设定的月收入2000元的目标相差较远。2001年6月6日,李勇和表兄一起南下广州,加入到淘金者的行列。 

挤在狭仄的车厢过道里,看着车窗外陌生的景象,从未出过远门的他眼里流露出了莫名的恐惧和不安;走在喧闹的南方都市,看着满街的匆匆步履,李勇的内心涌动着跃跃欲试的冲动。 

南方人才交流中心永远是那么的热闹非凡,一个个招人的单位,把人才框定在大学生研究生通红的文凭上。李勇的那张初中中专的文凭实在拿不出手。 

在人才中心大门口,李勇买了一张《南方人才报》,细长的眼睛眯得更细了,猎人一般地搜寻可以一搏的机遇。他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规则:当你努力的时候,上帝总会被感动的”。 

傍晚6点,华灯初上。他走进了“中国年历礼品网”广东站。他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就和站长李唐谈网络。网络这个神奇的世界让这位木讷的小个子,话匣子打开了。他和李唐这位有着一脸络腮胡子、令旁人望而生畏的大汉,因为网络一见投缘,畅谈了三个小时。这可是他平生第一次最痛快的表达。 

6月8日,也就是他到广州的第二天,就成了网站的员工。 

三个月后,李勇觉得自己要发展,光懂技术不行,必须学会经营。于是辞去了网站的工作,经朋友杜鹃介绍,到浙江杭州的“天堂硅谷”,给企业作网络宣传,这天刚好是2001年的10月1日。 

在以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他辗转浙江的杭州、湖州、温州,他经历过失败、无奈;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成为公司的销售经理,也达到了自己设定的月收入2000元的第二个目标,正当他已成为公司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时,李勇又作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抉择。 

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有好的工具,就像赛马一定要有好马一样 

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行业有否选对,影响着人的一生,有句俗语: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个时候,有两个成功的人物占据他的心灵空间。一个是阿里巴巴网站的创立者马云,另一个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要成功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工具,就像赛马必须要有好马一样。 

2002年7月29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网上看到“上海正在开办‘疯狂英语’集训营,营期10天,学费3980元。”这是条一般人看到都会摇头的广告,且不说10天时间学好英语近乎神话,近四千的学费也实在太贵了。可他马上来了精神,打电话要求预留名额。8月1日,揣上借来的2000元钱,向公司请假,赴上海去学英语。 

到那儿一看,才知道同事们的劝说确实不差,同班的有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而他只有初中的英语水平,加上乡下的英语教学连读音都带有方言音,何况七八年时间荒废了,他的英语基础近乎零。 

 

这是需要勇气的时刻,这是挑战自我的机遇。 

他认定自己的敌人并非陌生的语言,并非那比他水平高得多的同学,而是自己,自己见人脸红的个性,自己老是不敢大声发音的嘴巴。于是,他主动要求当班长,目的是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不怕出洋相,不怕被人瞧不起,只要能锻炼自己的胆子和勇气。 

李阳的英语学习法之所以被称为“疯狂英语”,他要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必须像面对旷野般地大声朗读、大声喊叫,克服胆怯怕羞的心理,培养勇气,培养随时随地的语境。 

集训营规定:早上7点集合,晚上9点休息,每天学习时间保证12小时。李勇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必须保证比人家多学两个小时。第一天跟着老师喊英语,他就把嗓子喊哑了。腮帮子肌肉僵硬了,他努力张开嘴,把拳头塞到嘴里去,逼着自己张大嘴巴……集训营里,这个班长的英语基础差,出了名。这个小个子学英语的卖命劲,也出了名。 

10天下来,尽管他没学会几个单词和几句对话,可他学到了两个法宝:一是熟练掌握了整套音标的发音;二是学会了不管何时何地都不怕出丑不怕丢人地大声说英语的勇气。换句话说,学英语学到了厚脸皮,克服了自卑胆怯的毛病,这对于他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集训结束,回到杭州,每天繁杂的业务,每天不停地奔波,他实在难以静心学英语。思考再三,一张辞职报告交到了老总手里,理由很简单:只为学英语。把老总惊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这可是每月有三四千收入的销售经理的职位啊! 

没了工作没了收入,他借居在同事韩波的宿舍里, 做寓公。他决定苦攻两个月,学会1000句英语对话。 

清晨,天还未亮,他就拎着两大瓶水、带上面包和玉米棒来到钱塘江边。面对广阔的天宇,面对涛涛钱江潮,面对曙光和晚霞,手舞足蹈大声喊叫着异国的语言。饿了,啃个干面包,困了,躺在江堤上,依然念念有词。此时,正值农历八月,钱塘江边观潮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远远地观望他,犹如面对一个怪物。 

一次韩波来江边看望他,见他十分投入地对着潮水喊:“I am the greatest, 

I will be successful(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的)”。不忍心去打扰他,就对江堤上正领着小孙子散步的一位老阿婆说:“阿婆,你看看我这位朋友,他学得多刻苦,他一定会成为不一般的人。”老阿婆回答:“他呀?每天在那儿疯疯癫癫的,一定脑子不正常,你怎么不给他去看看医生?” 

晚上11点,李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赶紧让韩波测试他一天的成果,他给韩波定了规矩,自己要是说不上来,就罚做俯卧撑,或让韩波用皮带抽他。 

两个月下来,李勇学会了1000多句英语口语了。 

在学会推销产品前,必须学会推销自己。  

为验证一下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他决定去找老外测试一下。他选择了去浙江义乌,那里有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城,老外特多。 

10月2日,一个晴朗的日子,他搭车来到义乌。在五金城里,看到一对黑人夫妇迎面走来,女的人高马大,那男的又瘦又小。他赶紧上去用英语打招呼:“需要我帮助吗?我可以免费为你们服务。”两位老外大概上过当了,那男的态度生硬地说:“不需要,但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李勇不死心,就跟在他们后面转,跟了十来分钟,老外的手机响了,通话时,老外的英语夹杂着一丁点汉语,电话打得十分吃力。李勇于是又上前去问要不要帮助,老外正急得有劲无处使,就把电话交给了他。电话是一个中方老板打来的,问老外订购的帽子上配件的规格、式样,李勇虽然能翻译个大概,但专用术语毕竟陌生,急得满头大汗,旁边摆摊的一个女老板忍不住递餐巾纸给他,要他擦擦汗。 

黑人夫妇这下相信他了,要他陪他们走走,帮助他们了解行情。 

“你说的是正宗的美式口音。”那美国黑人称赞他。 

这下,李勇心里有了底。 

但又明显地找出了自己的弱点,光有日常英语水平,没有专业用语和外贸知识,想挣老外的钱谈何容易。 

10月3日,他去宁波,找到一家台资企业应聘,并代表该企业参加广交会洽谈。然而,该企业不是他理想中的外贸企业,广交会一结束,他又回到杭州,寻觅新的路径。 

与杭州仅百里之遥的绍兴柯桥,有一个亚洲最大的布料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11月22日,当中国轻纺城这五个字映入他的脑海里时,他决定去那里碰碰运气,试试身手。 

第二天,当他辗转乘车来到轻纺城北市场时,已近中午。这时的轻纺城并没有他所想象的熙熙攘攘,他挟着印有自己简历的求职信,逐个布门部发过去,热情地推销自己。可当人家了解他只有中专学历,并且不懂布料时,都摇头拒绝。 

他没有灰心。因为在他的经历中,拒绝与被拒绝已绝非新鲜事。在学英语的“疯狂”过程中,他已适应了各种各样的目光:冷漠、鄙夷、嘲讽、怜悯…… 

他认定一个道理:在成功推销产品前,必须学会推销自己。 

这时,他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白帽子白长衫,满脸长长的黑胡子,棕色的脸上爬满皱纹。一看就知道是个中东人,但他毕竟是李勇在轻纺城遇上的第一个老外,李勇岂肯放弃任何与老外打交道的机会,就上前介绍自己,并问他需不需要帮助。这位叫穆罕穆德.由瑟夫.拉拉的中东人接过李勇的名片,和他交谈了几句,匆匆离去。 

李勇依然不屈不挠地推销着自己。就在这时,手机响了,电话是刚才那位穆罕穆德打来的,问他有没有空,能不能帮他家里去选购鞋子。李勇一听,二话没说就满口答应。他赶紧向人问清了鞋城的方向,乘上三轮车去金昌大酒店,陪穆罕穆德前去买鞋。挑好鞋,把他送回宾馆,已是午后。十月是穆斯林来的斋月,不吃中饭的,李勇也只能饿着肚子舍命陪君子。在即将告别出门时,穆罕穆德把他叫住,拿出一块桌布大小的印花布,问李勇能不能帮他在轻纺城里找到这种产品。 

接连三天,李勇白天到柯桥,晚上回杭州,在茫茫布海里寻觅这种布料。以后索性在柯桥独山乡下寻了一家最便宜的旅馆住下来,一面寻找布料,一面学些布料的知识。半个多月后,经过反复寻觅比较,他确定了一家价格最低的布行,带上穆罕穆德前去看货。 

定花型、谈价钱、定包装、签合同、填外贸单子、报关发货……这第一笔6000片头巾的生意做成,历时两个月。穆罕穆德把佣金塞到李勇的口袋里,感慨地说:“要不是你,我怎么做得成这笔生意?” 

过年了,李勇刚回到江西老家,穆罕穆德又打来电话,要求再帮他发6000片的货去。李勇二话设说,赶到柯桥帮他订货、报关、到上海发货。两笔生意他挣了12000元佣金。第一次尝到了英语给他的回报。 

英语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想用它去帮助别人改变人生。 

今年的元旦,对于李勇来说无疑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那天,他从绍兴杨汛桥镇的一家厂里看完样品回柯桥。简陋的路边候车亭里,三三两两地站着等车的人。李勇从包里取出耳机戴上,趁这个间隙里,听一会儿英语,口里还叽哩呱啦的跟读。这时候旁边有两位姑娘在窃窃偷笑。姑娘们可是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正儿八经的专科生,见这人故作风雅,颇觉好笑。李勇在举目间,看到了姑娘的笑脸,摘下耳机,用英语说了一句:“你们会说英语吗?”两位姑娘当然不甘示弱,用英语作了流利的回答。于是,接下来,他们就用英语交谈上了。一长谈,两位姑娘就显怯了,他的英语说得真溜啊,还是正宗的美式英语,以为他在美国留过学。一打听,说是学了半年还不到,惊得直吐舌头。车上一路的交谈,就成全了一桩好事,其中一个来自宁波的姑娘王棱棱,后来成为他的女朋友,成为他开办商务英语培训基地最得力的助手。 

是英语,这个异国的月老牵住的红线。 

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如日中天的外贸形势兜头浇了一瓢冷水。此时,已是一家外贸公司业务经理的李勇突然清闲了,他便利用这间隙抓紧再攻一攻英语。每天,天刚亮,便来到刚建成的瓜渚湖西岸公园,面对一碧万顷的盈盈湖水,面对沾露初醒的绿树红花,面对翩翩起舞的晨练队伍,如入无人之境,大声朗读着英语,念到得意处,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是,他也成了西岸公园特有的一景。当围观的人们了解了他的情况,投来的是敬佩的目光,有几个胆大的请求能不能成为他的学生。 

柯桥,已不仅仅是昔日封闭的江南古镇了。因为中国轻纺城的崛起,这里汇集了国内外的客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实在是柯桥人最大的向往。看着他们渴求的目光,李勇欣喜地答应了。 

6月12日,李勇商务英语培训基地正式开张。他自费整理印刷了学习资料,录制了跟读磁带。为鼓励更多的人学习英语,他在柯桥街头散发免费学英语的传单。 

从十几个人,到几十人,再到上百人,目前,李勇的商务英语基地已有两百多名注册学员。 

每天早晨6点至7点,李勇准时出现在瓜渚湖西岸公园,一大堆人围在一起大声朗读英语。他们中有布商、小学生、退休工人,也有“踏哥”、理发师、酒店勤杂工、建筑工地里的外地打工者。李勇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极具煽动性的激发,让拗口难记的英语单词和句子,变得鲜活形象。李勇的英语教学极具实用性,他最先让人学会的单词是business(生意)和 price(价格)……口语,也是精挑细拣的、与外商打交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 

学了就管用,用了就有效益。这是学习者的切身体会。不过,每一位学习者最深的感慨是:跟李勇学英语,不仅仅是英语本身,更多的是学会了无所畏惧,战胜自卑,换句话说,真正体会到――I am the greatest(我是最棒的)。 

那一天傍晚,李勇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在绍兴建筑工地打工的叫彭淳的四川人打来的。彭淳听说李勇在免费教人学英语,很想来学,只是早晨从绍兴赶到柯桥要影响打工,问他能否利用晚上时间教教他。李勇满口答应。 

当晚,大雨滂沱,彭淳赶了近三十里路,来到柯桥。在轻纺城北市场天汇大厦的屋檐下,李勇为他上了两个多小时的课。 

“一个人要有一种使命感,因为我会,而别人想学,我有什么理由不教呢?可以说,英语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要用它帮助别人改变人生。” 

从那以后,李勇的英语训练基地晚上7点也开始活动。 

《都市快报》、《天天商报》、浙江卫视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李勇的他的商务英语训练基地。宁波、金华、杭州以及江苏、四川省等地有人打电话、写信给他,要求跟他学英语。有人甚至特地从外地赶来,在柯桥租房住下,只是为了跟他学英语,其劲头并不亚于他当时辞职而学的疯狂劲。 

如今,李勇的商务英语训练基地除了他本人和女朋友王棱棱带班外,又添了两位新成员,一位是妹妹李妹,另一位是表妹陈招香。她们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高中生,跟着他学了四五个月的英语,口语水平与一般的大学生已不相上下。四个人早晚一起学习和辅导英语,一到上班时间,各自分头上班打工。晚饭时相聚一起,说的是英语,谈的也是英语。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 

走在轻纺城街头,经常会有人不时地用异国的语言和他打招呼;在谈生意的过程中也经常会被请教英语的电话打断。可他乐此不疲。 

2004年底,李勇新著《疯狂商务英语》正式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套根据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资深外贸商务人士之建议而专门设计,全面系统的商务英语实战宝典,真正从零开始,从音标开发,循序渐进却又快速进阶,通过学习,即使初中毕业生也可在短短两三个月用英语同外商交流,深受市场欢迎,在短时间内就成为外贸商务英语的第一品牌,被众多学校做为选修课教材,广泛采用。并自建网站进行推广。 

不甘寂寞的李勇又有了新的“野心”:十年内,建立起全国最大的一家外贸企业,并且要建立一家全国一流的“国际商人”培训基地。 

能不能成功让以后的事实去说话。 

目前,他正在寻求投资合作者和优秀人才的加盟,并将从浙江开始,在全国在巡回演讲,相关书籍和VCD的出版发行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 

就像他自编的《柯桥商务英语》小册子的扉页上,那一句摘自《圣经》里的名言告诉人们:“Ask,you will receive;seek,you find;knock,the door will open(追求,你就能得到;搜寻,你就会找到;敲,门就会开启)”。 

他坚持一个原则:Never give up(绝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