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携民渡江:走过老街 翻阅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6:37:11
日志原文:http://blog.sohu.com/people/!YXFyb25nNTM0NjMyNEBzb2h1LmNvbQ==/186001769.html

国庆前的28日,单位组组织我们去桐城市参观了正在修缮中的孔城老街。说老,这条街已经有1800年历史,全长2公里多,街宽十几米,弯弯曲曲。按当时的政治、金融、商贸等划分十三个甲区,是桐城建立县郡后极其繁荣兴旺的一条街巷。尤其特殊的,以北宋王安石变法新政用甲号划分街巷区段保留至今的老街全国仅剩孔城。今天,旧时孔城的繁华虽早随历史的风烟散去,但透过老街留下的沧桑印迹还是可以品味到这里曾经犹如“清明上河图”那样的辉煌。
站在这条千年老街,望着正在忙着修旧如旧的今人,一股别样的感触冒出脑际。中国人呀就喜欢折腾,前些年各城市一窝风地“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很多地方为了展现自己城市的新面貌(新政绩),生怕那些古旧破烂丢了当政者的颜面,置之拆地而后快,一夜间就把自己城市积淀几百上千年的古董拆尽毁尽。现在,看到西递、宏村、鹜源、周庄等古董成旅游经济热门,番然醒悟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古董旧物是旅游经济产业链中不可豁缺的一环时,又回身抢救性的修缮整治那些逃过拆毁而被遗忘的老街旧宅,然而,无论怎样的修旧如旧,终究原貌难复,人意难尽。
远例不举,就说安庆几条老街吧。在老安庆人的印象中,由四牌楼、倒扒狮、国货街、清节堂、墨子巷等组成的几条商业街市,曾经是那样的令安庆人骄傲和斐声省内外。小巧玲珑但不失繁华的曲曲弯弯的街巷,铺满着麻条青石,经岁月的磨砺,光滑而留有辙印的路面显示着饱经风雨的沧桑,那只能步行但熙熙攘攘的商市,那逶迤窄窄街巷两边参差、高低不齐、极富皖风徽韵的明清建筑,那摇弋在夜深人静洒下昏黄光晕的街灯,那不论寒凉酷暑夜入清梦的梆梆更声,那走街穿巷,肩负夜宵货担生意人的声声叫卖,那午夜散场的戏院、书场人流的短嶄喧闹。。。这一切无不似老照片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古韵。八十年代初安庆兴起“窗口经济”和九十年代中期这些老街都经过多次的改头换面,面貌是新了,古韵却没了。2000年后,在市民的不懈呼吁下头脑有所清醒的当政者为了保持四牌楼倒扒狮步行街的明清风格,再次对倒扒狮步行街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恢复性修缮,然而,那些辙印着城市年轮与沧桑的铺垫老街的麻条、青石因当年挖起时弃之如垃圾散落殆尽,再也找不回来了。如今,徜徉在这条没有年轮印迹的老街上,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座城市不可能没有历史。对一个城市具有地方历史特色的古迹,地方当政者应该头脑清醒,没钱维护但可明令保护,切不可不闻不问更不可弃之如弊履或为了面子工程予以拆除破坏,留在那儿待到经济提升,财力许可时再保护性修缮,这虽不是保护一座城市历史的积极做法,但起码不会贻笑大方和留憾子孙。“文革”中,如果“造反派”连振风塔也当“四旧”破除了,安庆真的没有历史了。。。走过老街,就是翻阅历史。关于桐城文庙和六尺巷,我在【龙眠之音】《风景名胜之桐城》已作过简述,这里就不说了,下面是这次参观桐城市的几幅掠影。

桐城市文庙大门
                                    六尺巷牌坊

文庙内考取了功名方能过的泮桥                          
和睦礼让 懿德流芳的六尺巷

孔城镇老街 (四甲区)

古桐乡书院

孔城镇老街古民居

孔城镇老街 (三甲区)

记载历史 风雨沧桑的老街年轮

孔城镇老街 (二甲区)

二品官员 七任县令的官邸

走过老街  阅读历史

六尺巷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