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投资人如何获利:历史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06:47

1、后周的改革(太祖郭威、世宗柴荣)

   A:经济:开垦荒地;减轻田租;兴修水利。

   B:政治: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意见。

   C:灭佛:废除寺庙,令僧人还俗从事劳动,禁止私度僧尼。

   D:军事:整饬军纪,整编禁军。

2、统一方案的探讨

   令臣下撰《平边策》。王朴主张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3、改革的作用

五、练习题

1)名词

1、玄武门之变; 2、《贞观政要》;3、租庸调制;4、手实与计账;5、都省;6、本司与子司;7、三司;8、释竭试;9、杂色入流(流外入流);10、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11、律令格式;12、《唐律疏议》;13、十恶八議;14、《唐令拾遗》;15、二圣;16、《氏族志》与《姓氏录》(勋格);17、斜封官;18、《水部式》;19、唐三彩;20、短番匠、明资匠、长上匠;20、坊市;21、北门学士;22、中书门下;23、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24、河朔三镇;25、牙兵;26、泾原兵变;27、元和中兴;28、神策军;29、刘宴;30、僦柜与飞钱。31、衣冠户;32、回鹘;33、松赞干布;34、天可汗;35、长庆会盟;36、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37、怛逻斯之战;38、《大唐西域记》;39、武宗灭佛;40景教;41、《五经正义》;42、《史通》、《唐六典》、《通典》、《元和郡县图志》;43、《千金方》;44、縻羁府州;45、《茶经》。46、《经行记》;47、朝集;48、南选;49、大索貌阅;50、输籍定样;51、义仓;52、封驳与涂归;53、马嵬之变;54、永貞革新;55、甘露之变;56、祆教、景教、摩尼教;57、《開成石經》;58、《封建论》;59、打谷草;60、回造纳布与和籴。

2)问答

1、试述“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2、简述唐代中央政治体制的概况和特点

3、简述北魏以来均田制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

4、曹魏至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有何变化?

5、西魏至唐府兵制有何发展变化?

6、魏晋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表现为何?

7、评价武则天。

8、唐玄宗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纲无)

9、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及其后果。

10、藩镇割据是怎样形成的?其对以后历史有何影响?

11、评价唐朝的民族政策。

12、简述五代十国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3、评价周世宗的改革。

14、与唐前期相比,中期宰相制度有何演进?(大纲无)

15、“开元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其表现如何?

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元

第一节  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07大纲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

1、北宋的建立

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960年建立。陈桥兵变。978年灭掉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南唐(后主李煜),979年灭北汉,全国统一。

2、北宋的制度(史料:见张著191192——193页)

    A:欲实现的目标:防弊

    B:收权——原则之一。第一,稍夺其权。第二,制其钱谷。第三,收其精兵。

C:分权——原则之二。第一,分割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财政,长官三司使称为“计相”,机构称“计省”),以分军权和财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第二,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十五路,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监司(除安抚司外的三司合称);通判;十五第三,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第三,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工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把禁军两司(殿前司、侍卫司)分为三衙/三司,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D:重文轻武——原则之三。第一,收夺高级将领兵权;次一级将领用资望较浅之人,且加更调。更戍法(禁军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将领不动,“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第二,大行募兵之法,招无赖为兵。第三,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3、结果和影响

史料一:

1、太宗尝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太宗淳化二年八月)

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选自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3、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选自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新增)★

史料二: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9,至和二年四月)

二、辽

1、辽朝的建立

  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都临潢,称上京。

2、辽朝的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胡汉分治: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

  B:地方官,草原民族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汉人和渤海人设州县。

  C:头下军州(斡鲁杂):由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从事农耕者,既向头下军州的贵族交纳实物地租,亦须向政府交纳课税。

  D:四时捺钵制。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

  E:世选与科举制并行,但以前者为主。后者仅针对汉人,前者包括契丹贵族和汉人大姓。

史料: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选自《辽史》卷47《百官志》三)

三、西夏

1、西夏的建立

   党项人元昊(其父李继迁)于1038年建立,建都兴州城。

2、制度:

   仿宋官制: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三避开使和御史台,地方设州郡和蕃落两套机构。军事方面既保留部落兵制,又加强对其控制。这套官名在西夏另有“蕃号”官称。中后期开设科举。

四、金

1、金朝的建立

   女真(即黑水●鞨)人完颜阿骨打抗辽,于1115年建立,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县南),称上京。1125年,灭辽。

2、金朝的制度

   A:初期制度:中央为勃极烈辅政体制(中央辅政会议成员);地方为猛安谋克制。

   B:熙宗改制:学习北宋,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又改定官制,史称“天眷新制”。

   C:海陵王改制:1153年,海陵王迁都于燕京,称为中都大兴府。标志统治重心的转移。废罢中书、门下二省,仅保留尚书省为最高机构。其他官制也进一步规范化。将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华北、陕西、陇右之地,名之为“屯田军”(翦著第414——415页)。

   通检推排:金世宗时,以“均赋税”为名,勘查民产。执行官吏“往往以苛酷多得物力为功”,每次通检推排之后,赋税都大幅增长。

第二节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一、宋朝的社会结构和赋税徭役(无)

1、社会结构

A:闰年图:宋太祖即位初,下令各州县重新编造版籍,以后各州每逢闰年统计一次,向户部呈报,作为摊派赋役的依据。

B:主户:占有土地向政府缴纳两税的人户。分五等,比例最大者为第五等。

C:客户:指农村佃客,向主户交租有“定额”、“分成”两种,比较普遍的是后者。

D:坊郭户:城镇民户的称呼,按财产分为十等,以定差科。

2、赋税徭役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A:两税:支移和折变。

   B:丁口之赋、杂变之赋(沿纳):前者以丁身为对象;后者以牛皮、盐为对象,又称沿纳。

   C:差役:最低等者免役,其他按资产分轻重。

   D:影响:诡名寄产:把土地假称献纳给僧寺、道观;诡名子户:把自家的土地和人丁分散成许多户头。

二、北宋前、中期的农民起义(无)

1、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

   博买务(翦著第388页)。“均贫富”。大蜀政权发行了农民政权最早的货币——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

2、北宋中叶的社会矛盾及起义

   A:矛盾:土地集中。冗兵冗官。岁币。

   B:起义

三、庆历新政(宋仁宗年号)(前年已考)

1、主持人:范仲淹。

2、内容:十个方面(朱著39页)。

四、王安石变法(神宗熙宁年间,1069年)

1、出发点

   以富国强兵、扭转积贫积弱趋势为目的,富国强兵则以理财为先务,理财则首重开源,其次节流。

2、内容(张著第198—200页)

   A:富国类——农业:第一,青苗法。第二,募役法。第三,农田水利法。第四,方田均税法。

   B:富国类——商业:第一,均输法。第二,市易法。设“市易务”。第三,免行法:免去东京各行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交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此法杜绝了官吏从中勒索渔利之弊,朝廷收入亦有增加。

   C:强兵类:第一,保甲法。第二,将兵法。

   D:培养人才类:第一,改革科举。第二,整顿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经新义》:对《诗》、《书》、《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注释。

3、效果及评价(张著第200——202页)

五、元丰改制(张著第200页)(无)

     宋神宗独自为之。

六、元佑(哲宗年号)更化与北宋晚期党争(无)

1、元祐更化

    宋哲学元祐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在太皇太后高氏主持下,全部废除新法。

2、哲宗绍述

    高太后死,哲宗亲政,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曾布为相,恢复新法,贬元祐臣僚,称哲宗绍述。

3、党争的形成

    A:旧派内部之争:蜀洛朔党争

    B:新旧之争:绍圣初年,哲宗亲政,重用新派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诸人报复旧派,形成斗争。后新派亦发生内讧。

4、宋徽宗的腐朽及农民起兵

    A:腐朽:设造作局、应奉局、西城括田所。修道观。卖官。

    B:农民起义:1120年;方腊;摩尼教。宋江在山东。

第三节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1、与辽的和战

   A:双方早期的战争:宋方:封桩库。979年,攻幽州,高梁河大败。986年,三路进攻,失败,称为“永熙北征”。辽方:1004年南侵,冠准主张抗击。

   B:澶渊之盟:1004年。

   C:后期宋攻辽。在此之前,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大臣富弼拒绝了辽割地要求,每年增加一定银、绢作为补偿;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又挫败了辽人占地的企图。12世纪禄,宋与金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攻辽。

2、与西夏的和战

    庆历四年(1044)四年,宋夏和议。

二、宋与金朝的对峙

1、金灭北宋

   A:海上之盟:1120年,宋欲借助金收复燕云十六州,与金相约夹攻辽。

B:靖康之难:1125年金灭金后,攻宋,包围开封。靖康元年(1126年)8月,再度南下,攻破开封,次年北宋灭亡。

2、南宋的建立

    1127年,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于南京(河南商丘),用主战派李纲为相,宗泽为开封留守。

3、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A:朝廷的妥协:主和派汪伯彦、黄潜善当权,排挤主战派。并将京师从应天迁往扬州。金将兀术追击,宋高宗等沿海一路逃至定海。金军北返,定都杭州。

    B:南宋军民对金的抵抗:韩世忠在建康东北的黄天荡阻截金军。西线吴玠、吴璘兄弟在陕西击败金军。金立刘豫为齐帝,统治河南、陕西地区。王彦“八字军”

    C:绍兴和议:绍兴11年(1141年)。

4、南北对峙形成后的宋金关系

    A:海陵王南侵:绍兴31年(1161年),失败。宋收复两淮。

    B:隆兴北伐的失败及“隆兴和议”:宋孝宗隆兴元年,起用张浚主持军务,北伐,失败。二年,宋金签订和议。

    C: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宁宗时,1206年,韩侂(音托)胄。

三、宋与其他边疆各族的关系

    壮族人侬智高反宋:11世纪40年代。

四、南宋的政治(无)

1、钟相、杨幺起义

   湖湘。“等贵贱,均贫富”。岳飞。

2、南宋内政

   A:秦桧:削兵;议和。开南宋权相专政之渐。

   B:韩侂胄:庆元党禁(张著第223页)。

   C:史弥远:历相26年,最长。端平更化:史弥远死宋理宗亲政,从端平元年(1234)年起,陆续召回被史弥远罢职的一些理学名臣,提高二程和朱熹等理学家的地位,并罢黜史党羽,史称端平更化。

   D:贾似道:公田法(翦著第422页)。

第四节  宋代经济的繁荣

一、租佃关系的发展(张著第269—271页;朱著第48——49页)

    第一,唐前期自耕农比例较大,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曲佃客制。同时相对自由的契约租佃关系逐渐增多(吐鲁番文书)。第二,唐中期,均田制瓦解,大土地所有制也采取租佃制经营方式。第三,宋朝时,国家承认土地转移让渡,租佃制更发达。法律上规定客户、主户,租佃必须办手续。对主客的关系规定详细。第四,元朝租佃制北方不如南方发达,南方继续发展,租佃制居支配地位。(新增)★★

二、农业

1、水利的兴修

   熙宁变法。熙宁年间,修水利10793处;治理黄、汴、漳等河;江浙区域的捍海堰与捍海石塘;福建路的木兰陂。

2、垦田

   两浙圩田;河东、湖、闽山田(梯田);沿海涂田、海田;江河海滨沙田。1021年可达7亿余亩。

3、生产工具

   复杂多样。龙骨翻车;踏犁;秧马;

4、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多样化

   占城稻。西瓜。茶树: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12世纪初,福建路的木棉;13世纪,江南开始裁种,很快普及。甘蔗:明(宁波)、福、广、汉(广汉)、遂(四川遂宁)等州种植,称“糖霜户”。

5、农耕技术

   宋太宗命令北方推广水稻,把战、占城稻引种到江淮,长江以南丘陵地区推广种植北方作物。江南稻麦种植普及,闽、广有双季稻。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北宋北方以煤铁开采为主,南方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还开采石油。

2、纺织业

    丝织业最发达。四川和两浙水平最高,北宋时婺州(浙江金华)发展成新的丝织业中心;南宋在苏州、杭州主、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机户与生产者。棉织业开始出现。

3、制瓷业

    北宋五窑:定(河北曲阳)、汝(河南汝州)、官(开封)、钧(河南禹州)、哥(浙江龙泉)。景德镇。青、白瓷。外贸商品。

4、造纸业

    量:普遍。原料:广泛。“印花笺”;采用两色套印。四大刻版印刷中心。

5、造船业

    南宋泉州南门设有巨大造船厂,制远航海船;《江帆山市图》。

6、工匠身份的变化(朱著53页)

四、商业

1、集市(草市、墟市、坊场)

2、城市经济

夜市。完全突破坊、市;打破黑、白。

3、对外贸易

北宋在主要口岸设市舶司;对外商货船按全部货物比例进行抽解,又称“抽分”,因时期不同比例也有很大变化。南宋:日本“道元缎子”、“大灯金●(音兰)”是南宋丝织品。最西在非州中部的东海岸。

4、纸币的出现和大量发行

北宋:宋真宗初年,四川,交子。交子务。南宋设行在会子务,正式发行会子,通行东南各路。川引、淮交、湖会、东南会子系在特定地区行用的纸币。钞引。

5、行会

   称“行”。店主、工匠和学徒。

第五节  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一、蒙古建国(无)

1、蒙古的崛起

   前身“蒙兀室韦”。1204年,铁木真统一草原;1206年,在斡难河被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大蒙古国建立。

2、完善国家制度

   A:千户、百户封授制度:贵族功臣世袭统领,军事组织与行政单位的合一。意义。

   B:怯薛护卫军制度。

   C:创建蒙古文字:《元朝秘史》。

   D:颁行法律与设置司法长官:《大札撒》与札鲁忽赤。

   E:分封子弟:西道诸王(张著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