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 abc输入法:作文选材时的“技巧例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6:33:52
作文选材时的“技巧例谈”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著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作文选材要新
 
作者:邻家    学生乐园来源:摘录    点击数:340    更新时间:2005-12-28    
 
有人说: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如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小作者根据这一素材写了一篇《爷爷的烟斗》,由于立意深刻、选材新颖,所以获得了成功。
 


作文升格技巧系列讲稿     
 
                             第二讲    选材的方法
 题目审好后,第二步就是确定“选材”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才能选好材呢?请记住“选材”的口诀:
 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靠;
 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
 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
 考场作文时间紧,选材原则要记牢。
 老师在阅卷时,对学生的习作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材料平淡,材料老套,没有新意。比如:《成功》——终于获奖了。《快乐》——获奖了,考好了,非常快乐。《苦恼》——成绩不好,真苦恼。《苦难后的芬芳》——成绩变好了,上次没考好,这次考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获奖的一次经历。……许多考生,选材没有新意,就一个材料“换汤不换药”。
 有的考生,背“优秀习作”,写起作文来,脑子里就搜索范文,张冠李戴套上去,让阅卷老师一瞧就知道不是真实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能得高分。
 同学们写不出真实熟悉的东西,关键是肚子里没“货”,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做生活的有的人,留意生活,在生活中你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的东西,积累起来,就是写作的材料。罗丹:“生活中去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有典型性,都是典型的事例。生活有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然而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选用材料的标准:
 一.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 ,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二.选材要典型有意义 。  指的是所选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比如有位考生写《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了班上有个叫李玲的同学为灾区捐献300元。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当然还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学习上,平时不坑一声的人,突然在这堂课上发言了这也是典型……
 四.选材要新颖而生动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五,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是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所以说,选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选材导练】
 
 文题一: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点拨]
    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文题二:《还我课外天地》
  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用——
   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
   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不愿光顾课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①②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③则会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
 文题三: 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
   [点拨]: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 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
   
文题四:以“感受青春”为话题
  [点拨] 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
   
文题五:以“美在夏季”为话题
  [点拨]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简真的《夏之绝句》、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

 

勤于博采 提取精华

――谈作文如何选材

河北易县易水中学 王金芝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蚂蚁之所以能够安然过冬,是因为它们有储备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看的花朵。我想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像它们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中,善于精取,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一、逆向思维,注重新颖:

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新颖妥贴,避免陈旧乏味。据说在宋代,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人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大人都不甚满意。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画有崇山、清泉,还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这就把这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

例文:

告别不是悲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和平,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身世人告示:告别不是悲伤。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亲切的呼喊。但拭干眼泪,她告别繁华,告别亲情,去塞外播种和平的种子。她的韶华在这满目的黄沙中消逝了,她的美貌在这千古的冰凉里黯然失色。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那凤冠霞帔后的祝福。漫天的飞沙似在哭泣,枝头的苍鹰似在落泪,谁看了文成那欣慰的面颊?

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壁残垣。透过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双双呤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屈原投江

独乘小船,渐渐远离了国都。楚怀王冰冷的目光还在脑中闪现。江水,冰凉得让人心寒,他早已无心留恋。站在江边,他看见了百姓们竭力挽留的神情,亦看见孩童高举<离骚>诵读。足矣,受辱不如归去。这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他在笑,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遗留青史。一跃,他被江水吞没。那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延续?

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

点评:本文的选材既新颖又巧妙。小作者重新诠释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三个故事,告诉我们文成公主的告别是为了民族团结;勾践的告别是为了国家复兴;屈原的告别是为了灵魂的纯洁。在作者的笔下,“告别”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悲壮且富于深刻内涵的情感表达。

二、离奇巧妙,引人注目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文章的,而没有好的材料,就像一个婴儿先天不足,也是产生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要力求做到离奇巧妙,设置悬念,引人注目。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

例文:一罐子孝心

“你给我滚,滚得远远的,永远不要回来,我就不没生你这个女儿。”父亲如一头暴怒的狮子,他不明白,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非要去什么西藏。

女儿哭泣着,冲进房间,伤心地收拾着自己的物品。她不明白,一向通情达理的父亲为什么这样固执。

妈妈夹在俩人中间,左右为难。她知道自己说不动父女俩,只好默默地帮着女儿收拾衣物。

妈妈送女儿出去,那来往多年的巷子在妈妈脚下变得好远好远。泪水打湿了女儿不安的心,夏风吹干了她的泪水,终于到了巷口,她拦住了妈妈。妈妈站住,用手给女儿理了理发:“你到那边一定要多保重。到那边多来信。”女儿强忍住眼泪,头也不回地走向车站。

女儿供职于一家清闲的单位,每年一有时间她便去旅行。她陶醉于西藏的蓝天碧水,父母的身影在心中渐渐地模糊,尽管也很想他们,但仍用一封封书信捎去自己的思念。后来,她对妈妈的孝心变成了薄薄的信纸和时常寄回家的钞票。妈妈的回信总是写满了思念与牵挂,她告诉女儿不要寄钱,她不需要钱,只要女儿平安。

被雪山远隔的时空在女儿对亲情的荒疏中很滑过了五个年头,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如同坚冰,女儿的信父亲从来不看,也不准母亲提。

几年来,妈妈的信形成了固定的频率,半月一封。可是这年春天,却突然中断了。那段时间,女儿去了可可西里,当她回到拉萨的时候,发现妈妈已经两个月没有写信给她了。女儿慌了,赶紧打电话,电话那端传来父亲急切的声音:“你要再不回来,就看不到你妈了!”女儿放下话筒,已是泪流满面。

在震耳的轰鸣声中,飞机钻进了辽阔的蓝天,突然女儿只觉心中一阵刺痛,她不由闭上双眼,恍惚中,她看到妈妈瘦弱的身影向她飘来,向她凄然一笑,便不见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她的心。

料理完妈妈的后事,父亲将女儿带到院子里,递给她一把铁锹,指着老槐树下的一处地方说:“挖开吧。”女儿依言铲去浮土,一个陶罐出现在眼前,女儿狐疑地打开裹着油布的盖子,她惊呆了,怔怔地望着罐子里那一叠用布包得严严实实的钞票,还有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她写给妈妈的信。

点评:文章即由父女俩的矛盾冲突开始,以对话引起读者的兴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女儿对亲情的淡漠与忽视。结尾以挖出的罐子,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异常高大,也从而巧妙地提示了文章的内涵。
三、主题高雅,紧跟实事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境界的高低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的境界,材料也必须要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

例文:历史瞬间让我怦然心动

站在历史的巅峰,叹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忆历史瞬间,真让我怦然心动。

一、    报国篇

追溯历史,我看到了:

宋室江山,内有奸臣,外有辽贼,国家岌岌可危。

一门忠烈,杨令公率七子披挂上阵,与辽兵斗得天昏地暗。孰料辽贼奸诈,勾通内奸,设下埋伏,致使杨家军功亏一篑。

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杨老公负伤至李陵碑前,怆然跪地,满腔的爱国之情,让他倍感无颜归去。于是乎仰天大呼:“皇上保重,老臣去矣!”一头撞死在李陵碑上,鲜血洒满天地间,那悲壮的报国之音,至今仍回荡于耳畔。

荡气加肠的爱国之音,穿梭于历史的上空,激励和造就了华夏民族多少的英雄豪杰,怎能不让我怦然心动。

二、    怀乡篇

追溯历史,我看到了:

枯藤老树旁,小桥流水边,幽深古道上,一位风尘仆仆、满目凄凉的老者,听到的是乌鸦归来的啼叫,看到的是远处炊烟袅袅的人家,满怀着游子的思乡之情。他倚树而坐,遥望残阳,终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悲凉,拂袖而起,吟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名句。

悲苦凄凉的思乡之音,穿行在唐诗宋词元曲之间,诉说着无数游子的思乡情怀,怎能不让我怦然心动。

三、    成功篇

追溯历史,我看到了:

还记得那个激动着十三亿中国人民的瞬间吗?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地――北京的那一刻,亿万中国人激动了,沸腾了。当中国申奥团欣然跃起、紧紧拥抱的那一刻,泪水挂在了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多么艰辛的历程啊,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成功。

激动人心的成功时刻,诠释着新中国的发展与腾飞,书写着新中国的光辉历史,怎能不让我怦然心动?

一个个历史上精彩的瞬间,一次次怦然心动的感觉。精彩不断上演,心动仍将持续。

点评:湚信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再次激起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作者描绘了历史上三个精彩的瞬间,洋溢着爱国、爱家乡的深情。主题深刻、高雅,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当然,素材的选择是要把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但我认为: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除了要有很精彩的材料外,还要有优美恰当的语言,得体清晰的结构等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看、多积累。