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传智播客java:【引用】不可不知的馆阁体书法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08:28
【引用】不可不知的馆阁体书法家  2011-11-15 23:57:46|  分类: 书法理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http://diwuxueshi.blog.163.com/blog/static/3299583420111015115746140/?followBlog 本文引用自何晓昭书法《不可不知的馆阁体书法家》

不可不知的馆阁体书法家

(四)

令人敬佩的馆阁体书法大家---黄自元


    黄自元(1837~1916),字善长,号敬舆,湖南安化人。黄自元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风所影响,好学多思,勤勉上进。1867年(同治六年)中举人,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洪钧榜中进士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奉议大夫,供职翰林院。后又任各省乡试考官。官至记名御史,翰林检讨,曾任武英殿总纂。1870年(同治九年),黄自元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873年(同治十二年),任江南乡试副考官。累迁官至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绪间,迁河南道监察御史,宁夏府知府。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随军参赞,兵败后回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湖南新政时期,支持巡抚陈宝箴兴办近代工矿业,联合王先谦等自筹资金在长沙创办了湘省第一家商办机械工业企业——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

    黄自元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有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有良师的循循善诱,加上他本人自幼天资颖慧,勤勉上进,在苦读经史子集之余,尤其倾心于书法。六岁始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体,又摹柳体、欧体,博采诸体所长,卓然自成一家。黄自元尤其善长楷书,逼近魏晋,结构严谨、字形端庄、笔势舒展、参差有致,用意绵密,小楷、大草俱佳。几次科考得中得益于书文俱佳。据传,同治母亲病逝时,黄自元奉诏进宫书写《神道碑》,跪地悬腕,其字秀雅美观,工整亭匀,深得同治皇帝的赏识,当即赐以“字圣”称号。自此名声大振,人得一字,如获至宝。效仿者无以数计,蔚然成风,渐成社会通用字范,有如当今刘炳森的隶书。

    黄自元继承与发展了欧体楷书,自成体系,终成一代楷书大师。他的楷书是典型欧体赵面的馆阁体,点、横、竖、撇、捺等字型结构清晰均匀,刚健舒展,工整美观。一生书法创作颇丰,尤以楷书名世。楷书之外,黄自元的行楷和草书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行楷不同于他的馆阁体楷书,而是一种略带欧柳精神的书法体式。这种体式是清朝近三百年间,楷书几经演化后,又回归到效法晋唐人的成熟时期的一种书法新体。史书记载,黄自元“书名满天下,妇孺皆得知”。“黄敬舆先生以书名海内,推何子贞先生后第一。”“数十年来,碑碣之文,祝颂之作,皆得以先生书为荣,零缣片纸,人争藏弃,或诡冒模龚以弋厚利,虽穷荒鲰孺,无不知有黄先生书者。然而其内行之纯笃,蹈履之谨严,识量之超明,天怀之元定,所以越流俗二资矜式者,世顾罕称之。盖世人徒震于先生之艺术,至含章隐曜而卓然有自立之道,非平日默窥潜视未易而得名也。”
    特别值得称颂的是他的名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成书于光绪甲申(1884)年,是年42岁。黄自元在借鉴唐人欧阳询三十六法,明人李淳八十四法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心得写成的。一百多年来,屡屡翻印,成为近代初学者学习书法的必备的范本,受益良多。他指出“昔人论间架,以中画之字为式;论结构,以无中画之字为式;兹比而合之,不复区别。” 清末民初,《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竟成了家喻户晓,学书人案头必备之书。对于中国书法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但在书法界,对于黄自元的楷书及《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的评价,历来是贬多褒少。由于他的楷书执笔未尽善,字形失之板滞,不能自辟蹊径,不仅未受书林见赏,反遭金石碑版派打压、讥讽、嘲笑和诋毁。就连黄自元家乡的官僚、士绅、文人也与京城的金石碑版派沆瀣一气贬低黄自元。,《安化县志》对黄自元的评价是:“黄自元书法欧、柳,失之板。所刻碑板,行世者颇多。”倒是《湖南省志.人物志》敢于直言返正:“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体,又摩柳体、欧体。虽书法屡为更变,不能自辟蹊径,未受书林见赏;但博采众家之长,也卓然自成一家。同治帝之母病逝,被诏撰写神位,跪地悬手写来,工整匀称,受到赞赏,赐以“字圣”名号。晚年所仿《玄秘塔》、《醴泉铭》、《正气歌》等,经周墨香木刻拓印发售,作为当时蒙学习字教材,流传颇广。”

    黄自元的书法艺术寻求雅俗共赏,他的字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兼及很强的实用功能,其风格特点和审美取向秉承的是晋人钟繇,羲、献父子所开创的帖学传统。其行草书表现得尤为明显,看得出其书法艺术的取法渊源和传承脉络。这便是黄自元的书法深受公众欢迎,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倒是金石碑版派闹哄几十年,终不成气候,没有一个人的“新体”能够经受住时间冶炼。他们的“新体”没有几个“衣钵传人”,终成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说起当代的书法家,不论是已经作古的,还是健在的,有哪一个人没有接触过黄自元的馆阁体和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有哪一个人没有从中受益。奇怪的是,当今反对写楷书的人,或者是那些不会写楷书又不肯下苦功的人,诋毁黄自元楷书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倒情有可原,而那些楷书写的很好,特别是欧楷写的很好的人,不仅忌谈馆阁体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甚至也要违心地说上几句贬低的话。他们唯恐别人说自己书艺不高,是馆阁体字匠。如今楷书势微,要敢于为楷书回归大声疾呼,写楷书乃至写馆阁体,并不是丢人的事。为使楷书重新振兴,倒是每个书家都应当学习黄自元,担当起书家的历史责任。

    笔者尊崇黄自元,喜爱他的馆阁体书作,其刊印的碑帖多有收藏,并曾临摹不已,但成效甚微。令人欣喜的是,八十年代以来,又有热衷者参照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编印了各种楷书书体《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对各种楷书书体的普及与发展亦大有裨益。这无异于广大民众已经承认了黄自元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的地位,并强化和扩展了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的现实作用。如果今人能避黄自元楷书之短,扬其所长,必定可拯救当今楷书之颓势。

 

附: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不可不知的馆阁体书法家

(三)

末科状元馆阁体书法大家 --- 刘春霖

    刘春霖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第一,他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名状元;第二,他出身贫寒,正所谓“寒门出卿相”;第三,他有尊严有气节,不事权贵与敌寇;第四,他忧国忧民,懂得回报社会;第四,他博学多才,但他的及第与婚姻却与他的“名”与“字”有关。他生于晚清,卒于民国,相去时间不长,关于他的生平记述、逸闻趣事很多。本文只围绕馆阁体略述一二。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筼。原籍直隶(今河北)省肃宁县。关于他的出生地,一种说法是,1872年出生于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另一种说法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正月初三生于山东济南。刘春霖出身寒苦,世代以务农为本。同治末年,父亲刘魁书经一个在济南经商的远房亲戚介绍,到济南府衙做了皂隶,后来又转到保定府衙做皂隶。母亲靠给人当奶妈糊口,他自幼被寄养在伯父家。刘春霖全家迁居保定后,他被送入莲池书院学习。刘春霖18岁中秀才,30岁中举人,32岁继会试、殿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便自嘲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中状元之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刘春霖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次年回国,先后任资政院议员、福建提学使、直隶女学堂(后改直隶第二女子师范)监督。1909年,又改任直隶高等学堂监督,并在莲池文学馆讲学。这些职位皆是虚职,并无实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刘春霖为寻求报国之门,投到袁世凯门下,袁称赞刘春霖“志超正大,前途无量”。但刘春霖并没有得到袁世凯的重用,只给他安排一个负责抄抄写写和文字应酬的“总统府内史”闲职。袁世凯倒台后,刘春霖又屈就于后任总统徐世昌,曾代表徐世昌两次到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而名噪一时。在当了几任总统府内史之后,刘春霖深感报国无望,终于离开了政界。刘在万牲园(现今北京动物园)开辟了一个“中央农业试验场”,主办了气象和农业两个讲习所,以期培养人才、实业兴国,但仍未能如其所愿。

    1932年3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以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溥仪成了傀儡皇帝,汉奸郑孝胥任伪政府总理大臣。1934年4月,郑孝胥派人到北平,以重金邀请刘春霖前往长春“辅政”,并许以“伪满洲国教育部长”之职,遭到了刘春霖的严词拒绝。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以后,继续南侵,汉奸王揖唐在北平成立了一个“华北政务委员会”,王揖唐想利用与刘春霖是同科进士、又曾一起留学日本的关系,邀请刘春霖到“华北政务委员会”任职,但遭到刘春霖严词拒绝,并斥骂王揖唐“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我是决不会依附外国侵略者的。当汉奸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请免开尊口!”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沦陷,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后,建立了伪政权。王辑唐再次请他出任北平市伪市长,再次遭到刘春霖的拒绝。

    终其一生,刘春霖在仕途上没有多少作为,但却不失民族气节,给后代留下的是他那令人敬佩而又富有文人节操的书法遗产。刘春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有“神童”之称。四岁始临字帖,六岁时字已写的横平竖直,匀称周正。七八岁即能写一手好字,十来岁就在庙会上卖自己写的对联和诗文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练就成一手工整秀丽的“馆阁体”。他“馆阁体”书法,至今仍令人见之怦然心动。刘春霖的书法以雍容和秀美著称,时人有“大字学颜(唐代颜真卿),小字学刘(刘春霖)”之说。

 

附轶事:刘春霖因“名”并“字”中状元

    关于刘春霖中状元一事,民间流传着多种传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刘春霖之所以会中状元,并不完全是靠其出众的文才,而是因字、名、籍而得福。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春霖和其兄刘春堂一同赴京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在这次会试中,刘春堂中了进士,而刘春霖却名落孙山。落榜后的刘春霖留在京城,靠抄写维持生计。由于其馆阁体书法出类拔萃,为慈禧赏识,刘春霖曾多次应召为慈禧抄写《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唐三藏经?圣教序》等经文。次年,岁次甲辰,适逢慈禧太后70岁大寿,特加甲辰恩科。刘春霖参加甲辰恩科会试,取得好成绩。在殿试又中了进士。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据说,甲辰恩科会试中考中第一名的为谭延(谭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可是因为其与谭嗣同同姓,主考官担心将其试卷呈上去会惹得慈禧怪罪,所以就没有把谭的试卷列进呈送给慈禧的10份试卷之中,而是把广东人朱汝珍的试卷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而刘春霖的试卷则原本是被排在第二位的。

    当慈禧翻开被主考官列为头名的朱汝珍的试卷时,见该卷虽然文词顺畅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因为其中的“珍”字使她想起了珍妃。再看到朱汝珍的籍贯为广东时,更是怒火中烧。因为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有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等“叛逆者”都是广东人。由于以上原因,朱汝珍的试卷被慈禧扔到了一旁。

    第二份试卷的字体为细笔工楷,字体清秀俊丽,慈禧看后觉得眼熟,于是不禁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字体怎么这么眼熟啊?”她身后站着的女官隆龄(为曾任大清驻日、驻法大使多年的皇族贵胄裕庚之次女)闻言说道:“这不是为老佛爷抄写经文的直隶举子刘春霖的字吗?”慈禧太后闻言一看试卷的署名,果真是“刘春霖”三字,心中不禁大喜,连声说道:“刘春霖,春霖,春霖。这个名字起得好!”因为这一年全国适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春霖”二字恰好含有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刘春霖的籍贯为直隶肃宁,“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而直隶地处京畿,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慈禧朱笔一挥,将32岁的刘春霖点为头名状元。后经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但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刘春霖馆阁体书法图片(选登)

  





不可不知的馆阁体书法家

(二)

皇室馆阁体书法大家 --- 成亲王永瑆

    爱新觉罗·永瑆(1752年-1823年),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嘉庆皇帝的哥哥。乾隆五十四年,封为成亲王。嘉庆四年正月,命其在军机大臣行走,总理户部三库。《清史稿》称“亲王无领军机者,领军机自永瑆始。”永瑆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作为亲王的领军机大臣,足见嘉庆对这位兄长是何等地抬举。二月,仪亲王永璇罢总理吏部,并命永瑆俟军务奏销事毕,不必总理户部。三月,和珅以罪诛,帝没其园邸,赐永瑆。七月,永瑆辞总理户部三库,允之。八月,编修洪亮吉上书永瑆,讥切朝政,永瑆上闻,上治亮吉罪。十月,上谕曰:”自设军机处,无诸王行走。因军务较繁,暂令永瑆入直,究与国家定制未符。罢军机处行走。”十四年,嘉庆以永瑆年老多病,罢一切差使,毋庸在内廷行走。道光三年三月三十,永瑆薨,年七十二,谥哲,为成哲亲王。

    永瑆在仕途上没有什么作为,原本作为皇子培养,后来没有被立为皇储,于是精研书画。其人品不佳,在世口碑及身后定论可证。永瑆“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政治上 “逢迎权要,其上眷稍有衰者,即骂詈之。” 为人刻薄吝啬,一毛不拔,对外人如此,对家人也是如此。其嫡福晋富察氏,乃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之女。不可理解的是,堂堂皇家的嫡福晋,当朝大学士的千金,竟然受永瑆的虐待。富察氏被永瑆悉数没收,平时只能穿粗衣麻布,吃粗茶淡饭,过着有如贫妇般的生活。朝野内外对此多有微词和劣评。

    古人说“书品如人品”,就永瑆而言,此言缪也。此人人品低劣,书作却可称佳品。永瑆在皇室内外均可称为书法大家,以楷书、行书、馆阁体著称于世,声名远播,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朝四大书法家。永瑆自幼倾心书法,几十年临池无间,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他初学赵孟頫,后又学欧阳询书法的特点,并广泛地临摹各家法帖,博涉并蓄,兼工各体,形成了端正清丽、劲俏流畅的风格。他的书法风格更多地承袭了赵孟頫书法的特征,显得十分圆润、端美,具有朝廷馆阁体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欧阳询书法转折方劲的特征,这一点有别于馆阁体一味追求端正俊美。小楷出入晋、唐,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

    嘉庆年间,永瑆奉旨将内府所藏著名法帖摹刻上石,成《诒晋斋法帖》,为清代著名丛帖,并由清代学者钱泳主其事,钱氏于《履园丛话》中云:”嘉庆四年乙未,游京师,钩刻成亲王书为《诒晋斋帖》四卷…又得成亲王一鳞半爪,集成小册,为《诒晋斋巾箱帖》四卷。”此外,另受嘉庆委托书写了乾隆陵寝(清裕陵)的《圣德神功碑》。

    对其书法世人评价不一,杨翰《息柯杂著》称:“王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书法大备如是,大抵皆从帖中问津,未深究古碑耳。”(清)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谓:“永瑆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时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用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广推其语,作拨灯法。”又说:“永瑆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论者谓国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息柯杂著》又云:“诒晋斋书,素未究心,但知其从赵承旨上溯欧阳率更,虽偶涉诸家,终不离两家宗旨。集卷随手杂临,竟有脱尽町畦,不似本家笔意者。篆、隶亦有法度,盖书非一时,临非一家,不甚经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浑足,此无意胜于有意也。嘉庆九年上谕称“朕兄成亲王,自幼精专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见其右。”

    永瑆传世书迹甚多。主要个人丛帖有:《诒晋斋书》、《寿石斋藏帖》、《诒晋斋巾箱帖》、《诒晋斋巾箱续帖》、《话雨楼法帖》、《诒晋斋法书》、《抢冲斋石刻》等,收录永瑆书作逾百件。著作有《话晋斋诗文集》、《随笔》、《全龙集》等。

 


附成亲王书《笙赋》图片

     成亲王虽然政治上无所作为,但书法成就之高今人可比肩者寡。在此选录成亲王书写的《笙赋》墨迹,与同道共赏。
   《笙赋》释文:

河汾之宝,有曲沃之悬匏焉;邹鲁之珍,有汶阳之孤篠焉。若乃绵蔓纷敷之丽,浸润灵液之滋,隅隈夷险之势,禽鸟翔集之嬉,固众作者之所详,余可得而略之也。徒观其制器也,则审洪纤,面短长,戾生干,裁熟簧;设宫分羽,经徵列商,泄之反谧,厌焉乃扬。管攒罗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应,统大魁以为笙。基黄钟以举韵,望仪凤以擢形。写皇翼以插羽,摹鸾音以厉声。如鸟斯企,翾翾岐岐;明珠在咮,若□若垂。修挝内辟,余萧外逶,骈田猎丽,魻□参差。於是乃有始泰终约,前荣后悴,激愤於今贱,永怀乎故贵。众满堂而饮酒,独向隅而掩泪。援鸣笙而将吹,先嗢□以理气。初雍容以安暇,中佛郁以怫□。终嵬峨以蹇谔,又飒遝而繁沸。罔浪孟以惆怅,若欲绝而复肆。懰□耀以奔邀,似将放而终匮,愀怆恻淢。虺□煜熠,泛□氾滟,霅熚岌岌。或案衍夷靡,  或竦勇剽急;或既往不反,或己出复入。徘徊布获,涣衍葺袭。舞既蹈而中辍,节将抚而不及。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纤翮以震幽簧,越上筩而通下管,应吹嗡以往来,随抑扬以虚满。勃慷慨以摎亮,顾踌躇以舒缓。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咏园桃之夭夭,歌枣下之篡篡。歌曰:枣下篡篡, 朱实离离。宛其处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以行乐,死何以虚諡为?尔乃引飞龙, 鸣雉鸡,双鸿翔,白鹤飞,子乔轻举,明君怀归;荆王喟其长吟,楚妃叹而增悲。 夫其凄唳辛酸,嘤嘤关关,若离鸿之鸣子也;含□嘽谐,雍雍喈喈。若群雏之从母也。郁捋劫悟,泓宏融裔,哇咬嘲□,壹何察慧;诀厉悄切,又何磬折。若夫时阳初暖,临川送离,酒酣徒扰,乐阙日移,□克始阑,主人微疲,弛弦韬龠, 彻埙屏箎。尔乃促中筵,携友生,解严颜,擢幽情;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光岐俨其阶列,双凤嘈以和鸣。普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秦筝。新声变曲,奇韵横逸,萦缠歌鼓,网罗钟律。烂熠钥以放艳,郁蓬勃以气出。秋风咏於燕路 ,天光重於朝日。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唱发章夏,导扬韶武,协和陈宋,混一齐楚。迩不逼而远吾携,声成文而节有序。彼政有失得,而化以醇薄,乐所以移风於善,亦所以易俗於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桑濮之流已作,惟簧也能研群声之清,惟笙也能众清之林,卫无所措其邪,郑无容其淫,非天下之和乐,不易之德音,其孰能於此乎。 

    (注:笔者在《全汉赋》中未查到《笙赋》,有知出处者,请见教。)

《笙赋》书法图片

 

 










 
 

不可不知的馆阁体书法家

(一)

大清首席馆阁体大家---张照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家居秀野桥西。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年,历经康、雍、乾三朝,享年五十五岁,谥文敏。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中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官刑部尚书,参与修篡《大清会典》及《一统志》,书成,加一级。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总理苗疆事务经略大臣,赴云南,以“无功”被劾,革革职拿问,谕斩。寻赦之,得宽免,命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乾隆七年,历官至刑部尚书,供奉内廷。

    张照天资聪敏,通释氏之教,其作诗豪放好驱使禅语。能诗,善画,通音律,精鉴赏,尤工书法。其书法初学董其昌,得母舅王鸿绪亲授(王是董其昌再传弟子)。中年以後参入颜真卿、米芾之笔法,并受赵孟頫影响,但不一意守师法,而是努力创新。楷书大字,天骨开张,气魄浑厚,颇得颜、米之神韵,并且仍能保持董书潇洒姿逸的特点;小字行楷书的用笔结体亦秀雅大气;所书“馆阁体”,能驾驭自如而无刻板之弊,其字秀媚婉丽,平正圆润,乃清廷“馆阁体”代表之作;草书率真多变,精彩动人,笔画转折多变,结字聚散适宜,气势贯通,浑朴雄健。

    张照书法在清朝书坛独领风骚,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爱与恩宠。沈初《西清笔记》载:“张文敏尚书嗜饮,有醉中作书极得意者,内府所藏《临争坐帖》,自谓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上甚赏之。”高宗爱其才,爱其名士风流,为张照诡谲多变的仕途,凭添了一份保障。《清国史馆张照本传》论曰:照一生所受主知可称特达,死后犹特命载入志乘,宠冠流辈矣。天语褒奖至公无私,一生论定不丰不杀,虽古之文人学士,何以加兹。唐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载史册;照之工书,洵可直接真卿,而上追羲献者也。由於其楷书兼具赵孟頫、董其昌之美,乾隆帝尤偏爱之,每当楷书大字匾额或抄录重要诗文内容和书画题跋时,多让张照代书,使他成为乾隆早期御书的重要代笔人。基於对张照书法的赏识,乾隆皇帝常将他喜欢的文章让张照抄录一遍,以便开卷时,即可读妙文又可赏佳书。乾隆十年(1745)正月,张照奔父丧而死於路上,乾隆帝追封他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张照死後,乾隆皇帝对他的书法仍然十分怀念,因此赋诗曰:“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後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於昨,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 评价之高,超越米芾、董其昌,直追书圣王羲之。 

    张照书法墨迹传世量大,故宫及各地文化单位多有收藏,如《行书东坡诗》(现藏故宫博物院)、《临米贴》(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画最长于画墨梅,疏花细蕊,极其雅秀。用墨干湿得宜,发枝布干亦极洒脱,备极闲逸,笔墨秀隽传神。所绘白描《大土像》,寥寥数笔,法相自佳,又有《梅花图》(藏故宫博物院)。内廷收藏的乾隆书法作品,其中有不少也是张照墨迹。最为人广知的是张照为岳阳楼题写的《岳阳楼记》。此幅力作被镌刻于岳阳楼上,人称“岳阳楼三绝”,“名楼、妙文、好字”是也。

 


附轶事:张照与岳阳楼屏风
   闻名天下的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出自张照的手笔。说到这件屏风,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清乾隆初年,湖南岳州府对岳阳楼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保养。由于年代久远,昔日书法家苏舜钦书写,雕刻家邵竦刻字的屏风已光彩尽失。正在岳州知府黄凝道担忧之际,他听说刑部大臣张照从故乡松江省亲返回京城,随即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押运粮草西行,途经岳州府,心中不禁一阵窃喜:张照书法气魄浑厚,超凡脱俗,实乃我朝第一书法大家。若能请他为岳阳楼重新题屏,岂不是一件美事!翌日,张照果然解运粮草来到岳州,不料这一天突然狂风骤起,暴雨倾盆,洞庭湖上一时无法行船。于是,黄知府乘机为张照接风,在岳阳楼上饮酒赋诗,一边故意连声叹息:“今楼有人重修,记却无人重书了!”这一招“激将法”果然灵验,张照慨然应允愿为代笔。这一边,黄知府早有准备,立即叫人送上文房四宝。张照乘兴挥毫,笔如蛟龙戏水、猛虎穿山,一篇《岳阳楼记》一挥而就。黄知府立即挑选名工巧匠,选用最上等的十二块紫檀木,日夜赶刻,不到一月功夫,这篇佳文佳字便镌刻完毕。光彩夺目的新雕屏嵌于楼中,顿时令岳阳楼增辉不少。
不想道光年间岳州来了个贪官魏知府,此人对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垂涎已久。为将这块镇楼之宝窃为己有,魏知府便用重金请得一位民间艺雕高手,花了一年半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企图偷梁换柱。这位艺人知道魏知府的企图后,为了让后人分辨真赝,特意在“居庙堂之高”的“居”字上暗暗做了手脚,将一撇写得较短,看上去像一把锋利的匕首;而且雕屏赝品的“居”字与右边一行的“心”字靠得十分近,使后人对魏知府产生“居心不良”的联想。不久,魏知府趁调离岳州之机偷偷掉包,将赝品挂在岳阳楼大厅,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品,连夜出逃。谁知官船行至洞庭湖上,风暴骤起,波浪滔天,官船顷刻间被风浪掀翻,落水的魏知府死死抱住雕屏想逃命,不料雕屏是由坚实的紫檀木制成的,掉到水里一个劲往下沉,结果魏知府与雕屏一起沉入了湖底。后来,湖水干浅,雕屏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此时,第八块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块上的“乐”字已不慎被损坏。当地名士吴敏树闻讯后,用120两纹银从渔民手中将雕屏买回,又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手书原稿,才补上被损坏的三个字。北伐战争后岳阳楼再次重修时,吴氏后人将珍藏多年的雕屏慷慨献出。这件张照题写的珍贵屏风终于完璧归赵,回到了岳阳楼。
由于真假两块《岳阳楼记》屏风笔迹太相似了,均可称为书法珍品,所以至今两块《岳阳楼记》的雕屏仍同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

张照书写《岳阳楼记》

 

 张照书写《岳阳楼记》(前半部)

  张照书写《岳阳楼记》(后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