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绝版称号: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个以讹传讹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9:56:15
来源:中国网  ◇  辑录:王践舜
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中说: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
挑剔的读者马上找出了其中的毛病:赵普并非宋代的开国宰相。因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留任了后周的重臣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赵普当时担任的实职是枢密直学士,担任宰相至少是大宋建国五年之后的事。
以讹传讹弄假成真
关于《论语》这本书,古人并不像今人一样将其看作博大精神的读物,唐代墓志里就有妇女居家“常读《论语》”的记载。杜甫写诗说:“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看来,《论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作为浅显通俗的启蒙读物使用的;考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原始出处,发现这是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的一段话,大意是赵普再次当上宰相的时候,人们都说赵普没有文化, 所读的书只有一本当时小孩常读的《论语》。太宗赵光义曾经就这件事问赵普,赵普回答说:“我平生所知道的,的确没有超过《论语》这本书的内容,从前我用这本书的一半辅佐太祖定天下,现在要用它的另一半辅佐陛下您达到太平盛世。”
赵普的口才实在一流,这话既摆了功劳,又表了忠心,同时回敬了那些笑他没文化的人:你们书读得多,你们对两任皇上出过什么力?本人书读得少,但两任皇上的事都还得靠我来摆平,你们这些书呆子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所以赵普的话里很有些自傲和炫耀的意思,结合赵普这个人来看,这里还有伪装,把圣贤的东西挂在嘴边做招牌,所作所为却完全不合《论语》的立身行事准则。
只说几件事,就可以看出赵普身上并无半点儒家风范,他“治天下” ,靠的是耍手腕和玩弄权术。
嫉贤妒能削弱武将兵权
宋太祖赵匤胤“杯酒释兵权”的“灵感”就是受了赵普的启发。
赵普提醒赵匤胤各地将领权力过重,一旦萌生异心将不堪设想。赵匤胤说:“我对这些人恩重如山,他们绝不会叛上!”赵普竟说:“后周皇帝柴荣对你也是恩重如山,你怎么会‘ 黄袍加身’?难道这些人的部下就不会效仿你,将黄袍披到他们的主帅身上吗?”这句话估计把赵匤胤噎得够呛,忙问赵普怎么办。赵普建议,对于高级将领和地方节度使,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按照赵普的思路,大概还有杀功臣这一项,仁慈的赵匤胤没有让他继续发挥,想出了“杯酒释兵权”这个折中的主意,避免了一场血雨腥风。
赵普这一招,一方面是为了取得赵匤胤的信任,以期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出于他嫉贤妒能的私心,生怕其他武将的功勋盖住自己。此时不找个机会打击他们一下,更待何时?夺取武将权力的建议可谓一箭双雕。
在赵普给赵匡胤出了“杯酒释后权”主意之后,他的嫉贤妒能,很快就有了新的表现。
皇帝表扬谁赵普就恨谁
赵匡胤曾当着赵普的面称赞过一个人,这人是枢密直学士冯瓒,赵匡胤说冯瓒学问渊博,为当世奇才。赵普听了沉默不语,从此就把冯瓒恨上了:他是奇才,我往哪里摆啊?
当时后蜀刚刚平定,急需官吏治理。赵普就把这个有点乱的摊子给冯瓒去收拾,让他担任四川梓州知府,同时在冯瓒身边安插上自己的亲信,看冯瓒有什么不轨行动,暗中搜集他的 过失。一年以后,赵普的亲信回到京城,给赵普带来好消息:冯瓒等人集体受贿。
当然,这是诬告,冯瓒被立即押送回京城审问。赵普想将冯瓒等人全部处死,但赵匡胤不忍心,阻止了他,冯瓒最终被流放。赵匡胤先前当着赵普说过冯瓒是奇才,没想到正是这句 话要了冯瓒的命。估计这时候,赵匡胤也有点醒悟了,再加上他“不杀大臣”的政策,所以冯瓒才捡了条命。
赵普贪图钱财,在聚财上颇有一套。《论语》上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意思。但赵普发的是歪财,他曾因为接受贿赂被赵匤胤抓了个现行。
赵匤胤大概是史上最喜欢到臣子家里串门的皇帝,所以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随时都穿着官服准备接驾。但有一次他生病疏忽了,赵匤胤来看他,他没提防,刚巧吴越王的使者派人送来的礼物还没有收起,赵匤胤问是什么东西。他遮遮掩掩说是“海物十瓶”,赵匤胤命人打开,结果发 现瓶里全是瓜子金。赵普心惊胆战,赵匤胤却玩了个冷幽默:“收下吧,没关系,他以为国家大事全是你们书生说了算呢!”
从这以后,赵匤胤对赵普多了一分警觉,后来又发现赵普私运木材扩展府第,他的儿子还违反当时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加上卢多逊等人不断弹劾他,赵匤胤就罢免了他的宰相之职。
以奸智玩转官场
今人研读《论语》,感悟出孔子的治国方略主要有仁治、礼治、德治 、孝治、名治、贤治、诚治等。“仁治”是摆在首位的,而赵普是以“奸智”玩转官场的。
在赵匤胤当朝时,赵普和赵光义不相投合,他曾经秘密上书赵匤胤要警惕赵光义。继扑朔迷离的烛影斧声之后,赵光义当上了皇帝,为了消除以前说赵光义坏话的不利影响,讨好赵光义,他苦心孤诣地编造了一个“金匮之盟”故事,来说明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金匮之盟”的大致内容是,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接受遗命,杜太后要赵匤胤死后先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其弟赵廷美,然后赵廷美再传回到赵匡胤长子赵德昭。杜太后要赵普都记下来,而且写下誓书,赵普在誓书的最后写上“臣普书”。杜太后把它藏在黄金做的箱子里。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正为皇位的合法性焦头烂额,突然冒出这么个“金 匮之盟”,他当然高兴,于是重用赵普,让他当宰相。然而,按照“金匮之盟”的所谓传位之法,接下来当皇帝的还轮不到赵光义的儿子,轮到的是弟弟赵廷美,这可是一块大心病,这时候,摇移不定的赵光义,还真准备将皇位让给弟弟了。
赵普明了主子左右为难的心思,又给他建议: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 误!意思说赵匤胤的皇位到了你手上,已经错了一次,你还想再错一次吗?于是赵普诬陷自己的老对头卢多逊与赵廷美“暗中交通”,也就正合赵光义的意了。结果,卢多逊、赵廷美均被贬官,后者三十八岁就忧惧而死。
赵光义迫害弟弟的行径,连他自己的长子赵元佐也看不过去了,假装发疯卖傻而被废。而在此之前,因为受不了赵光义的猜疑,赵匤胤的儿子赵德昭也自杀而亡。之后,赵德昭的弟弟,也就是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神秘暴卒,年仅二十三岁。
可见,赵普实则是引导赵光义残害兄弟子嗣的罪魁祸首。
老谋深算享天年
赵普的阴谋在他所处的宋代就被世人识破,但官方的正史对他好像不无褒奖。晚年的赵普因病求退,拜太师,封魏国公,虽非宰相之位,却领宰相的俸禄。病死时71岁,被追封为真定王,谥忠献。
《宋史》记载,赵普死后,家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 篇。北大历史系蒋非非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惊天谎言,不过是后来的道学家借赵普的故事宣扬一种理念:士人只须读《论语》,不须言利,便可以辅佐皇帝定天下、致太平。就像现在某些专登励志故事的杂志一样,常打这样的 广告:读一则励志故事,可以改变人生。表面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唐,相比较而言,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 载的赵普的那番狂言,倒较为可信。
退一步说,就算赵普是真正读过《论语》,他也不过是装装样子。在他之后还有一个人在宰相之位上也读《论语》,那就是李沆,有人问李沆为何喜欢读《论语》,他说:“《论语 》中所说的‘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尚未做到,圣人之言,终身诵之可也。”李沆被称为“圣相”,不光有政绩,品德上也是过硬的,可谓真正以《论语》行事的君子。他任宰相时,从来不向皇帝密奏。连皇帝也觉得有些奇怪,就问他:“大臣们人人都有密奏,爱卿独无,这是何故?”李沆回答:“公事应该在朝廷公开奏对,哪 用得上密奏呢?大凡密奏,不是构陷他人,就是对上谄媚,我历来就厌恶这种行径。”
赵普与李沆,都读《论语》,二者高下立判。
赵普死后,他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年。赵普的妻子坚决请求皇上准予二女出家为尼,诏授“智果”、“智园”大师。赵普妻子的举动大有深意,也许是因为她深知丈夫的为人与官场的险恶吧。
封建官场相互倾轧,到处是权谋奸诈,岂是半部《论语》就能应付自如的?赵普半部《论语》之说,就和他自编的“金匮之盟”一样,是一个拙劣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