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清能做什么简单甜点:山东省昌乐县及第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一)有 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6:39:11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0广东汕头模拟)下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1~3题。

1.右图中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值(T)范围是 (    
  A.1200米<H<1500米      3℃<T<4.8℃  B.1000米<H<1300米      3℃<T<4.8℃
  C.1500米<H<1800米      6℃<T<7.8℃  D.1200米<H<1500米      6℃<T<7.8℃
 2.按照上左图中的大坝设计(坝顶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坝顶到坝底)分别大约是 (     
  A.50米、200米                     B.500米、150米 
  C.500米、100米                    D.50米、100米
 3.关于图中各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水域     B.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
  C.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         D.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
 1~3. 解析:1.右图中最低等温线为12℃,对应海拔为300米,该区域等温距为1.8℃、等高距为300米;根据等值线的一般规律,A地与M地温差为5.4℃~7.2℃,故A地海拔为:1200米<H<1500米;B地与M地高差为1200米~1500米,故B地的温度为:3℃<T<4.8℃。2. 由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可得坝长为500米,坝顶的高度为550米,坝底高为450米~500米,故最大坝高约为100米。3.铁路途经山谷,两侧地形坡度大,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C地与湖处在山脊两侧,故A错;E与N连线经过山脊,故看不到车站。EFG海拔在600米到650米。
 答案:1.A  2.C  3.D
 提分妙计:要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的原理。

(2006湖北黄冈模拟) 右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4~6题。
4.P点附近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5.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P、M 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 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C. P地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 N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6.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则此时  (    
 A. 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顺风顺水        B. 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集
 C. 北京昼短夜长                          D. 黄河进入汛期
 4~6. 解析:4. 根据已知条件可推知该极点为北极点,P、Q之间为亚欧大陆。M、N之间为北美大陆,P点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故盛行西南风。5.P、M两地都位于大陆西岸,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故P、M两地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6.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则北半球昼短夜长,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4.B  5.A  6.C。
 提分妙计:由海陆分布状况推知南北极点,由极点推知南北半球,由位置推知气候分布。

(2010天津)下图为某大洋东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回答7~8题。 

7.下图中能反映左上图地层剖面的示意图是    (    
8.若丙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              B.与乙河相比,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C.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    D.与甲河相比,乙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7~8.解析:7. 由图可知:丙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等高线向高处突出,故为谷地。8. 丙处受西风控制,又在40°纬线以南,故为南半球,丙处为温度海洋性气候,甲为地中海气候,故丙河流量较大、较稳定,且流经大部分地区地势较平坦,故航运条件好。
答案:7.D  8.D
(2009山东模拟) 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考查并绘制了某地地貌景观及地形剖面图,读下图回答9~10题。
9.形成图中西北部地区地貌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   
     A.风化作用      B.地壳水平挤压       C.流水侵蚀       D.流水搬运
 10.在野外,研究组利用目视估算法估测地形高度。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①地估测出山的海拔高度         B.在②地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
    C.在③地估测出山谷的相对深度        D.在④地估测出谷底的海拔高度
 9~10. 解析:9. 图中西北部位于四川省西北,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种褶皱地貌显然是地壳水平挤压运动的结果。10. 海拔是指某地高出海平面的高度,①地位于山脚下,远离海洋,难以估测出山的海拔高度;②地位于上缓下陡的山坡下,看不到山顶,无法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在③地可以看到谷底,因而能够估测出山谷的相对深度;在④地看不到谷底,因而无法估测出山谷的相对深度。

答案:9.B 10.C
   提分妙计:掌握山顶与山脚的通视原理,即上缓下陡的山坡(或凸坡)山顶与山脚之间无法通视;上陡下缓的山坡(或凹坡)山顶与山脚之间能够通视。能够通视才能目测距离。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下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回答:

1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棉花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12.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区该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 (  
 A.海拔高,年温差大                   B.睛天较多,太阳辐射强
 C.日照时间长,温度高               D.南部河谷地区雨热同期
13.在该农作物收获期内N省最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  
 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肆虐
 C.寒潮频繁来袭                    D.受副高控制下的伏旱
 11~13.解析:11. 根据其分布和最迟的播种与收获时间可判断为小麦。12. M为西藏,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13. 收获期为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N地梅雨天气,受准静止锋的影响,连续降水带来洪涝。

答案:11.D 12.B 13.A。
(天津市六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 为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正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中哈石油合作前景广阔。读下图,据此回答14~16题。

14.图中山麓地区草原植被的出现,体现了自然带的 (    
  A.自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B.自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自山麓向山顶的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15.影响图中管线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城市
16.图中Q城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运输便利               B.国家政策支持    
  C.经济腹地广阔              D.矿产资源丰富
 14~16. 解析:14. 由区域图可知,该地为我国西北地区,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山麓绿洲的出现为高山冰川融水所致,故为非地带性现象。15. 图中管线沿山谷延伸,工程量小。16. Q为我国的边境开放城市,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答案:14.D  15.C  16.B
(2011届福建) 当前,我国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重。为此,国务院出台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决定》。结合下列人口资讯,回答17~18题。

17.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是      )
  A.每年净增长人口数达8000万         B.新出生儿童性别比逐年下降,
  C.目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D.城市人口增长快是人口自然增长所致
18.国务院出台的《决定》,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B.稳定高生育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C.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性别比          D.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17~18. 解析:17.由表可知,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约为0.6%,说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长人口数仍达800~1000万;新出生儿童性别比较大,且近年来在不断增大;城市人口增长快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所致。18.我国是人口大国,但目前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将人口多转化为人才多,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要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并且积极应对低生育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但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鼓励人口流动而非限制。

答案:17.C  18.A。
 提分妙计:关于我国人口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我国人口数量多,基数大,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放松计划生育,而是要维持低生育水平。
江西省十所重点中学2010届)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我国“T”字型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  (     
 A.郑州         B.南京          C.武汉           D.九江
20.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   (     
 A.南水北调工程 B.西气东输工程   C.青藏铁路工程   D.西电东送工程
 19~20. 解析:19.由图可见,“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在武汉相交。20. 西气东输工程属于能源通道工程,与“西北开发轴”的西段基本吻合

答案:19.C  20. B
(2009江西模拟) 读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21~23题。 

21.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    
 A.能源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22.与右图中资源调出区制约其工业发展的因素不相符的是(    
 A.资金   B.技术   C.能源   D.人才
2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问题
 B.促进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的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21~23. 解析:21.左图中反映了从南方降水量多的地区向北方降水量少的地区输出资源,结合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图表示中线和西线调水路线,右图中为南水北调的东线路线,由此可以判断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水资源。 22.南水北调的东线从江苏扬州调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能源短缺。2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21.B  22.B  23.C
(江苏2010届高考模拟八) 右下图为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地区中,最宜推广该循环经济模式      的省区为   (   
 A. 广东省              B. 黑龙江省         C. 四川省         D 河南省
25. 该地区的牛奶为乳畜企业的重要原料,影响此类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为(   
   A. 市场                 B. 劳动力           C. 原料           D. 技术
24~25. 解析:24.图中的农作物是玉米,位于南方的广东省和四川省不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因此排除AC两项;黑龙江省和河南省都是玉米主产区,但黑龙江省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利用沼气的时间短,因此排除B项。可见河南省是最宜推广该循环经济模式的省区。25. 乳畜企业的产品(即奶制品)不便于长途运输,因此要靠近消费市场布局 。

答案: 24.D  25.A。
 提分妙计: 准确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如本题图中的玉米、沼气),是进行正确选择的关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
(共4个小题,满分50分)
(2008江苏南京模拟26.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思路见下图。(12分)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甲、乙两地的地貌特征及成因?(3分)
(2)请简述该区域的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5分)
 (3)根据以上材料,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你认为这些建议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或措施?(4分)
 26. 解析:(1)根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原理,可以判断甲乙两地都是山地。根据地下岩层的形态可得出甲地背斜成山,乙地向斜成山的结论。(2)首先根据该区域位于我国沿海,且26°N纬线穿过,地表多山地,推断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然后再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河流水文等方面描述其特征。(3)要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因此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出发,既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又要提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答案:(1)甲、乙两地均为山地(1分)甲地的成因是:地壳受挤压岩层向上拱起而形成(1分);乙地的成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1分)
(2)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1分)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1分);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含沙量较大(1分);红壤。(1分)(3)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开展综合利用,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或生态农业;因地制宜解决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共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提分妙计:对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一定不要漏掉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7.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8分)
(2007山东潍坊模拟) 中国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逼近18亿亩的红线。
(1)从乙图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       年。
(2)图甲中阴影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针对图乙中我国耕地减少的状况,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7.解析:(1)乙图显示,2003年比2002年耕地减少了0.38亿亩,与其他年份相比,2003年是图示年份中耕地减少最快的一年。(2)甲中阴影所示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多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四个方面归纳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要确保我国耕地保有量不地域18亿亩,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既要禁止滥占耕地,又要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荒漠化使耕地丧失。

   答案:(1)2003 (1分)(2)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共4分,每点1分)。
(3)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共3分,每点1分,考生答其他要点的,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2008全国文综地理高考) 28.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16分)
表1、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不包括墨西哥)资源环境要素表征指标的结构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
表2、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不包括墨西哥)资源环境安全系数分类
(1)说出A、B两国的名称。(2分)
(2)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同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状态优于其他5个人口大国。说出两国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4分)
(3)巴基斯坦与中国同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两国的资源环境有何相同之处?B国也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4)日本属于完全低安全度国家,其资源环境有何特点?(2分)
(5)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基础明显脆弱。为确保未来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请提出相关建议。(3分)
   28.解析:(1)除墨西哥外,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还有10个,表中列出了8个,还有美国和印度没有列出。很明显,人口密度较小,国土面积大,资源更加丰富的美国安全系数值大于印度,因此,A是美国,B是印度。(2)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地势平坦,多平原,因而可耕地比重大,两个国家都有较大的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尼日利亚石油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3)巴基斯坦与中国都属于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较少,生态环境破坏较重的国家。印度的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4)日本发展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和市场都对国外依赖性强。(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合理即可。但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数量必须答出。
 答案:(1)美国   印度(2分)(2)孟加拉国的可耕地(1分)和水资源(1分),尼日利亚的可耕地(1分)和矿产资源(1分)均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3)森林覆盖面积过低(1分),水资源较少(1分),环境恶化(1分)。人口增长过快与本国有限资源环境基础的矛盾(2分)。(4)国内资源贫乏(1分),严重依赖于国际资源环境市场(1分)。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1分);加大科技投入(1分);改善生态环境(1分)

29.(江苏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5分)
 (1)甲、乙两图中表示1月份的是_________图。青藏高原隆起前N地的风向为________,高原隆起后N地的风向为______。(3分)
(2)高原隆起使M地在图示月份的气候特征出现什么变化?(2分)
(3)试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与青藏高原隆起之间的关联性。(3分)
(4)试从地形和气候方面解释,为什么A沿岸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海啸(风暴潮)袭击最严重的地区?(3分)
(5)B为“环北部湾经济圈”,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圈”。试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4分)
   29.解析:(1)1月份,北半球大陆上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甲图大陆上分布着高压中心,故为1月份。青藏高原隆起前,N地在7月份位于低压中心的南部,气流在向低压区流动的过程中向右偏转为西南风。青藏高原隆起后,低压中心位于N地的西北方,气流在向低压区流动的过程中向右偏转为东南风。(2)在青藏高原隆起前,M地1月基本不受冷高压影响,盛行来自低纬度的西南风,气温较高,7月份位于低压中心,多雨;青藏高原隆起后,M地1月受冷高压影响很大,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风,寒冷干燥,7月则远离低压中心,盛行偏北风,降水大大减少。(3)“5·12”汶川特大地震与青藏高原隆起之间的关联性非常明显,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高原在隆起的同时,也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在高原东南边缘、盆地西侧形成断裂带,地球内能从断裂带剧烈释放时引发地震。(4)从气候、地形、海湾形状、天文大潮和河网密度等方面综合分析。
(5)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但在回答时要从发展经济的诸多区位因素出发,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
 答案:⑴甲(1分)西南风(偏西风)(1分)东南风(偏南风)(1分)⑵气温降低(1分)降水量减少(1分)。(3)青藏高原隆起,并向东挤压;高原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断层;汶川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一个断裂带上;地壳运动的能量不断积累,在汶川剧烈释放,形成强震。(3分)⑷A为孟加拉湾沿岸地区,位于恒河下游,地势低平,且呈喇叭状朝向印度洋(1分);夏季受西南风和台风的影响,潮浪在湾顶部愈来愈集中,当风暴潮与天文潮叠加时,潮位暴涨,往往形成滔天巨浪(1分);恒河三角洲人口稠密,水网密布,防潮能力极差(1分)。⑸经济圈内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诸多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靠近港澳和新加坡等技术力量雄厚的地区,北部湾纠纷已经解决,为中越两国共同开发北部湾清除了障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该区域内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扶持;多重有利因素叠加,将进一步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共4分)。
  提分妙计:综合题答案质量的高低在于扩散思维的运用,切忌围绕一个要点没完没了的叙述,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