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狗输入法下载:肺与大肠,论肺与大肠表里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38:37
论肺与大肠表里关系
文章来源:      2005-12-19 16:09:46
梁傍顺 2005-12-13 13:07:02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10月第4卷第20期
通过对《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灵枢·经脉篇》的研究发现: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着密切联系。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审证求因,以及运用法则及方药的新课题进行研究探讨。
1 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
肺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大肠如传导之府,凡经小肠泌别之糟粕,由大肠传导而下。使糟粕变为有形之类块,定时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导之宫,变化出焉。”《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这从经络上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表里相对,密切相关。
1.1 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 这使大肠不致燥气过而便秘,犹如“河道不枯,舟能行之”,大便自然通畅无碍,顺利导下。
1.2 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 肺藏魄,肛门又称“魄门”,魄门为肺气下通之门户,故可谓“肺上开窍于鼻,下施于魄门”。
1.3 肺之通调,是大肠主燥气的条件 由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又能通调水道,有促进水液代谢和维持水液平衡的作用,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从而使大肠水分不致过多,保证大肠的“燥化”功能,大便不至因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而成溏泻。
2 肺与大肠的病理关系
2.1 肺热壅盛,大肠燥结 临床常见高热病人,面部红赤,呼吸气粗,或咳嗽喘促,或咳吐黄稠粘液,甚或神昏谵语,而兼见阳明热盛之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等大肠燥结之象,若单纯清肺热,或单纯泻大便,效果均不理想,而余用清热兼泻阳明,则可迅速奏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2002年6月3日诊,患者1周前因受凉后,次日开始发热恶寒,咳嗽胸闷,经用消炎及退热药无效,继而寒战高热,神昏谵语,胸痛,咳吐红褐色痰液。经胸片检查为“大叶性肺炎”。诊:T39.5℃,P100次/min,R15次/min,BP15/9kPa,面部红赤,口唇燥裂,高热,神态昏睡,时时谵语,躁动不安,腹部硬痛拒按,5日未行大便,舌质红绛、苔黄燥,有裂纹,脉滑数。遂处以麻杏石甘汤清利肺热。用药2剂后,热微退,神态时清时昧,烦躁不安,大便未行。改拟清利肺热兼清泻阳明为法,麻杏石甘汤合大承气汤:石膏20g,甘草3g,知母、厚朴、枳实、麻黄后下各9g,芒硝10g,杏仁5g水煎服2剂,药尽泻下干燥便块,神志转清,能进流质,高热渐退。咳嗽气喘减,遂改用银翘散加减之剂,水煎服,7剂而愈。
2.2 肺阴不足,肠枯便秘 临床上因久咳耗伤肺阴,或脾虚不能为胃为其津液而上输入肺,肺不布津(母病及子);或热病后期,或产后耗伤肾精,肺肾阴虚(子病及母)等,常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口渴思饮,皮肤不泽,毛发憔悴,手足心热,而兼见大便秘结,行便困难。此时,养阴润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滋养肺阴,即可润肠通便,大便通利,肺之宣降才能得以恢复。否则单纯滋养肺阴,大便不得通利。或单纯润肠通便,肺气不得宣降,均会效果不理想。
典型病例:患者,女,30岁,农民,2002年9月30日诊,干咳4个月,大便秘结2个月。患者4个月前,患子嗽、子喑证。病时正值夏季,天暑地热,妊娠8 + 个月,医者只顾得保胎,未行用药。分娩后,咳嗽依然,咽部痒痛,大便干燥,三日一行,便时,肛门疼痛如裂,时有少量下血,经检查以及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2)便秘;(3)肛裂。经用西药治疗,咳嗽仍无好转,用果导片后大便通利,停药又复便秘。患者非常痛苦,延余试诊。患者面白无华,形容憔悴,咳声无力少痰,头晕耳鸣,腰膝软,舌体瘦削、无苔少津,脉细数无力。证属肺肾阴虚,肠枯便秘,治宣滋补肺肾,润肠通便。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16g,莱菔子、阿胶(熔化)、胡麻、麦冬、百合、玄参、贝母各10g,当归、熟地、白芍各9g,桔梗、甘草各3g。水煎服5剂,服时加白蜜适量。二诊:服药后咳嗽减轻,咳出少量痰涎,大便转润,继用上方加杜仲、淮山药各10g,继服5剂,药尽诸证悉除。为巩固疗效,改服麦味地黄丸,10天而获痊愈。
2.3 肺气不足,大肠虚秘 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或失于调养,或久咳耗伤肺气,肺气不足,失于肃降,使大肠传导失职,而致大肠虚秘。此时倘若单纯通泄大肠,效果不佳,且通后复秘,亦易伤正气。若采用:“塞因塞用”之法,补肺降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功,每每可以获效,常见老年人或体弱之人,肠蠕动减慢,即属此类证候。
典型病例:患者,女,54岁,于2001年9月6日诊,患慢 性支气管炎5年,大便秘结2年。诊为“习惯性便秘”,经对症处理,病情时好时差,始终未能治愈。诊患者形体较胖,动则气促汗出,咳嗽不得卧,语声低怯,大便3日1次,排便不畅,时有久蹲厕上仅有便意而无大便,努劲不出。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干,脉虚大无力。证属肺气不足,失于肃降,大肠传导无权之“虚秘”证。拟补肺降气,导肠通便为法。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瓜蒌仁各6g,白芥子、沉香、杏仁各5g,山楂9g,桑白皮、莱菔子、太子参各10g,水煎服时加蜂蜜适量。适用10剂,大便转润,咳嗽明显好转。后改服橘红止咳液,效果甚佳。
2.4 肺气上逆,大肠气秘哮喘之人,胸闷气逆,张口抬肩,喘息不得卧,另耗气伤阴,肺气上逆,失于宣发,津液不得濡润大肠,大肠枯燥,传导不利,易肺气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受阻,而致大肠“气秘”。此时除宣肺平喘外,兼降气通利大肠,以促大肠传导之功能,可收到满意效果。
典型病例:患者,男,58岁,2002年6月10日初诊。哮喘发作1周,并服西药以及止咳药无效且感气短乏力求诊。患者患过敏性哮喘6年,大便不畅秘结3年。6年前,因点滴青霉素过敏,经抢救脱险,此后哮喘逐年加重,不能接触医院环境,且过敏源也增多,如:鱼、油炸食物以及中药黄芪等,均可致哮喘发作,每发则大便秘结不通。诊患者强迫坐位,喘促不得平卧,张口抬肩,痰声漉漉,咳吐白沫痰,腹胀满,大便秘结,1周未解,口干唇燥,面色无华,头汗出,舌紫黯,苔白厚而干,脉滑数。证属肺气喘逆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职之气秘证,拟降逆平喘,宣肺导便法。方用定喘汤加减:白果(炒黄)10个,麻黄、苏子、杏仁各6g,款冬花、桑白皮、黄芩、法半夏、麦冬,阿胶(熔化)、莲子肉各10g,甘草3g,水煎服,5剂后,哮喘已止,大便转润。乃改用对哈蚧泡酒饮,此后哮喘发作大减,若发之亦轻,大便已通畅。
2.5 肺失通调,大肠泄泻 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一旦肺脾肾三脏气虚,水合精微失于运化,肾失于气化,肺失于通调,使水液代谢失常,清浊不分,大肠失于燥化,而泄泻,临床常见脾肾阴虚,肾不纳气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以及命火不足,不能温化脾土之慢性腹泻等症,此当补脾温肾,健脾利水涩肠,可获良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71岁,2002年12月3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7年,慢性结肠炎4年。患者6年前患肺结核,经抗痨治疗1年而愈,后因感冒治疗不佳而支气管炎,每逢冬季症状加重,并出现黎明泄泻。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慢性结肠炎,经过对症处理无效。诊患者,形体消瘦,气喘无力。语音低怯易感冒,咳嗽吐大量白痰,下肢微肿,每于黎明腹痛腹泻,手足冷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少华,脉虚弱无力。证属肺肾两虚,通调失司,大肠失于固涩之证。拟补肺温肾,涩肠止泻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四神丸加减;土炒白术15g,甘草3g,党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破故纸、粟米壳各10g,水煎服,守方连用15剂。痰量减少,喘促减轻,黎明泻基本停止,仅黎明时,腹部隐隐作痛,时有肠鸣。上方去桂枝,加肉桂6g,芡实10g,五倍子9g,水煎服,连用15剂,气力大增,食欲增多,咳喘明显减轻,黎明腹痛亦除,并能从事家务活动。后服桂附八味丸,病人基本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