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悦网手机游戏应用:股市:我们被泡沫吞噬的概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3:46:38

我们被泡沫吞噬的概率(修改重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10-04 19:49:46 / 个人分类:卖早日志

查看( 2016 ) / 评论( 39 ) / 评分( 97 / 5 )
好心态好心情才有好收益
  • 所有信息均不构成买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外出一天才归,匆匆整理一篇旧文给有兴趣的人一看,若有负厚望还请见谅。)

        现在的A股市场无疑有一定的泡沫,至少在部分股票上明显如此,60余倍的市场平均市盈率、一周20%左右的流通股换手率、动辄几十家个股的涨停板以及股指在历史新高上的不断攀升,都预示着一个巨大的泡沫正在形成,而这个泡沫最终是要破灭的,而且是会吞噬人的(5·30已经破灭过一次,吞噬了不少人,现在正形成“下一个大泡泡”——美国著名投资家哈里·S·登特有同名著作《下一个大泡泡》)。每个投资者都需要问一下自己:是不是认识到了这个泡沫的存在?当它最终破灭的时候,自己能否幸免于难。

        股市泡沫一旦产生,总是会越吹越大。西方国家有卖空机制尚且如此(有理论说因为卖空机制的存在,套利者的交易会使定价失当现象得到纠正),我们国家没有卖空机制,在股市盈利只能做多,因此泡沫产生的概率要大得多,产生之后延续的时间也可能会长得多。

        其实市场多数投资者是理性的(按传统金融学理论,应该都是理性的),都知道股指涨多了要调整,个股涨多了会下跌,但在上行趋势发生真正逆转之前,即使是市场的套利者(由于不能卖空,在我们这个市场仅指短线投机者、频繁操作者)也会推波助澜,跟随“杂音交易者”(指根据不实信息或对股价毫无意义的信息进行投资的人,某种程度上说也即对假题材、纯概念的炒作)进行追风交易,这样会使泡沫在短期内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趋势”,这也是近期股指迟迟不肯进行调整的根本原因(或称资金推动)。

        聪明的投资者(其实几乎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是的)会指望在泡沫破灭前及时了结,“全身而退”,在此之前则应“顺势而为”,大胆操作,这固然Very Good,但这个“退出时机”却非常不好判断,判断早了不行(如我卖早一步),判断晚了也不行,而准确判断却非常难。我举一个实例大家就明白了:

        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出现了著名的网络股泡沫,尽管当时多数基金已经认识到了泡沫的存在并按相对严格的操作策略来控制所谓的风险,其中当然也包括乔治·索罗斯掌控的量子基金和朱利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但事实上,最终这两家采取了完全不同策略的基金,都未能在网络股泡沫中幸免于难。其中,1999年6-9月间,量子基金“顺应形势”将其管理下的资产中投资于科技股组成的纳斯达克市场的资金比例从约18%增加到60%,其后逐渐选择退出,但仅仅因为退出速度的缓慢,到2000年3月股市崩溃时,量子基金持有科技股的比重仍达52%,结果量子基金损失了40亿美元,当时的基金经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也于2000年4月辞职。而采取了完全相反策略的老虎基金命运却更惨:罗伯逊当时认为科技股已经严重被高估,因此拒绝投资于科技股,到1999年6月,老虎基金在科技股中的投资比例接近于零。结果是,该基金的投资者纷纷退出,导致老虎基金于2000年3月关闭。

        两家都是声名显赫的基金,又都是在成熟市场运作多年的老手,尽管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策略,结果都被“泡沫”所击败。那么你还能自信地认为,“我肯定能逃顶成功的”吗?

        不是想瞎唬谁,也不是刻意要看空后市,大牛市的中长线前景无疑仍很可观很值得期待,但期间的大震荡和大波动也不可不防,必要的谨慎和必要的清醒头脑是需要的。这个市场,看得明白一些没有坏处,有准备比没有准备永远要主动一些,就像一些重大消息,预期中的和突发性的,对市场的影响就往往截然不同。在股市投资,对于有可能发生,或有较大的概率会发生的事,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安排,这才配称投资者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