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陈翔在线试听:《那逝去的岁月》散记6[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0:56:50
《那逝去的岁月》散记6[原创]

HLJSWCD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5-1.html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
  “青春无悔,岁月如歌。”这成了那个扭曲年代最时髦的豪言壮语。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刻痕磨蚀了虚伪誓言的华丽外壳。返朴归真,还历史的原来的面貌,成了如今仍活着人们的反思主题和社会责任。那刻骨铭心的痛苦磨难,至今仍深深地镌刻在过去那个年月有着共同经历人们的脑海之中,矢志难忘!
  岁月蹉跎,年华似水,知青们最美丽的青春,最宝贵的生命消逝在无休止的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鲜花,没有丰碑,没有回报,只是给活着的人们留下了更多的痛苦和追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它是如何发生的?”“它给史学家和后人带来什么?”这恐怕是今天我们这些仍活着人不能完全结论性地可以说清楚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往事不堪回首!记忆的闸门还是再一次被无情地打开,过去那痛苦的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落在尘土暴扬的田埂和土道上,早已是饥肠辘辘的人们纷纷从各自的劳动点返回地营子休息。我也迈着沉重的步伐,赶着老牛,拖着疲惫不堪的、早已汗流浃背的身子,一步一步挪向归处。远处冉冉升起了一股淡白色的,十分呛人的烟雾,慢慢地在空中弥散,升腾,变幻,在山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是驱蚊的烟雾。早已是过了饭伙的时间,满身汗污的老乡、知青或坐或蹲地正在狼吞虎咽般地嚼食着那粗糙不堪的饭食。油水少的可怜,白菜、土豆似乎一成不变,为数不多的一点油花,经过上撇下捞,已所剩无几,现在即使是大葱蘸大酱也成了美味佳肴。至于肉荤,那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说实在的,伙食简直糟透了,这对于那些正值长身体时期的知青们来说,没有多少卡路里的伙食不啻是一种折磨。
  吃过晚饭后,人们兴奋地聚集在一起,卷着自制的大喇叭筒土烟,混浊的空气里弥散一种辛辣的气味。大家说东道西,无聊下流的段子似乎成了每日聊天的永恒主题,这恐怕就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吧。屯里的老张头岁数最大,却革命性最强,他儿子据说是县里的一个小干部,他却有了那种天生的自命不凡,时时流露出他与众不同的自豪和骄傲,动辄便是:“咱革命群众”,开口更是“为了革命”,这确实是一个忠心可鉴、令人生厌的“老革命”。村里的老乡们都不太爱搭理他,消受不起他的那套“革命理论”。此刻的他,仍忘不了宣传样板戏,他斜躺在炕上,用他那缺了门牙,明显漏风的大嘴咧咧着样板戏片断,五音不全的他的演唱,丝毫激不起人们的革命情绪,反而是恶心欲吐,柱子听了不耐烦,开口骂道:“老张头,你死嚎什么?”“什么?你攻击革命!”老张头一开口“帽子”还不小,“去你妈的‘革命’,我看你那瞎唱,纯粹是埋汰革命样板戏!”柱子也寸步不让。真是针尖对麦芒,人们亦真亦假、连说带劝,看了一场几乎每天到时必然上演的活报剧。
  豆大的油灯忽暗忽明地扑闪着,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小五子才不管他们在吵什么,只管“躲入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一个人蹲在旮旮处,津津有味地蘸着口水,一页页翻着那几本早没了封皮的样板戏书。说实在的,这些农民文化程度极低,文化知识匮乏,更谈不上文化修养,竟将“海港”读成了“海卷”,“沙家浜”念成了“沙家滨”,于是我便有了“老任三谈沙家滨,小五灯下阅海卷”的妙句来。
  到了该熄灯的时候,老乡们光着腚钻入了又脏又臭的破棉被内,霎时间,鼾声四起,咬牙的、放屁的、混杂着梦呓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我不屑与这些虱子满身、汗臭四处飘散的人同甘共苦、亲密无间,一个人搬到了冷风刺骨的二层棚上,那是一个仅有顶无墙板的地方,十分清静。倚躺在松软的、还散发着草香的牧草堆上,盖上被子,睁大眼睛寻觅四方,四周万籁寂静,一轮弯月倒悬天际,满地散落着清辉,繁星似锦的苍穹显得是那样遥远飘渺。
  外面起风了,旷野里树叶娑娑起舞,摇曳不停,远处不时传来孤狼长长的嚎叫,令人不寒而栗,护家的小花狗朝着野狼的方向狺狺地叫着,声音是哪样凄凉哀婉。
  我静静地躺在那里思绪万千:难道我们的青春、理想和抱负莫非真的要葬送在粗糙繁重的、日复一日的体力消耗之中?文化到底还有没有用?……我完全没有答案,百思不得其解,在黑暗中,我感到无助,感到迷茫,感到混沌。一阵阵不可抑止的睡意终于袭来,我渐入梦境……
  第二天一早,老牛的哞哞声将我唤醒,犹如轮回一般,一天沉重的体力劳动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