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与女陈雅伦版百度云:人能“ 慎 独 ”则平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43:35
人能“慎独”则平安

                   作者:吾乃自得其乐翁〔和讯博客  发表:2010-11-11

在当今,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慎独”的传统解释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自己。

《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礼记·中庸》也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标准,具体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自律,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我自以为,所谓“慎独”就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 历史上还有像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自律。历史上最有名的慎独故事当数“杨震暮夜却金”。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曾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着十斤金子,作为拜见礼。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暮夜无知者。”认为天黑了没人会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听罢只好羞愧地退出去了。杨震作为王密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本可笑纳王密敬献的重金,但他却坚决拒收,其“慎独”精神堪称历代师表。还有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上述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慎独是做人的一种情操与坦荡,
   二、慎独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三、慎独是一种自律与自我修养,
   四、更是人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能“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正如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作为一名公务员,尤其是国家干部,更要能做到慎权、慎欲、慎行、慎独这“四慎”,要在内心建立一个“道德法庭”,时时刻刻对自己进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坚决不触“高压线”。“慎独”决不能看做是一种什么时尚,它而是能让你永远在金钱、美女的诱惑面前昂起你那高贵的头,是筑起阻止你走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我认为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里的随心所欲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为所欲为、让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那种道德境界,是由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慎独虽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慎独是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是为人具有的最大美德,如能如此,那么他的品行还有什么不能令人放心的呢? 人在两种情况下的话特别可信:

    一、是行将就木人所言,人到这个时候所言往往皆是真言;     二、是对子女所言基本是真挚之言,也无保留。
   同时具备上述两者条件的则是对后辈的遗训,其言往往字字珠玑,更值得借鉴。若遗训是出自名家之口,就更是弥足珍贵。例如晚清名臣曾国藩遗嘱中第一条说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康熙告诫其子孙的《庭训格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对贤第一要节”。一位名臣和一位大帝均在遗训中力荐“慎独”,可见其意义极不一般。所以我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不可放纵,否则,这个人的品德就会变得低劣,人独处时的堕落必然会带来公众面前的堕落。

“慎独”突出说明这个“独”字,相对于“慎独”的是“独不慎”。“独不慎”的主要根源在于自认为“人不知”。是不是真的人不知呢?东汉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箴言慎独拒礼,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和表率。自古到今,“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再退一步讲,是否人不知就可以坏事呢,那也未必,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便能过了别人的关,他自身的关也是万万逃不过的。按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学理论,一个人做了坏事往往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而有时这种心灵的煎熬绝不亚于法律的惩罚。按现代生理学理论,人做了好事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种心情会催生出促进健康的良性活性物质,即所谓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样道理,做了坏事其结果正好相反,真是活生生的一个善恶有报的科学版。还是曾国藩讲得彻底:归根到底,“慎独”利在自己,是第一寻乐之方,其最大的利益是能求得心安。曾国藩常用“慎独”二字来砥砺自己的人生,还改号为“涤生”,他就是这样来洗涤心灵获得新生,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外因永远只能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从曾国藩的两本遗世家书和冰鉴中,也能看出他面对战功赫赫、日益骄横的下属和变幻莫测、沉浮不定的官场等各种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隐忍精神,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在“慎独”方面的艰苦努力,这也是他能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的重要原因。古今中外,大概他是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了。所以我必须说,慎独是每一个希望做高尚的人的必修课。人能“慎独”则心安,“慎独”之人身平安。

一失足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这是明代著名文人陈继儒的名句,虽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但重温古人训导,仍倍感促人警觉、益人神智。人的一生有很多路要走,可是决定命运的往往只有一两步。走错了这一步,也许人生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等到你发现后悔已晚也,因为时间是不能倒流的。要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就要轻财、律已、量宽、修身。我的一个叔父宦海沉浮50余年,从16岁参加革命工作,后随长江支队南下福建工作至今,他26岁担任区长、区委书记,32岁开始担任福安县的宣传部长、县长、书记,以致后来以地市级干部待遇离休,今年前些日子回老家探亲时与我闲聊,叔父他老人家谈到自己已是90岁高龄的感受时,他也说到了一句“慎独则身安”的话。环顾一辈子的他,其实都是在慎独的过程中度过的,他自己没有后台,没有贵人赏识,靠着政绩一步步地走完了他的工作历程。虽然他的许多同事位到省部级,但他还是很满足过自己的日子。
    我觉得他是比较成功的,起码立身、立德、立言方面他做的很好。其实人活的只要不违反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底线,不必要面对流言蜚语去退缩,人活一辈子很短暂,所以要给自己活,与其卷入无休无止的是非之争,不如慎独心安、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