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快速学会拼音:农村恶俗“火爆闹洞房” 新娘夜半去“跳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5:26

   小时候,总爱到邻村的姑姑家闲住。因为,一来可以在姑姑家和两个表弟疯玩。二来可以在姑姑家打下牙祭。而且,在姑姑家最大的好处是衣服脏了,随时可以有人洗。可不像在家里,每每等到晚上了,还要让操劳了一整天的父亲一点一点的劳累。

  姑父当时是个转业军人,转业后在一家煤矿当了技术员。按当时的审美标准,姑父长的浓眉大眼很帅气。和扎了两个齐腰大辫子的姑姑站在一起甚为般配。姑姑待没妈的我很好,经常带着我到她家去,把我打扮的也很干净。不多的头发经常被姑姑巧手扎上十几条小辫子。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姑姑当时和姑父一起抱着我从他们家里往我家赶。路上我非要吃那些水渠上倒挂的那些看起来晶莹剔透的冰棱渣子,姑父就费力的踮起脚跟,仰着脸给我掰了一个特别长特别亮的“天然冰棍”。


  姑姑家门前有棵特别粗的皂角树,树身已经镂空了。有很多小鸟在树上坐了窝。皂角据说是个好东西,妇女用她洗头了头发乌黑透亮,还黑漆漆的闪着天然的光泽。妇女要是用它洗衣服了,衣服不但洗的白亮鲜净,还会自然而然的散发着一种植物特有的香气。至今,姑姑用皂角、棒槌洗衣服的情景,还真的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

  姑姑过门后是家里的大嫂,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八岁那年,我在他们家住时,就刚好碰到了她的三弟秋生叔娶媳妇。当天晚上,小村子里闹洞房的情景,现在让我想起来还忍俊不禁。


  那个时候,农村娶媳妇还没有小轿车可做。都是用的拉货用的大客车,请村里的文化人写上几个囍字往上面一贴。再在上面摆上两个借来的连椅或者长板凳。就算是娶媳妇的花车了。

  记得秋生叔结婚前天去往花婶家,把新娘子陪嫁的嫁妆拉回后,第二天,新媳妇就吹吹打打的过门了。

  当时人经济条件虽然普遍不太富裕,但是,在娶媳妇这样的大事上,无论怎样还是讲究热闹排场的。再不济也要花钱找来一个唢呐班子。一定要吹着唱着把新媳妇娶回家门。不过,有了唢呐班子看着虽然隆重排场。实际上也有想不到的苦处。就是比如两家娶亲的如果都有唢呐班子。而且,还在一条主要道路上迎头碰到了。那是一定要使出看家本领,拿出浑身解数一定要为主家争个高低的

  秋生叔结婚那天,迎亲队伍就刚好在乡政府门前和另一户娶亲的人家碰上了。当下人就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是水泄不通,打头阵的两个唢呐班只好你方唱罢我登场,百鸟朝凤、鸾凤和鸣。豫剧清唱等看家本领是悉数登场。一直到接近下午两点还没有分个你输我赢。

  那天,家里的宾朋直等得饥肠辘辘眼冒金星,却一直无法开席。新媳妇大冬天晾在车楞里是进不了家门。最后,双方只好买了香烟喜糖好一阵乱撒。看热闹的人才算开恩给打躬作揖的管事人一个面子。

  秋生叔结婚那晚,闹洞房的人们早早就挤满了一院子。洞房里更是挤得水泄不通。除了平常见到的点烟,合吃花生,摩托车急刹车外,闹洞房的小青年们无论辈分大小,一律称新媳妇为嫂子。嘴里叫着嫂子手脚就挤挤拽拽的不老实。后面的人还叫着一二三的口号合力往花婶的身上挤。不过,村里人似乎对这些都司空见惯,外边负责做饭的师傅看两眼还哈哈一笑乐呵乐呵。

  那晚,最奇怪的是刚过门的花婶不知怎么突然突出了重围,出来后出了院门赤着脚撒丫子顺着门前皂角树旁的河道,一下子跑到了接近半里地的种满庄稼的河滩里。不过,即使如此,闹洞房的小青年们都没有放过她。一溜子人撵在她身后,终于把她从摊里的庄稼地旁押回后,一直又在洞房里闹到下半夜才走。

  如今,秋生叔和当年的花婶都是当了公公婆婆的人了。手里也抱起了小孙孙。只是,农村当年简单热闹的闹洞房风俗,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似乎变得越来越为平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