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line r34参数:禅门公案集锦(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50:02
22、三件古董摘要: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把真我融和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禅师回答道:“太好了!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将军欢喜不已地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

  将军虽然心疼,因为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董。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还有餵狗食的饭碗,以及自己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一休和言悦色地开示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每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所以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比古董更宝贵了。”

  将军除惭愧外,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能与慈悲。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把真我融和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23、放下什么?摘要: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瓶花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24、一生万千 摘要:  一粒米能生千万粒,那一粒从哪里生的?当然从千万粒生的。“一生万法”、“万法归一”,沩山禅师当然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他要到黄昏后才说“米里有虫”。 在一座禅寺里,负责煮饭烧菜的典座,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职务之一。但要把这个职务做好,不仅要将饭菜煮出味道,尤其要爱惜米、菜、油、盐,不可糟蹋。参学很多道场的石霜禅师在沩山禅师那里负责典座,管理米粮。
  
  一天,他正在筛米时,住持沩山禅师来了,对他说:“不可抛散米粒,因为那是施主布施的。”

  石霜答道:“一向不抛散。”

  沩山就看看四周,从地上拾起一粒米说:“你说不抛散,那么这一粒从哪里里来?”

  石霜禅师默默无言,无话回答。

  沩山禅师接着说:“莫轻这一粒,因为百千万粒从这一粒生。”

  石霜立刻把握机会,问道:“那这一粒从哪里里生出来的?”

  沩山禅师却不回答,呵呵大笑地回方丈室去了,到了黄昏,禅师就出现在禅堂说道:“大家听着,米里有虫!”

  一粒米能生千万粒,那一粒从哪里生的?当然从千万粒生的。“一生万法”、“万法归一”,沩山禅师当然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他要到黄昏后才说“米里有虫”。

  这又更深一层的接触到“生而无生”的真理,从万物欣欣向荣里,再能回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中,“米里有虫”,还不够深思吗?

25、谁去主持摘要:  禅,不必解说是什么,扬眉瞬目,语默动静,那都可以表达微妙的真理。 百丈禅师会下有一位司马头陀,他懂天文、地理、算命、阴阳。有一天,头陀从外面回来,告诉百丈禅师说:“沩山那个地方,是一个一千五百人修行的好道场。”
  
  百丈说:“我可以去吗?”

  头陀回答说:“沩山是肉山,和尚是骨人,你老如果前去,恐怕门徒不会超过千人。”

  百丈乃指众中的首座华林禅师,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他!也不相宜。”

  百丈又指典座(煮饭的)灵佑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说:“他可以去。”

  华林对百丈说:“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灵佑为什么能去呢?”

  百丈回答道:“若能于众中下一转语出奇制胜,当去住持。”就指座前的净瓶说:“不得叫净瓶,你们唤作什么?”

  华林说:“不可叫做木 (门闩)。”

  百丈不以为然,乃转问灵佑,灵佑什么也不说,便上前一脚踢倒净瓶。

  百丈笑着说:“华林首座输给煮饭的人罗!”遂遣灵佑住沩山住持。灵佑禅师在沩山,大阐宗风,后成禅门沩仰宗一派。

  禅的体验,不讲地位高低,不谈知识有无,只论证悟深浅。“不得叫净瓶,唤作什么?”这是试题,灵佑一脚,踢倒净瓶,什么不说,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禅,不必解说是什么,扬眉瞬目,语默动静,那都可以表达微妙的真理。   26、生乎?死乎?摘要: 道吾的不说生不说死,渐源功行因缘未熟,故不能深入了解;石霜的不说生不说死,虽是同样的话,但渐源修行进步了,领会自是不同。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
  
  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

  道吾:“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为什么不说?”

  道吾:“不说就是不说。”

  回寺途中,渐源道:“师父若不说,我以后就不再去檀家诵经超度了。”

  道吾:“不去就不去,我就是不说。”

  渐源真的从此就不去为人诵经超度。

  后来,道吾禅师圆寂后。渐源到石霜禅师的道场参学,一日,以相同的话问石霜禅师。

  石霜:“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霜:“不说就是不说。”

  渐源这时终于在言下大悟。

  生死、轮回,这是事相上的话,吾人的本性,哪里有生死?真如佛性都不许说,岂准更说生死轮回?

  棺材里的人,从有为法的体相上说,有生有死,若从无为法的自性说,就无生无死。人,应该死不了的。人的身体可死,精神(佛性)则不死。

  道吾的不说生不说死,渐源功行因缘未熟,故不能深入了解;石霜的不说生不说死,虽是同样的话,但渐源修行进步了,领会自是不同。  
27、诗偈论道摘要: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苏东坡住在庐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歎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哪里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大悟,去其疑云,说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28、求人不如求自己摘要: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29、残缺的鬼摘要: 略  
  有一次慧嵬禅师在山洞内坐禅时,来了一名无头鬼,若是一般人见了,必定吓得魂不附体,而慧嵬禅师却面不改色地对无头鬼说:“你原本就没有头,所以不会头疼,真是好舒服啊!”无头鬼听后,顿时消失了行踪。
  
  又有一次,出现了一个没有身躯只有手脚的无体鬼,慧嵬禅师又对此无头鬼说:“你原本就没有身躯,所以不会为五脏六腑的疾病而感到痛苦,这是何等幸福?”无头鬼一听,也突然地失去了踪影。
  有时,无口鬼现前时,慧嵬就说没有口最好,免得恶口两舌,造业受罪;有时无眼鬼现前,慧嵬就说没有眼最好,免得乱看心烦;有时无手鬼现前,慧嵬就说无手最好,免得偷窃打人。各种幽魂野鬼只要一出现在他眼前,慧嵬就将前述的话说出,他们就会消声匿迹。   一般说来,无头、无体,而且对方是鬼,应该感到恐怖才对,无眼、无口、无手,是非常狰狞的样子,而慧嵬禅师却对他们说无头、无体是多么好,无眼、无口、无手是多么幸福的事。能将祸视为福,所谓转迷为悟,转秽为净,就算鬼也畏惧而不敢出现了。
30、一片菜叶摘要: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禅师心上的价值观念啊! 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经过一条河流的路边,正计画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飘流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飘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谈论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您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吧!”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禅师心上的价值观念啊!
31、无情说法摘要: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云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云岩:“无情能听到。”   洞山:“你能听到吗?”   云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云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云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落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乎,山高愿大;浩浩乎,海宽智远。这不是无情跟我们说法吗?因此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32、银货两讫摘要: 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泻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33、不要拂拭摘要: 间上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涎自乾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牠打架或者骂牠,虽受吐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吐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世间上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
34、不能代替摘要: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里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35、未到曹溪亦不失摘要: 这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石头希迁禅师他的肉身现在还供在日本横滨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时,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希迁正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地说:“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但是不幸,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圆寂前,一个十五岁的小沙弥见师父要去世了,就问他:“老师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呢?”

  “寻思去!”六祖告诉他。

  希迁把“寻思”误为“用心思量去”,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位上座告诉他:

  “你错了!师父告诉你‘寻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听后,立刻动身前往,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你从哪里里来?”

  石头希迁回答道:“我从曹溪来!”

  说了这句话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你得到什么来?”

  “未到曹溪也未失!”

  这意思是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也没有失去什么呀!

  “既然没有失去什么,那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石头希迁回答:“假如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

  这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但我们大家,知道自己心中有个未失去的无尽宝藏吗?   36、蝇子投窗摘要: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禅师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然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价响,于是又触动古灵禅师的禅思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晓得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的往窗户钻,即使身首离异也不能出头呀!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的知解啊!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语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什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陞座,便说道:“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就好像一块黄金,即使放在污水里,也不失它的光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觉而已。去除了这些污染,我们的佛性就能展现出来。师父听了徒弟说法终于开悟了。

  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真正拥有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