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医保 药店 丰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信仰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55:17
栏目名:论文荟萃   作者:陈新汉  添加时间:2007-11-01
歌德说:“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信仰问题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最重要问题。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也正是如此。
一、信仰是可信和确信相统一的基本价值观念
何谓信仰?价值观念作为价值意识的积淀,并经过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成为主体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念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信念中的“念”仅仅是一种意念,一种在思想上的相信和向往;信仰中的“仰”是一种整体性的姿态,一种在思想上的从“拳拳服膺”地相信和向往发展到要在行动上“孜孜以求”地表现出来的精神状况。信仰以浓缩的形式从一特定角度反映着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信仰是可信和确信的统一。信仰指向客体,但所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谓可信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能够在理论上为主体深刻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主体运用一定的知识,对信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予以一定程度的分析和逻辑论证。可信是信仰中的理性因素。仅仅是知而没有由此进一步上升为对于信仰客体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情感上的确信,信仰就不能确立。所谓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它是一种在思想上的相信,发展到必须在行动上不可遏止地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状态。确信是信仰中的非理性因素。虽然可信和确信之间具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信仰形成的关键和标志不是可信,而是确信。
二、重建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
毋庸讳言,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信仰危机。信仰危机就是指原有信仰的失落或崩溃。信仰危机与怀疑联系在一起。怀疑使主体意识“经验到它自己是一个自身矛盾着的意识”(黑格尔语),结果便是主体意识由信仰状态进入困惑并导致忧患。
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社会也不能没有信仰。重建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央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就在实际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转型期间重建信仰联系了起来,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如果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成为社会思想的共识,是从量的方面来理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的结合程度;那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信仰,则是从质的方面来理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的结合程度。
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与信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实与信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也与信仰联系在一起。同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观念的社会心理结构,也都是与信仰联系在一起的。这四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完整内容的具体体现,内涵着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就有可能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广大人民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并由思想上的相信转化为确信,从而就可以升华为社会的信仰。
伯尔曼说:“法制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其实,我们更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信仰,它才不至于形同虚设。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精神家园。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因此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家园以藏裹身躯,还需要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否则就会因失去自己的生存之根而不知所措。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负面现象,究其根源,都与信仰危机有关。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都是与作为信仰的精神家园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信仰总是基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种现实与对现实超越之间的张力就以动机的形式外化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社会转型期间的种种困惑正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方向和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人们对种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提供最高标准。信仰作为“孜孜以求”的基本价值观念,必然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来作为评价的最高标准。这一标准尽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不容“讨价还价”(戴维特语),因而具有权威性。社会转型期间价值观念多样化并相互冲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价标准就能对此予以引领,从而体现了信仰的凝聚力作用。
三、信仰确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机制
费希特认为,信仰与人们的生存同时“闯入了他们的心中,是他们生来就有的”。由信仰的普遍性推出信仰的先天性,就会使信仰变得神秘。信仰的形成有其后天机制。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思考之:
其一,信仰确立的本体论机制。
列宁指出,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主体没有对自己的现实性即目的能够实现的确信,就不可能有构建价值的实践活动。正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这种对于观念现实性的确信因素,形成了人类独特的信仰机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信仰提供了坚实和宽广的本体论基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是这种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地转化为社会信仰。
在实践中展开的现实总是具体的。不可否认,实践也不断把其消极方面显现出来。例如,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贫富差距拉大、人的异化加剧。尽管这些消极方面尚不是全局性的,但这些现象对于社会信仰的确立不能不说是负面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在实践的合理与否中得到解释。历史造就现实,现实又谱写未来,为要造就一个辉煌的未来,就必须争取有一个在合理性中展开的现实。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信仰来确立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合理性中展开。
其二,信仰确立的认识论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之: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信仰总是社会的产物。一般地说,信仰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社会意识活动的内化;特殊地说,信仰作为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心理积淀,是在社会评价活动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是我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自觉的重要标志。在当前,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就是党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入公众意见的互动之中,以内在的方式在其中发生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倾向较为一致的意见形式体现在众多个体的议论纷纷之中。黑格尔把社会舆论归之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能否通过社会舆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成为社会的思想共识,并进一步升华为国民的社会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信仰总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可信与确信在信仰中的不同地位,构成了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的分野。在宗教信仰中,可信为确信服务,理性受非理性支配。科学信仰坚持在可信基础上的确信。对于真理的深刻理解从而确信不移,必然会对于体现真理的基本价值观念产生热烈向往的情感。当然,科学信仰的核心仍然是确信。在科学信仰中,建立在可信基础上的确信作为非理性因素,是理性因素的升华。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信仰当然是科学信仰,必须要坚持理性基础上的确信。这就要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不能抽象化、口号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否则就会导致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理解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信基础上的确信,实现由自觉到自愿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