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台词经典:红楼品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5:38
谈红楼梦
作者:刘舟    收录时间:2001-09-20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巨著之一。在过去二百多年来,《红楼梦》深入了社会各个阶层,得到广大读者的爱好,成为一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学。在《红楼梦》流行后不久,京师竹枝词里便有“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的说法,可见《红楼梦》流行得多么广泛而又多么的动人心弦。可是,正如其他古典文学巨著在旧社会所遭受到的命运一样,《红楼梦》在过去蒙受到种种的摧残、歪曲和误解。不喜欢它的,说它“诲淫”,斥它是“黄色书”;喜欢它的则又着了“红迷”。远在清代,《红楼梦》便被认为“淫书”,不只一次地遭到统治阶级的禁毁。一些封建家长们,更提出“误尽青年是此书”的“警诫”,禁止青年子弟阅读。而那些“红迷”红学”家们的“穿凿附会”和“探微索隐”,更是使人扑朔迷离.因此,尽管《红楼梦》是一颗中国(以至世界)文学遗产中的瑰宝,但它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是所有读者都了解的。
要了解《红楼梦》,首先得对作者的家世、时代有基本的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原籍是河北省丰润县,汉军正白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剥削世家,典型的官僚地主。他家从清初起,到曹雪芹一代止,是一个簪缨世代,钟鸣鼎食的“百年望族”。从他的曾祖父到他父亲的三代中,一共做了四任、历时约六十年的江宁织造,其间还兼任过苏州织遣和两淮盐政。这些都是直接为封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的头等财赋要职。曹家所以能做这么久的肥官,是因为它是满清皇帝的亲信,它与皇室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清圣祖五次甫巡,都是驻在江宁织造署内,其中有四次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接待的.正因为如此,曹家才成为富贵显赫,财势蒸天的封建大贵族。关于曹家的富贵阔绰,《红楼梦》里有极概括生动的描写:“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第四回)“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第十六回)曹雪芹出生在金陵,他出生时,他的祖父已死.他四岁时,他父亲曹頫因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被撤职,次年被抄家。十岁时,和父亲由南京回到北京。此后,曹家还有一度的小康局面,到曹雪芹二十二岁左右,曹家又受了一次更大的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便一败涂地了。曹家破落后,曹雪芹住在北京西郊,生活非常艰难,竟穷困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境地。最后,终于穷愁潦倒而死。死时年仅四十岁。
曹雪芹生长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生于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卒于一七六三年——乾隆二十七年除夕),这个时期,是满清封建王朝声势最盛的时期,也是开始没落的时期。确切一点说,出现在这个时期的所谓“河清海晏”的“全盛时代”,实际上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正因为这样,不仅统治阶级加在人民头上的凶残暴戾,有加无己,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倾轧以至自相残杀,也表现得非常尖锐.其中有名的雍正夺嫡事件,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原来康熙皇帝有四个儿子:胤题(左示右题),胤禩、胤糖(左示右唐)、胤禛。他们兄弟四人都想做皇帝,明争暗斗,非常剧烈。结果,胤禛用残酷的手段达到目的,做了皇帝,这就是雍正。雍正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即大事打击在争嫡中的政敌和他父亲的亲信,除了把胤禩、胤糖(左示右唐)禁锢终身之外,更穷搜党羽、辗转牵连,稍有关系,非杀即贬(曹家和它的亲党就是被牵连、打击之列的),造成一个混乱、恐怖,朝野惴惴的局面。当时的那些皇亲国戚,有的被杀,有的虽然幸免于死,但因受尽种种苦难,意志消沉,走向不问世事的佛门、道教里去求解脱;有的即使没有牵连到,但接受了教训,心怀戒惧,亦纷纷走向这条道路上去。因此,竞向“佛、道”便成为当时上层阶级的一种风尚,一股潮流.这一事件,不仅直接地影响着曹家的盛衰,还深切地影响着当时和后来许多人的思想和文学。曹雪芹生长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是多么熟悉和休戚攸关,自然也就对他发生深刻的感染和影响。
从曹雪芹的家世、时代,我们可以看出:曹家上世那种奢侈荒淫的物质生活,曹家衰败后那种萧条情况和他晚年的坎坷生涯,封建皇朝的那种野蛮黑暗的统治,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意识,就是孕育和产生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社会基础。
那么,《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呢?这在作者的缘起诗里已经说得很清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曹雪芹就是以感伤、回忆、批判的心情,唱出了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挽歌。《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红楼梦》是一部家谱式的小说,它所描写的大封建贵族地主家庭——贾家,实际上就是所谓“诗礼之家”和“百年望族”的曹家;书中的主角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作者究竟怎样来描写他自己的所谓“诗礼之家”和“百年望族”的家庭呢?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奢侈、荒淫、专横和剥削。曹雪芹笔下的贾家的奢侈生活,是令人感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平日锦衣玉食,用十几只鸡来做一碗菜,用十几两银子来吃一桌酒菜。这是平常的开销,如果遇上什么大事情,如秦可卿的死,贵妃的省亲,更是“淌海水一样”花银子。赵嬷嬷道:“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诲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第十六回)讲究穿着、吃喝还不算,还要讲究玩乐、淫靡。对于贾府的淫靡生活,书中的柳湘莲和焦大骂得好:“除了那两头石狮子干净罢了,只怕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第七回)。贾府恃强凌弱,欺压平民的罪恶亦是惊人的。贾赦为了夺取几把古扇子,便勾结地方官府把石呆子害得家破人亡;凤姐为了要得三千两赃款,破坏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害死两条人命。至于平日“交通官府,包揽词讼”,“恃强凌弱,强占良民妻女”等等罪恶,更是举不胜举。贾府这样奢侈挥霍的钱从哪里来?横行霸道的势又何所恃呢?曹雪芹告诉我们,钱是从剥削来,势是依靠皇帝撑腰和自己贵族亲党的连成一气。书中第四回“护官符”里所说的贾、史、王、薛四家连成一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及第五十三回黑山村的佃户乌庄头到贾家交租的一幕,就是贾府势力背景和经济来源最好的道白。乌庄头不过管了贾家八九个庄子,而所交纳的地租,除了牛、羊、猪、鹿、獐、狍、熊、鸡、鸭、鹅、鱼、虾、海参及榛、松、桃、杏等各种动植物不计其数外,还有各种柴炭三万多斤,各种米一千多担,白银二千多两。这是多么苛重的剥削。但贾珍却皱着眉头说:“这够做什么的?”最后还对乌庄头说:“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贾府就是这样依靠剥削农民的血汗来过他们奢侈淫逸的生活的。作者不仅大胆而真实地揭露了这个贵族地主家庭的本质,还指出这个家族必然衰败的命运:“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实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第二回)“已经‘寅年用了卯年’的”,“不但库上无银,而且尚有亏空。”“我瞧这些子侄没一个长进的!老天哪!老天哪!我贾家何至一败如此!”(第一百零六回)这样,贾府最后得到一个“树倒猢狲散”(第十三回)、“食尽鸟投林”(第五回)的悲惨结局,当然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家谱式的小说,但它并不是一点一滴地记载自己的家世和历史;也不是“本纪”、“世家”、“列传”式的来为他们写传。而是在深刻分析和掌握这个家族内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高度集中与概括的艺术手腕表现出来,在曹雪芹笔下,揭露了贾府里面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贾府,父子、母子、婆媳、夫妇、兄弟、姊妹、妻妾、主仆、仆人与仆人人之间,无处不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在这许多矛盾冲突当中,最主要和最本质的,是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之间的矛盾。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一个追求自由和性格解放的善良心灵的矛盾。在贾家,作为封建传统代表的是贾政,他是封建社会的忠臣肖子。他开口天恩祖德,闭口显亲扬名,他维护名教、讲究文章经济,热衷功名。凡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他都拥护,凡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他都反对。他是封建社会的支柱,是封建秩序与封建道德的化身。而贾宝玉刚好与他父亲相反,他是封建社会的贰臣逆子。他否认传统礼教,蔑视功名利禄。他骂“读书上进”、“热衷功名”的人是“禄蠹”,是“国贼禄鬼”;骂“文死谏”、“武死战”的“忠臣烈士”是“沽名钧誉”的“须眉浊物”,他追求恋爱自由,反对“金玉良缘”,坚持“木石前盟”,他主张人与人平等,反对封建社会的贫富、贵贱、长幼、主奴、嫡庶、男女等等的不平等;他的理想世界是“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第二十二回)。凡此种种,便构成了与他父亲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从贾宝玉周岁试志愿时起,至“不肖种种大受笞挞”时,发展到最高峰。那次贾宝玉被“笞挞”的罪状是“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迫淫母婢”(第三十三回)。这是贾宝玉父子矛盾冲突得最剧烈最厉害的一次。虽然这次冲突的结果,贾宝玉仍然表示:“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第三十四回)贾政则说:“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第三十三回)可是,贾宝玉并没有冲破封建制度加在他身上的重重束缚。尽管他反对科举,后来仍免不了“奉严词两番入家塾”(第八十一回),甚至还去考了举人;尽管他坚持“木石前盟”,结果成亲的还是“金玉良缘”。最后,终于在失恋、痛苦、绝望的情况下,只有用“出家”来表示他最后一次的反抗。这是贯串在《红楼梦》里的主要矛盾,作者环绕这个矛盾展开了其他大大小小的矛盾。同时,作者也就是通过这些矛盾来展开故事,表现主题。作者不仅通过这些矛盾揭示了封建家族衰败的规律,告诉人们:封建家族衰败的最基本的内在原因,就是它们内部的腐败和它们互相之间的矛盾倾轧。因为矛盾倾轧的发展,必然演成剧烈的自相残杀,招致崩溃灭亡的命运,从而推动新旧社会的新代谢,作者通过探春的口说:“这样大族人家,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才能一败涂地呢!”(第七十四回)作者还通过这些矛盾,塑造了一个不甘忍受封建制度束缚,敢于背叛出身阶级的青年代表,作者通过贾宝玉的口喊出呻吟在封建制度下善良青年的共同呼声,喊出他们的空虚、寂寞与痛苦,提出他们的主张与要求。虽然,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和生活的限制,作者笔下的贾宝玉的理想世界,不过重复了老庄哲学里面的“清净无为”;贾宝玉所采取的反抗法宝,不过是“循入空门”。但是,《红楼梦》总算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本质及其必然衰败灭亡的真理,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妖形怪状,同情与悼惜了牺牲在封建制度下的千千万万青年的悲惨命运,使我们在今天看了,还深深感到封建制度是如此可恨可赠。这些,就是《红楼梦》的伟大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所在。我们读《红楼梦》,也就要从这些角度去理解。
《红楼梦》所以成为不朽的著作,还在于它卓越的艺术成就。《红楼梦》的高度艺术价值,还不在于作者把长期封建社会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经学、史学、诸子哲学、散文骈文、诗赋词曲、平话戏文、绘画书法、八股对联、诗谜酒令、佛教道教、星相医卜、礼节仪式、饮食服装以及各种风土人情,包罗万有的安插在《红楼梦》里。而在于作者概括了无数贵族家庭的特性、本质和命运,创造了完整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典型;在于创造了许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来扮演这封建大家庭的形形色色,通过他们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爱憎生动而具体地感染和传达给读者。《红楼梦》结构的庞大,人物的众多,是古今中外文学著作中罕见的。但是,尽管人物如此众多,并没有落入“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第一回)的俗套里去。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声音、笑貌。如贾府上层人物中,贾母的安富尊荣,贾政的道貌岸然,贾赦、贾珍、贾琏等的颟顸跋扈、专横淫乱,刑夫人的庸俗,王夫人的“贤淑”;十二钗中黛玉的工愁善病、嘴尖量小,宝钗的城府深严、世故圆滑,凤姐的阴险权诈,迎春的柔懦,探春的干练,湘云的爽快超脱,妙玉的娇揉造作,尤二姐的柔,尤三姐的烈等等,都莫不刻画入微,恰如其分。《红楼梦》所以能如此吸引广大读者,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各种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像磁铁一样吸引住读者。作者描写人物,有时是用精雕细琢的方法,从人物的言语、态度、情感、环境等方面去细腻描写;有时则采取粗线条的作风,轻轻几笔便使人物跃然纸上。尤其善于采用性格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如焦大,在书中只出现过两次,作者对他的描写亦不多,但通过这几句话:“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腿,比你的头还高些。”“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第七回)“我活了八九十岁;只有跟着太爷捆人的,那里有倒叫人捆起来的?”(第一百零五回)便把一个酗酒、憨直、对贾家有功但被遗忘了的老奴才的面孔刻画了出来。又如写王凤姐,作者只通过兴儿的口说出:“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六十五回)便把凤姐的阴险权诈暴露无遗了。书中像这样的例子,是俯拾皆是,举不胜举的。但只从这些,我们也就可以看出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已经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了。
《红楼梦》所以使人喜爱得“着迷”,就是因为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住广大读者的心灵。
尽管《红楼梦》在思想上、艺术上的价值是这么大,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时代对他的局限性,因而《红楼梦》就免不了受旧时代的影响,带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譬如就书中的虚无思想来说,自然我们要估计到这种思想,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社会黑暗的一种反映,曹雪芹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情况下,用这种思想来对封建社会的富贵功名、道德伦理等观念来作一个消极的否定,在当时无疑是有若干进步意义的。但就它的思想本质来说,终究是唯心的、不健康的。又如第五回的“十二钗”册子上的题诗及“红楼梦十二支曲子”,虽然这只是作者安排的人物提纲及全书的纲要,但作者在那里已把各种人物的命运、归宿及贾府的结局都作了预示,并且通过太虚幻境的“仙册”和“仙子们”的演出来告诉读者,这无疑是在向读者灌输“分离聚合皆前定”(第五回)的宿命观点。还有“欠命还命,欠泪还泪”的说法及第一百十二回的“死雠仇赵妾赴冥曹”,把赵姨娘的死写成是因为陷害过宝玉、凤姐被阎王差人拿去等等例子,也是在宣扬“冤冤相报自非轻”(第五回)的“因果报应”的封建思想。虽然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和《红楼梦》整个思想上、艺术上的价值比较起来,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作者所处时代和阶级给它打上的烙印。但是,却完全有必要把它指出来。因为我们对于任何一部文学遗产,都必须采取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去读它,接受它的精华,扬弃它的糟粕。因此,即使只有一点点“糟粕”,我们也得指出它,扬弃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古典文学中,受到更大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